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碧空-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毋庸置疑。最近的两百年里世界上生的改变过了人类诞生以来直到他出现的总和。这一切都因他而起。而他所划定的道路在不久前看起来仍然很有效——”李上校没把这句话说完。他显然懂得如何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喜爱研究的学者自告奋勇言。

    李上校没说完的内容正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之一。这种困惑在到了新加坡之后更加强烈。

    汉密尔顿的新词“海洋化”让我想到了他那早得有些过分的海军战略。我对于古代史略有研究。华夏在共和国之前的每个王朝都把利益诉求和防御重心放在陆地边界上对于海洋一直显示出可有可无的态度。唯一感兴趣的也只有海洋贸易带来的财富。而这些利润与传统的税收所得相比实在小得可怜。

    曾有学者提出过他对海洋的重视来源于传闻中海岛居民的身份。对此我并不怎么认同。我和汉密尔顿是同乡都出生在小渔村但没有人能像他这样认识到海洋的本质。在他之前人们对于海洋的理解最多只到“通路”的层次是他将海疆和海权以系统的理论加以阐述。告诉人们海洋是直抵对方家门的国土是蕴藏着资源的宝库。“在未来的三百到四百年内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是他的原话。

    他有着给自己的理论加限定词的习惯尤其是在时间上。并且一次次应验了。我曾将这一过程前后联系起来得出的结论令人费解:他不仅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明白怎么做甚至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会如何达成。明确的结果导向型决策在他一生中数不胜数看起来像是颠倒了因果律好似他站立在时间长河之外已经目睹过这一切。正像李上校所说很多人因此把他当作通晓过去未来的先知。

    汉密尔顿对这个观点感兴趣的程度出乎我意料这不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应该有的态度。但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把这番像是占星术士的猜测告诉了李上校。而他并没有如其他的话题那样与我深入讨论。只是沉默片刻然后将谈话岔到新的内容上。

    我很能理解。李上校希望能寻求一个答案可以通过回溯那些先知般的举动掌握曾经存在于各大国中的隐性问题。目前的局势可能正是和这些一般认为已经由他解决或者并不存在的隐患有关。如果仅仅是这样两个世纪来的众多研究者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李上校想要知道的是那位先知是否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否对此有过什么举动。或者说——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是否正是他已经预料到却没有公布的。甚至会不会是他一手促成了这个局面通过毁灭性的破坏对积弊重重的各大文明进行一次洗礼?他曾经做过这种事。

    而我那个不切实际的猜测无疑在告诉李上校:我们无法得知他的举动为何而产生就像我们无法像他一样站在时间之外颠倒因果……天哪这真是荒唐!请忘了我所说的这些话吧它们实在不该出自一个学者之口。

    虽然我不能给李上校提供什么帮助他却帮了我不少忙。李上校是海军军官对那场划时代的波斯海战做过深入研究。

    “……那还是我在葫芦岛海军军官学校留学时做的课题。您见过胡杨少将了?他当时是高我三级的学长也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他居然没向您提起过?啊……看来他的处境实在很危险……”

    以一句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攀谈开头李上校对于波斯海战的评价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他会对这场普遍被认为属于惨胜的战役大加批评:

    “那些历史学家们似乎对于细节有着狂热的爱好我理解这样比较容易应付论文……噢汉伯顿先生你例外——只有你试着去全面复原他的面貌虽然这件事需要极大的努力还未必会成功……波斯海战是惨胜?简直胡说八道!可以说没有波斯海战就没有近代海军就不可能让共和国在此后支配大洋长达两百年!而没有共和国的制海权诞生之初脆弱的平原联盟将难以抵挡欧洲难民和敌对部落的联军。您知道正是因为大西洋舰队整整一代人忠实执行了他最后的命令欧洲难民的总数才能控制在不到五十万——其实原本会有过两百万欧洲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登陆对面的土地。可以说共和国的制海权佑护了当今最强盛的两个文明。一旦失去对海洋的控制也就意味着他花了半生心血构建的欧洲—拜占庭—波斯三方制衡会立刻崩溃。最坏的情况有可能会引对共和国陆地疆界的侵略。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波斯海战。惨胜?即使以双方战损比例而论也可以打个及格分。那些历史学家——对不起你例外——真是为求出名不择手段的职业谎言家!”

    虽然我内心已经有些认同了他的说法出于学者的严谨我仍然要求李上校说的更详细些。为什么波斯海战和共和国此后两百年的制海权密切相关?汉密尔顿对这个话题也很有兴趣拿出了他的记本做着记录。否则我也没法将李上校大段的专业论述引用到信文中。

    “现在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战损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大尤其是第一次波斯海战。如果以传统的战舰配合传统的战术拥有数量优势、情报优势、科技优势的夏帝国海军可以轻松将波斯和拜占庭联合舰队在两到三次会战中歼灭。夏帝国达的造船工业和庞大的海员队伍能够及时补充损失。可以说只要他当时愿意将海战过程拖久一点在全歼联合舰队后夏帝国仍能有过四百艘长达百米以上的主力舰战舰总数能接近两千艘。第二次波斯海战根本不会有出现的可能。”

    “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我在说出口之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傻。李上校以奇怪的眼神看着我:

    “制海权!汉伯顿先生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制海权!传统战舰编队只有原始的巨弩之类武装要在远洋维持一支对敌人海军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的舰队需要数目庞大的战船随之而来就是无法回避的后勤和资金问题。而一艘夏帝国最原始的单层火炮甲板战列舰抵得上十艘海鹘船。维持一支以火炮战列舰为核心的小规模舰队不会对帝国财政造成毁灭性打击。可是战列舰昂贵的建造费用必须有足够显著的战果提升来支持。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将军官和士兵们都不熟悉又不具备数量优势的先进战舰投入波斯海战的原因。他是个赌徒在决定帝国存亡的关键战争中都想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哪怕为此多担风险。”

    “可是夏帝国在这场海战中的战果并不怎么突出。”

    李上校对于汉密尔顿无礼的插嘴并不生气。他只是耸了耸肩:“夏帝国预料之外的损失主要产生于不熟悉新战舰使得配合有问题。战列舰头尾的射击盲区使得它很容易被敌人以小型高舰船抵近攻击。可当时并不专业的海军军官们过于相信火炮的威力。想减少损失的初衷却变成一场灾难。但是你要看到只有十五艘战舰的第一战列舰分舰队以八沉五伤的代价让至少六十艘敌舰变成漂浮的碎木板。这还是在劣势兵力孤军作战的情况下。那些以拍杆、火弩作为武器的海鹘呢?因为联合舰队主力的偷袭而陷入混战在没有核心战舰支撑的情况下被各个击破与敌人的战损接近一比一。最后由一场风暴来打扫战场。这真是个悲剧但绝不是他的错。当然以上这些显而易见的结论之前也有人提出过只不过被某些名门压制着罢了。他当时并没有要求参战的夏帝国海军将领对此承担责任得到的回报却是成了他们子孙的替罪羊。”

    李上校说到这儿故意停顿了一会儿看着我和汉密尔顿局促不安的样子。我一直以为外交官都应该十分稳重满口经过层层修饰的外交辞令。李上校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但是我总觉得他不是这么轻率的人不过从那张画了纹饰的脸上(事后汉密尔顿查了资料告诉我那是莫西干族的战士印记)我看不出李上校说这番话是否还有别的用意。

    “那么来说说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有充分证据表明他并非没有预料到波斯海战的损失他在这之前一年就开始大批建造火炮战列舰和巡洋舰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也使得夏帝国在短时间里有能力起第二次波斯海战并取得胜利。那么他为什么不阻止第一次海战的悲剧呢?汉伯顿先生汉密尔顿先生答案还是在制海权。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他借助敌人的手扫清海军中属于夏帝国水师的那些保守派使得没有人再能阻止他建造昂贵的技术型舰船并把这些舰队派驻到各个大洋。无论是气球母舰、铁甲战舰还是用以封锁地中海的那几艘划时代的蒸汽动力战列巡洋舰以及新一代接受了他的思想的海军军官。这些构成了一支越他所在时代至少两百年的无敌舰队。您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说没有波斯海战就没有近代海军也就没有可以维持两个世纪的制海权了?不得不承认生为他存在之后的军人实在是件相当令人郁闷的事。他的军事理论框架涵盖的范围之广有效时间之长对于细节的预测之准确让我们的工作只剩下简单的修补和维护。谁都别想开创一套新的理论。至少在未来的一个世纪内还不可能……好了汉伯顿先生这就是我的一点小小心得说不定能对您有帮助。以下是我作为一个外行的建议:不要放弃您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个想法。他是个存在本身就不合乎常理的人物难道您不认为用常规方法去研究他并不会有太大效果?如果有效的话两个半世纪的时间足够世界上的历史学家们完成您现在的工作了。”

    李上校像是在暗示着什么。我不太确定难道他认同我那个最荒唐的猜测?但有一点十分肯定:李上校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汉密尔顿立刻喜欢上了他央求下次还能有机会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或者等我们到了都后可以去大使馆拜访他。就连我也觉得和他畅谈是种暌违已久的愉快经历。您真是有个不同凡响的朋友。

    但是被李上校告知了研究课题的意义我忽然间竟有了种厌倦感。不不能这样。学术不应当成为权贵和政治的玩物我的求索之旅也不会因此而变成一趟廉价的修学旅行。

    似乎是因为李上校动用了他的关系我在昨天收到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来的通知邀请我搭乘他们的军舰去都而不必花上至少两周时间来等待印度洋舰队的船只跑这条航线。现在我有些反感这种不应属于我的便利。但这确实有利于我的研究尽快完成而且他们也没有附加任何额外条件现在反倒是汉密尔顿劝我坦然接受由军方主动提供的服务。我想下一封信或许就该和您约定一下拜访时间了。这真是漫长而曲折的旅途远远出我的语气。但现在看来还只是完成课题的一小步。

    我和汉密尔顿都十分期待能得到您的会见。

    向您致以诚挚的敬意。就此搁笔。

    您忠实的

    安德鲁?j?汉伯顿 1491年3月14日
………………………………

亡灵篇 (一)

    别拍我……谁让我一直想写科幻来提提神呢。(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 好看的小说)昨天终于考完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这不立刻来更新了。

    &&&&&&&&&&&&&&&&&&&&&&&&&&&&&&&&

    &&&&&&&&&&&&&&&&&&&&&&&&&&&&&&&&

    【你醒了。】

    躺在坚硬聚酯床板上的人体并没有什么反应。

    【你的脑波频率在一分钟内从9。662赫兹上升到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