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埋大清朝-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因,妞没泡成,但是却把那个纳兰性德诗词作品差不多都背下来了。
现在纳兰性德才十六岁,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多半还没创作出来呢!
既然纳兰性德还没写出来,那么朱和墭拿来一用,也就不算侵犯知识产权了吧?
想到这里,朱大才子就笑着对大波玲道:“玲姐,你听好了。。。。。。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好!好词!好一首《菩萨蛮》。。。。。。世子爷,尼了真会做词啊!谁教的?”
大声叫好的是郭师爷,郭师爷虽然没有功名在身,但他是真有学问的,也会填词作诗。。。。。。就是他的诗词都是那一口天津卫市井的味道。但是他还是懂行的!
“不错,真不错。。。。。。”于老爷子也懂一点,他是中过举人的,这会儿笑着道,“契仔,我也考一考你吧!”
“请契爷出题。”朱和墭不怕考,他是“考试达人”啊!
于老爷子一指诸葛军师,笑道:“那就以老夫为题,考一首拟古诗吧。”
所谓拟古诗就是模拟古人的诗文,一般就“五言”、“七绝”什么的。
朱和盛拈着大胡子,做才子样(塔什么班的大才子),稍一思索,张口就来,这回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军阀苗沛霖的《秋霄独坐》。这首诗后世知道的人不多,但其中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却是传世之句,还被谭嗣同给拿去用了。所以朱和墭也因此知道了这首诗。
只见朱和墭拈着胡须,略微酝酿了一下感情,就大声朗诵道:“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世子爷,这词这诗真是尼了写的?不会是哪儿抄来的吧?”
这郭师爷是行家,知道朱和墭刚才“即兴发挥”所做的一诗一词,都是能传世的佳作!
没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天赋,一般的读书人是做不出来的。就算那些有极高才华的大才子,也不大可能张嘴就是传世的名句。。。。。。所以郭师爷有这样的怀疑也不奇怪。
“郭师爷,拟(你)说谁在抄呢?”东厂督公庞太监发话了——污蔑世子抄袭,那是要杀头的!
吓唬了郭师爷一下后,他也回头问朱和墭:“世子爷,真不是抄来的吧?”
”一定不是抄的,”大波玲现在知道错了,要挨家法了,但还是一脸喜色的替朱和墭说话,“世子爷从小就聪明过人,三岁能文,五岁能诗,天资过人。。。。。。再说了,这等好词好诗能上哪儿去抄?”
朱和墭对大波玲笑着点了点头,态度不错。。。。。。不过家法还是要行的!还要加倍施行!
然后朱和墭又胸有成竹地道:“你们信我就是了!我胸中有足以传世的诗词一二百篇,都是人所不知的。。。。。。足够仿出七十二个大才子了!若有朱门七十二才子,想那玄烨也该怀疑江南的风流才子,全都心向我大明天朝了吧?”
他接着又对刚刚从泉州过来的大舅哥刀疤荣道:“刀疤荣,明天散衙后到世子府来,我教你写诗填词。。。。。。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包你写出传世的佳句!你可是要当状元的,总要有几首传世的好词好诗的。”
这个朱和墭的这个“文抄公”还当出了花。
别的“文抄公”都爱自己显摆,但朱和墭偏偏不爱出风头。。。。。。他都朱三太孙兼大圣人了,还需要亲自风头?小弟的风头就是他的风头啊!
而且他又是个潮州人,比较愿意提拔晚辈同乡亲族,给点投资,分点流量,甚至传点技术,大家一起发财嘛!
所以他愿意把“金手指”分点给诸葛三和,把他从三流军师提拔到了和诸葛亮一个等级超级军师。
现在也愿意拿出纳兰性德的诗词栽培一批“朱门才子”,哪怕他们达不到诸葛军师的高度,也能充个门面唬一唬人啊!
看到底下人都被自己的“文采”所折服,朱和墭笑着道:“既然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就给广府、潮州、琼州、以及延平王府所辖各州县下令旨吧。。。。。。请各地才子皆来广州应试!军师府再派出细作潜去两广、福建、湖广、浙江、江西及江南各地张贴告示,请有志反清复明的才子来广州应试参考,共举大事!”
他顿了顿,又道:“等我父王还有陈学士、老朱学士、小朱学士、屈学士他们都到了广州,咱们就开科取士!”
第197章 父王,他们都是拥护咱们当皇帝的士子啊!
大明定王监国元年九月初九,广州南关天字号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一大群布衣角巾、长剑铜锤的原儒。
虽然所有的原儒打扮都差不多,但是和他们打了几个月交道的广州人,已经能从细节上分辨出这个儒到底有多大了?
首先,原儒们头上的那一帕角巾的颜色不同,高级的儒都头戴黄色角巾。。。。。。喜欢给人起绰号的广州人们管他们叫“黄巾儒”。而普通的原儒们头上戴着的角巾是红色的,广府人管他们叫“红头儒”。
而今而出现在天字号码头上的,则是一片“黄头巾”,似乎整个广州城的黄巾儒都来了。
其次,原儒们的服色也出现了变化,虽然都是身着布衣。但是高级的原儒都穿大红布衣。。。。。。这是红衣大儒啊!而普通的原儒则穿黑衣或浅红布衣。其中穿黑衣的原儒要么是学生,要么是公吏。而穿浅红布衣的则多是战士,广府人民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砍人儒”。
第三个不同,则是普通的原儒只有长剑铜锤,而“黄巾儒”们从七月份开始,就陆续配发了佛山生产的燧发手枪。这些燧发手枪是照着朱和墭从大东方号上抢到的英制燧发枪仿造的,不过质量不怎么过关,总是打不着火。不过朱和墭还是花钱把它们买下,配发给了“黄巾儒”们摆摆样子。
高仿不易,也会遇到许多技术难关,所以在初期的时候需要扶持一下,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在扶持的同时,朱和墭也准备让已经迁到广州来的“南厂”开炉炼铁,从底层开始一步步的摸索冶金技术——虽然化工和冶金这两个行业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但终究是隔行如隔山啊!所以朱和墭掌握的那么一点冶金方面的知识,最多也就搞点地条钢,是很难一下支撑起一间拥有完成工艺流程的全流程作坊铁厂的,需要一点点的摸索。
除了全流程作坊铁厂需要一点点摸索,打造燧发枪乃至线膛燧发枪的工艺更需要工匠们在朱和墭的指导下进行摸索之外,北厂的酒、糖、香水,西厂的火硝,内厂的火药,以及支撑起朱和墭“圣人”身份的大蒜素的生产,朱和墭也不能不管。。。。。。他可是这几间工厂的“总工”啊!
另外,还有天南道法学堂、黄埔军学堂和天王宫少年堂这三所“重点学堂”需要朱和墭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一点一点的支楞起来。
最后,军队和地方政权的建设,朱和墭也得跟进。
虽然诸葛三和父子、郭有德、于二爷、白孝文、大波玲这些人都还比较得力。但是哪儿哪儿都还离不开朱和墭,所以他这些日子忙得都快飞起来了,连自己的“小秘兼老师”的贝佳馨还有“女仆兼护士”的苍井都没机会下嘴儿。倒不是缺那点牵手的时间,而是没有时间操办一下。。。。。。这两位也是有身份的女孩子,一个是郑经的表妹,一个“苍井联队长”的女儿,也不能没名没分的就“牵了”,怎么都得有个纳妾之礼吧?
就这点事儿,朱和墭都只能一推再推,直到现在还没得空。
而就是忙成这样的朱和墭,今儿却推掉了所有的事情,带着手下的一大堆“黄巾儒”站在广州天字号码头上等着几条大型鸟船慢悠悠的靠岸。
这几条大鸟船可是有来头的,是从邱辉控制的达濠港开过来的,其中一条鸟船上乘坐的正是大明监国定王朱天王!
在朱和墭和邱辉的一再催促之下,大明监国定王朱慈炯,终于在九月初一的时候乘船离开了潮州府,今儿总算抵达了天南第一城的广州府城。
其实朱天王这几个月在揭阳城里挺开心的,那可是真正的半县之主啊!三万人之上的存在!而且他还赢得了人生的第一场和第二场大胜仗。。。。。。特别是在秀水溪之战中,他匹马单刀就挡住了尚可喜的数万大军,而且还活捉了清廷的武状元吴三畏,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猛男了。
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要是知道自己有了那么厉害的三太子,真不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呢?
可是朱天王却高兴了没多久,就不得不离开了他的发迹之地潮州,乘坐邱家的大鸟船去广东的首府广州城寻找新的梦想了。。。。。。这可是朱天王自打懂事以来想都不敢想的一场皇帝梦啊!
这本来应该是男儿大丈夫的最高成就,可是眼见着帝王之梦马上要成真了,现在站在一条大鸟船甲板上,望着天字号码头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朱天王,却有点患得患失。
进了广州城,是不是就只能躺着当皇帝了?以后就再没有顶着大太阳,单刀匹马立马高桥,独对建夷数万大兵的那种刺激了?
难道以后就整天和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快乐的玩耍了?
虽然当皇帝图的就是这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是没了那种沙场争锋的刺激,好像总觉得缺点什么呀!
对了。。。。。。天王朱忽然想道:“朕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呢?怎么还没选出来?不行啊,回头一定得好好催一催才行!”
。。。。。。
“父王,儿臣幸不辱命,总算把这广州一府十一县给您夺下来啦!现在广州府的一百二十多万军民,一千多个乡都,一百八十多座田庄,三十八座大小城堡。。。。。。都已经是咱们的了!
父王,咱们的大明,现在算是又回来啦!”
天字号码头上,朱和墭一见到自己这个貌似关爷的老爹,就大步上前,也不磕头行礼,而是上去拉着朱老爹的手就报喜。
朱老爹还没反应过来,身边已经是一片附和的报喜声音了。
“臣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臣为大王贺,为大明贺。。。。。。”
“大王有如此英雄之子,何愁大明不复,建夷不灭。。。。。。”
“臣请大王早正大位,速登大宝!”
都有人开始劝进了!
朱和墭也不想和老爹在码头上呆太久。。。。。。这会儿天不大好,乌云有点聚集,如果等会儿下起雨了,淋着大家倒还是小儿,最主要是不吉利啊!
于是他就拉着朱天王的手,父子二人一起在一群“黄巾儒”的簇拥下出了码头,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大洋马,然后父子二人,一起往五仙门而去。
广州外城的五仙门到天字号码头这一片,自打朱和墭入主广州后,就一直在进行建设,现在已经有点繁华商业区的轮廓了——笔直的大街已经修起了好几条,路面都铺了青石,特别的气派!
街道两边则是一处处用篱笆遮挡起来的工地,每一座工地都在开工,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当朱和墭和朱天王领着一大群手下,从青石大街上并辔而过的时候,工匠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儿,钻出开在篱笆上的门,到了大街边上垫着脚观望。
这个时候,大街两边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儒生了。。。。。。这些儒生都穿着交领长袍,大多有佩剑,不如他们的长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