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4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有才,陛下可以看看他当初在地方上的政绩,可以说十分突出,现在陛下唯才是举,以程琳的才能,其实早就可以进政事堂了,最重要的是,程琳比吕相要小上十岁左右!”
李璋的一番话也终于说动了赵祯,特别是程琳年纪比吕夷简小这件事,更让他几乎当场做出了决定,因为这意味着如果程琳能胜任的话,他以后就不必再为牵制吕夷简的事而心烦了,毕竟当初他为了这件事可没少费心思,先是李迪后是王曾,可是两人都没能熬过吕夷简。
“好,那就把程琳调回来试试!”最后赵祯终于点头道,如果是别人推荐程琳,他可能还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收了程琳的贿赂,不过他却从不怀疑李璋,毕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更何况李璋对功名利禄并不怎么感兴趣,到现在也没担任什么要职,只是在医学院任职,如果他愿意的话,赵祯早就让他进政事堂了。
确定了接替王曾的人选,赵祯和李璋又商讨了一下最近整顿吏治的事,范仲淹的能力在吏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考课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甚至处理了一批极为恶劣的官员,现在已经开始对一些官职的职权进行彻底的划分,必要时可以裁撤一部分的官职。
大宋的一大弊病就是冗官,也就是一职多官,导致权力极其分散,官员的队伍庞大,再加上科举频繁,每次录取的人数又那么多,这也导致官员越来越多,哪怕用了一职多官的办法,但还是导致许多人考中进士后,多年得不到分配官职。
对于上面的这种情况,也必须得以改变,毕竟官员太多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大宋官员的俸禄又比较高,导致大量的财富消耗在官员身上,这已经是一个极其沉重的问题。
幸好在打下燕云十六州后,那里的州府需要大量的官员,这本来是个分流官员的好机会,但很多官员担心燕云刚打下来不稳定,又怕到了那里吃苦,所以很多官员都不愿意去燕云十六州。
大宋的官员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上头分配的官职如果他们不满意的话,甚至可以拒绝上任,哪怕皇帝的圣旨下来,他们也可以拒绝,比如后来的王安石就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出仕,而且每拒绝一次,他的名气就会大上几分,这在封建王朝也是十分少见的。
不过现在却不同了,朝廷对官员的委派将是强制性的,如果不愿意的话,朝廷可以收回官员的官身,这对于任何官员都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官员也不得不去了任上。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些官员带着不情愿的心情上任,到了任上也会消极怠工,不过现在有了考课制,如果这些官员不合格,日后也会被夺回官籍,毕竟大宋的官员那么多,也许核心官员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但中下层的官职还真不怕无人可用。
随着燕云十六州分流了大批的官员,总算是暂时缓解了冗官的问题,不过冗官的源头还是科举,一来科举太过频繁,光赵祯登基这十几年来,就举行了七八次,平均下来几乎每两年就举行一次,而且每次的录取的人数动辄上百,加在一起就录取了上千人。
区区十几年就录取了上千名官员,可人的寿命还是很长的,特别是官员的寿命一般都比普通百姓长,所以大宋官场上的主力还是之前赵恒时期录取的官员,而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录取的官员更是数以千计。
在这种情况下,对科举的改制也就提上了日程,因为如果再像现在这样不加限制的录取进士,迟早大宋的官场还会充满无所事事的官员,到时大宋虽然还可以像现在这样向外扩张,但老祖宗告诫过我们,好战必亡,战争在任何时代都只能作为最后一个选项。
“表哥,昨天范仲淹他们上了‘精贡举’的奏折,建议将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而且还要在州县设立公学,让学子们必须在公学中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应举,从而增加科举的难度,减少录取的人数,但我总感觉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赵祯最后再次皱着眉头道。
科举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这是大宋统治的根本之一,所以赵祯也十分重视,对于昨天范仲淹等人的建议,他也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准备仔细的权衡一番再做打算。
“这个办法的确治标不治本,就算改了科举的内容,增加科举的难度,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大宋的人口也在增长之中,以后参加科举的人也会更多,所以迟早还会变成现在的样子。”李璋说到最后也皱起眉头,其实结合后世的情况,他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却不知道是否适合大宋的现状?
第六百六十七章 官吏合流?
天色已晚,李璋坐着马车行走在夜晚的东京城头,如果在以往的这个时间,东京城的宵禁早就开始了,但是最近朝堂上在讨论彻底解除京城宵禁的事,虽然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却同意把宵禁的时间往后推移到二更天,如果可行的话,再彻底的解除宵禁,所以当李璋打开车窗时,也看到一副十分热闹的夜市景象。
只见东京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小摊贩,这些摊贩以前只能白天摆摊,宵禁前就必须收摊,而现在却可以多摆几个时辰,忙碌了一整天的百姓这时有时间走上街头,甚至许多人专门就是来买东西的,毕竟白天太忙实在没有时间。
而街道两侧的店铺同样是亮着明晃晃的灯笼,小厮们高声呼喝着招揽生意,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女子从街道上走过,虽然眼前这副景象不及上元佳节时那么热闹,但是与平时的白天相比却是强多了。
看着东京街头热闹的景象,李璋也是淡淡的一笑,估计用不了多久,京城就会彻底的放开宵禁。随后他却慢慢的陷入到沉思之中,对于科举的问题,范仲淹等人只能想出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减少录取人数还可能得罪整个读书人阶层,所以赵祯对范仲淹等人的提议也持保留意见。
对此李璋倒是给出一个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却把赵祯吓了一跳,因为李璋指出,日后读书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全民读书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到时每年参加科举的人数将是一个天大的数字。
李璋的话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推论,随着土豆的推广,大宋基本已经解决了粮荒,当然穷人肯定有不少,毕竟贫富不均在哪个时代都是个大问题,但随着赵祯对大宋的改革,只要不出意外,以后大宋肯定会推动教育的普及,再加上活字印刷也已经出现,所以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有这么强大的教育基础,如果再像现在这样,每隔几年才录取一两百人,这点人相对于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来说简直太少了,所以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日后肯定会因为上升通道太小而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说不定还会造成大乱子。
在这种情况下,李璋给赵祯的建议就是官吏合流,简而言之就是把吏员也纳入到了朝廷的官员体系中,因为在这个时代,官与吏之间界线分明,官有官身,入了官籍,而吏的身份依然是普通百姓,阶层并没有上升,但却可以行使一部分官府的权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吏的招募也十分混乱,有些有是各级官府官方招募的,有些则是官员带过去的,有些则是当地的关系大户,他们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哪怕官员也要依靠这些有关系的吏员统治地方。
可以说朝廷中枢放弃了吏员的人事大权,而是下放到各级官府和官员手中,而且吏也没有官身,更没有任期,这对于吏来说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他们不必担心任期一到就会被调走,可以在一地长久的经营下去,这也使得吏员更方便把持一地的权力,甚至有些官员都会被吏员架空。
李璋提议官吏合流,就是想要把吏也归入到官员之中,要知道吏的数量可比官员多上无数倍,比如一个县,一般只有知县、县尉和县丞三人算是正式的官员,剩下的全都是吏员,而如果吏员也纳入到官员体系中,就可以将中举的读书人分配到吏员中做事。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让中举的读书人从最基层做起,如果表现优秀,自然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毕竟官与吏之间已经没有了界线,而且还能防止吏员架空官员,将吏员的人事任免大权也收归朝廷,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官吏合流的建议虽然不错,但实施起来的难度却是极大,一来绝大部分读书人是看不起吏员的,毕竟一般来说,只有科举失败的读书人才可能选择去小吏,二来吏员的地位低下,有些官员招募吏员,其实就是拿他们当仆人看待,以读书人的高傲,如果通过科举后再去做小吏,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抵制。
另外吏员这个阶层也实在太庞大了,而且他们中许多都是现在制度的受益者,如果让更多的读书人参与其中,肯定会动了他们的利益,这也同样是个极大的阻力,最后还有官员,以前小吏的任免权有一部分在他们手中,可是现在朝廷要将这个权力也夺走,自然也动了他们的利益。
可以说官吏合流虽然看起来不错,但真正实施起来却要触动太多人的利益了,简直是吃力不讨好,至少在现在的这个阶段来看,想要在整顿官场的同时再触动这么多人的利益,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赵祯在听完李璋的提议后,也并没有立刻同意,而是说想要考虑一下,李璋也同样知道这件事的难度太大,所以也劝赵祯要慎重,如果实在不行可以等到整顿过官场后再做考虑,至到科举则可以暂时保持现状,毕竟这么大的事情,想要改革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决定的。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其实他这个官吏合流的办法,主要还是和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得来的灵感,只不过大宋的社会情况与后世相差巨大,所以想要推行这种类似的制度也极其困难。
虽然李璋在提议时,就知道想要让赵祯同意这件事十分困难,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赞成在现在这个时候施行,但是说实话,他心中还是有些失意的,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再好的制度也要符合当时的国情,否则只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就在李璋沉思之时,马车也马上就要回到李璋的家中,然而就在这时,却忽然只见一个黑影从旁边的街角窜出,猛然扑向李璋的马车!
第六百六十八章 喊冤
李璋的马车正准备要回家时,却没想到旁边忽然扑出一个人影,这让马车周围的护卫也都是吓了一跳,当即拔出武器将马车护住大叫“有刺客”,随即有两人飞扑上前要抓捕刺客。
不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所谓的“刺客”竟然被一扑而倒,随即只听对方惨叫一声大叫道:“小人有血海奇冤,请定北侯为小人主持公道啊!”
随着这一声喊,李璋也终于明白这个所谓的刺客竟然是个拦路喊冤的,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上访,只不过古代的司法更加黑暗,蒙冤之人更是数不胜数。
为此大宋也设立了登闻鼓,只不过登闻鼓并不是那么好敲的,有时就算蒙冤之人冒死来到京城,但却根本没有敲响登闻鼓的机会,甚至就算是敲了,也可能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