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王者-第6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喝绾卧谛础爸侨∩礁佟八龅降奈侍狻
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在南宋之时就在山东一带广为流传,宋江的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作为太原人,梁山好汉的故事自然听了不少,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花和尚鲁智深,这些好汉的故事罗贯中听了不少,此时听施耐庵说来呵呵一笑,道:“这有何难?“
施耐庵一听罗贯中语气全不当一回事,吃了一惊,心道:“莫非想到了法子?“
便道:“罗老弟可想到了帮施某之法?“
罗贯中点了点头,神色有些得意,从容的走到了书架前,在一堆古籍之中,搜寻了一番,从中抽取了一本古籍来,但见那古籍面色发黄,边边角角已经被人翻乱了,罗贯中拍了拍那古籍,将一张嘴巴凑了过去,轻轻的吹了吹,书页的面上才显示出几个字来,施耐庵好奇的凑过双目寻了一眼,只见书面上写着《三十六计》四个正楷汉字。
“这是……?”施耐庵一脸的茫然,他是文人所以平日里所读之书,多是孔孟之道,以及一些野史小说,对于兵法之书,并未涉猎,此时见罗贯中拿出这么一本兵法书来,一时不明白他何意。
罗贯中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呵呵一笑,道:“施兄可莫小瞧了这本书,罗某的三国故事的计谋,全从中而来,空城计、美人计、反间计、瞒天过海、连环计都从中而来,施兄所写“智取生辰纲“可少不了他的帮忙?”
“当真”施耐庵将信将疑接过罗贯中手中的《三十六计》,细细看了起来,只看开篇,便觉得罗贯中此言非虚,看了一阵便再也放不下手来,两代当世书写高手,就在这千年前张继留下的客房里细细就彼此的故事做出细节的调整,补充,一直到这一日中午才算尽了兴致。
“实不相瞒,施某还有一事相求?恳请罗老弟帮忙揣摩,揣摩?”实一番商讨后,施耐庵对罗贯中的才华极为佩服,便将心中一直存了许久的问题问了出来。
通过一番交谈,罗贯中被施耐庵的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的才学所折服,更难得是他书写的手法采用通俗的章回故事体系,这让一直犹豫不决该用什么手法下手的罗贯中如获至宝,听他有疑问,忙道:“施兄不必客气,只管说来便是!”
施耐庵道:“梁山好汉故事人人知晓,但自古以来,能为这些好汉做传写成书的只怕没几个,除了有唐代《虬髯客传》之外,可曾听过这般好听的故事?“说到这儿他微微一叹,道:”施某这本《江湖豪客传》虽也霸气,却与梁山好汉之威名颇有些不符,这名字只怕不佳啊?“
罗贯中微微一笑,道:“施兄弟所言,小罗某也有所感,江湖太过笼统,不知道的人听起来,还当施兄所写乃是三教九流一般侠客的故事,岂不是辱没了施兄的用意!”
施耐庵一听更觉得《江湖豪客传》实在不适合坐这梁山好汉的书名,便道:“敢问罗兄弟,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罗贯中沉吟道:“我看此书所写,乃众好汉由四方集聚梁山,揭杆起义,替天行道的故事,众位好汉人人狭义热肠,以忠义为先,依我之见,不妨改为《忠义水浒传》如何,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虽平凡,情义却很深长。”
“《忠义水浒传》“施耐庵默念了一声,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忠义水浒传》”。
就在这时,忽听得门外传来一声叫嚷:““好名字!“从今往后,这梁山好汉的故事,就叫做忠义水浒吧?”
注解:“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
施耐庵vs罗贯中
关于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小景应了读者要求查阅了一些资料,同时略作整理,写出了这一章节,首先申明这里是并不是定性的说法,算不得什么,若是有些读者不喜欢或者认为小景纯属胡编乱造的话,大可一笑而过,千万不要一口盐水喷来哦。
自《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出世后,施耐庵与罗贯中这两人的关系就一直为人们所谈论,小景查阅之余,发现其实两人是师徒的可能性极大。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 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王道生说:“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 客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 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 《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 也。” 尽管由于历史资料较少,但从施耐庵长罗贯中二三十岁,且都在元末明初,又由于苏北白驹场盐民张 士诚起义,作为同乡的施耐庵曾经参加了张士诚起义,罗贯中“有志图王者”,也先后参加了张士诚的起 义,但谏阻张士诚称王、招安等不成而出走。 据《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可见《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 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所以说,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是有可能的。
另外,施耐庵和罗贯中师生关系这一说法清人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记。在此书中,谈起《水浒传》的创作缘起时,胡应麟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在这段话中,胡庆麟不但把罗本即罗贯中当作施耐庵的门人即弟子,而且认为《水浒传》早于《三国志演义》。从而认定了施耐庵罗贯中的老师。不过自学术上,大多数却认为二人关系并非师徒关系,不过认识的关系而已,这里小景也把他们的说辞一一说道一遍!
首先,从有关史籍及二过程看,《三国志演义》早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绝不是效仿《水浒传》而写成的。在宋代,就出现了说书人说三国故事的情况,《水浒传》中还提到听说书人说三国。
其次,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在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上,以太原最为可靠。施耐庵则被多数人认为是浙江钱塘人,那么在那个时代,罗贯中千里迢迢到浙江去学习写小说,令人不可思议。再说,罗贯中就怎么知道浙江有个施耐庵呢?因为当时《水浒传》还没有写完,没有出版,施耐庵没有任何名气。
第三,《忠义水浒传》上署名的“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如果是老师编的本,学生就不会再进行“编次”。
第四,《水浒》确是由罗贯中编辑整理过,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也可看出,施、罗不会是师生关系。
所以,一些研读历史专家认为,胡应麟认为施、罗二人是师生关系,纯属“胡说”。
………………………………
1044章 贸然前来
二人吃了一惊,这里乃张继留下的客房,一般绝不容许陌生人进来,罗贯中由于是张士诚的幕僚,利用了张士诚的关系,才有机会住在这里,埋头整理三国故事了,此刻听了生人声音,如何能不惊讶。(ttp;//。773b。
二人尚未来得及回过神来,便见门外一阵爽朗的笑声再一次传来,跟着走进一个人来,那人一袭白衣,生得方面大耳,相貌堂堂,身材欣长略显肥胖,腰间别着一块紫玉,让人一看便知绝非凡品,虽脸带笑意,,但双目顾盼之余精光闪闪,一股帝王的威势不轻易间流露而出,来人径自走了进来,一双虎目迅速地在施耐庵的脸上扫了一眼,便冲着罗贯中拱手道:“贯中兄,一别数年,别来无恙啊,今日本王得知你返回苏州,特意带领舍弟,常尚书、陈御史、黄侍郎来看看你,未经过请示,还请贯中兄莫要见怪?”
一见是张士诚罗贯中松口了气,忙道:“陛下客气了,陛下能来草民寒舍,实乃令我蓬荜生辉啊?”张士诚虽最终没有采取他“缓充王“的建议,但张士诚为人不奸险,能容人,礼待读书人、招延宾客,大赠舆马、居室、文房精品对他罗贯中更是礼遇有加,罗贯中对他极有好感,若不是有志图王,依附在他麾下倒也是最佳的去处。
寒颤了几句,张士诚目光一移,扫了一眼站在上首的施耐庵,拱手道:“这位……?”
罗贯中没料到今日张士诚会来,还带了这么多人,方才二人一番细聊,已摸清楚这位施兄年纪虽一大把,却也如同孩子一般,若是惹得他不高兴,发起火来,那就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张士诚对读书人虽礼遇有加,但这些年,他也听说了不少读书人在他麾下过的不如意,况且现在人家是皇帝,大半江南都在旗下,谁也预料不到自己不在这两年会变成什么样,所以一见张士诚询问,连忙道:“这位是咱们江南的才子,姓施,自取了名字,耐庵。因与罗某都在整理一些有趣的故事,所以特意从苏州兴化,没见过陛下,一时没能及时行礼,还望陛下莫要见怪!”
“哈哈,不怪,不怪!”张士诚今日本就来接见施耐庵的,方才在门外听二人言语,早已对这苏州才子心生仰慕之意,此时见他眉清目秀,一袭白袍下,显得丰神俊朗,心中更加欢喜。连番摇头说:“朕久闻施才子之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那还会怪罪之理呢。”
施耐庵归隐后,便常住苏州,对这个苏州的土皇帝的事迹自然耳熟能详,尤其是对他十八条扁担反抗暴元,高邮一战不畏强兵,宁战不降的事迹极为欣赏,加上张士诚江浙一带后,颁布《州县务农桑令》,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使得盐城流民大半归家,在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一时让江浙一带国泰民安,百姓免遭鞑子蹂躏,从心中对张士诚极有好感,此时他毫无皇帝架子,忙走过去,拱手行礼道:”草民施耐庵见过吴王陛下!“
张士诚呵呵一笑,道:“施先生不必拘礼,不必拘礼啊,朕今日听闻贯中在外游学而回,便想来看一看,不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