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宋大表哥-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燕娘不愿意写信给家人,李璋也就告诉离开,回到房间时,青织也正在给他收拾东西,比如衣物用品之类的,这些都是李璋在路上需要用到的东西,秀秀也跑去了前院,估计是给野狗收拾东西去了,而且分别在即,他们这对小情人肯定也有不少的话要说。
  当天晚上,青织也叮嘱了李璋半夜,无非就是让他在路上注意身体,多穿衣服之类的,毕竟辽国那边比较寒冷,而且饮食又不同,宋人去了那里容易水土不服,可千万不要小瞧水土不服,在这个时代如果严重的话,那也是会死人的。
  第二天一早,李璋和野狗都是早早的起床,家里这边也将他们两的东西装上了马车,朝廷那边的使团也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李璋这个正使一起出发了。
  不过就在李璋准备离开家时,燕娘却忽然将他拉到一边,然后将一封信交给了他,李璋本以为她改变了主意,只是当看到收信人时,却又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第三百八十九章 富弼
  “吾弟亲启!”李璋看着信封上的这四个字,也不由得露出沉思的神色,这是他刚才离家时,燕娘交给他的信,但却不是给她父母的,而是给她的弟弟耶律智让的一封信。
  燕娘昨晚同样是一晚没睡,而她最终还是没有改变想法,并不打算让她父母知道她还活着的事,不过她却给了李璋这封信,因为据她所说,她的弟弟耶律智让从小就与辽国太子耶律宗真交好,而且还与耶律宗真一同读书,就相当于李璋和赵祯之间的关系。
  燕娘与耶律智让是一母同胞,两人相差两岁,从小就感情极好,耶律智让也十分粘燕娘这个姐姐,当初燕娘被当成公主出嫁时,耶律智让也是拼死反对,可是却被他们父母关了起来,可以说在燕娘的家人中,也只有这个弟弟才让她最为牵挂。
  算算年纪,耶律智让今年也已经成年了,而那位辽国太子比耶律智让小两岁,他们两人关系一向要好,而李璋这次出使辽国,如果遇到什么难事的话,可以拿着这封书信去见耶律智让,到时对方看在燕娘这个姐姐的面子上,也许会给李璋提供一些帮助。
  “大哥,燕娘真的很中意你,难道你就不考虑一下?”正在这时,忽然只听旁边的野狗开口道。李璋听到野狗的话却是吓了一跳,当下也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看着他,因为他记忆中的野狗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才对。
  “大哥别这么看我,人都是会变的,当然这句话是秀秀让我替她说的。”面对李璋奇怪的目光,野狗这时却是无奈的一摊手道,这大半年来他的变化很大,总的来说就是越来越有人味了,估计是他报了大仇后,整个人也开始慢慢的变得正常了。
  “我就知道这话不是你能想出来的,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你和秀秀已经走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成亲?”李璋先是呵呵一笑,随后就转移话题道,他并不想回答和燕娘有关的事。
  “早着呢,秀秀想把豆子安置好再考虑自己的事,另外我也没做好准备,所以成亲的事倒是不急。”野狗立刻开口回答道,说到最后时,他脸上也露出几分黯然之色。
  李璋听到这里也立刻明白过来,秀秀那边先不说,野狗这边估计也对自己没信心,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不是个正常人,所以对是否能给秀秀幸福这件事也心存怀疑,暂时不敢成亲也很正常。
  “你和秀秀也都到了成亲的年纪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了,秀秀那边我会去说,毕竟豆子还有我,哪怕她出嫁了,也不用担心豆子的事,至于你也不必太过怀疑自己,成亲也没你们想像的那么复杂,等路上有空了我给你讲一讲婚姻这方面的事。”李璋这时笑着拍了拍野狗的肩膀道。
  就在说话之时,马车也终于来到了鸿胪寺,鸿胪寺掌着外宾之事,相当于后世的外交部,前来大宋的各国使团也都要鸿胪寺接待,而外派的使团一般也会在鸿胪寺集合,而这次去辽国的使团早就到齐了,只是之前正使的人选一直没定下来,直到后来刘娥想到了李璋。
  今天是使团出发的日子,李璋也是第一次见到使团的成员,不过没有关系,反正路上的时间还长着呢,足够让他们互相熟悉,而李璋来到这里时,立刻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官员上前行礼道:“下官富弼见过李都尉!”
  “富弼?”李璋听到这个名字也不由得一愣,随后惊讶的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人,他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与韩琦齐名的富弼,历史上两人都是大宋名相,号称“富韩”。
  “富兄不必多礼,你也是出使辽国的人之一?”李璋当下好奇的问道。
  “下官这次担任使团的副使,是李都尉的副手,这次也是第一次出使辽国,到时还望李都尉多多指点!”富弼这时十分谦虚的道,他也是刚考中进士没几年,曾经在将作监和开封府都担任过职位,这次则被安排为李璋的副手。
  值得一提的是,富弼极受范仲淹的喜爱,并且将他推荐给晏殊,结果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之前范仲淹上书刘娥,要求刘娥还政于赵祯,结果最后被贬,而富弼也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只是他官小位卑,非但没能帮上范仲淹,反而还把自己也连累了,所以这次去辽国的苦差事就落到了他头上,从这点来看,他和李璋还有些同病相怜。
  “原来如此,那这一路就要有劳富兄了!”李璋听到富弼竟然是自己的副手,当即也是大喜道,他对出使的事同样没有任何经验,有富弼这个精明强干的人在,至少也能让他遇到事情时,有个商量的人。
  时间已经不早了,朝廷规定使团必须今天出发,所以李璋他们也不再耽误时间,当下李璋下令起程,随后就请富弼坐上自己的马车,这样李璋也能边走边向富弼打量使团的事。
  富弼可不是李璋这个空降来的正使,事实上他是第一批就确定要出使辽国的人之一,甚至整个使团的人员调动也是他一手策划的,所以他对使团也极为熟悉,当下就将使团内的情况给李璋介绍了一遍。
  整个使团主要的人员并不多,除了李璋和富弼这两个正副使节外,还有十几个随官,剩下的都是一些小吏了,主要是负责照看送给辽国皇帝的一些礼物,毕竟现在耶律隆绪重病,作为侄子的赵祯派人去探望,不带点礼物实在不像话。
  当然除了这些随行的官吏外,还有一营禁军,也就是五百人,充当使团的护卫,毕竟带着这么多的礼物,自然需要人保护,大宋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路上经常可以遇到盗贼,特别是辽宋的边界那里更加混乱,时不时就能见到剽悍的马匪,如果没有军队护卫的话,说不定还没到辽国,他们这帮使团就会被马匪杀掉。
  介绍完使团后,富弼又将一些东西交给李璋,这些都是使团的印信、文碟之类的,这些本来都需要李璋亲自去办的,但因为他上任的太突然,所以之前就由富弼代他收下了。
  使团出京城时,也有不少人前来送行,不过李璋并没有让青织他们前来,免得徒增伤感,而且之前要说的话也都说完了,她又怀着身孕,实在没必要再跑这么远为自己送行。
  告别了送行的人后,使团也终于离开了京城,沿着官道向河北的方向进发,这时马上就要过年了,道路上也满是冰雪,但朝廷有令,他们也只能加快速度赶往辽国,而在第三天时,使团也到了黄河边,这时的黄河早已经冻上,浮桥也被拆掉,人马完全可以从冰面上经过。
  不过冰面上并不平整,虽然大的裂缝已经被人用水填平了,但马车想要过去依然并不容易,李璋也特意下了马车,然后蹲下来敲掉一块冰块,这块冰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么晶莹剔透,反而带着几分浑浊,这让李璋也不由得皱起眉头。
  “李都尉在看什么?”正在这时,旁边正在指挥车队的富弼也发现了李璋的异样,当下也禁不住开口问道。
  “我在看黄河的水,之前我也曾经路过过黄河,当时河水并没有结冰,河水虽然浑浊,但比现在还是要强多了,但这次我再来时,却发现河水结成的冰比当初浑浊多了。”李璋这时无奈的叹了口气道。
  因为唐时大建宫殿,再加上黄河一带的人口增长,使得黄河两岸的树木被大肆砍伐,许多林木草地变成了农田,如此一来,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黄河越来越黄,上游的泥土被冲积下来,而开封这段河道比较平缓,于是泥水落下,导致河床越来越高,也就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地上河,这也是开封为什么那么容易受水灾的主要原因。
  “这也很正常,春夏之河水中的泥水较少,但冬天时河水中却是泥水俱下,这件事只要是黄河两岸的人都知道。”富弼当下开口道,他是洛阳人,老家离黄河也很近,所以对于黄河的情况十分熟悉。
  李璋听到这里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春夏时草木旺盛,泥土不容易被河水冲下,但秋冬时草木枯萎,水土流失自然严重一些,这也导致河水中的泥土大增,古人虽然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黄沙年年水患,朝廷也必须要重视了!”李璋当下自语一声,现在的黄河的泥水含量虽然高,但比后世还要少得多,只要朝廷肯治理,还有让黄河变清的希望,而且这件事越早越好,只是现在大宋外有强敌,内部同样也隐患重重,恐怕暂时还无暇顾及治理黄河。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自己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想做的事情又太多了,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一天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


第三百九十章 遂城(上)
  过了黄河之后,李璋他们就沿着河岸一路向东北而行,值得一提的是,大宋这个时期的黄河走向与后世大不相同,王莽时期黄河改口,河水泛滥近六十年,最终经过治理才形成了东汉大河,但到了唐宋时期,因为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曾出现多次决口,导致黄河也数次改道,入海口也不是后世的山东东营,而是山东的滨县一带,后来甚至还从天津入海。
  李璋前世时也没少来过黄河这里,但大宋这个时代的黄河却让他感觉十分的陌生,后世的一些城镇位置,现在却是一片汪洋,这让李璋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沧海桑田之感。
  沿着黄河走了一段后,李璋他们也来到了河北西路,随后脱离黄河沿线北上,很快就到达了真定府,也就是后世的石家庄,这一路上他们也十分辛苦,虽然路上有驿馆接待,但路上寒风凛冽,李璋虽然坐在马车里,但依然感觉冷的要命,至于那些护送的将士就更辛苦了。
  就像上次去西北一样,李璋这一路也在观察着大宋百姓的生活情况,相比西北那边,河北这边的百姓生活条件倒是要好一些,主要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国不再大规模的南下,虽然边境时不时还会有小股的辽国打草谷,但大体上两国还保持着和平,所以河北这边的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条件比西北那边强上许多。
  不过河北和西北一样,田地中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土豆这种高产的新作物并没有种植,这是因为刘娥担心土豆流到辽国去,从而增强辽国的国力,毕竟辽国也生活着不少的汉人,他们平时也种植庄稼,严格上来说,辽国已经从一个游牧国家,变成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