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英公务员-第8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艾伦威尔逊要是在这,肯定会说得妙啊。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福尔采娃口中的英资和美资又反过来了,英资已经失去了一切工业资本; 转型成了金融资本,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美国又出现了变化; 美国毕竟是一个三亿人口的国家; 金融不能解决这么大人口的就业,这就导致全球化到了一定阶段; 美国没有深入进入全球化的资本不干了,美国的工业已经被国际化资本腐蚀的很严重,好处没拿到多少,大批人却过的没以前好了。
英国只有五千万人,转型也就转型了,美国三亿多人都去搞金融?简直开玩笑!
“所以,同志们!我们给英法两国一个台阶,以英法调停担忧欧洲安全的理由,来阐述古巴导弹危机的问题。”福尔采娃阐述着自己的观点,这样也更加能够让人接受一些。
尤其是苏联内部持强硬态度的势力,向美国低头的话,会让这些强硬人物感到不满。
而面对主动提出斡旋的英法两国递过来的台阶,苏联则可以接受,这本来也是英法两国这一次这么上心的目的。
勃列日涅夫刚想要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转而问向科兹洛夫,“科兹洛夫同志,你是第二书记,你的看法是十分重要的。”
肯尼迪受到两封不一样措辞的信,第二封明显更加强硬的信被苏联强硬派影响到了,而这个强硬派的代表,就是科兹洛夫,科兹洛夫和国防部、军工企业有着良好的关系。
“伊里奇,这件事!”科兹洛夫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出于维护赫鲁晓夫的权威,艰难的点头道,“好吧,就在外交领域强调英法的调停,和欧洲的安全考虑,回复美国。”
“这样还可以,挑动欧洲和美国之间因为这一次利益不同产生的矛盾。莪就不相信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强烈反应没有想法,尤其是法国人。”
葛罗米柯也转变了口风,“那么我们的公开声明当中,就把英法两国和欧洲的内容加进去,英国那个常务次长不能再躲在大使馆了,必须和我们一起。”
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
信中说:“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国人民对于您所称为进攻性武器所感到的忧虑,这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武器。为了尽快地消除这一危及和平事业的冲突,为了给渴望和平的各国人民以保证,苏联政府除了此前已下达的在武器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现又下达新命令拆除您所称为进攻性的武器,并将它们包装运回苏联。”
在这一篇公开信之后,苏联广播电视台,把逗留在莫斯科的英法两国外交人员,阐述欧洲安全问题的担忧,用巨大篇幅做了介绍。
艾伦威尔逊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时候被苏联拉出来,做了挡箭牌。
刚开始他是犹豫的,毕竟这么大的事情总是伴随着风险,是不是过于树大招风了一点?
但一想这是全世界面临核战争威胁下的大事,换句话说这是拯救全世界。他绝对不能躲避,就这么定了,古巴导弹危机我拯救!
回国之后,在把这一份功劳作为人生当中的辉煌履历,现在则是代表英国呼吁和平的时候,展现英国为了保护欧洲的巨大影响力。
一个英国的常务次长,能够在苏联真理报上面留下署名文章,这个机会并不多。但他这一次做到了,欧洲这个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在他的刊文当中远离了核大战的威胁。
第1185章 我为大英立过功
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合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合于战,不可以决胜。
艾伦威尔逊在真理报上旳署名文章,屏蔽了军事对抗因素之外,表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决定出来,到底那一种思想才更加适合于全人类。
这一点苏联人说是自己,而自由世界并不这么认为,那么就拿出来成果来比较。而不是比谁的坦克多、谁的导弹多。
当然这一番论调是屁用没有的,艾伦威尔逊也知道,过了这一次的危机,苏联会在军事领域加大投入,并且对补齐在海洋力量上的短板。打造一支可以和美国海军同归于尽的红海军。
苏联在前两年一直致力于缓和,艾伦威尔逊就专门谈了一下缓和,也是给苏联人台阶下,这个署名文章的水准其实不怎么高,但确实当前苏联十分需要的。
就坡下驴的场合已经有了,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也知道见好就收。
在这个过程当中,艾伦威尔逊随时向伦敦的首相艾登、以及尚在华盛顿的外交大臣拉博·巴特勒汇报,也得到了两人的认可。
值此拯救世界之际,英国公民也想知道是谁深入虎穴,彰显英国的老道外交手腕。
在塑造形象上面,诺曼·布鲁克这一次也没有吝啬,艾伦威尔逊的照片被关注国家大事的伦敦键道中人所知晓,这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遥远记忆。
“这不是当年在巴黎拯救法国妇女的人么?”拿着报纸的吃瓜群众窃窃私语; 对着报纸上的照片指指点点。
马上; 就出现在了激发群体记忆的场面,这并不是曼德拉效应出现。而是大家真的都想起来了当年颇为轰动的新闻。
时隔十几年,今天在莫斯科的外交部常务次长,和当年在巴黎给钱的年轻公务员; 可能在形象上有所出入; 但还是被公民的记忆唤起。
“是他!”艾伦威尔逊没回到伦敦,还不知道自己当年的正义之举; 再一次被英国转载;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情,作为一个公务员; 其实还是别有这么大知名度好。
发表了一片署名文章; 艾伦威尔逊又躲在了大使馆,这里毕竟适合联络伦敦和华盛顿,可以随时摸清楚当前的情况。
“看起来问题不大!”艾伦威尔逊联络了一圈,当着范西德的面表达了乐观情绪。
“常务次长; 这一次的情况真是太危险了。”范西德松了一口气; “幸亏你专门赶过来一趟; 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话一定程度上是事实; 但艾伦威尔逊觉得; 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范西德真有一头牛所以在拍马屁; 对顶头上司吹捧。
实际上就在头号对手的首都; 英国在莫斯科的大使馆; 这几天艾伦威尔逊没少和妻子报喜; 和智利铜矿齐名的巨型铜矿,将落入蒙巴顿集团的手中。
澳大利亚是矿车上的国家; 什么矿产都不缺乏,但加上加丹加的铜矿带; 会巩固蒙巴顿集团在世界矿产资源上的话语权。就算是美国把智利牢牢抓在手里,蒙巴顿集团也有一战之力。
时至今日; 帕梅拉蒙巴顿带着英国的贵族,在西澳大利亚形成了一个囊括数百个家族的关系网; 很多英国贵族都一转颓势; 找到了贵族的存在意义。
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他们的生活有赖于英国军事实力的支撑,对英国的国防建设自然也非常支持,欧洲贵族传统; 长子继承家业、次子进入军队服役,有了经济基础; 自然就到了应该找回昔日荣光的时候了。
从生态位上来讲; 一旦这些英国贵族集团在澳大利亚站稳了脚跟,以先发优势来和对手竞争,对手是绝对招架不住的。
这就和陨石天降的恐龙一样,哺乳动物固然已经开始多样化了,可早已经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恐龙不灭绝,凭借哺乳动物向上冲击,也没法灭绝掉恐龙。
英国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旦建立; 在已经占据的生态位帮助下; 就能在和其他竞争者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样的收购; 英国贵族就可以把价格提高,后面有帕梅拉蒙巴顿兜底,有驻澳英军保护。
最为关键的是; 澳大利亚从不把英国视为外人,事实上在这一次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有英国王室要去澳大利亚建立流亡政府的消息,消息是帕梅拉蒙巴顿放出去的,计划是艾伦威尔逊制定的。
在这么危险的时刻,常务次长还有心情中饱私囊,还让范西德夸奖,这让艾伦威尔逊少见的产生一丝愧疚,“其实就是传统的离岸平衡,这一次的胆小鬼游戏,恰好适合这么做。”
“常务次长虽然说的轻松,但能够做出如此大的成果,也是令人钦佩的。”范西德一副向无上之权威低头的口吻道; “反正我是不敢想,一个弄不好还会受到指责。”
“离岸平衡有一个基础; 自己足够强,不论是站在哪边都能够改变平衡,这样才会受到尊重。到了应该承担风险的时候; 一定要挺身而出。”艾伦威尔逊说到这微微一顿,又补充道,“你选择离岸平衡的国家,实力也不能太差,有这几个要素,才能够施展离岸平衡。”
不然的话,那不叫离岸平衡,那叫搅屎!帮助老三战胜老二,或者现在英国已经不是老大了,站在老大的美国旁边,压制老二苏联,这都能体现出来英国的价值。
你要是挑动乌克兰去攻击俄罗斯?选择菲律宾来平衡某大国?这就根本不符合离岸平衡的初衷,一上去就被猛锤,你到底是下场还是不下场?
制衡必须选择一个实力相差不不太远的国家,其实巴基斯坦制衡印度就符合标准。韩国制衡日本,被制衡的那个有优势,但也吞不了棋子。
其实墨西哥人口要是在增长一下的话,按照历史美国会短视的摧毁墨西哥的经济潜力,墨西哥也适合平衡美国,至少在非法移民问题上就很合适。
英国从离岸平衡堕落成搅屎棍,根本原因就在于英国本身的衰落。实力不足的话,自然是别想取得什么重大外交成果了。
不过艾伦威尔逊在刚开始的设想当中,也没想到苏联会借着英国给的梯子走下台阶。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口中可以毁灭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实质上结束了。艾伦威尔逊准备打道回府,还冒险最后一次和文化沙皇你侬莪侬。
两人其实心里都清楚,受限于国家和立场,两人再见的机会并不多,互相都有默契的没有提及伤感的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身为各自国家的高层,两人也没有做出一副苦情的样子,离别之时也算是很豁达。
艾伦威尔逊离开的时候,也没有文化沙皇的影子,他其实本来觉得会有的。
彗星一号在伦敦机场降落,艾伦威尔逊就直接被带走了,一脸凝重的常务次长心里七上八下,真想喊两句、我为大英立过功我为大英流过血之类的话。
“常务次长,诺曼爵士为你安排了一场广播访问。”来接艾伦威尔逊的人开口道。
“是这样!”差点被吓尿的艾伦威尔逊正襟危坐,不慌不忙的做出无所畏惧的模样,他作为一个英雄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实质上的古巴导弹危机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各自表功了,诺曼·布鲁克已经退休在即,正在考虑扶上马送一程的事,所以安排了这一场的电台广播访问。
这么重要的访问,自然是从来不向政府低头的BBC最为合适。
“很多公民都觉得,这一次的危机当中,艾伦爵士作为外交部的常务次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电台主持人开启了对艾伦威尔逊的访问。
“是的,我甚至看到了十几年前的照片。”艾伦威尔逊一本正经的回答,这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形象有着广泛的受众。
这也不能怪他,他一直在国外工作,搞点事情就拍屁股走人,就这么一次热度还在的时候回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