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活埋大清朝-第2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39章 康麻子,手别抖,梭哈了!
    “什么?要动北京的兵?那可是我大清的根本啊!”
    康熙皇帝一听要动北京的兵,眉头马上就拧成了一团,还低声嘟囔了一句。
    康熙的话说得没错,他留在北京的看家兵,才是大清国真正的根本!
    去年康熙率领包衣奴才军南下的时候,在北京一共留下了两万五千八旗兵,五千包衣奴才兵,五千绿营兵,总数三万五千。看着不大多,但是其中的两万五千八旗兵都是正儿八经的满洲天兵!
    而康熙初年满洲男丁的总数也就是五万出头——真的少哇!
    在顺治十一年审丁的时候,满洲正身男丁人数仅有四万九千六百六十丁。到康熙皇帝御驾亲征的康熙十二年,十几年间也增长不了多少,也就是五万出头的数目。
    当然了,这个是正身旗丁的数目,不包括包衣奴才、开户旗奴(就是可以在旗下另立一户的旗奴)、另户旗人(就是混进八旗队伍的奴才)的,也不包括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属于八旗队伍中的核心骨干。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只带了半数的八旗正身旗丁去和吴三桂、朱和墭交手,而将另一半留在北京看家。
    不过他这么干也不全是因为担心北京老窝让人掏了,而是当时能带出去打仗的八旗满洲正身旗丁也就是两万几千人,剩下的那些实在是带不动他们。
    所以康熙就把“带不动”的八旗兵都留在北京,由常宁、索额图、喀布喇等人督促着严加训练。
    与此同时,康熙还命令常宁等人“严加审查”另户旗人,以壮大满洲正身旗丁的数量。
    经过一年多的“审查”,留在北京正身旗丁的人数又增加了七八千。现在已经达到了三万多人,岁后又吸收了五千包衣奴才军和一部分新加入奴才,总数就达到了四万。
    这四万人又被常宁、索额图等人依照着八旗新军的模式进行整编,编成了八个八旗新军固山(一旗一个)。
    而这八个固山,就是大清朝的根本了!
    哪怕康熙带着的八旗新军都打光了,只要这八个八旗新军固山还在,大清就能退出山海关,康熙皇帝也许还能当个清顺帝。。。。。。有清顺帝当,总比什么都没的当要好吧?
    连遭败绩的康熙皇帝,现在已经没有了一年多以前的意气风发,又到该他下注梭哈的时候,手都有点抖了。。。。。。
    “皇上,”这时候又有人给康熙跪下了,原来是康麻子的皇叔安亲王岳乐,“除了北京的兵,陕甘那边还有四个固山的精锐。。。。。。也可以动一动了!现在秦岭大雪封山,汉中的逆贼根本没法进攻,咱们的人也不可能南下,那四个固山正好可以调到河南。而且这四个固山的兵就在西安附近,距离河南可不远。
    再加上八个固山的北京新八旗军,这样河南方面就能集中二十八个固山的新军,足以和吴逆一战了。”
    陕甘的四个固山是由西安驻防八旗和甘陕两省的绿营兵改编而成的,分别由陕甘总督莫洛、西安将军洞鄂、甘肃提督王进宝、陕西提督张勇掌握。
    另外,在莫洛、洞鄂、王进宝、张勇手下还各有数千绿营兵,总兵力亦不下四万。
    “皇上,您还有关外八旗、布特哈打牲八旗的勇士可用!”
    巴海也给康熙跪了,“现在关外八旗有五千兵丁,布特哈打牲八旗有有数千兵丁!
    年初编练新八旗时,奉天将军和宁古塔将军也得到了练兵的旨意。。。。。。他们现在已经以关外八旗和布特哈打牲八旗为底子,各编练了一个固山的新军,也随时可以抽调入关。”
    康熙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他身边有十六个固山的机动部队,北京、陕西两边还能再调集十二个固山,关外还能调两个固山,总共就是三十个固山,十五万大军!
    这是倾国之赌了!
    “三十个固山,十五万天兵。。。。。。能赢吗?”康熙皇帝的语气之充满了不确定。
    “能!”
    周培公还是一如既往地相信十足,“皇上,其实孙思克的遗折之中已经给出了我大清的致胜之法了!”
    孙思克的遗折不算密折,但也不是题本,算是在两者之间,周培公这样的南书房行走是有资格看的。而且康熙这段时间收到了许多遗折,看得都有点郁闷了,所以就让熊赐履、周培公、黄植生、汪士荣他们几个帮着看看。如果那些大清忠烈有什么办起来不大麻烦的遗愿,就写个条子递给康熙。
    而大部分的遗折都是道一声永别,再要一点待遇的。只有孙思克的遗折,也就是由岳升龙带来,摆在康熙皇帝跟前的这一份是个例外。
    孙思克这个大清好奴才到了最后一刻,还没忘记康麻子。。。。。。所以把自己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都写在折子里面,让岳升龙递给了康熙。
    康熙被周培公一提醒,马上打开了封皮上沾满了血污的遗折,一字一句地认真看了起来。
    原来孙思克在遗折上给康熙皇帝提出了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法子。。。。。。把明军的燧发枪战术和土壕战术给抄袭了!
    另外,孙思克还建议清廷大量铸造黑火药手榴锤和可以依托“土壕”作战的轻型威远将军炮和红夷小炮。。。。。。
    总之,就是要用“随时挖壕”的“土壕战术”为根本,用来替代原本的步军大阵!
    不得不说,这套办法还是挺管用的!
    哪怕没有燧发枪,也没有轻型威远将军炮和红夷小炮,只要挖坑挖得好,再加上一定数量的骑兵遮护,再加上威远将军炮和黑火药手榴锤的火力,大概率是可以和明军、周军一搏的。
    “好!”康熙猛一拍桌子,“孙思克果然是我大清难得的忠臣,也是难得的人才。。。。。。”
    说到这里,他的眼泪都下来了,“朕竟然将这样的人才置于死地。。。。。。朕对不起忠烈啊!”
    “皇上。。。。。。节哀!”
    “皇上。。。。。。。保重!”
    康熙书房内的一群奴才全都给跪了,都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请康麻子节哀保重。
    康熙掏出个黄手绢擦干了脸上的眼泪,一张瘦削的麻脸上露出了坚毅的表情,“燧发枪不是说有就有的,不过黑火药朕有的是,铸铁空心锤有。。。。。。再令淮北、河南、山东三省马上打造短柄铁铲十万只!
    传旨给索额图,命他统领北京的四万新八旗立即南下!
    再传旨给莫洛、洞鄂、王进宝、张勇,让他们立即率领陕西的八旗新军东进河南!
    另外,巴海!”
    “奴才在!”
    康熙道:“朕命你为奉天将军,马上去关外调集新军一万,尽快赶来河南参战!”
    “奴才遵旨。。。。。。奴才一定把关外最精锐的新军给皇上带来!”
    康熙容色严峻,语气深沉:“再给察哈尔、科尔沁的蒙古王公下旨,让他们调集五万蒙古骑兵至张家口、山海关听用!
    朕这一次要汇集满蒙精兵二十五万,用孙思克的办法,去和吴三桂决一死战!”
    康熙这次真的是梭哈了!
    不仅满洲精兵尽出,连塞外蒙古人的力量也尽可能发动了,整整凑出了二十万大军!
    这仗要是打扑了,那真的只有上煤山了。。。。。。
    想到这里,康熙又补充了一句:“传旨全军,这一战,朕要亲临前线,与我八旗将士共生死、同患难!”


第440章 吴三桂,只要北京城!
    江陵府城,冰封雪飘,银妆素裹。
    小冰期的天那真是冷啊!连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江陵,前几日都下起了接地连天的暴雪,气温更是降低到了冰点之下。连滔滔长江上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浮冰。。。。。。看着要封冻啊!
    就这气温,别说习惯了温暖气候的朱和墭和他的广东兵、福建兵有点受不了,只好在长江沿岸猫冬了,就连自幼长在关外苦寒之地的大总统吴三桂也被冻了个够呛。
    他这些年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昆明,已经习惯暖和的冬天了,再加上年纪老了,阳气不足,入冬后一个没注意,就是一场风寒,连着咳了半个月,直到这两天才好些。
    不过病好之后的吴三桂也不敢再逞能了,连今儿给出征北伐的吴应麒、吴世琮、吴国贵、马宝、王屏藩、高得捷、刘玄初等将帅送行,都没敢去室外,就在大总统府中一间暖烘烘的大堂内摆了两桌。
    现在酒宴已毕,吴大总统正坐在一张“总统椅”上,给几个即将要统率十万大军北伐的将帅面授机宜呢!
    他的长子吴应熊,女婿郭壮图,心腹重臣方光琛、万斯同则在边上作陪,倒是一派和谐团结的场面。
    “应麒、国贵、世琮。。。。。。”吴三桂看着这回北伐的主帅、副帅和先锋大将,正容道,“你们三人记好了。。。。。。老夫只要北京城!
    只要北京!你们什么都别管,不分兵、不守城、更不攻敌之坚城,就往北京一路打过去便是了。
    除非清虏的主力自己来找死,否则不必理睬。对于清虏大兵驻守的城池,绕过去就是。沿途拿下的城池,也不必分兵把守,交给当地的豪强或是投靠咱们的官员即可。”
    “爹,这么个打法,后路是不是太虚了?南京方面会不会。。。。。。”吴应麒还没明白他老子的“战略思想”,于是就问了一句。
    “南京那位能干什么?”吴三桂拈着胡子,笑吟吟看着吴应麒,“应麒,你应该知道朱三父子在南京召开的咨议会上发生了什么吗?”
    “南京咨议会?”吴应麒愣了愣,好像听说过,但是又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吴三桂摇了摇头,这个儿子啊,打是能打的,但是政治上的事情真的是一窍不通,而且也没兴趣。。。。。。。这事儿昨天万斯大报告的时候他也在场,不过现在看起来是什么都没听见了。
    “老大,”吴三桂瞄了眼老大吴应熊,“你说吧!”
    吴应熊笑道:“朱和墭在南京咨议会上宣布要在南直隶、江西、浙江三省均田,还宣布要渐废科举、代以学堂,还宣布要逐渐加强商税征缴。”
    “这有什么不对吗?”吴应麒想了想,“除了废科举可能有点不对,均田和收商税的事情我们也在做啊!”
    吴应熊笑道:“均田我们的确在均,但是我们的均田是不损害田主利益的。。。。。。至少在表面上不损害。至于商税,我们当然要收,可我们收得很粗,可减可免的人也不少。”
    吴周手里拿着个没人的四川,当然不需要去割地主的田来均了。。。。。。虽然佃户被均成自耕农后,地主的土地也租不出去,只好自己随便种种。
    但是地毕竟还在!
    只要多生点儿子,以后都可以派上用场。
    可朱和墭统治下的南直隶、浙江、江西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小,没有十亩也有八亩,均一均就是户均富农的水平——一个五口之家分到四十亩水田绝对很幸福了!但是毕竟没有大片无主的空地可以分配。所以南直隶、浙江、江西的均田肯定是均存量,必然会有许多大地主失去土地!
    另外,吴周治下的地盘工商业很不发达!
    所以吴周也不是很重视商税,自然不会为了一点儿商税去得罪境内的士大夫。
    吴应熊接着又道:“不过朱和墭这回最得罪人的举措还是渐废科举!他不仅要逐步废除科举,而且还要广开学堂,大办教育。。。。。。要让人人都有书读,让所有天资聪明之人都有机会读书上进。这是要掘士大夫们的根啊!”
    其实在科举上进的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