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埋大清朝-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原本和杨紫云玩得挺开心,所以就想来找诸葛三和、于忠贤他们俩商量一下提亲的事儿,没想到却发现自己变成了“天下最穷”!
这下他也没心思和诸葛三和、于忠贤他们说纳妃的事儿了。于是他就拉过一把椅子,在诸葛三和的书房里面落了座,准备好好跟眼前这仨掰扯一下财政问题。
“大王,”马成龙马大尚书也哭着个脸说话了,“如果朝廷严格按照预算支出,那么今年年末应该还能存下一些钱,国库的存银可以达到二百五十万两。否则的话,国库就会出现二百五十万两的赤子了!到时候户部的银库当中就没有银子,只有欠条了。。。。。。臣也不知道该怎么当户部的家了。”
户部银库?朱和墭心道:“户部有银库?户部只有账房!”
“大王,”于忠贤道,“户部银库出现赤字就没法周转了。。。。。。您要不那点内帑出来借给朝廷,要不就停掉南京这边的大工。”
“内帑?”朱和墭瞪了眼于老爷子,“契爷,我的内帑有没有钱,你还不知道吗?
虽然我有东厂官银号、北酒厂、内火药厂、西硝厂、南器械厂、南洋贸易公司的股份,但是这些银号、工厂、公司的分红并不多。而且我还自己掏钱修缮皇城和天王府,还有修织女宫,还要建泥灰厂、砖厂、铁厂,开铁矿和煤矿。。。。。。这都得往里面大把投钱啊!”
朱和墭开创的事业不少,但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并不多。他拥有股份的那些厂银号、公司和厂子中,只有北酒厂,也就是生产大明春酒、大明御酒和大明皇家香水的那个厂子是朱和墭拿大股的。。。。。。他拿了五成的股份,剩下五成都是“身股”,也就是给在职的管理层和员工们分钱的股份。
而且这些买卖开张到现在也没多少年,都还处于高速成长期,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扩大生产,分红率都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朱和墭也拿不到太多的分红。
他到了南京之后,又立即开始了新的创业项目。这次他瞄准的行业是钢铁、水泥、煤矿、砖石和纺织。。。。。。摊子铺得很大,需要的投资也很多。
另外,朱和墭还自掏腰包修了南京紫禁城和天王府。
这可又是两笔挺大的开销!
所以朱和墭自己的资金链也挺紧张的,压根就没什么闲钱可以借给朝廷。
诸葛三和脸色凝重,似乎在进行思想斗争,现在听朱和墭说自己没钱,也只好叹了口气:“大王,实在不行只有加派辽饷了!”
“不可!”
“万万不可加派加征!”
于忠贤和马成龙马上就高声提出反对意见了。
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
还不是加派三饷逼反了陕西人,搞得内外交困,疲于奔命,最后走投无路才挂了煤山的。
“加派干什么呀?”朱和墭摆摆手,“用不着的。”
“大王英明,”马成龙道,“那就请大王量入而出,无论如何都要保持收支平衡。”
“怎么可能收支平衡?”朱和墭笑着摆摆手,“现在是战时!而且还是四国大战,逐鹿天下,打得那么大,怎么可能量入而出?
现在可是比花钱的时候,谁花得多花得狠就能占得先机!”
诸葛三和连连摇头,“可是。。。。。。”
于老爷子心急如焚,“契仔,钱从哪儿来?”
马成龙一脸无奈,“大王,咱们不可能凭空变出钱来的!”
朱和墭笑了一声:“朝廷可以借!”
“借?”诸葛三和愣了愣,“向谁借?”
朱和墭笑道:“向商人们借啊!那个债台高筑的周赧王知道吧?孤家准备向周赧王学,也用个债台高筑之计!”
债台高筑之计?这意思是要有借没还?
这计也没谁了!
诸葛三和、于忠贤和马成龙仨也不知道说啥好了。
“如果要给登州方面四百万,给吴应麒一百万。。。。。。户部亏空多少?”
“至少亏三百五十万。。。。。。”马成龙道,“这是今年一年的亏空。”
“今年还要办一场大恩科!”朱和墭道,“现在江南、江西、浙江的均田推不动,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得力的官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开科取士,还要取士以宽!”
“那亏空可就要超过四百万了!”马成龙几乎咬着牙报出这个数字。
朱和墭点点头:“四百万不多。。。。。。发个五百万国债!”
“五百万国债?”
“这这这。。。。。。”
“大王,商人们怎么肯借?”
朱和墭笑了笑:“这事儿不用你们操心,孤家会办妥的。。。。。。明天开武英殿小朝会的时候,咱们一起商量怎么花钱的事儿吧!”
。。。。。。
朱和墭的日常朝会就是在武英殿里面和两府、六部、九卿的头头脑脑们开会,顶天再加几个侍从大臣。包括朱和墭本人在内,与会的大概就是三十余人。
这些人就围着个长方形的桌子坐下,其中朱和墭坐北朝南,在会议桌顶头的位子坐着,其他人则分别坐在两旁。
至于开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侍从处会事先通过正式的公文告知下面的官员。
所以大家伙儿都已经知道,他们今天是要和朱和墭讨论怎么花掉“不存在”的银子的!
这可真是有点荒谬啊!
因此会议开始的时候,下面的这些人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场面有点冷了。
“左春秋,”朱和墭还是一贯的胸有成竹,干脆先开口点了即将出使去吴应麒处的左春秋的名,“孤家已经准备好了一份清单。。。。。。上面有可以提供给吴应麒的物资名录和他能得到的每一种货品的上限额度。他总共可以得到价值一百万两的物资!”
左春秋站起身,冲朱和墭抱一下权,“大王,吴应麒真的能得到那么多东西?”
“那是当然的!”朱和墭道,“不过孤家不会给他现银的。。。。。。他也用不着!陕甘产出有限,所幸物价也比较低,如果银子一下流入那里,而货物又不增加,一定会大大抬升物价的。所以登州那边也一样,只给物资和银票,不给现银!”
第483章 石头、资本和印钞机!
“大王,”即将出任江北总督,但眼下还是左军师的杨起龙这时站起身发问,“不知吴应麒和登州天王府应该怎么那些个物资?是朝廷替他们买好了,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买,朝廷只管给商人们付钱?”
他一提到“付钱”,诸葛三和、于忠贤和马成龙就是一脸忧郁。。。。。。没有钱啊!
朱和墭笑道:“可以在南京设立一个采买衙门,由吴应麒的人和登州天王府的属官以及朝廷派出的官员一起管理。要买什么,由吴应麒的人和天王府的属官从清单上挑,只要在额度之内,朝廷的官员就负责向商人招标发包。至于付钱。。。。。。当然是由官银号转账的。
可以先付点定金,等货品送到咱们和吴应麒接壤的边境上或送到松江府上海港,由吴家或天王府的人点验无误之后,才能将余下的钱款转入商人的户头上。
另外,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大额采买,也要逐步实行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发包和转账支付的法子。不过也不需要收得太紧,各个衙门原有的财权事权不必变动,小额的采买也不需要管起来,只需要在南、海二京和各省省会设立一个采买处专管招标发包的事儿就行了。。。。。。诸卿以为如何?”
现在的大明朝廷还在草创期间,各项制度都不完备,漏洞也比较多。
朝廷和地方采买过程中的贪腐,那简直就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朱和墭设立采买处搞集中公开招标发包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为了反贪和节省采买开支。还为了加快金融体系的建设!
现在以东银钱厂和东厂官银号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只是在南京、广州、潮州三个地方铺得比较开,算是深入了当地的民间和工商业,形成了体系。在其他地方最多就是设个点儿,谈不上体系。
而且在广州、潮州和南京三地,刚刚出现的金融体系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同业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虽然都建起来了,但还很不成熟,规模也比较小,各项制度都在摸索之中。而在东厂官银号或者在和官银号有密切资金往来,并且接受东银钱厂监督的银号、钱庄、票号、当铺开户的商民数量也不是太多。
所以朱和墭就希望通过建立朝廷和各省采买招标处这事儿,可以帮着以东银钱厂和东厂官银号把触角伸展到大明朝廷治下的每一个府。
如果能形成以东银钱厂和东厂官银号为核心的一个监管、拆借、汇兑、发行体系,那发点公债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这个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以往通过贸易流入大明的巨量白银,就能被吸入这个体系,然后运转起来,完成从“石头”到资本的华丽转身——也不需要所有的“石头”都变成资本,有个两亿银圆的基础货币,再加个一倍的乘数效应,就足够周转了。
“大王,”诸葛三和不明白朱和墭的用心,但他还是支持这么搞的,“臣以为这个法子挺好的。。。。。。不过这事儿今年要全面摊开是来不及了,要不先在朝廷这边试行。朝廷今年的采买预算也有好几百万,加上天王府和吴应麒的采买,上千万两都有了。如果能把账期拖一下,也许就周转得开了。”
朱和墭提高嗓门,用加强了的语气说:“不是上千万两,而是上千万圆。。。。。。废两改圆的事儿,也要同时展开。”
“银两”和“银圆”可不是一回事儿!
这是一个货币主权的问题!
银圆是东银钱厂独家制造的,私铸银圆和私铸铜钱都是死罪!
而银两是地下挖出来的,谁都可以挖,而且主要产地是新西班牙。
用银两当成流通货币乍一看也没什么,毕竟是贵金属嘛,也不随便去后院挖一下就有的。
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国家无法控制货币发行,同时也失去了紧急情况下征收通胀税的可能。
历史上崇祯的“穷死”和大清的金融主权丧失,就是因为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后,国家丧失了控制货币发行和管理金融的能力。
相比之下,隔壁的日本国因为一直在铸造“银判”、“金判”,还在发行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藩札(纸币),所以就一直掌握着发行货币和调控金融的能力。因此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牢牢地掌握了本国的货币和金融,守住了自己的印钞机。。。。。。
深知核动力印钞机威力的朱和墭,当然知道国家一定要牢牢抓住货币发行权!
“大王,”户部尚书马成龙这个时候站起身问,“民间用银两已经很多年,早就形成了习惯,咱们也不能强令不许用银两吧?虽然银圆的确比银两方便,用过的都知道。。。。。。但是没用过的,还是不知道它的好。”
提督东银钱厂的庞太监接过马成龙的话题道:“可不是嘛。。。。。。还有不少人把好好的银圆剪碎了使。
明明有一钱小银圆和铜钱,他们偏偏不去换,非得上剪子!”
朱和墭笑着道:“孤家知道老百姓用习惯了银子和剪子,许多人还会自己熔银炼银,本事不小啊!不过孤家也有办法可以把废两改圆的事儿推快一点儿!”
庞太监听朱和墭说有办法那是一点不奇怪,还笑吟吟道:“难(我)就知道大王是有办法的,这办法是。。。。。。”
“当然是科举了!”朱和墭道。
“科举?”
“科举和废两改圆有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