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英公务员-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不是对这张脸过于熟悉,艾伦威尔逊也不可能认出还在幼年期的地球球花。
一九四五年的奥黛丽赫本,并没有通杀中西的颜值,甚至还不如在波恩的伊莎贝拉姐妹,就是一个长相清秀的普通小女孩而已。
奥黛丽赫本,真正被人熟知是在罗马假日之后,不夸张的说,是好莱坞的顶级化妆师一手造就了大家熟知的那个奥黛丽赫本,他抓住了她面部的优缺点,为她量身打造了最适合她的妆容和发型,他的化妆术对赫本来说堪称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也成为了赫本的御用化妆师。
身材干瘪,样子清秀,如果不是艾伦威尔逊的超强记忆力,这也就是一个样子还不错的普通女孩而已,直到五十年代,奥黛丽赫本去纪梵希试镜的时候。
身材干瘪、穿着普通的奥黛丽·赫本出现在纪梵希本人眼前,梦境破碎的纪梵希当场不留颜面地拒绝了奥黛丽·赫本的所有要求。
被拒绝后的她并未放弃,反复多次邀请纪梵希共进晚餐,晚餐中赫本向纪梵希绘制了自己的事业蓝图,才让纪梵希成了自己的御用时装师。
如果抱着变现的目光来看,如果艾伦威尔逊对这张脸记忆不深刻,错过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他毫不犹豫的留下了在伦敦的联系方式,他相信这个丑小鸭会长大的。
艾伦威尔逊自认为自己绝大部分时间,智商都是绝对在线的,在赫本母女来开之后,他又成了帝国公务员的典范,大英帝国公务员的杰出代表,英国本土最出名的公务员形象,巴黎街头那个拯救法国妇女的绅士形象。
在最近几个月以来,艾伦威尔逊在报纸上的印象,丝毫不下于国内的知名演员,哪怕是费雯丽,在流量上也就只能和他不相上下。
他还没有到达布鲁塞尔,但是布鲁塞尔会议的基调已经定下了,定下英法和睦基调的地点,仍然在遥远的远东。
法国虽然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就决定重返亚洲,可是毕竟山高皇帝远,法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聊胜于无,就和几个月前,奥地利四国占领区,英美法和苏联红军的对比一样,只能算是理论上存在。
法国是无法做到在越南进行受降的,所以在越南南部进行受降的是英军。在布鲁塞尔会议之前,伦敦已经对巴黎做出了保证,会代替法军守好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作为交换条件法国必须支持英国对克拉地峡的主张,来表现英法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团结一致。
日本投降以后,英国军队已经在越南南部地区登陆,并且已经电告法国,一定会帮助法国守住这块殖民地。对于越南这个烫手的山芋,其实英国并不想管。
不管是坚决镇压还是放手,英属印度的重要性都远在越南之上,可是出于拉拢法国和英国在更加广泛的问题上站在一起,蒙巴顿还是抽调兵力,为法国站住重返亚洲的基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有限的兵力必须集结,英国不想在越南有过多的牵扯。只希望法国人动作快一点,别让英国在越南呆太长的时间。
布鲁塞尔会议前三天,艾伦威尔逊到达了布鲁塞尔,这个后世欧盟的首都。
几十年后的布鲁塞尔,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驻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
整座城市以皇宫为中心,沿小环而建,游览以步行为佳。尽管原本是一座荷兰语城市,但布鲁塞尔已经发展成为法语和荷兰语并存的双语城市。
就连这一次的布鲁塞尔会议,法国代表也表示必须加上法语作为书面语言,其他国家也都表示同意,英国也没有表示反对,在这种细枝末节上反对是没有意义的。
在到达英国代表团驻地,见到亚历山大卡多根之后,外交部常务次长同样用法国一定要加法语的态度揶揄着法国人,“法国人认为法语是文明世界的代表语言嘛,却忘记了那都是多长时间之前的事情了,不过比利时确实是法语人口占据优势,我们总不好反对是吧。”
“这体现了大英帝国对盟友的尊重,绝无其他想法。”艾伦威尔逊对亚历山大卡多根的话表示赞同。
欧洲有句话,十七世纪的欧洲中心是法国,十八世纪之后的欧洲领导者是英国。当然这种言论在法国境内比较泛滥,英国国内没有这种说法。
但布鲁塞尔的语言环境确实如同亚历山大卡多根所说,法语是优势语言,荷兰语代表着贫穷落后的佛兰德斯,而且比利时政府的官方语言仅有法语一种。
布鲁塞尔的教育机构也几乎都使用法语教学,这进一步阻碍了荷兰语的推广,也导致人们产生了荷兰语的低等印象。
不过站在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法国太阳王时代的些许残留,世界上不同地方的进步程度是不一样的,某些地方存在几百年前的痕迹,也不是不能理解。
在这个英语影响力早已经远超法语的世界当中,应该对固执的法国人报以同情和理解。
“法国人这种固执的坚持,真是十分可爱,我们就没有毫无异议的压倒过法国人一次嘛?”艾伦威尔逊摇着头苦笑道。
“又过几次,但是这种次数不多。”亚历山大卡多根慢吞吞的开口道。
“最近一次让法国人无话可说是什么时候。”艾伦威尔逊颇感兴趣的追问道。
“一八一五年,滑铁卢战役。法国人绝对无话可说!”亚历山大卡多根带着坏笑道。
可能是出于闪亮登场的考虑,法国人是在英国代表团到达布鲁塞尔的第二天到的,这个时候艾伦威尔逊,正在内阁秘书和外交部秘书的教导下,对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进行充分认识。
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表示对目前英占区的工作表示还算满意,不管很多政策的效果如何,但英占区贸易委员会的努力,白厅已经看到了。
同时表示在意义上来说,布鲁塞尔会议绝对比英占区的重建要重要得多,甚至决定着大英帝国未来的走向,不论是在帝国层面,还是公务员的角度上,都值得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某种意义上甚至比波茨坦会议更加的重要。
如何团结欧洲各国,英国内部的共识已经确定,就是从目前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各国殖民地上下功夫,这也是利益不同,想法不同,甚至关系并不和睦的各国最大的共同点。
英国和法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关系微妙,可微妙的并不是只有英国和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关系也不是亲密无间,西班牙吞并过葡萄牙,比利时独立战争的对手就是荷兰人。
当然比利时独立的支持者是法国人,而支持荷兰的国家是英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
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手中都沾染了其他国家的鲜血,在现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团结,如果不团结的话,这些曾经都风光无限过的国家,很快就会泯然众人,成为美国和苏联眼中的小虾米。
迎接各国参加布鲁塞尔会议的比利时国王,是利奥波德三世,这个目前深陷争议的国王,因为战争期间对德国态度暧昧,目前利奥波德三世可以说处在麻烦当中。
这一次的会议之所以在比利时举行,也是利奥波德三世大力争取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在伦敦举办法国人不认可,在巴黎举办英国人不认可。
布鲁塞尔深受法国影响,于是选择了这么一个地方来坐下来好好谈谈,关于殖民帝国的明天到底会怎么样。
负责接待各国代表团的人,则是利奥波德三世的弟弟查尔斯亲王。艾伦威尔逊对查尔斯亲王这个名字和头衔,非常的不适。
他认为只有一九五八年成为王储,做了六十二年的大英帝国胤礽,更加符合自己心中的亲王形象,其他查尔斯都是假冒伪劣。
比利时王宫,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的国旗高高飘扬,表示着这次对外宣称为欧洲战后复兴会议的布鲁塞尔会议正式拉开了帷幕。
英国首相艾德礼,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戴高乐,毫无疑问是这一次战后复兴会议的最重量级人物,两人的态度决定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未来。
第148章 欧洲要团结
和各国元首们和外交部长们漫步花园,展现着友好不同,各国的代表团们则在紧张的准备着会议议题和谈判资料,来推进这个对外名义上旨在复兴欧洲的经济重建会议的议题。
实际上是所剩下的殖民帝国报团取暖,共同捍卫彼此的集体利益。
可实际上因为殖民地分布的不同,面对的威胁又有大有小,虽然大方向上会议各国应该是方向一致,可在会议上肯定还是有所争论的。
就拿目前的英法两国来说,对待殖民地的问题上是绝对不同的。
法国在战后的态度自然是毫无疑问的镇压,从在会议之前法军已经再次踏上征途,前往亚洲就能看出来,法国上下包括戴高乐本人,现在的态度就是维系住所有殖民地。
而英国,尤其是首相艾德礼已经不准备在英属印度浪费时间了,一旦最终英属印度的本土精英失去耐心,选择揭竿而起,以目前英国的能力,除非不准备好好过,破罐子破摔一直维持战时配给制,不然是没法阻止的。
最关键的是,就算是维持战时配给制,英国也不一定能把英属印度的反抗镇压下去。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甚至不是近年才出现的问题。
二战期间,英国同时在西非,叙利亚和马达加斯加对抗法军,在埃及对抗德意军队,在澳洲和缅甸对抗日军,同时维护北海,南北大西洋,印度洋的航路再给马耳他输血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而殖民帝国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帝国,而是一个个孤悬海外的组成部分在强敌环伺之间彼此联系,防御一个殖民帝国就意味着在全部前线额不同的敌人同时作战,地理上恶劣到了极点。
德国宣战时英法有能力集结和德军相仿的兵力和对抗,但是意大利宣战法国倒戈以后英军就分身乏术,日本也宣战以后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大英帝国从来就没有同时和多个主要对手在多个主要战线上开战的能力,帝国安全完全寄希望于所谓的帝国承诺带来的兵力集结,当印度和阿富汗爆发战争时,可以从不列颠调集部队,当北非战事吃紧的时候,可以从澳新调集部队。
每次最好只面对一个敌人,这是德国人在两线作战时候的想法,这又何尝不是英国的想法,又要镇压殖民地的反抗,又要防备其他强国对殖民地的窥视,在亚洲和俄国对抗,在美洲和美国勾心斗角,在非洲和法国争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终于觉得以现在的国力是真的玩不转了,艾德礼首相觉得必须要收缩,把投入大于产出的殖民地踢出去,集中精力经营好反抗力量不强的殖民地。
而英属印度就是艾德礼首相想要踢出去的包袱,来完成帝国收缩争取喘息时间。
艾伦威尔逊只是希望大英帝国的帝国收缩,别变成帝国崩塌,一路缩到英伦三岛。他可不认为让英国在美国人身后做跟班就是自己的人生追求。
如果是那样的话,还不如辞职下海做一个富商,那样还更加的自由,不用被公务员身份束缚住,连在英占区做人上人都要提心吊胆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