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娥和赵祯并没有在王钦若这里呆太久,因为王钦若的身体太过虚弱,说几句就要喘上一会,刘娥担心加重他的病情,所以也主动提出告辞离开,只是走的时候也数次叮嘱他要安心休养,这让王钦若也十分的感动。
不过就在刘娥要带赵祯和李璋离开的时候,却没想到王钦若这时忽然开口道:“太后,我有几句话想和李都尉单独聊一下,不知可否?”
刘娥和赵祯听到王钦若的话都是一愣,随后看向了旁边的李璋,而李璋这时同样是一脸的意外,他也没想到王钦若竟然要把自己单独留下来,除了当初王钦若刚做宰相时两人有过一次接触,此后就再也没什么交集了,怎么对方会在这个时候要和自己单独谈?
“璋儿这孩子的确是讨人喜欢,王相既然想留下他单独谈,那璋儿你就多呆一会吧,我与陛下先回宫了!”刘娥并没有拒绝王钦若的请求,最后向李璋微微一笑,这才带着赵祯离开了,房间里也只剩下李璋和王钦若两人。
“不知王相留下小子有何要事?”李璋这时主动向王钦若问道。
只见王钦若这时喘了几口气,然后这才露出一个笑容道:“刚才在太后面前时,我本想夸赞李都尉几句,毕竟你小小年纪就崭露头角,哪怕没有与太后、陛下的关系,日后你定然也可以成为我大宋的栋梁之材,但最后我却改变了主意,你可知这是为何?”
李璋听到这里略一思量,随后这才开口回答道:“因为无论王相说与不说,其实对我都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王相才没有浪费口舌?”
“哈哈,并不仅仅如此。”只见王钦若这时忽然大笑一声,随后就因为太用力而大口的喘了几口,这才再次道,“其实我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我忽然想到,李都尉你现在其实已经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位置,若是日后做不好选择的话,恐怕下场会凄惨无比!”
“王相何出此言?”李璋听到这里先是一愣,随后也面色凝重的问道,对于王钦若的眼光,他是十分信服的,对方既然这么说,肯定有他的理由。
只见王钦若这时再次喘息几次,随后这才再次道:“李都尉你不但本身的才能出色,而且又与是外戚,太后对你宽厚之极,陛下与你也是感情深厚,可以说遍观朝堂,都找不出第二个比你还要特殊的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你日后肯定会位高权重,成为我大宋的栋梁之材,可正所谓福祸相依,你夹在太后与陛下之间,日后若是……”
王钦若说到这里时却故意停了下来,然后目光带着笑意看着李璋,而李璋这时也是一惊,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王钦若接下来要说的话,现在刘娥对权力越来越着迷,根本没有放手的意思,而赵祯却一天天的长大,日后两人必然会因夺权而发生间隙,到时他又该何去何从?
看到李璋的表情,王钦若也是淡然一笑,他就喜欢和李璋这种聪明人说话,有些太敏感的话不方便说出来,但对方却也能猜到,这也防止被外人听到从而落人口实。
“多谢王相的提醒,只是在下想要请教王相,依您之见,我该如何自处?”李璋这时也露出尊敬的神色,当下向王钦若行了一礼恭敬的请教道。
“你不必谢我,其实我也有自己的私心,我的身体不行了,家里的儿孙们又没有特别出色的人,而且我生前树敌太多,哪怕太后暂时能护着我王家,恐怕日后还是会遭人报复,所以希望日后李都尉能照看一二,老夫就感激不尽了。”王钦若却是一摆手道。
“王相放心,在下是个知恩图报之人,日后只要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必然不会让王家受人欺辱!”李璋这时也正色道。
虽然李璋的话中加了一个前提,就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这好像显得有些不真诚,但王钦若却十分满意,因为他知道自己与李璋并没有深交,一次提醒能换来对方的这个承诺已经相当不错了。
“有李都尉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王钦若这时再次喘了几口气,随后这才再次道,“其实就算我不说,李都尉应该也能想到,太后虽然掌权,但年纪太大,而陛下无权,但却有得是时间等候,而对于李都尉你来说,其实有上中下三条路可走!”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上中下三策
夜已经深了,李璋却独自坐在书房里没有休息,只见他这时提笔在书桌上的大纸上写着什么,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后,他这才将手中的毛笔放下,然后怔忡的看着纸上的内容发呆。
今天李璋与王钦若聊到最后时,对方给了他上中下三条计策,以应对刘娥和赵祯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力斗争时,李璋左右为难的局面,只是对于这三条计策,李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刘娥和李璋的亲戚关系虽然是假的,但她却是一手提拔起李璋的人,而且平时她对李璋的宽厚也非比寻常,甚至有时赵祯都感觉刘娥对李璋,比对他这个儿子都要亲,这也使得李璋成为朝堂上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
李璋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对于自己那位在皇陵苦守的姑母,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毕竟两人一共也才见过一面,对她更多的还是同情,另外也是出于赵祯的关系,想要让他们母子团聚,所以才会冒险的与对方相认。
但是刘娥对李璋的关心却是他能感受到的,所以李璋对刘娥的感情其实是很复杂的,估计也只有等到赵祯知道了刘娥不是他的生母后,才能真正和他有相同的感受,不过无论如何,李璋还是将刘娥当成一位值得自己尊敬的长辈来看待。
至于赵祯就不用提了,两人不但是表兄弟,而且又相识于少年,几年间早就培养出深厚的感情,赵祯也从来没把他当成外人,不但让李璋做迎亲使代他迎亲,而且平时还能自由出入宫禁,这种信任甚至超过一般的亲兄弟。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万一日后刘娥与赵祯因为争夺而导致对立,甚至是争斗时,李璋就会成为那个左右为难的人,到时他是帮刘娥对付赵祯,还是帮赵祯对付刘娥呢?这也是今天王钦若对李璋的提醒。
而对于这个问题,王钦若给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他告诉李璋,其中最下策就是李璋左右摇摆不定,即想帮赵祯,又想帮刘娥,最后反而只会落得个两边不讨好,刘娥在位时会对他打压,而等到日后赵祯上位,也会对他产生怀疑,前途也会大受影响。
至于中策,则是李璋从刘娥和赵祯中选出一个来支持,但这也有个问题,若是李璋支持刘娥,那么他前期肯定十分顺畅,但这却会让赵祯与他决裂,日后若是刘娥去世,赵祯掌握了实权,李璋肯定会大受打压,甚至连命都难以保住。
若是李璋支持赵祯,那么前期他肯定会面临着与刘娥的决裂,对于这点王钦若告诉李璋,刘娥自从掌权之后,野心也越来越大,日后大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他也说不准?
但刘娥肯定不会轻易的交权给赵祯,甚至会刻意的打压赵祯,而李璋作为赵祯身边最信任的人,又是刘娥一手提拔起来,但却背叛她的人,肯定会招来刘娥的报复,所以李璋也会变得十分危险,但如果能熬到刘娥去世,那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可以说中策有很大的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李璋的性命,而且会得罪刘娥和赵祯中的一位,这都是李璋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王钦若给出了一条上策。
既然是上策,本来应该是李璋最好的选择,但是李璋现在却对这条上策有些踌躇,因为这条上策很简单,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走”,其实就是让李璋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这样即能避开刘娥与赵祯的冲突,又能完美的保全自己与双方的感情。
说起来之前李璋曾经见过晏殊,对方也同样是故意得罪刘娥,然后被贬出京城,他这样做也和王钦若的上策差不多,只是他是打算与刘娥划清界线,在外地等待刘娥去世,赵祯上位后,再得到赵祯的重用。
对于晏殊这样的做法,李璋并不觉得有什么对错,毕竟人都是自私的,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也很正常,只是当他也面临着与晏殊相似的选择时,他却是犹豫了,并不是他比晏殊高尚,只是因为他与晏殊不同,晏殊与刘娥、赵祯都只是单纯的君臣,但李璋却与他们多了深厚的感情,这让他也在做选择时受到了更多的羁绊。
之前王钦若刚说出这个上策时,李璋也曾经心动过,对于他来说,远离京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他也的确有许多的事要做,比如西北与河北军事,南方沿海的海贸等等。
但是等到李璋冷静下来后,却开始对这条上策产生了几分怀疑,倒不是他不相信王钦若,而是他觉得这个上策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完美,也许他可以找理由离开,但这个理由也许能暂时骗得过赵祯,却绝骗不过精明的刘娥,毕竟晏殊就被她一眼识破,更别说李璋了。
如果刘娥知道李璋也故意在这个时候离京,恐怕也会对他十分失望,而且赵祯也在一天天长大,也许日后也会想明白这件事,到时他又会对李璋怎么看?
另外李璋在京城还有许多的事要做,比如钱行、火器这些十分重要的事,他还想让赵祯与皇陵里的那位姑母相认,虽然不用时时看护,但也关注那位姑母的情况,以她的年纪,只要肯安心休养,熬过刘娥并不是什么难事。
也正是想到上面这些,所以李璋对这个上策也产生了几分怀疑,但如果不选择这个上策,那就只有选择中策了,可是想到要从刘娥和赵祯中挑出一个支持,虽然他在心中倾向于赵祯,但想到要和刘娥发生冲突,他也不由得感到十分的头疼。
最后李璋自己一人呆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头绪来,最后他干脆一拍桌子道:“罢了,与其现在担心这些,还不如走一步看一步,正所谓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我就不信到时想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话一出口,李璋也感觉全身一阵轻松,随后躺在床上就呼呼大睡起来。几天之后,一个噩耗传来,王钦若终于还是走了,而刘娥听闻这个消息当场痛哭起来,并且再次破例,竟然要亲自为王钦若主持葬礼。
第二百九十章 恩宠过甚
刘娥虽然不是皇帝,但她的身份却比皇帝还要特殊,之前亲自出宫探望王钦若已经算是破例了,但在王钦若去世后,却再次破例,竟然要以太后的身份为他主持葬礼,甚至还失声痛哭,这也是刘娥执掌大权之后,第一次为一个臣子哭泣。
不过更让人没想到的还在后面,就在王钦若去世后,刘娥再次下旨追赠其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另外王家的子孙受封荫者达到了二十多人,这是什么概念,杨家将中的杨家满门忠烈,受封荫的也不过才一人,而王钦若一家就顶二十多个杨家,这在大宋开国以来都是绝无仅有的事。
刘娥对王钦若一家的恩宠,也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纷纷上书请求刘娥削减一些封荫,但刘娥的态度却是极为坚决,谁劝都没有,当时记录的史官也不禁感叹:“国朝以来宰相恤恩,未有钦若比者!”
不过也正是刘娥对王钦若的恩宠过甚,使得坊间也传出一些不好的流言,说什么刘娥是大宋的萧太后,而王钦若就是大宋的韩德让,要知道韩德让可是萧太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