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活埋大清朝-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这个“作老头”早早就给自己打上了大明忠臣的牌子——他因为仁祖背明投清而拒绝出仕的行为就表明自己忠大明胜过忠李朝。
    在大明复兴的情况下; 他老人家就朝鲜最大的政治正确; 什么“坏礼乱统之罪”根本不是事儿。
    而且现在朝鲜王统都快没有了,还有啥乱不乱的?
    除了这“老作头”宋时烈带来的西人党,尹鑴的南人党北伐派在今天的宣政殿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虽然他们的“北伐”也就是空喊; 但是“老作头”的忠大明也就是辞职。
    双方谁也别说谁是只会放嘴炮。
    而且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这两拨人的嘴炮平台要怎么继续维持下去?
    李朝的近支宗子都在大清那边,肯定是没有办法迎来当大王的。而远支的李朝后裔大部分都“璿派人”; 也就是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如果从他们当中找一个人来当大王; 将来大明帮着朝鲜收复失地,救回被绑去的李朝近支子孙后,会不会再出现什么争执?
    另外; 大明方面又是什么立场?
    想到这些; 无论是西人党还是南人党; 都不敢首先开口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大明朝鲜观察使胡德帝。
    大明的三千天兵在昨天下午就开进了汉城,都燧发枪兵,还有马拉的大炮; 燧发枪上插着闪亮的刺刀; 看着可吓人了。
    有了这三千精兵为后盾; 胡德帝说话的分量当然比较重了!
    “现在朝鲜王室的近支宗子还有不少人在世; 虽然暂时被清妖扣押,但人毕竟还在。”
    胡德帝眉头拧着,似乎也在反复权衡,“在这种情况下; 迎立已经不属于宗亲的远宗入继实在不妥。将来若是那些近支回归,新王当如何自处?”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宋时烈宋老头眉头紧锁,缓缓道,“而且被清虏掠去的近支宗亲也有可能剃发仕清。。。。。。”他顿了顿,试探着说,“若是他们出仕了清虏,一定会被剥夺宗室地位的。”
    “那是当然的!”胡德帝连连点头,“当了清妖的官,就是不忠不孝不义,怎么可以再当大王?不过。。。。。。咱们也不能因为他们被清妖掠去; 就当他们一定会出仕清妖吧?而且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说法也不妥。在朝鲜国的历史上,不就有一段时间是无君的?”
    宋时烈问:“观察的意思是先立一位权知国事?”
    胡德帝点头道:“没错; 先立一个权知国事。。。。。。等将来收复失地,救回李氏近支之后,再从中择有德之人立为国君。”
    其实立权知国事是朱和墭的意思。他也不能吃相太难看; 所以就找出了权知朝鲜国事这个先例。
    历史上朝鲜的开国大王李成桂其实到死都没当上真正的大王,都只是“权知国事”,一开始是“权知高丽国事”; 后来又当“权知朝鲜国事”。
    而且李成桂的这个“权知国事”还是自己要当的。。。。。。这位兵变夺权之后不敢自立,又不甘心把王位交给高丽王室的子孙。于是就先称知国事,然后给朱元璋一个劲儿上表,一会儿说要立某人,一会又说某人不好,要改一个,过一段时间又改。这样搞了个好几次,意思大概是想让朱元璋说句话,把朝鲜大王给李成桂自己当算了。
    可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就是不松口。结果李成桂到死也没当上大王。如果不是后来明朝发生靖难之役,李成桂的儿子李远芳站队正确,给朱棣进献战马,估计李氏朝鲜的王位到崇祯都“批不下来”,得世世代代“权知”下去了。
    宋时烈想了想,“不知谁可权知国事?”
    胡德帝笑着道:“老先生德高望重。。。。。。不如就由您老当这个权知国事吧?”
    这建议一提出,宣政殿内一片哗然。
    宋老头也赶紧摇头,“观察莫拿老夫开玩笑。。。。。。老夫怎可权知国事?”
    胡德帝看着宋老头,“老先生不当这个权知国事,那谁可以当呢?”
    “尹白湖,要不能当吧。”
    尹鑴哪里肯当?也赶紧摆手道:“尹某何德何能?怎敢当此重任?权知国事只有李姓可当。”
    “李姓?”胡德帝又看着训练都监中军李永熙,“李中军,你当权知国事吧!”
    “不,不,不行。。。。。。”李永熙脑袋摇得和拨浪鼓似的,“我虽然姓李,但我不是全州李氏,没有先王血脉。”
    “全州李氏,先王血脉。。。。。。”胡德帝问,“你们谁有啊?”
    谁都没有!
    宣政殿上一帮大臣人人摇头。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儿要泡汤的时候,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忽然响起:“我!我本贯全州李氏,先父乃是朝鲜国王!”


第528章 惟欲收复辽东,必先收复朝鲜?
    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辽东已是秋风凛冽。
    随着一阵哗啦啦的声音响起,数百只马蹄踏过河水,当先一骑已经踏足盛京城外的浦河南岸。紧接着是上百名骑士跟着涌了过来。马上的那人,头戴瓜棱如意帽,身穿黄色夔龙凤暗花绸皮行服袍。一张麻脸,不怒自威,正是大清九五之尊,康熙康麻子。
    浦河南岸的道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现在已经是东北平原上春小麦秋收的季节,所以麦田当到处都是弯腰在抢收麦子的农民。看见康熙皇帝经过,这些从关内什么地方跑到东北这旮旯来求活的汉人佃户,全都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口。康熙策马途径之处,无论男女老少,都趴伏在麦田当中。
    康熙看到这一幕,心情顿时就舒畅了不少,还勒住胯下战马的缰绳,停在官道上,对朝自己跪拜的农民道:“平身,平身。。。。。。收你们的麦子去吧,多收一点,比什么都强,若是等秋雨下来,就会麦子烂在田里了。那今年冬天,你们可就要挨饿了。。”
    康熙说的是真心话。。。。。。浦河以南的这一片黑土地都是他的皇庄,收上来的麦子四成归他,余下六成才是佃户的。
    四成的租子如果放在已经均了田的大明或吴周,那真是高得有点离谱了,但是对于这些从山东、河南、直隶、山西逃亡出来的汉民而言,还真是皇恩浩荡了。
    毕竟这四成租子就封顶了; 没有摊派、没有杂项、没有火耗、没有丁钱,当然了也没有利息。种子、农具和耕地用的马也都是康麻子的内务府出的; 而且只需要有借有还; 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
    而且为了确保内务府的奴才不乱来; 康熙已经连着两年在盛京过冬了。。。。。。为了多收几个租子,顺带着促进东北开发; 这康麻子还真是够拼的。
    而东北这边的土地那是真的肥沃,还都是开垦过的,复耕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些关内佃户接手之前; 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耕种,所以都种了牧草——在寒冷但不缺乏水源的地区种牧草是一种“养地”的办法。而这些位于盛京附近的土地本就是黑土地,在大清入关后就一直养着,都快养出“油”来了。因此产量极高,虽然只能种一季; 但是随随便便也能打五六百斤麦子!
    这五六百斤麦子中的四成虽然要交给大地主康麻子; 但是剩下的三百多斤; 还是远远超过关内黄土地上一亩薄田力耕两季的总产量。
    所以在东北黑土地上给皇上家当一年佃户的收入; 可远比他们在关内种自家土地的收入高。
    而且皇上家除了租子以为就不要别的了; 而关内那些“乡贤”可一个个猛如老虎恶如狼,各种巧立名目,恨不得把下面的农民生吞活剥了。。。。。。所以这些黑康麻子家扛活的农民; 对康麻子还是很感激的。
    看着佃户们感激涕零地去了; 康熙皇帝却是长叹一声。
    他的前任老丈人; 已故的孝诚仁皇后之父噶布喇看见他叹息; 马上策马上前道:“皇上; 今年辽东皇庄的租子应该可以超过七十万石麦子了。。。。。。都快赶上明朝永乐年间辽东军镇的屯田收入了。
    另外; 八旗亲贵们在辽东的庄子大多也收入不错,合计也当在百万石以上。
    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出十年; 辽东皇庄、旗庄的收入就能超过一千万石了!这辽东,实在是我大清的宝地啊!”
    其实辽东这旮旯在明朝后金崛起前就发展的非常不错!
    当时辽东的汉人人口有好几百万,仔细数数; 也许都上了千万,后来跟随熊廷弼逃入关内的还有两百多万呢。
    虽然当时还处在小冰河期中; 但是东北的春小麦照样长得挺茁壮——小冰河期对农业的打击主要是西北和中原的干旱而不是寒冷。对于压根不缺水的东北而言,无非就是冬天凉一点; 种不了冬小麦,但是春小麦没有问题。
    说出来也许有人不敢相信; 就在同一时期; 老毛子那边甚至在雅库茨克的冻土上种粮食。干这事儿的就是那个姓氏被用来命名哈巴罗夫斯克的哈巴罗夫——这家伙让人在春季刨开冻土层,在冻土层下面的土地上种粮食!这样都行,在气候温暖许多的辽东种麦子和大豆就更不是什么问题了。
    “朕过去也知道辽东的好,却不曾想到辽东土地肥沃如此!”康熙看着很有点慨叹,“可这么好的地方,又为什么要用柳条边墙圈起来呢?我大清在东南沿海搞沿海迁界,沿海二十里到五十里的肥沃土地都要抛荒,鱼盐、海贸之利统统不要,还逼得沿海之民走投无路,全成了反贼。而东北老家照理说是国之根本,怎又圈着不让种田。这事儿办的。。。。。。”
    噶布喇低声道:“这还不是为了防汉人。。。。。。”
    康熙又是一声叹息:“可惜防得了汉人顺民,防不了真正的反贼。。。。。。噶布喇,你听说那个什么‘惟欲灭亡大清,必先收复辽东;惟欲收复辽东,必先收复朝鲜’的说法了吗?反贼已经盯上辽东了!”
    康熙说的这一段明显是从《田中奏折》上抄来的,不过他没看过原版,只是从儒宗总堂和内务府粘杆处得知了这一段话。据说是出自诸葛三和的一个什么《伐清出师表》!
    这个《伐清出师表》说的就是一个统一中国的路线。。。。。。按照诸葛三和的说法,“惟欲一统天下,必先吞灭清妖;惟欲灭亡清妖,必先收复辽东;惟欲收复辽东,必先收复朝鲜”。
    也就是说,大明北伐的路线不是从渡淮北征开始,而是先渡海收复朝鲜,再以朝鲜为基地跨过鸭绿江去争夺辽东,拿下辽东之后再进逼辽西,最后打进山海关,定鼎北京城!
    而理由嘛,诸葛三和也说了。就是辽东、辽西乃是清妖根本,失去辽东、辽西,清妖就成了无根之木,必死无疑!
    而河南、山东,并非大清根本。失去河南、山东,大清还有直隶、山西,甚至可以退出关外,蛰伏辽东,以待将来。
    另外、朝鲜、辽东、辽西都沿着大海,如果大明没有海上优势,自然不可能越过河南、山东、直隶,直接打朝鲜、辽东、辽西。
    但现在的大明是拥有强大海军的,跨海征朝不是问题。
    而要从朝鲜开始进攻的原因,诸葛三和也在《伐清出师表》中说了,就是因为朝鲜素来亲明,自认为大明天下的一部分,而且朝鲜王国的人口不少,在册的人口有四五百万,算上隐户和奴隶,至少有八九百万。
    考虑到现在大明所辖地盘上的人口还不到三千万,这八九百万朝鲜人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有了这八九百万,大明至少能在朝鲜布署十万大军!
    这十万大军的后勤转运,甚至相当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