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英公务员-第1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办事,我放心。”艾伦威尔逊轻拍了一下拉德维奇的肩膀,然后穿过候机厅,不多时已经离开了英国的领空。
钢铁工人罢工自然引起了工党的注意,并且把这一次的罢工视为撒切尔夫人的滑铁卢,下议院的互相攻击如同杂乱的菜市场。
撒切尔夫人面对这样的局势不改初衷,大声的辩解,“恢复英国的经济活力,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并不是诚惶诚恐的朝圣者,即便前进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我们也决不后退半步。”
随即就钢铁工人罢工的问题,撒切尔夫人以首相的身份发表了全国广播讲话,“任何一次大的手术之后,你都会觉得你的身体状况更为糟糕,但这恰恰是病愈的前兆。治病并不容易,但却是必须要做的,如果我们无法战胜总是要挟工人的工会,此起彼伏的罢工就会像是癌细胞一样啃食着英国的躯体。”
在任首相把钢铁工人的罢工比喻成癌细胞扩散,激怒了全体钢铁工人,事情也变得不可控制起来,被激怒的工人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高唱国际歌,将路边的汽车点燃,剧烈的浓烟直冲半空,引来了大批防暴警察的严阵以待。
蒂塞德和苏格兰的钢铁工人,一边高呼撒切尔夫人下台,一边发泄着自己的愤怒,面对身着警服的警察毫不退却,路边散落的玻璃碎片和石块,标志着抗议进入到了无序当中。
“做得很好。”留在伦敦的拉德维奇,和各城市的属下保持联络,随时获取最新的消息。他还记得艾伦威尔逊的吩咐,最好是不要用白人面孔,如果无法避免的话,也要以海外移民为主。
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对抗,商店遭洗劫,汽车被捣毁,受伤警民不计其数,暴乱行为遍及英伦三岛多个大小城市。人们把这一切均归咎于通货膨胀和工人失业,归咎于撒切尔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
面对这样的困境,执政的保守党内阁会议上,很多内阁大臣都心情沉重,整个钢铁产业已经陷入瘫痪,在处在在野党地位的时候,保守党自然是对着工党时期的罢工事件进行勐攻,仿佛只要自己一上台,罢工就会如同阳光下的雪花一般消融。
但是到了现在他们处在执政党的位置上,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样一筹莫展,沉默不语的大臣有,建议退让的大臣也有,坚定支持撒切尔夫人的大臣却寥寥无几,关键时刻谁都不想背负镇压工人的骂名,选举又不是只有一次,他们还想要长久的在政界混下去呢。
撒切尔夫人竞选的时候,曾经说过只要有六个坚强的男人支持和真理,她就能面对一切困难,此时此刻她最需要的就是坚定的支持。
可是最应该给她支持,并且也一直口口声声绝不动摇的那个男人,此时正在莫斯科,希望文化沙皇给他坚定的支持。
这也不能怪艾伦威尔逊,他是为了英美特殊关系走一趟,为美国传话希望苏联站在美国一边,让尹朗人质危机有一个好的结果。
唐宁街十号的电话在此时响起,内阁副秘书长阿姆斯特朗和内政部常务次长布雷斯特表示有事情要汇报,过了一会儿,布雷斯特开始将各城市的情况详细汇报,“艾伦爵士临走之前,还表示可能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政治家应该做出决断力的决定。皇家骑警可能是必须选项。这已经不是罢工,而是涉及到了英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蒂塞德当地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在BBC的直播当中场面已经近乎于暴乱,打着正义旗号的钢铁工人,却在洗劫商店,点燃汽车,受到波及的店主欲哭无泪,在镜头面前怒斥所谓的工人罢工。
据不明来源的消息指出,还有南亚面孔的所谓工人,对女性实施了犯罪行为,这个犯罪行为是不是真的还未经证实,但就算是未经证实,这一条新闻也已经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如果有人关注着英国钢铁工人这一次的罢工运动,很容易就会得出来结论,整个英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罢工的组织者将罢工行为描述成劳动者和反动政府的对峙行为,但保守党在撒切尔夫人的强压之下已经统一口径,危险的左翼分子正在对英国的繁荣和安定造成威胁,撒切尔夫人十分想要把锅扣在苏联身上,但是艾伦威尔逊正在访问莫斯科,讨论尹朗人质危机的共同立场问题。
正和苏联人表示关于美国是大撒旦苏联是小撒旦,撒旦应该共同站在一起的转述,现在朝着苏联扣锅显然不行,撒切尔夫人才放过了苏联一马。
罢工第三个夜晚,撒切尔夫人再次就罢工发表讲话,“不能用暴徒的规则来代替法律和秩序,如果暴徒不停止伤害英国的行为,他们马上就会看见政府的强硬态度。”
蒂塞德在英格兰东北部,和其他城市的钢铁工人相比,这里名声不显,撒切尔夫人也把这里作为彰显政府毫不妥协精神的地方。
同样这里也是这一次罢工受损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一方面是手挽着手的钢铁工人,抗议政府的道路封锁想要在物质上让罢工者屈服,另外一边则是从各地调集而来的一千七百名警察,以及两百名皇家骑警。
局势已经一触即发,这一天虽然没有下雪,但仍然令人瑟瑟发抖,一方面是七千名捍卫自身权益的钢铁工人,与之对垒的则是贯彻政府意志的警务人员,在警察这边,最为醒目的是两百名皇家骑警。
光荣的皇家骑警,骑着胯下骏马目视着对面黑压压的人群,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起来了过往的光辉战绩。
骑兵连,冲锋!随着勒令钢铁工人散去的命令被拒绝,一场世纪大战爆发。
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的骑兵再度焕发青春!英国政府利用骑兵的冲击力摧垮了由七千人组成的防线。随后上千警察手持盾牌大棒就势掩杀。
骏马纵横,展现了数千年来骑兵在战场当中的决胜能力,骑士们追击着四散而逃的工人,被冲垮阵型的钢铁工人已经惶惶不可终日,他们面对的是灵活的皇家骑警,至少在这一天,没人比钢铁工人受到的待遇更加平等,因为他们头一次享受到了殖民地在游行时候所面对的待遇。
“英勇的皇家骑警,让蒂塞德恢复了平静,法律和秩序,重新回到了公民们的身边。”
第1546章 向女王请愿
这当然是亲保守党舆论的一面之词,皇家骑警冲破罢工的人群,不可能做到毫发无伤,出现了现代社会少见的流血事件。
不过这种烦恼和艾伦威尔逊无关,他正在参观莫斯科奥运会的比赛场馆,身边还有一个便衣跟着,这就非常令人无语,一个少将用得着纡尊降贵来做这件事么,这种事谁不能干,随便安排一个人就行了,非要阿列克谢耶夫亲自来么。
当然这是苏联的传统,艾伦威尔逊也只能故作不知,还要听着好大儿的揶揄,比比叨英国罢工的流血事件,一副资本主义的末路已经到来的理直气壮,似乎在这个年代,苏联的胜利已经指日可待。
“我们的国家远远比你们想象的更加强大,这一场对抗从俩都是不平等的。”艾伦威尔逊看着表达革命乐观主义情绪的好大儿,不由得反驳想的太过简单,你们帝俄是帝国主义的薄弱一环,大英帝国可不是。
不论是记忆中的世界还是当前的世界,这个时间段的苏联确实是是处在自从诞生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大。谁都无法在这个时间段,说苏联会在短短十年之后土崩瓦解,相反自由世界那边确实看起来是一片水深火热。
要论直观感觉,苏联确实是自由世界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生死大敌,这种全面敌视的待遇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都没人再次享受过。
某大国肯定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某大国基本上和俄罗斯是一个待遇,俄罗斯和苏联根本不能相比较。
不过艾伦威尔逊心知,苏联的国力是不可能一直持续支撑全球进攻的,不是苏联的国力不强,而是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耗费过大。
别说是苏联处在进攻者的位置上,像是美国处在防守的位置上在几十年后都快维持不下去了。进攻肯定比防守耗费的精力要大。
很多人把苏联的巅峰定义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艾伦威尔逊判断,苏联的支出不会比记忆中小,他帮助苏联优化了进攻选择,但不代表因此投入的少,尼加拉瓜的亲苏政府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不代表着尼加拉瓜就能平稳运行下去。
虽然在阿连德身上取得了突破,但阿连德最终还是没有改变智利的体制,智利还是六年选一次总统并且不得连任,阿连德已经完成任期,虽然智利社会党还是取得了之后的选举胜利,但只要选举制度存在,美国迟早会找到机会翻盘。
尼加拉瓜和智利,虽然让美国不得不提高在拉美的投入,但不代表苏联的投入就小了。更何况拉美只是苏联全球进攻的一小部分,安哥拉战争同样一刻没有停歇,苏联还在投入人力物力支持越南呢,这个世界上有多了一个印尼。
唯一可能比历史上收获小的地方,就是英国竭尽全力防御的中东了,本来尹朗革命,苏联欣喜若狂以为终于是抓到了机会。
但霍梅尼马上用大小撒旦演讲和清洗亲苏党派的动作,让苏联知道高兴的太早了。
不过尹朗革命对苏联仍然是有收获的,尹朗虽然没有被纳入苏联的影响力之下,但现在也不在美国的控制当中了。
艾伦威尔逊这一次来也并不是指望苏联坚定的站在美国一遍对尹朗做什么,而是单独就这一次的人质危机,苏联应该从道义的角度上进行谴责,这违反了外交准则,不是尹朗这么干不对,任何一个国家这么做,都是应该被谴责的。
“对了,你们的主席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你可要小心一点。说不定以后他就是领导苏联的人,你别以为我是在开玩笑。”艾伦威尔逊还是决定提醒一下好大儿,然后就此闭口不言。
阿列克谢耶夫惊异的看着眼前的老父亲,点了点头选择保持沉默,算是各怀心事离开了体育场。
“大家都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虽然我们采取两种理念,但都是内部问题。而尹朗是一个其他文明的国家。”艾伦威尔逊有着深不可测的道德底线,在这一次薛定谔的俄罗斯立场上,坚决的站在了俄罗斯是西方大家庭的一部分这边。
俄罗斯是不是西方文明可以视情况需要,有着不同的答桉,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反正懂王认为是,白宫的发言人曾经对某大国做出表态,这是一个非西方国家改变国际秩序,这种话可没套在苏联身上过。
欧美和苏联,可以认为是艾伦威尔逊的儿子们那种关系,无非就是谁是嫡子谁是私生子的问题,但都是亲生的。
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是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也可以像是阿拉伯谚语,“我和我的兄弟一起战胜了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站在一起战胜了外人。”只是近代欧美都采取前一种态度。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没有表态,显然是在考虑当中,如果参加六方会谈对苏联有什么好处,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主要国家都参与了,就不会存在任何一个国家有责任,大家都有责任就是所有人都没责任。”艾伦威尔逊从宏观问题上给出了答桉,然后话锋一转,“每年苏联都进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