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埋大清朝-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北京还是去广州,其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去广州意味着承认广州朝廷代表中华,而去北京则意味继续承认清王朝。
罗马教廷和葡萄牙王国因为朱和墭在广东、福建(郑经领地)实施了对天主教活动的严格限制,所以不愿意承认大明朝廷。
而荷兰人则因为广州港现在不限制他们进入——广州不限制任何外商、内商出入。所以就不打算“支持”大明,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垄断的自由贸易”,而不是“开方的不自由贸易”。
前者只有大清才可能提供,而后者他们只要依法交税就可以享受。
纪大宝听完管家的报告,就指着书桌上的一大堆书稿对他说:“詹姆斯,那些都是《三国演义》的译稿,你拿去给那些出版商看吧,你可以全权代表我。
不过这里只有上半部,我最近可能要出趟远门了,所以来不及翻译下半部了。不过我会在来去的途中完成翻译工作,希望我从中国回来后能够将下半部出版。”
。。。。。。
当纪大宝开始准备自己的中国之行的时候,在数万里之外的广州,大明监国定王世子朱和墭,早已经把自己和欧洲人的那点恩怨抛到脑后了。
因为他现在的事儿多着呢!
一是要训练军官和军队——黄埔岛上的军校终于开张了!一共开了马、步、炮、工、辎、海等六个科,上千人在里面接受军官训练。而训练他们的教官,其实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
而朱和墭自己,则直接在黄埔岛上安了个家,让大波玲在那里盯着,朱和墭隔三差五就要上岛去主持军校的训练,同时还要看着岛上的船厂。
二是海珠岛上的大学他也得过问!大学学生是没有的,但老师他得教啊。。。。。。其实就指导他们自学!那些都是上回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学霸”,一共十几个人,个个聪明绝顶,所以朱大圣人就给了他们课本,让顾炎武领着他们自学成师。
另外,朱和墭还把自己在广州世子府内的实验室搬去了海珠岛——有些实验不合适在家里搞。
而且朱和墭也不能总让贝佳馨和苍井塞乌当小女巫啊。。。。。。
第三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当然就是万族大会了!
这个万族大会要解决的可是最难解决的均田、均税和均役问题啊!
第265章 朱和墭很忙,吴三桂怕凉
“阿爸,儿子和契爷、大佬辉、诸葛军师、杨军师、陈军师、郭师爷、屈学士、陈太守他们商量下来,决定把广东的土地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宗族公地;另一部分就是官私地。。。。。。”
广州府城内的定王府中,朱和墭正在和垂拱而治到有点无聊的天王朱说着万族大会的进展。
万族大会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升学问题。
这两个核心问题解决了,广东一省的十府一州,三百万生民,差不多就都在朱和墭手里掌握着了。
现在朱和墭正和朱天王说的,就是两个核心问题中最让人头疼的土地问题了。
“宗族公地主要是可以开垦的农地,大概占到全省可垦之田的八成,这是不可转让的土地。。。。。。全部都要分田到族!每个宗族可以分多少田,分在哪里?水源如何解决?都必须搞得一清二楚。分完之后,要用田垄把各族的土地都圈起来。这里面的工作量可不得了啊!儿子准备分批进行,先在广府和潮州府搞。等这两处搞完后,再抽调广府、潮州的得力官吏去其他的八府一州搞。”
这可是几千万亩土地的分配,涉及到两百多万人口啊!
搞好了,那可就厉害了!全省有多少耕地,多少人口,一清二楚!
而且土地已经根据人口重新分配过了,产权明晰,责任也非常清晰。税该谁交,兵该谁出,都清清楚楚,而且负担也比较平均。
“官私田产则是可以转让的田产,包括全省两成的可垦之地,还有城池、市镇、港口和官道及两侧部分土地。还有全省的山林、矿山、滩涂等等不可不易开垦的土地。这些土地或官有、或私有,有些官有的山林可以供百姓无偿采樵,有些城池市镇的附廓之地或白地则可以用于工商业的开发。。。。。。都必须有所规划,官府有所保留,不能都卖给私人,更不能归属宗族所有。
另外,广东还有一些没有宗族可依之人,都要把他们集中到官私田产上安置。”
如果说宗族产业是个“下限”,可以保护大部分人的生存权,那么这些官私田产,就是大家的发展权了!
这些田产主要是工商用地或是预留给工商业的——宗族产业是不能私分的,那宗族之中有些想要发家致富的能人也得有地方施展啊!
朱和墭给他们预留的就是工商业和读书当官了。
而为了避免“拆迁难”,所以朱和墭还提前把适合发展大都市的风水宝地圈好了一些。。。。。。这当然也是托鳌拜、尚可喜的福了!他们俩把广东适合发展大城市的沿海宝地都清空了。
日后的香港、深圳现在连人烟都没有!
广州城内都空空荡荡的,而广州城外的宗族也给屠了个七七八八,大片土地都成了旗地和“尚选”狗官的私产,现在统统姓了朱,全给归在公私田产之中,将来都可以拿来发展工商业。
“衰仔,你这些事情得做多久?”天王朱听儿子滔滔不绝说着“内政”方面的事儿,顿时就有点皱眉了,“十府一州几千万亩土地二三百万人口。。。。。。没有一年半载的根本不可能理顺啊!”
其实一年半载能理顺就很好了!
也就是现在人少地多,而且大恶人都让尚可喜、鳌拜他们做了,朱和墭也就不需要去剥夺谁的土地了。他现在干的差不多就是把各个宗族间的土地划分清楚,登记仔细就行了。
当然了,在朱和墭他们占据广东之前,虽然广东这边人少地多,但是也不等于没有佃租制或农奴制的存在!
只不过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光是占有土地是当不了真正的地主阶级的。因为你根本放不了租!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当大地主就得能控制农民的人身,把他们变成农奴!
所以能在广东这里当大地主的,基本上不是军阀就是官僚,现在不是跑路了就是被消灭了。
因此广东这边的土地,现在已经是宗族占有为主了。
“阿爸,”朱和墭看着天王朱有点着急,就笑着道,“均田这个事儿也是您提出的。。。。。。您说现在天下人少地多,正好均田。把田均一边,以后就不容易再兼并起来了。咱们再兴的大明,也可以维持得久一点。”
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搞均田的意义,不在于平均,而在于抑制将来的兼并。
因为均过以后的土地,产权就变成了宗族公有,而且禁止转让!
如果朱和墭可以把全国八成的土地都变成宗族公有,并且禁止转让的话,那将来有谁想搞兼并,难度就非常大了。
在朱和墭的记忆中,他老家潮州直到土改的时候,还有大量的土地是被宗族持有的。这些宗族许多都是从明清开始发展的,传了几百年还能保住土地,可见宗族抗兼并的能力是很强的。
“衰仔,现在是三家一起抢皇位了!”朱天王看儿子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也有点急了,“吴三桂这个老东西自称什么大总统,摆明就是不想奉我们为主了!
耿精忠那个二五仔也没安好心,多半在谋夺南京,看着也想自己当皇帝。如果咱们在抢南京的时候慢了半拍,将来就要被人闷死在广东了!”
“闷不死的,”朱和墭摆摆手,“阿爸,我打算在搞均田的同时再培养一批军官,再把咱们的东南西北内船等六厂整顿一番,还有佛山那边也要抽空去一趟了。
炼铁炼钢的事情我不熟,但是炼焦、除渣和烧造耐火砖的办法我还是有一点的。最近黄埔岛上的小铁厂造出了一批堪用的铝土砖,正在试验。。。。。。”
这年头技术手段有限,很难分析钢铁的成分,也不可能搞清楚金相组织。
不过朱和墭还是知道该怎么炼焦和除渣——就是去除铁矿中的杂质,主要是硫和磷。
朱和墭让人在黄埔岛的船厂边上搞了个小型铁工厂,这些日子在试着炼焦和烧铝土砖——刚刚被郑经收复的漳州是个沿海陶瓷玉器制造的宝地,朱和墭记得那里还出产铝土,那可是用来烧耐火砖的重要原料。
如果能解决焦炭、铝土砖、碱性炉和除渣剂这几大难题,那么佛山的冶铁业就能突飞猛进了。
另外,朱和墭还知道“骨瓷”的秘密,可以用来提升广东和福建陶瓷产业的竞争力。。。。。。所以他现在可真是忙得很,忙得都没时间去北伐抢地盘了。
。。。。。。
“薛军师,你知道这个朱和墭现在都在忙些什么吗?眼看都是崇祯四十六年四月了,他怎么还在广东眯着?”
长沙的大总统行辕之内,吴三桂正一边看着他儿子吴应麒从岳州,他的女婿夏国相从松滋送来的军报,一边在问朱和墭的动向。
“回大总统的话,朱和墭正忙着闹革命,没功夫北伐了。”
薛章在吴三桂这边混得不错,成了大总统的重要幕僚,还被吴三桂称为“薛军师”,看着是要大用的。
而吴三桂派给薛章的工作,一是收集广东方面的消息;二是联络赣州府的刘进忠。
“革命?”吴三桂一愣,“革什么命?”
“革儒家的命!革产业的命!革军略兵制的命。。。。。。”薛章苦笑道,“就是没功夫革大清的命了!”
吴三桂听了这话大笑起来,“好好,他很忙,老夫也不急!现在天还太凉,不是用兵的好时候……老夫在南方呆久了,怕凉了。
所以老夫要等到夏日炎炎之时再出兵!”
第266章 吴大总统过长江!
“父帅,您想在炎夏之日动兵,是为了用酷热逼退八旗兵吗?其实大可不必,现在的八旗兵没什么大不了的,根本不是老二和世琮的对手。”
说话的是“少总统”吴应熊,他们老吴家现在的配置倒是比朱和墭那边更像李唐,老大吴应熊跟着吴三桂打酱油,和李建成差不多。老二吴应麒带兵在前方猛打猛冲,活脱脱一个“吴二”。
而且这个“吴二”还有个更猛的儿子吴世琮,从昆明出兵开始就是急先锋,一路杀过来那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打长沙的时候还亲自带着手榴锤兵夜袭妙高峰,杀得守备妙高峰的湖南绿营哭爹喊娘。也让防守长沙的清军胆寒崩解,无力再战。第二天早上就有守城门的绿营军官开门迎降,湖南提督桑峨无力组织部队崩溃,只好率领残部向岳州转进。。。。。。不过没等他逃到岳州府,吴应麒率领的精兵已经日夜兼程抢先一步赶到,占领了兵力空虚的岳州府城巴陵。
虽然“吴二”父子勇猛如虎,但是吴应熊一点都不担心自家兄弟以后来个什么“大前门之变”弄死他。对兄弟和侄子的战无不胜还非常赞赏。
因为战事比较顺利,吴三桂的“八旗恐惧症”似乎也好转了一些。听儿子怎么一说,就拈着胡须笑道:“应熊,为父选在炎夏进兵,可不是为了避开八旗的兵锋。”
吴应熊一愣,“难道是为了广东?可是广东人又不怕热。”
吴三桂左右看了看,似乎想考考自己身边的三四个谋臣。
这时候,他的“二号”谋臣(杨起龙是头号)刘玄初出来说话了:“世子爷这话当然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