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埋大清朝-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清派”。
大家伙本来以为朱和墭的心思是攘外必先安内,没想到现在眼看着要打内战了; 却想着要出兵朝鲜了。。。。。。这朱大明王的路数; 大家伙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大王,”能掐会算的诸葛三和现在也有点不明白朱和墭的心思了,于是就皱着眉头提醒道,“这朝鲜国在清妖的逼迫下加入了那个什么十六国同盟。。。。。。虽然十六国中的大部分国家距离朝鲜都挺远的,但是日本国还是有可能在荷兰、西班牙的怂恿下出兵的。咱们如果要对朝鲜动手,最好想办法拉一下日本。”
右相于忠贤也附和道:“大王,大学士朱舜水的弟子德川光圀如今位高权重,是什么幕府副将军,或许可以请舜水先生出面,劝说德川幕府与我通好,退出十六国同盟。”
朱和墭点了点头,笑道:“如此也好,可以请舜水先生辛苦一趟。不过在琉球问题上,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
诸葛三和和于忠贤于老爷子都有点皱眉,如果大明在琉球问题上不让步,那幕府怎么可能会退出十六国联盟?
实际上,德川幕府就是因为大明这边总拿琉球问题刺激他们,才被荷兰人和大清康熙皇帝拉入十六国同盟的。
他们入盟与其说是为了反对大明,还不如说是想利用入盟为筹码和大明展开外交。
当然了,如果大明早一点用雷霆手段拿下琉球,德川幕府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琉球并不是德川幕府的领地,而是萨摩藩的地盘。
而萨摩藩占有琉球之后,又利用琉球的特殊地位绕开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暗搓搓的同洋夷和大明贸易,对幕府的统治没有一毛钱的好处。
但是现在幕府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好割让琉球给大明。。。。。。而且大明也只是“放嘴炮”,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德川光圀愿意帮忙,幕府恐怕也不会退出十六国同盟。
不仅不会退出,说不定还会在大明出兵朝鲜的时候,也派个三五百武士去釜山倭馆驻扎,以示强硬。
朱和墭顿了顿,又问左春秋道:“左军师,朝鲜那边的局要怎么开?军师府有备案吗?”
“回禀大王,”左春秋回答道,“现在朝鲜国中有了儒门党和儒宗党这两个朋党,其中儒门党的首领就是原来的北伐派和南人党的首领尹鑴。他被朝鲜国君李焞排挤出中枢后,又和年老失势的西人党魁首宋时烈勾结在一起。两人都想排挤掉李焞身边的儒宗党,重新回到朝鲜中枢。。。。。。咱们可以向朝鲜的儒门党提供援助,让他们在朝鲜首都汉城起事,设法控制朝鲜国君,这样咱们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和应援。”
“好!”朱和墭点点头,“就这么干!不过李焞此子,断不能留!”
第520章 明清相争,朝鲜要完!
康熙十七年八月初,朝鲜,汉城。
朝鲜王京汉城的街道。。。。。。现在可是真是热闹的有点过头了!
不是繁华兴盛,而是各方势力都凑在一块儿造成的热得快要烧起来,闹得快要打起来的热闹!
自打康熙十五年时,大清盛京将军巴海亲率五千八旗天兵气势汹汹开进朝鲜王京之时起,朝鲜王国的躺平岁月,就算一去不复返了。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在巴海的五千八旗新军开进朝鲜之前,朝鲜国内执政的南人党正因为是否要起兵响应朱和墭而分为北伐派和稳健派,展开一轮党争!
没错,就是党争!
不是真的要北伐,北伐是这辈子都不敢的,但是北伐的嘴炮还是可以放一下的。
于是一群朝鲜国的大臣,就以“立即北伐好呢?还是以稳健北伐好呢?”为题材进行政治斗争了。
其中南人党的大儒尹鑴主张马上派人去南京联络大明监国明王,同时制造大量战车以对抗大清的骑兵。
而南人党的另一个巨头领议政许积则主张稳健观望。
但同时他也应该在靠近大清的边境地区构筑城池,以防备中国的乱局波及朝鲜。
另外,许积还提出设立军事指挥机构——体府,并且自任庆尚、全罗、忠清、京畿、江原五道都体察使,暗中整顿军备。
不过还没等这两派争出个所以然,巴海的五千八旗兵就气势汹汹地开过来了。
这可把王大妃金氏和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朝鲜国王李焞给吓坏了,还以为朝鲜要完了。。这娘俩也不听北伐派、稳健派吵吵了,赶紧让人收拾了金银细软就想逃跑——朝鲜他们也不要了,先逃到南京去再说吧!
要不是许积、尹鑴这两派南人党停止了吵吵,一起来拦着他们娘俩,朝鲜李氏王朝两年多以前就给巴海一不小心给灭掉了。。。。。。
而在得知朝鲜王国差一点给自己灭掉后,巴海也惊出一身大汗——康熙让他来“保护”朝鲜免遭伪明侵略的,他要是手一抖把朝鲜灭掉了,回头怎么交代?
因为担心朝鲜被伪明灭掉,所以就先灭为上了?
差一点就灭了朝鲜的巴海,赶紧派儒宗大佬纳兰明珠去和朝鲜君臣好好说说。。。。。。得让他们知道; 大清是好国,不是伪明那些不仁不义的邪恶国家。所以大清是不会灭亡朝鲜的; 朝鲜君臣还可以安心的当大王和搞党争的。
于是李焞又勉为其难的回宫当了两年多大王; 而朝鲜党争的题目也从要不要北伐变成了是信儒宗; 还是入儒门,又或者两边都不信; 继续玩理学。
当然了,之前主张北伐的尹鑴肯定失势下台。而他下台之后因为不甘心就此倒台,所以就联络上了来朝鲜传播儒门真道理的“斩人儒”; 加入了儒门。
而继续当权的许积,看到昔日的政治对手入了儒门,他马上就找上明珠,成了圣公门人。
另外; 已经在野多年的朝鲜理学大儒,西人党领袖宋时烈则继续坚持传统的“君子儒学”——既不能用剑砍人,也不能用棍子打人,得以理服人!
所以现在的朝鲜国内,其实是有三个以儒家派别来区分的朋党的。
只是宋时烈向来比较亲明; 所以对斩人儒们比较客气,就被新大明过来的那些儒学功力不大够瞧的斩人儒当成了自己人。
如果仅仅是这三派搞搞党争也没什么; 朝鲜王国已经这么搞了很多年了,不也这么苟延残喘下来了?
可是康熙对朝鲜还有别的要求呢!
就在朝鲜国王李焞和王大妃金氏回宫后不久,巴海和纳兰明珠就向他们娘俩宣读了康熙皇帝的圣旨。
康熙在诏书中要求朝鲜将海州港“租借”给大清国用于练兵和交通西洋,还宣布将在朝鲜设立监国衙门并且常驻大兵。
而且康熙还要求朝鲜加入十六国反明大同盟!
这下可真的是要完了!
因为加入反明同盟不仅意味着和大明这个昔日之“父国”成了敌人,而且还要和日本国、荷兰国、西班牙国成为盟邦。。。。。。
这简直就是认敌为友、认贼为父; 还要和贼国、敌国一起去对付父国!
但是大清的五千天兵就在汉城城外; 而大明的军队还不知在何方?
于是活命要紧的朝鲜君臣只好向大清屈服,硬着头皮加入了十六国反明同盟,并且将海州交给了清军。
而加入同盟、出租海州还不算完。。。。。。拎着棍子的“打人儒”; 穿着奇装异服; 长得也很凶恶的白夷; 还有箭袖长辫,趾高气扬的上国贵人们,都流水似的涌入朝鲜的国门; 挡都挡不住!
另外,康熙皇帝还一个劲儿地向朝鲜索要钱粮器械,甚至还给朝鲜派了“火枪差”; 要求朝鲜国每年向大清进献一万根滑膛枪的枪管。。。。。。而且还要求质量上等,不易炸膛!
而且还一钱银子都不给。。。。。。白要!
而在这种赤果果的压迫之下,朝鲜的有识之士当然有一种朝鲜要完的感觉了。不过他们也没本事奋起抗清,只得以身穿“孔子服”,腰悬“孔子剑”以示抗议。
虽然朝鲜国王早就遵照大清皇帝的旨意在康熙十六年五月的时候发布教令(朝鲜国王的旨意),禁止儒门在朝鲜的一切活动。
但是无奈下面的两班官员对于这道教令置之不理。。。。。。对于布衣包帕,腰悬长剑的“斩人儒”都视而不见。
而且还以“需要进口明朝良铁打造枪管”为借口,私开贸易,准许明朝的商船入港,允许明朝的商人登岸,对于儒门弟子在朝鲜各地的活动,非但不加阻止,还积极参与其中。
儒门在朝鲜的势力,就如野火燎原一样,不可遏制。
一队从海州而来的清国骑士飞也似的入了汉城的城门,在城内熙熙攘攘的街道上飞奔而过,马蹄上绑着的銮铃响过,那些朝鲜百姓都跌跌撞撞的四下走避,显得极为狼狈。
这些都是往来于海州清租界和汉城的大清朝鲜监国衙门的传骑。。。。。。很有可能是来传达康熙谕旨的!
这哪里是朝鲜百姓可以招惹的?所以当先一匹走马上的骑士当然得意洋洋,看着朝鲜百姓的狼狈模样和朝鲜女百姓的露胸装,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正左顾右盼的时候,突然眼神一凝,看见了街道之旁的一所书院中走出来的一群身穿“孔子服”的家伙,正将手抄在宽大的衣袖里面,昂着头恶狠狠地看着他们。
传骑飞驰而过,并没有发生冲突,只是马上的清军传骑也还以最恶毒的眼神,还在心里骂了一句:“杀千刀的反贼。。。。。。”
而底下的斩人儒中领头的一个,也用汉语大骂:“辫子奴,不得好死!”
这种场面,在汉城街头每天都在发生。大明的军队虽然还没有踏上朝鲜的土地,但是儒门子弟已经先一步来到了这里!
而现在大清帝国,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大清还没到烂到根子里的地步,这个国家通过这两年的新政改革,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元气。。。。。。明清之间的斗争,随时有可能爆发起来!
而有一点恐怕是肯定的,明清之争如果大规模地发生在朝鲜半岛,那么朝鲜王国就要完了!
明清相争,朝鲜要完啊!
第521章 大明要来了,真的要来了!
“监国,皇上的廷寄!”
那名从海州飞马而来的清国骑士,这个时候正立在大清钦差监国衙门后花园中的一座凉亭之外。恭恭敬敬地将一个黄封的匣子递上。
听到有皇帝的廷寄,正在亭子里面对弈的两个人同时放下了手了的棋子。
这两人当中的一个是朱和墭的老相识,原先的续顺公府旗军副都统邓光明!这七八年来发生了那么多事儿,大清的天都快塌了,他居然没事儿。
而且还因为他的主子尚淑英在大清太皇太后的“八大胡同之难”时护驾有功,还得到重用,居然混到了大清驻朝鲜钦差监国的高位之上。
真是老天不开眼啊!
而和邓光明对弈的是个三十多岁,面白无须,长了一张阿婆脸的中年官员,是大清驻朝鲜的监督,名叫于成龙。和那个在宁波投降大明的贰臣于成龙同名同姓,不过他肯定是不会投降的,因为他是大清镶红旗汉军出身的好奴才,现在还升级到了满洲镶红旗,是如假包换的满洲天兵了。
邓光明笑着对满洲于成龙道:“如山,你认字儿多,你来看。。。。。。看完告诉我就行了。”
“嗻。”满洲于成龙应了一声,就双手接过了黄封的匣子,打开以后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里头的康熙手谕,然后翻开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邓光明一直瞅着他,直到他合上康熙的手谕,才笑着发问:“如山,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