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喝的人事不醒才被抬回房。醒来时海边多了个女子,海棠春睡,梨花带雨,显然是昨晚被摧残的不轻。
马城拨开遮住额头的秀发,看到一张如花俏脸,自是李夫人小奴。
那美妇也慢慢睁开眼睛,赧然垂首似极羞涩,也算不守妇道了。
马城苦笑道:“你何必如此。”
小奴凄然道:“是奴家自愿的,请大人责罚。”
马城嘴角抽了抽,这万恶的大明朝啊,良家半夜摸上床,睡了她还要责罚她,实在太不人道了。起身,安抚几句便派了船,送两位李家夫人,八个童子去京师找柳自华,日后还有大用处。看着大船离开仍心如铁石,方知已深深融入这个时代,身边女人多了,便视女子如衣服了,自问在这大明朝,万万做不到专情如一。
或者皇帝可以做到,大臣,将军却是万万做不到的,不近女色便是寡人有疾了。
更因为马氏子嗣艰难,搞不好家中那位贤惠的二娘,还要逼着再娶几个美妾,敢不娶就是不孝。
抛下诸多心思,这一日,登莱来使,登莱巡抚袁可立遣使而至,自山东送来二十船粮食米面,火药军需,还随船带来了千斤佛朗机炮十架,连炮手都一并送来了。戚金大喜,船队浩浩荡荡回了皮岛驻地,皮岛草木不生全靠后方支援,如今有登莱巡抚袁大人鼎立支持,便再无后患了。
一任巡抚权力是极大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有调用军需粮草之权。
马城贫瘠的历史知识里,对这位大人一无所知,恶补之后方知这位袁可立袁大人,真能臣也,万历十七年进士,从苏州推官做起至封疆大吏,虽得罪了神宗皇帝被弃用二十六年,却仍是大明最杰出的司法官员,擅长断案,也是三朝元老了。展开袁大人亲笔所书长信,只看了几眼便拍桌叫好。
这位登莱巡抚实在是个大牛人,如此牛人,清人所著明史中,自然是声名不显,不为人知的。这位袁大人七项平辽条陈,条条老辣,让马城也看的眉飞色舞,先有王越,后有袁可立,这清人编的明史果然就是一堆大粪,一个字都不能信。
袁可立条陈第一条,收辽东残兵,免为建虏所用,正说中马城心中所想,引为知己,这一路从镇江打到辽阳,杀汉军杀的手都软了,终于有个人理解老子了。
这第二条,出奇兵,以图制胜,自登莱乘船督兵过海,乘虚捣,绝其粮饷,使力有所分,不敢深入,法曰,攻其必救也。
马城哈哈一笑,更想见见这位袁大人了,这位大人是知兵的呀,早早认识到海路的重要性,实在难得。
这第三条,明赏罚,以正法纪,主张提高士卒将领待遇。
这第四条,主张坚守,不可浪战。
这第五条,请陛下充实京营,以固根本,并慎重的提醒陛下及朝中诸公,防止建虏越过山海关自古北口,喜峰口进关掳掠,应该在桃林,古北,喜峰等险要关碍驻扎大军,严防死守,如常山率然以便策应。
此一条马城便惊为天人,这位袁公太有战略眼光了,这是帅才。
这第六条,提出储备军粮,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还提请朝廷专营盐铁。
第二百一十章 能臣
这第七条,破格用人,提拔实用型人才,请陛下以公侯悬赏,欲得出奇建功之人,并请兵部,吏部出招贤榜文,不论出身不管家世,择优录用。
马城看完七道条陈拍着叫好,还将信使吓了一跳,戚金众将也吓了一跳,马城反复揣摩这七条建议,越看越觉得高深莫测,条条切中要害,心中滋味有些古怪,到底老子是穿越众,还是这位袁大人是穿越众,这七则条陈若是能落到实处,大明中兴便有望了,这真是大明朝的大牛人。
其中涉及盐铁由朝廷专营,收归国有,曰朝廷笼天下盐铁之利,则军帅无侵渔,九边无绝饷,则中国可高枕无忧也。估摸着这位袁大人还是收着说的,盐铁,药品,矿产这些战略资源,都应该朝廷专营才对,后世也正是这么做的。
七道条陈从战略战术,说到吏治,经济,无一不精。
马城叹道,袁公真宰辅之才也,早有这样的大牛人做内阁首辅,何至于闹成今天这副烂摊子。大明是不缺能臣良相的,前有张居正,后有袁可立,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能人,却也明白,出一个张居正已是侥幸,不可能再出一个袁可立。党争,党争,把持朝政的自然应该是道德君子,似袁可立这等精于实务的,自然是德行有亏的。
由此可见,崇祯时把持朝政,大肆排除异己的东林党,便是大明覆灭的罪魁祸首,无可争议。
然而这位袁大人不结党,不营私,便只能被发配登莱了。一夜无眠,动笔给袁可立写了一封回信,将辽东战事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回忆了一遍,写了下来,帮助袁大人修改他条陈中不足之处。马城自问只是一个骑兵连长,上过几年军校,论治国理政还是袁可立,周永春此等三朝元老,更擅长些。比如袁可立提请朝廷,将盐铁,战略物资由朝廷专营,便是马城这门外汉万万想不到的。一封回信火漆封好,用了印,又让戚金将海州城下缴获的建奴帽盔,甲胄军械挑了一批,送与袁大人做回礼,想来袁大人是极欢喜的。
信使匆匆离去,留下十条大型海船充实东江水师,实属不易。
送走信使和戚金,秦邦屏两人坐在房中,闲聊起来这位袁大人,实属不易,罢官削职二十六年,起复不易,难怪条陈中带着一些愤懑之气。说起来袁可立生平,在江南断过几次大案把人都得罪光了。
戚金回忆道:“袁公在江浙做推官时,官声极佳,万历二十年时倭寇出没,吴中禁海,江浙世家动辄以通匪罪名互相栽赃,兴大狱,几次大案都是袁公所断。大人当不知这位袁公,万历二十二年还曾巡海,去硫球断过一件大案呢!”
马城听的兴致大起,出海巡硫球,从未听过此事,十分有趣。
戚金是浙人所知甚深,便说道起来,万历二十二年闹出一件通倭大案,一个李姓千总邀袁可立共饮,席间出赠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审视之,见刀面光洁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终谢绝千总将刀退还,袁可立凭经验发现这不是倭刀,而是来源于琉球之物。
不数日,海上传来战报,说军队打了胜仗,击毙倭寇数百,擒获二十名俘虏和大量物资及船舰。但在审验时却没有战俘的口供,也没有证据,案件一筹莫展,但急于报功的军方要求草草结案将犯人处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给推官袁可立查办。
袁可立接手时,有两人已毙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药致哑,即便不哑也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辩冤。袁可立据理力争,上奏朝廷将人犯缓死暂系狱中。袁可立仔细地查验了所有缴获的物品,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见过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当作战利品上报。顿觉案件大有蹊跷,马上找来李姓千总对质,但千总死不承认诬良为盗,并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说就是在海上俘获的倭寇。
不久,琉球贡使来中国,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请他们过来指认,贡使辨认出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运输粮食时因风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来冒充倭寇的。后来这十八个琉球国民被无罪释放回到家中。为感谢袁可立救命之恩,在琉球建庙塑像奉祀,敬若神明。
马城沉吟良久心中了然,能从三把倭刀判断出产地,这在大明朝就是极为杰出的司法官员了,远比那些东林嘴炮道德君子强的多了。
又追问道:“袁公当初是如何丢的官?”
戚金所知也不多,只知道是万历年间,京师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借故发难直谏,将消极怠政的神宗皇帝大骂了一通,惹毛了神宗皇帝便被削职为民,在家做了二十六年平头百姓,在家为民还上书朝廷,请减免百姓赋税徭役,还曾经积极协助官府清查丈量田亩,是张居正改革的拥护者。
马城一笑,果然是能臣,良相务实派,却没什么政治智慧,不了解老朱家皇帝的性子,太耿直了。老朱家的皇帝都是差不多的性子,喜欢一个人就往死了用,讨厌一个人,此人便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位袁公可也不冤,司法官员出身不懂揣磨圣意,被弃用二十六年可也不冤。
人无完人,神宗皇帝,袁可立都有性格缺陷,马城这后世来人穿越众,自是看的清楚,张居正便只有一个,既圆滑又干练,大明出了一个张居正已是天下之福,替大明朝续了命了,不能指望太多了。
尽管如此,袁可立仍是不可多得的良相,大明朝难得的务实派官员。这一觉睡的格外塌实,务实派官员虽生存艰难,可周永春,袁可立这些能臣,终究是形成一股势力了,只要不遗余力的打压东林党,这些务实派官员便能不断冒出来。
一觉睡醒,京师周老大人来信,圣君下旨查抄了东林书院,厂卫四出下江南,正在四处通缉东林余孽。马城哈哈一笑极爽快,遭人唾骂的阉党,九千岁终于动手了么,这才对嘛,不陷害几个忠良怎么配叫阉党呢。
一只小蝴蝶扑扇着翅膀,终于在江南形成惊涛骇浪。
第二百一十一章 马不停蹄
当朝首辅更是楚党领袖,东林死对头,恨不得把东林党往死了整,忠臣蒙难,阉党肆虐,真是大明朝最黑暗的时期呀。马城沉吟着,书信一封给魏公公,将海上所见所闻都说给九千岁听听,这位掌握厂卫的大太监,应是对江南走私之利极为有兴趣吧,乐得再添上一把柴火,让阉党气焰更加滔天。
信送了出去,仍不过瘾,恨不得亲自上阵多构陷几个。
通倭这么好的罪名,魏公公怎么就不会用呢,文字狱啊,一杀就是好几千,这遭人唾骂的权阉也太没用了。
正魂游天外,圣旨下。
摆香案接圣旨,这回来传旨是个太监,上书房伺候的小太监。
圣旨问,江南举子,生员,南京御史参开原总兵马城,辽阳屠城,致建虏大肆报复,锦州两万百姓惨遭毒手,可有其事。
马城眉毛一挑,昂然道:“回天使,绝无此事!”
那小太监自是不敢得罪一镇总兵,等马城上表自辩,便拿着奏章匆忙回京复旨了,皮岛上仍是欢声笑语,都是做过官的自然懂得,皇上派太监传旨垂询,那就是有维护之意了,不然,来传旨讯问的就该是御史了。
马城在奏章中答的也十分简略,远在江南,如何能知辽阳之事,众江南士子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么,请圣君明查有无通敌叛国事。过不几日,天子宣招总兵马城,总兵戚金一干人等,进京叙职。眼下战事暂且平息,辽东无战事,就该进京和道德君子们打擂台了,挑了个顺风天好日子,海船从皮岛方至天津,又有圣旨。
圣旨下,陕西民变,命马城,戚金等人陕西平乱。
马城无奈只得在天津整军,接收了兵部送来的战马,军械,两千余骑重新整军备战,休整十日便进兵陕西。老朱家的皇帝用人便是如此了,真信任一个人便往死了用,也不怕将人活活累死了。天子信重的孙承宗如此,极有好感的马城也是如此,连戚金,秦邦屏也顺便提携了,简在帝心。
进兵途中,兵部的急报也到了,阐述了一番陕西民变的过程。
马城看的直撇嘴,这哪是民变分明是兵变,朝廷一古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