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大表哥-第4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此大宋也设立了登闻鼓,只不过登闻鼓并不是那么好敲的,有时就算蒙冤之人冒死来到京城,但却根本没有敲响登闻鼓的机会,甚至就算是敲了,也可能传达不到皇帝的耳中,于是就有许多人想到另一个办法,那就是拦住朝廷的重臣半路喊冤,虽然成功的机率很小,但对于他们这种走投无路的人来说,也不失为最后一丝希望。
不过李璋这时却是暗自一皱眉,虽然他身居高位,但并不掌有实权,更不管这些诉讼案件之类的事,所以这个人喊冤喊到自己的车前实在是找错了地方。
想到这里,李璋也有些不太想管,毕竟大宋这么大,有冤屈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他件件都要管的话,恐怕就算是把他累死也管不完,于是沉声吩咐道:“把人拖到一边,不要为难他!”
李璋说完就想让人把马车赶到家中,不过却没想到那个被护卫拖着的人却再次高喊道:“定北侯,小人全家上下五十七口,全都死于奸人之手,看在小人不远千里从泉州赶来喊冤的份上,请定北侯为小人申冤啊!”
男子人声音尖利悲惨,在夜空中更是传出去很远,引得不少街道上的行人纷纷向这边张望,但却没有人敢靠近,而李璋本不想管这种事,但是当听到“泉州”这两个字时,心中也不由得一动。
“把他带到近前!”李璋这时再次吩咐道,护卫听到这里也立刻答应一声,随后将这个喊冤之人带到李璋的车前,并且将灯笼挑到对方面前,方便李璋看清对方。
在灯笼昏黄的灯光下,李璋这才看清喊冤之人是个头发花白的男子,衣衫褴褛形容枯瘦,看起来就像是大街上十分觉的乞丐一般,但这个男子这时却眼睛通红,嘴巴里喘着粗气,全身也一直不停的哆嗦,似乎是十分的激动。
“你叫什么名字,又是哪里人士,为何拦住我的马车喊冤?”李璋打量了对方片刻后,这才缓缓的开口问道。
这个头发花白的男子也知道眼前是自己最后的一丝机会,所以这时也十分激动,但他却没有先开口,而是忽然跪倒在地一连磕了十几个响头,额头上也被磕的鲜血淋漓,随后这才大声道:“小人董清,本是泉州富商,可是几年家中遭逢大祸,全家上下五十七口人命,全都死于贼人之手,请定北侯为小人主持公道!”
董清说完再次磕起头来,额头撞在青砖铺成的路面上发现“咚咚咚”的声响,在夜晚中显得格外清冷,鲜血从他的额头滴落,地面也很快被染上了一层血色,甚至他脸上这时也满是鲜血,但董清却丝毫不觉,因为他活着的唯一目的也只有复仇,至于其它的根本不值一提。
“把他带到府中,治疗一下伤势清洗一下,等下我要问话!”李璋看到董清凄惨的模样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于是再次吩咐道。
“谢定北侯,只要能为小人伸冤,小人下辈子愿结草衔环相报!”董清听到这里也是精神一振,随即再次大声道,因为李璋同意他进府,也就意味着对方可能会接下他的案子。
当下李璋再次示意马车进府,而董清也被下人带到府中安置,李璋却没有急着见董清,而是回到内宅先去见了青织和燕娘她们,随后又吃了点晚饭,这才来到前厅。
不一会的功夫,只铜陵董清就被人带了进来,只见董清这时也梳洗干净换了身衣服,额头上的伤口也被包扎过了,只是这时李璋才发现,董清虽然头发花白,但其实年纪并不是很老,看起来也就是三四十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上却没什么皱纹,只是头发却白了大半,脸色更是十分的憔悴。
“参见定北侯,请定北侯为小人主持公道!”董清见到李璋当即再次跪下道,这句话他都已经重复许多遍了。
“站起来吧,说一说你有何冤屈,如果情况属实的话,我可以安排人审理你家的案件,到时定会还你一个公道!”李璋当下淡淡的开口道。
得到李璋的保证,董清当即也是全身一振,脸上更是露出激动的神色,当即刚想开口,但却没想到眼泪先涌了出来,随后只见他一边呜咽一边讲述了自己家中的冤屈,而这却是牵扯到一桩多年前的灭门惨案。
让李璋没想到的是,董清看起来虽然有三四十岁的样子,但其实他今年才二十七岁,只是因为家中遭逢大变,他也吃了不少的苦,所以才会这么显老。
而据董清的介绍,他家世代居住在泉州城中,而且从他祖父时起,就是泉州有名的海商,而在他父亲在世时,更是将家中的生意做到了南洋,从而积累了无数的财富,有人称他们董家为董半城,因为据说他们家的财富足以抵得上半个泉州城。
董清就是出生于这种富豪的海商之家,而且还是家中的长子,作为家中生意的继承人,董清也不是什么纨绔子弟,而是从小就被父亲带在身边,教给他如何在海上做生意,甚至从他十几岁时起,就开始跟着家中的掌柜开始在海上跑船。
而在董清十八岁时,也已经成家立业,甚至接管家族中的一部分生意,本来按照这种势头下去,董家会一直兴盛下去,然而谁也没想到,庞大的董家会在一夜之间化为飞灰。
第六百六十九章 董家灭门惨案
泉州董家虽然号称董半城,但董家大宅却不在城内,而是修在靠近泉州港口不远,这样也方便董家的人去码头接收货物,毕竟董家的生意做的实在太大,有时整个港口将近一般的船只都与他们家有或明或暗的关系,光是直属他们家的船只就有数百艘。
董清从小就开始接触家中的生意,到了二十四岁时,家中近半的生意也都交给他打理,而且他也成家立业,有了温柔美丽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可谓是家庭事业皆得意,哪怕泉州知州见了他也要以礼相待。
然而就在四年前的春节,董家满门都聚在董家大宅中准备过年,而且因为过年,家中的伙计掌柜等人也大都放了假,然而让董家上下全都没想到的是,就在除夕当晚,忽然有一伙蒙面的贼人杀进董家,而且对方见人就杀,显然不是为了图财,最后董家上下五十七人全部被杀,而且随后贼人放了一把火,将整个董家大宅付之一炬。
“当时小人被人砍了三刀,刀刀都在要害,本来小人以为自己死定了,却没想到被身边一个忠仆冒死从火海中背了出来,然后潜逃到海边的一个渔村里养伤,最后昏迷了数日这才捡回一条命,可是……可是……”
董清说到这里也撕开自己的衣服,露出胸膛上的几处刀伤,声音嘶哑泪流满面的继续道:“可是当小人醒来后,本想寻找凶手为家人报仇时,却发现我们董家的生意被人飞快的吞并,短短数日海上的生意全部易主,而且官府丝毫没有干预,以小人的见识,自然能看出背后肯定有官府的高官为他们撑腰,这让小人也不敢报案,免得被人灭口!”
“好大的胆子!”李璋听到这里也是气的脸色铁青地怒道,虽然大宋的治安无法与后世相比,但人命官司依然不是小事,更何况像这种死了数十口的灭门官司,一般的官员根本就捂不住,除非对方背后有着天大的势力。
“后来小人养好了伤,这才悄悄的找人打听了一下,果然如同我预料的那样,我家中发生了这么大的惨案,但官府却只是以意外失火结了案,根本没有立案,而我家中的生意,也全都被一帮西域来的胡商给瓜分了,而且我可以肯定,当初杀我全家的人就是这帮胡商!”董清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狰狞的表情,似乎又想到了当初家人被杀的惨状。
“胡商?泉州那边有许多胡商吗,他们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势力,一下子吞并掉你们董家的产业?”李璋听到这里却忽然开口问道,本来他对这件案子的兴致并不高,主要是想询问一下董清一些事情,然后再把他的案子交给别人,但现在听到这件案子关系到胡商,他的兴致也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本来十分悲愤的董清听到李璋的问话也是一愣,但也立刻回答道:“泉州是仅次于广州的大港口,西域和南洋的许多商人都会去泉州做生意,有许多从唐朝时就在泉州定居,他们主要做海贸生意,与我们算是竞争的对手,但远不及我董家的生意大,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丧心病狂的灭掉我们董家满门!”
“你为何如此肯定是那些胡商动的手?”李璋听到沉思了片刻,随后再次问道。
只见董清这时再次激动的道:“那天小人被贼人砍伤时,曾经听到贼人说的是大食语,小人家的生意虽然被灭,但还残余着一点势力和关系,正是借着这些势力和关系,我也查到了几个可能参与了灭我满门的几个大食人,后来我偷偷抓住几个严刑逼供,总算是撬开了一个人的嘴巴,对方承认指使他们的正是瓜分我家生意的几个胡商,而且我还逼他写下了血书!”
董清说到这里也从怀中取出一卷血书呈到李璋面前道:“取得这份血书后,我还活着的消息也被人泄露了出去,于是遭到了无数的追杀,我身边的人也死伤殆尽,无奈之下我只能拼死一搏,只身一人来到京城想要告御状,可是登闻鼓院却根本不收的我状子,反而把我赶了出来,万般无奈之下这才拦住了侯爷的马车,请侯爷恕罪!”
李璋这时拿过血书看了一下,发现上面的确是用鲜血写成的供词,交待了这个人伙同其它数十人灭掉董家满门的经过,以及背后的几个主谋,只是血书的字迹潦草、丑陋,有些地方还带着大食的字符,显然对方的汉字书写程度十分一般。
看完了这份血书,李璋的脸上也露出一种神秘的微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运气还真是不错,竟然在瞌睡的时候有人送来的枕头,这件案子他管定了!
“对了,京城的官员这么多,你为何偏偏跑来拦住我的马车?”李璋这时忽然再次开口问道。
听到李璋的问话,董清却再次露出悲愤的表情,但随即又转为无奈的道:“不瞒侯爷,小人来京城也有数月了,之前去登闻鼓院被人赶了出去,而小人也早已经身无分文,一路都是靠着乞讨才来到京城,在京城更是无容身之处,于是只能四处流浪乞讨,顺便也打听一下京城的消息,想另寻一个为家人申冤的途径,于是就听人说拦住官员的马车喊冤这条路。”
说到这里时,只见董清顿了一下,随后这才再次道:“小人最先想拦吕相公的马车,但却根本无法靠近,后来又想拦其它几位相公的马车,但要么无法靠近,要么就是人家根本不理,直到前几天我听说定北侯是陛下的表兄,深受陛下的信任,所以才想到拦您的马车,而小人从五天前起就一直守在您的府门附近,直到今天才终于找到机会!”
李璋听到这里也不由得无奈的一笑,原来这个董清先是去拦了吕夷简等人的马车,没有成功才跑来拦自己的马车,不过他倒是运气好找到了自己,否则别人还真不一定能帮他申冤。
第六百七十章 又见登闻鼓
泉州,这个城市在李璋生活的那个年代,已经远远无法与广州、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相比,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泉州这个城市却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是曾经霸占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名头持续了四百年,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也是海上丝毫之路的唯一认证起点,而宋朝正是泉州最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