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活埋大清朝-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35章 额不是真英雄啊!
    飞奔进来向黄宗羲报告范承谟兵到的男子名叫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同时也是浙东一带赫赫有名的万氏八龙之一,黄宗羲现在居住和用来开办证人书院的白云庄就是万家的产业。
    这黄宗羲在南明的弘光朝覆灭后,曾经在家乡着急了六百义军抗清。还在鲁监国手下当过兵部职方司主事,还曾经率兵攻打过乍浦。后来又和其他一些抗清英雄一起躲进四明山“打游击”,后又当过鲁监国的左副都御史,并且同阮美、冯京第一起出使日本借兵,到过长崎。
    再后来鲁监国的抗清事业凉透了,黄宗羲也心灰意冷,不再坚持抗清,而是辗转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同时写出了《明夷待访录》和《留书》这两部足以奠定其大儒地位的著作。
    到了康熙六年,完成了《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又在弟子们的资助下,在宁波白云庄重开了由刘宗周创立的证人书院,开始在文字狱的夹缝中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而这么一所不好好钻研八股文,整天研究什么“明”啊,“夷”啊的书院,当然是浙江官府的重点关照对象。
    谁要是能把黄宗羲当文字狱的首恶给抓了,那这功劳可就太大了。
    所以范承谟上一回当浙江巡抚的时候,就已经整理好了黄宗羲的黑材料,想办他一个凌迟处死的。
    可没等他把这材料报上去,康熙就发廷寄让他去找诸葛后人的麻烦,还让他去找什么《诸葛遗书》。。。。。。这下范承谟就不敢把黄宗羲的黑材料往上报了。
    范大奴才太知道主子们的心思了——主子让你找《诸葛遗书》,你找不来是无能!可如果能找来本《明夷待访录》交上去,那主子会怎么想?
    合着主子交代的正事儿不好好办,一天到晚整这些没用的!
    所以黄宗羲无意之间就躲过了一劫。
    而稍后范承谟又去了福建,虽然没多久就回浙江当总督了,可没等他派兵去捕拿黄宗羲。。。。。。康熙被斩首,大清就要完的消息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浙江。
    这下范承谟哪儿还有心思办文字狱?大清都要没了,到时候他自己就是东躲西藏的反贼了,他还办别人?没准就是黄宗羲来办他了!
    就在范承谟准备跑路的时候,皇上身边最信任的桂公公终于从江宁来了杭州,还带来了康熙的廷寄和一份“英雄名单”。康熙首先在廷寄中说明了“砍头不死”的真相,然后又嘱咐范承谟照着名单去请人,请到后再亲自护送他们去南京应天府——就是江宁府了。康熙抵达江宁后,就明发上谕,宣布改江宁府为应天府,为大清南京,地位等同于关外盛京。
    看见了桂公公,又看过了康熙的亲笔廷寄,范承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于是打起精神,替康熙皇帝好好办差了。
    而康熙皇帝让桂公公带来的“英雄名单”上排名第一的就是黄宗羲!
    这么大的英雄,可不能让他跑了。。。。。。
    “不要慌,现在可不是办文字狱的时候。。。。。。朱三太子和吴三桂都在争取天下英雄为他们效力,康熙再昏庸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兴文字狱。”
    黄宗羲听闻白云庄被围,却是一点不慌,笑着对眼前的十八名弟子道:“今乱世至,天下三分,正是英雄男儿建功立业之时。尔等已得吾之学问,又当壮年,是时候出山以佐明君了。你们可以带着为师的《明夷待访录》和《留书》去九宫山,至于要出仕明朝还是吴三桂,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十八人,要不一边分九个吧!”
    “老师,那您。。。。。。”万斯同忙问,“我们都走了,您怎么办?”
    黄宗羲笑道:“为师就带着《明夷待访录》去见康熙!”
    。。。。。。
    湖南澧州,石门县,夹山寺。
    在一座覆盖着白雪的楼阁之中,一个高个儿,宽肩膀,颧骨隆起,天庭饱满,高鼻梁,深眼窝,浓眉花白,左眼下面赫然有道伤疤的老和尚,正守着个红泥火炉,悠然自得地翘着腿坐着,一会儿看看火炉上面的火焰,一会儿又看看手头的一份大红请帖。炉上热着一壶夹山牛抵茶,茶香馥郁,隐约之间还有一丝妙不可言的禅意。
    这老和尚法号叫奉天玉,是夹山寺的主持,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
    他是顺治初年时带着一大群五大三粗的弟子云游到此,听说三朝御修的夹山寺被清兵抢完后就烧掉了,觉得非常可惜。于是就找上当时的石门知县魏绍芳,打点一番后就顺利“承包”了夹山寺,然后拿出一笔天文数字的“私蓄”用于修复寺院。没几年就“丛林大举”,不仅“尽复旧观”,还增修了许多殿堂和设施。居然让这座夹山寺一举鼎盛,规模宏大,远胜以往,有九殿一宫,号称需要“骑马关山门”。
    这种事情如果出现在有钱人太多的太平盛世中也不奇怪,许是那个阔佬想着要修来世呢?
    可是顺治初年那是什么情况?兵荒马乱的不说,人口还少了十之七八,到处都是一片凋敝,居然有这么个阔佬和尚。。。。。。而且还没被强盗抢了。
    而更加神奇的是,这座重修后的夹山寺对化缘什么的,根本没什么兴趣。。。。。。就是窝在大山里面过自己的日子。也不知道那么多和尚,那么大的寺庙靠什么维持?
    另外,石门县地处湘西,自古就是个山贼颇多的地方,夹山寺这种山里面的有钱寺庙,本该是强盗们最喜欢去光顾的地方。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夹山寺自打重修之后,就没被强盗打扰过!
    怎么一座神奇的夹山寺,当就渐渐地发展成了名刹,而奉天玉大和尚,当然就是高僧了。
    而这位长得很高,看着很凶的高僧又不喜欢和凡夫俗子打交道,从来不下山给人做法事,有人上山拜访一般也见不着他。。。。。。哪怕是达官显贵上山,他老人家不见就是不见!
    久而久之,这位奉天玉大和尚就出名了。。。。。。一不要钱,二不见官,三不怕贼。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家有真法术啊!
    所以慕名而来的显贵就更多了!
    以至于入主荆州的吴三桂都知道他的大名,所以在发英雄帖的时候也算上了他。
    “师傅,”一个身材矮小,年约六旬的和尚这个时候正站在奉天玉大和尚身边,小声地说,“您不会想下山走一遭吧?”
    奉天玉大和尚叹了口气道:“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献策,额禅隐于此二十余年了,难道不该去九宫山走一遭么?额这一生,就到九宫山为止,之后的二十多年,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那矮小和尚还想说些什么,奉天玉大和尚却又道:“额这些日子一合眼皮,就看见昔日那帮好兄弟,就想起了当年金戈铁马,纵横四方的畅快日子。。。。。。一晃那么多年了,额已经过了时候,可额就想看看现如今纵横天下的人物。现在是清失其鹿啊!真是好时候,可惜他们都不在了,都不在了,都怪额,额不是真英雄啊!但是额就想再看一眼那个逐鹿天下的舞台,就想再看一眼!”


第336章 英雄会,讨说法!
    “师傅。。。。。。您都已经过时了,还下山做什么呢?万一落在朱三太子和吴三桂手里,岂不是要圆寂了?”
    夹山寺中,那个法号“献策”的老和尚似乎还是不想让奉天玉大和尚下山去参加什么英雄会。
    “要去的。。。。。。”奉天玉大和尚道,“额去九宫山不仅是为额自己,还是为了额们那么多的好兄弟!”
    “咱们的兄弟?”
    “一只虎、刘二虎、高一功、郝摇旗,还有李来亨他们这一辈,还有他们的儿子。。。。。。哦,还有李定国、刘文秀他们那一伙人!”
    奉天玉大和尚显然是参加过明末农民起义的,多半还是个大人物,说起这些昔日的战友,已经是老泪纵横了。
    他抹了抹眼泪,又道:“广东的朱三太子和他们不熟,多半是郑延平一派推出来的。而且还是崇祯皇帝的儿子,说不定还怨恨额们逼死他阿达。
    吴三桂那老东西更是额们的死对头,给清廷当狗,杀了额们那么多兄弟。。。。。。现在却跳出来反清,这老东西脸都不要了!
    可怜额们那么多好兄弟,抗清抗了快二十年,到如今是百不存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额难道不应该替他们去讨个说法?”
    听这个奉天玉大和尚一说,边上的献策和尚也无语了。
    奉天玉大和尚显得有些激动,接着说:“献策,你说这事儿他公平吗?他不公平!太他娘的不公平了。。。。。。额老了,打不动了,但是他们现在开这个英雄会,无非就是想沽名钓誉,想要天下人奉他们为英雄。额就是看不惯,所以额就是要去九宫山,当着天下英雄的面,为那么多好兄弟讨个说法!”
    献策和尚长叹一声。
    这事儿的确不公平!
    南明的永历朝,其实就是靠闯、献两军战士的血肉在硬顶,顶了大清十多年。虽然没能力挽狂澜,但是也把大清旗一代差不多耗干净了,现在和朱和墭、吴三桂打的都是北京城里长大的拥有“二环四合院”的打卡上班的八旗兵。。。。。。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人硬扛那么多年,大清倾举国之力攻打郑成功、郑经,他们怎么可能撑得下来?
    所以这个待遇和名誉都必须要给啊!
    而且九宫山英雄会的确是替这些死难的英雄讨说法的最好时机。
    因为想当天下第一人的大英雄可不止一个,当天下人的面,不得好好表现一下?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到三分归一统了,谁还记得那些人?
    。。。。。。
    在大明定王监国三年的新年将要到来的时候,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同样弥漫着苦尽甘来,盛世将至的气氛。
    虽然满清还远未尽失其鹿,天下也仅仅有了一个三分的苗头。但是此时的江西人民,特别是南昌府的人民,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大明的新朝气象。
    现在来到江西的大明和之前那个衰弱腐败,不堪一击的大明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儿。
    在三万几千红布包头、身着布衣的大明天兵开进南昌的时候,大家伙就感觉到不一样了,也深信大清再回不来了。
    因为当时场面实在太震撼人心,以至于一个多月之后,南昌城内的街头巷尾,人们仍然在议论他们发现大军进城那个早晨。
    “喝!那天早上,南昌的大街上睡满了当兵的,全都是头包着红巾、身裹着棉袍,这可真是秋毫无犯,真是军纪如山呐!”
    “这才是真王师啊!人家斩了康麻子,杀败了十万清妖,天下间哪里去不得?什么好东西不能拿了就走?可人家呢?老百姓的门都不进,入城当晚几万人就睡在大街上,天亮后才安排了军营住进去。”
    “住进去以后也是天兵气象,天天训练,从来不惹事,出营买东西都给钱,放假出来逛窑子也没白嫖的,赌钱那是根本没有的事儿。。。。。。”
    “听说他们还要上课习字儿呢!队伍上面都有原儒秀才在教,还要背《论语》,还要背什么《天下为公》。。。。。。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着真王师!”
    在南昌城内一间生意兴隆的酒楼里,一群刚刚剪了辫子,换上了交领布袍的南昌城内的富裕百姓,正一边吃喝,一边说着当日天兵进城的场面。一个个都眉飞色舞,语气之中充满了对这个崭新的新明朝的期许。
    在这间酒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