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活埋大清朝-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噶尔丹就停止了和布尔尼之间没有多大利益可得的战争,调转枪口去捏叶儿羌汗国的软柿子了。
    虽然布尔尼并没有在科布多之战中打败噶尔丹,但是因为噶尔丹主动议和退兵,所以他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也因此得到强化,实力也大大增强。
    恰在此时,布尔尼又得知了康熙在朝鲜、辽东接连遭遇挫折的消息,自然会升起一统漠南、漠北蒙古的雄心。
    所以只要吴应熊能给他一批火枪、火药,他是一定会加入五路伐清之战的!
    “天子这一路也没有问题。”胡国柱道,“天子已经在襄京集结了八万大军,随时可以北伐中原!”
    吴应麒一边听着尚之信和胡国柱的回答,一边在心里面扒拉着小算盘。
    布尔尼汗号称有十个万户,可以出动十万大军。实际上当然没有那么多,但是五万蒙古骑兵还是能拉出来的。
    吴应熊在襄京集结的八万人也不可能全都出动,出个六万人应该没有问题。
    吴应麒自己有五万到六万军队,出兵四万没有什么问题。
    五万加六万加四万一共就是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大军虽然不少了,但是康熙的八旗新军号称二十四万,还多出九万呢!
    所以这场五路伐清的胜负关键就在大明!
    想到这里,吴应麒就问:“大明是什么意思?”
    胡国柱笑道:“大明已经和清虏在打了,已经开了朝鲜、辽东、登州三个场子,至少牵制了康熙十五万大军!淮东那边又向是清军布防重点,五六万人总是要摆的。清军的新八旗号称二十四万,另有绿营六万。即便全军出动也只三十万。。。。。。其中二十万已经被大明所牵制,剩下不足十万还能挡得住大周、大元的十五大军?”


第574章 疯了,都疯了!
    常宁为了早一点把“野”在朝鲜不回家的康熙请回去抢救大清朝,他也是豁出去了。从北京到朝鲜海州,长达两千多里的慢慢长途,常宁愣是日夜兼程,仅仅花了十多天就走完了。不过整个人都累得有点脱了形,整个儿瘦了一圈,一张小白脸晒成了小黑脸,脸上的灰尘看着都挺厚了。
    他领着半个佐领的护军和十几个戈什哈抵达海州的时候,康熙皇帝并不在行宫,而是去海边上的一座大营里面看练兵去了。
    留守在行宫里面的明珠还想让常宁洗漱休息一番,然后在行宫等康熙回来。可是常宁哪里等得了?大清朝都要没了,他哪儿还顾得上脸面?
    于是就催促明珠领着他去了海州大营。
    到了那里常宁才发现,海州大营的校场中正在举行阅兵。占地极大的校场上,无数的士兵正在鼓声、号声、口令声的指挥下或前进、或后退、或变阵。整齐的脚步激起漫天尘土。一队队的士兵结成参领横队或参领纵队,绕着校场行进,然后在康熙皇帝和一群大臣当前通过。。
    每一名穿着棉甲,戴着枪盔的清军士兵,不是扛着长枪,就是握着一支燧发枪,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燧发枪的枪口还安上了一把套筒刺刀。
    套筒刺刀其实就是在一个可以套上枪管的金属圆筒上安了一把枪刺,技术难度有一点,但并不太高,而且还有一些凑合着用的办法。
    譬如在枪管外包一层布,以便让做得比较大的套筒可以紧紧固定在枪口。。。。。。虽然这么干会让刺刀很难拔下来,不过可以凑合着扎人了。
    如果不是在汉城之战中领教到了刺刀在肉搏中的“妙用”——可以插在一支装了弹药的燧发枪的枪口上,然后很不讲武德的在和敌人肉搏时突然开火!这种不太好用的刺刀是不可能那么快就变成清军燧发枪兵的标配的。
    但是在实战效果这个硬道理的推动下,康熙领导下的清军的进步,还是非常显著的。
    除了套筒刺刀之外,清军掷弹兵使用火绳枪也迅速的被刚刚制造或者从荷兰人那里买来的燧发枪给取代了。
    每个在朝鲜的清军步军佐领中的燧发枪数量; 正在逐步增加至一百二十支。
    虽然驻朝清军的武备升级还没有完成,但是康熙皇帝对于这次军事小改革的进度; 还是颇为满意的。
    在他看来; 最晚到康熙十八年的夏天; 驻朝鲜的清军就能完成换装,训练水平也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再要和朱和墭较量; “平面”(打平)将会大大增加。。。。。。
    当然了,对于核心人口只有八九十万的大清而言,和拥有三千多万人口的新大明打平;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平着平着,大清就被新大明给摆平了。
    所以康熙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体面的、安全的从朝鲜撤退,最好还能满载而归。
    虽然朝鲜北方三道并没有多少油水,但是能抢回几十万精壮人口去给新八旗子弟们当奴隶也是好的。
    就在康熙琢磨这事儿的时候; 他忽然听见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动; 扭头一看; 发现明珠正领着一个又黑又瘦,穿着件脏兮兮的黑色马褂的青年飞马过来。那青年看着有点眼熟; 但一下又想不起是谁?
    就在这时; 那青年突然用沙哑的声音冲着康熙大喊:“皇兄; 皇兄。。。。。。”
    皇兄?
    常宁?
    八大。。。。。。胡同!
    发现这个黑不溜秋的青年居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常宁,康熙不知怎么就联想到了八大胡同!
    康熙的心肝都拎起来了。。。。。。北京不会又被谁给偷袭了吧?
    “皇兄,皇兄,我是常宁啊!您认不出我了吗?”
    常宁飞马到了康熙的马前,看见康熙一脸的错愕,顿时就眼泪汪汪起来了。
    康熙连忙问:“常,常宁; 你怎么来了?是不是北京城又。。。。。。”
    常宁并没有听明白康熙在问什么,就自顾自地说:“皇兄; 出大事儿了!”
    大事儿?
    康熙的心脏都快从胸腔当中跳出来了,整个人紧张的不行,看着自己这个不靠谱的兄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常宁接着又道:“吴应熊在一月初的时候称帝了!”
    吴应熊称帝?
    就这个?
    康熙愣了愣; 然后看着风尘仆仆的常宁就问:“常宁,你就为这事儿来朝鲜的?”
    康熙当然已经知道吴应熊称帝的事儿了。
    潜伏在上海的李光地在一月底的时候就派了条快船,把这个消息送到了朝鲜海州。
    康熙自然是不在乎的,吴应熊当大总统还是当周天子; 对大清而言根本没有区别。
    “还有呢!”看到康熙一脸的不在乎; 常宁接着又道; “吴应熊称帝之后还要领头发起五路伐清!”
    “什么?五路伐清?”康熙皇帝噗哧一声笑了起来,“吴应熊手底下才多少人?还分五路,一路几个人?常宁,你的消息哪儿来的?”
    “是。。。。。。”常宁想说是孔四贞,但他忽然发现康熙皇帝身边人多耳杂,于是拎起缰绳又上前一点,这才低声道:“是孔四贞。。。。。。他从吴应熊身边来了北京,是她亲口告诉我和皇祖母的。这个吴应熊不仅自己要出兵,还想拉着他兄弟吴应麒,伪明和伪元三家一起出兵。其中伪明要出兵两路,所以就是五路出兵了。”
    “原来如此。。。。。。”康熙皇帝脸上的笑意居然没有消失,而且变得更浓了,“那孔四贞有没有说布尔尼和吴应麒会不会真的出兵?”
    “说了。。。。。。”常宁看着康熙的表情,心里面直犯嘀咕,但他还是如实回答道,“她说吴应麒和布尔尼一定会出兵!
    另外,日前理藩院还得到消息,布尔尼和噶尔丹在去年底已经议和成功了。噶尔丹从科布多草原退兵,转而去进攻叶儿羌汗国了。布尔尼失去噶尔丹的牵制,应该会很快东进!皇兄,咱们要腹背受敌了!”
    常宁说出这些话的时候,那可是一脸的忧心忡忡啊!
    可是康熙却突然露出了狂喜的表情,大笑了几声:“哈,哈哈。。。。。。好好好,来得好!这下可算给朕等着了!”
    常宁看见康熙的反应都有点懵了,这位是怎么了?周天子五路大军就快杀过来了,他还“好好好”,难不成是有点疯了?
    疯了,还怎么当大清皇帝?
    常宁正在为哥哥的病情担心的时候,康熙已经调转了马头,面对着一群跟随他的大臣、都统、副都统开始训话了:“诸卿,中原有变,草原有变。。。。。。吴应熊已经于日前登基称帝,而且还背盟向我大清开战,还联合了吴应麒、布尔尼和朱和墭,发动五路大军伐我大清,真是自不量力!据可靠消息,布尔尼和吴应麒都会出兵,这可是咱们报北京之仇,雪朱仙镇之恨的天赐良机!
    所以朕打算克日班师,回军北京,然后再和布尔尼、吴应麒决一死战!”
    康熙说这番话的时候,语气当中充满了喜悦,仿佛在说一桩大大的喜事似的。
    常宁瞪大着眼珠子看着自己的兄长,心想:“一个伪明都对付不过来了,现在又多了大周、蒙元的三路大军至少十五万,他还那么高兴。。。。。。这不正常啊!”
    就在常宁怀疑康熙很可能有点疯了的时候,那群大臣、都统、副都统居然也齐声欢呼起来:“皇上圣明。。。。。。大清必胜!”
    这下常宁就更吃惊了,这是怎么了?难道大家伙儿都疯了?
    这疯病。。。。。。难道还能过人吗?


第575章 康麻子满载而逃,朱和墭快去抗日!
    康熙和他手下的那群大臣、都统、副都统当然没疯,一个个比狼还狠,比猴还精的,怎么可能疯了?
    而他们之所以那么高兴,当然是因为听到了真正的好消息!
    周天子五路伐清对这些已经在朝鲜抢饱了、捞够了,而且也打累了的人们而言,就是一个解套撤军的台阶啊!
    实际上,康熙和他手下那些人从去年十一月下旬就开始准备放弃朝鲜北三道回撤了。
    之所以没有马上跑路,而是拖延至今,主要是因为四个原因,一是天寒地冻的不好走。。。。。。康熙的十万大军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得准备大量的补给,还得等天气暖和一点,还得让连续作战的士兵和马匹养回一点体力,恢复一下士气。
    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农奴了!
    康熙他们来一次不容易,怎么能两手空空的回去?而且他们回去后估计就再来不了了,不得一次吃个够好回点血?大清天兵不就为这事儿来的?实际上他们一入朝鲜就开始干这些事儿了!
    从十一月下旬开始,那更是变本加厉的抢。。。。。。不抢光了,难道还留给朱和墭?
    而首先遭殃的就是临津江以北的平原地带了。
    当时康熙的大军在撤退到临津江以后,就基本上和朱和墭的军队脱离接触了。
    康熙的大军也不是惨败而回,汉城之战其实是一场平局,而且双方都没有真正放开了大打,只有刘炎指挥的八个营在突破清军一线阵地后被二十个参领的清军围着打了一场排队枪毙算是比较惨烈的。清军用大炮前前后后轰了一个多时辰,又发动了两轮排队枪毙,打了二十轮排枪; 然后又打了一阵乱枪,两边的死伤都超过两千之数!
    但是打到最后; 清军虽然因为明军的援兵靠近; 不得不撤出了战斗; 但是撤得还是比较从容的。损失惨重的刘炎也没胆量发起追击,连前来支援的“狠人凌”; 也因为所部携带的“铁拳”基本打完,也不敢发起追击。
    而朱和墭因为缺乏骑兵,根本没办法猛追用于大量骑兵殿后的清兵; 只能眼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