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活埋大清朝-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日消息传到时,圣人世子爷正在黄埔岛上的军学堂主持一场小型军议。
    黄埔军学堂在朱和墭刚刚成为广州之主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了,搞了差不多一年,现在已经完成一期工程了——也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就是概了二三十排非常简洁中式的砖瓦房、一个大校场、一个靶场、一个土堆棱堡、一个码头。
    另外,一同建成的还有一座船厂,一个铁工厂、一炼焦厂。。。。。。都是实验性的工厂而已,规模不大。
    而军学堂和三座小工厂的到来,还是给原本冷清的黄埔岛上带来了不少人气。
    军学堂的师生加上教导兵,总共有两千余人。而三座工厂的工匠加上小工,有一千二百人。另外还有数百名工匠和军官的家眷也上了岛。
    这些人都聚集在黄埔岛的东岛上,围绕着军学堂形成了一个“军镇”,朱和墭自万族大会结束后,每个月都有十天在黄埔岛上度过,其余二十天则分别在广州城内和海珠岛上度过。
    在广州的十天,主要工作是继续推动“广东土改”,管理北厂、内厂、南厂的业务,监督广府的“大基建”,以及管理广东朝廷的财政。
    其中又以财政为重中之重。。。。。。有了钱,其他的事儿才好办啊!
    现在广东朝廷的财政主要靠三块在支撑,一是贸易,广东和福建都是千年海贸中心,即便经过了明末清初的大乱,也还余下白糖、铁器、瓷器等三个赚大钱拳头产品,这些年茶叶又有点起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带起来的),再加上朱和墭搞起来的甘蔗酒、高品质的颗粒状黑火药和香水,一共形成了七大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
    在这七大拳头产品的带动下,重新对外开放的广州很快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商,迅速恢复了昔日的国际贸易龙头地位。不过贸易的繁荣不等于税收的暴增,要不然明朝也不会穷死了!
    所以朱和墭得花不少精力在“督税”上。。。。。。而他收税的思路则是“简单”和“尽收”这两条。
    所谓“简单”就是尽量简化税收的方式——太复杂了下面人容易捞,而且朱和墭也没那么多高素质的干部。
    因此他收取商税的主要手段,就是在交通要道设立税卡加上丈量车船的长、宽,根据车船的长宽收取固定税——就是买路钱嘛,老本行了!
    而“尽收”则是甭管是谁的车船,一律要交税!
    哪怕朱天王这个监国出巡,只要坐车、乘船,就得依法纳税!既然监国都不能免,别人就只能乖乖交钱了。
    当然了,这种“买路钱”一样的税收得不重,而且税卡、税关也不多,不会对内外贸易构成什么影响。
    但是因为税基广、税收成本低,所以总收入相当之可观!
    除了和贸易相关的“买路钱”之外,广州朝廷的另一大财源就是“保护费”了,就是根据下面各个宗族的土地、人口去征粮、征兵。
    另外,在广东“官私土地”上的私产,也要缴纳相应的“保护费”。
    而收取“保护费”,同样是奉行“简单”和“尽收”两大原则!
    没有谁可以不交“保护费”,连朱天王、朱和墭两父子在拥有的私产和以两人为首,搜罗了一批朱明子孙拼凑出来的“潮州朱氏”,也一样要交“保护费”。
    同样因为“简单”和“尽收”两大原则,所以尽管“保护费”的费率不高,但是总收入却也不少。
    而广州朝廷的第三大进项,则是官产自营——主要是官有土地的地租和东、南、西、北、内五大厂的利润。这部分钱搞起来就比较难了,朱和墭在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还专门组建了一个以庞太监、小公公、斯文白、于二爷、大波玲为核心的管理团队。
    在海珠岛上的那十天,朱和墭的主要任务就是抓教育了。海珠岛上那座规模极大的慈度寺,现在已经被改建成了自然大学堂。不过这座学堂并没有学生,只是一群正在接受培训的教师。
    朱舜水、顾炎武、屈大均,还有屈大均的从子屈华杰,以及澳门的主教罗文藻,组成了学堂的管理层。另外,还有通过去年的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十几个“真学霸”组成了教师团。
    朱和墭上了海珠岛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给这些人上课,指导他们自学成才;其次则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编写原儒学、算学、自然法术学等学科的教材;最后才是做他的“法术试验”。。。。。。
    而在黄埔岛上的这十天,朱和墭除了处理一些中书省送来的日常政务,就是盯着军校的教育、训练,以及新式武器的试验。有时候还会和诸葛军师、杨起龙、邱荣、陈上川、吴三畏等军事幕僚们一起商量军事改革或北伐计划。
    说实在的,朱和墭的势力现在还处于草创初建当中。别看崛起得很猛,但是根基终究还没打好。他不像吴三桂和耿精忠那样拥有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拥有庞大而且盘根错节的军政集团。
    他用来起家的老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义军集团”,说得难听一些,不过就是一群稍微有点理想的山贼罢了。后来拿下了揭阳县城,造反事业才算上了轨道,开始有比较多的读书人加入。财政上也稍微宽裕了些,所以朱和墭可以开始办学校、开工厂、建制度、兴军事。虽然开了不少“金手指”,还的确得到了几个能人的相助。但是发展的时间终究太短,积累不足,可以说是起步艰难。
    等打下澳门、广州,朱和墭的事业才算进入了起飞阶段。有了广府的人口和从澳门天主教会还有广州城内的尚藩王府中掠来的财富,以及广府这个本就财源滚滚的贸易中心。朱和墭总算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不过他想干成的事情又大又多,摊子一个个铺开后,朱和墭就有点忙乎不过来,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让他有点无语的是,他自己恨不能一天有十三个时辰,好大干快上。可是下面的人却一个个看着都挺悠哉,连诸葛三和、杨起龙、吴三畏这样的人物,办起事儿来也慢悠悠的。
    哪怕朱大圣人给他们一个个“升职加薪”,这帮艰苦朴素的原儒高官们的俸禄,都从原本的每月几十两一路涨到了每月一百到五百两,还给他们每个人都在广州府城内分了大宅子,这帮人的节奏还是快不起来。
    谁让些人都习惯了农业社会的慢节奏,而朱和墭自己则是信息社会的快节奏呢?
    当然了,这个“慢节奏”只是朱和墭自己认为的,底下人不管是高官还是中层、基层,这些日子都有一种忙得快要飞起来的感觉。
    而当这些人听说吴三桂已经渡过长江的消息,干劲立马就更足了,马上就有人给朱大世子出谋划策了。
    “世子爷,吴三桂可是卯足了劲过江的,一定会利用其士气正盛的机会寻求和玄烨进行决战。而玄烨的兵马钱粮虽然远比吴三桂要多,但他的八旗兵早就衰弱了,新建的包衣奴才军又不可能马上练起来。。。。。。形势对吴三桂大大有利啊!”
    说话的是杨起龙,他是军师府里面分管情报的,也朱和墭的“战略顾问”,战术上的能力他不如诸葛三和,但是在大战略方面却要强过那位诸葛军师。
    “杨军师,”朱和墭也显得有那么一点担心,“咱们该怎么。。。。。。”
    他的话没说完,不过杨起龙和在场的这些聪明人都懂,他的意思是“该怎么使坏”。打天下嘛,哪儿有那么伟光正?使点坏很正常。
    “世子爷,”开始时以“天才军师”自居,但是发育了一会儿,居然变成了个将帅的诸葛三和还摇着那柄“军师扇”,皱着眉头分析道,“吴三桂虽然过了长江,但是他的目标还是武昌和汉阳二府,只有夺取这二府,他才能控扼长江水道和汉水水道,然后北上襄阳、东下金陵就自如了。
    这个道理,康熙手下的高人一定也懂。所以康熙不会轻易从武昌、汉阳抽调兵力,而吴三桂一定会想尽办法促使康熙调走武昌、汉阳的兵!咱们要使坏,就能从这方面入手。。。。。。”
    方向已经找到了!
    可是怎么使坏呢?
    朱和墭知道这个诸葛军师肚子里的坏水不够多。。。。。。在如今的广州朝廷中,最坏的肯定就是杨起龙了。
    想到这里,他就把征询的目光投向了杨二军师!


第275章 真是太坏了!
    杨起龙眉头紧皱了起来,一看就知道在憋坏水了!
    憋了好一会儿,杨起龙终于开了“坏口”,摇着一把折扇慢慢说道:“世子爷。。。。。。现在秋风将起,咱们的水军又没整备完毕,广东的事情也还需要几个月去理顺,恐怕年内都不可能泛海去打江南了。”
    朱和墭听了他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了邱荣和陈上川。
    状元公邱荣归根结底还是个海军统帅,在兜兜转转一圈后,朱和墭还是让他当了一个海军总督——他爸爸邱辉现在是两广总督,他是海军总督,一门两总督,真是风光无限啊!
    陈上川在拿下琼州后也被朱和墭请到广州了——他也是个海军人才,永镇琼州就屈才了。所以朱和墭就让他当了南洋水师提督!
    一个海军总督、一个水师提督,广州朝廷的海军就交给他们俩了。
    而他们俩现在的主要任务,则是负责培训海军官兵和督促造船。。。。。。这可都是费时费力的活啊!
    “世子爷,”邱荣道,“如果您想雇佣民船、洋船,给臣一个月,就能给您搞二百条大海船。可您要是想要用东方号那样的战船,明年夏天能出兵就已经很赶了。”
    陈上川也道:“世子爷,其实用民船、洋船,要对付清妖的水师也足够了。。。。。。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梅托克在不久之前以出访日本国的名义去了宁波,然后就不知所踪了,很可能被范承谟带去了江宁。而护送他前往宁波的荷兰船队目前还留在宁波港内,我们不得不防啊!”
    邱荣哼了一声:“这帮荷兰红毛夷人最坏了。。。。。。那个梅托克当年还去北京给顺治妖头磕过头,后来还帮着清妖打过厦门岛,简直罪该万死!”
    诸葛军师则皱眉道:“世子爷,这荷兰洋夷和咱们也没多大过节。。。。。。和他们结怨的是延平王府,又不是咱们大明朝廷。而且咱们现在也不禁止荷兰人入港贸易。难道就不能给他们一点好处,把他们拉拢过来?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吧。”
    杨起龙则皱着眉头道:“世子爷,荷兰洋夷对咱们的敌意好像特别大,甚至超过了澳门那群洋和尚,这里面怕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缘由吧?”
    “呵呵,”朱和墭冷笑道,“南洋本是我大明藩属之地,海上遍布我明商的海舟商船。现在却被从西洋泛海数万里而来的洋夷所霸占,其中又以荷兰人占得最多。所以荷兰洋夷自然忌惮我大明复兴,害怕我们夺去他们的利益了。”
    朱和墭前世就是挖帝国主义墙角的“反帝小能手”,当然知道帝国主义的那点小心思了。
    荷兰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一个强大到足以在东方重建天朝秩序的中华了。。。。。。虽然这个秩序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而他们只来了几十年。
    “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想法啊!”诸葛三和对帝国主义还是不够了解,“我们现在才拿下广东一隅,哪儿有功夫去和荷兰人争南洋的那点蝇头小利?”
    朱和墭哼了一声:“咱们没有这想法,但的确有这能力。在他们看来,有这能力就是罪过了!不过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