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台湾土著是极好的练兵对手,不太强也不太弱,刚刚好可以用来练兵。
土著打仗也没什么章法,几个大寨子集合起来从深山林子,漫山遍野的钻出来发动人海战术,就这一招就很难应付,经常打的明军促不及防。吃亏吃的多了明军也学乖了,每到一地就伐木,烧山,在残酷的殖民战争中学会到清理射界,制造无人区,如何构筑对自己有利的战场。土著还是原始社会,每次出战都不留余地,自己先将家中老弱妇孺杀死,只留下能打仗的成年男子。
明军先是对土著残忍的做法心中畏惧,然后麻木,最后变的杀人不眨眼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半年时间明军深入到台中,再也无力进攻,南居益下令在台中大兴土木建立台中府,两万阵军驻扎在台中一面休养补给,一面派遣官员开府建衙。
第三百五十二章 内斗
又是一年花落去,崇贞二年的台湾一片腥风血雨,大明朝局则是风雨飘摇。又是一年中原大旱,陕西,河南,山东,北直隶颗粒无收,最恐怖是连福建都闹起了大范围旱灾,旱灾波及到福建一带表明大明王朝整个北方,都陷入旱灾减产甚至绝产的境地。算起来自天启二年到崇贞二年,遭灾最重的陕西大旱了三四年,颗粒无收。
连续数年的旱灾导致粮价昂贵,陕西巡抚傅宗龙在信中叫苦,说蓝田,三原等地连续数年颗粒无收,饿死者无算,山西,河南等地的人贩子蜂拥而至,妇孺价格不及一斗米的三分之一,傅宗龙在陕西苦苦支撑,四处求援,然而崇贞二年的朝政风雨飘摇,东林党人正在忙在抢班夺权,哪顾的上陕西旱灾。
马城自是念旧情的,派郑芝龙去广东,安南购粮支援陕西。郑芝龙经商的能力倒是一绝,居然从占城,安南买到了稻米,二十万石稻米从海上运到福建,再以开原铁骑押运至陕西,千里迢迢,缓解了傅宗龙燃眉之急。山西周氏,常氏也尽其所能自两湖购粮,各地商号里都堆满粮食,仍无法满足陕西,蒙古对粮食的巨大需求。
傅宗龙在陕西只是勉强维持,马城心中苦涩终体会到治国的艰辛。大规模赈灾几百万张嘴,不是几个官员就能喂饱的,需要从天子到朝廷,内驽,户部,中官太监,各地官员全力施行,终归还是两个字,银子。皇上将内驽银子捂的死死的,抠门的很,山海关还有二十五大军要养活呢。
户部没钱,东林内阁废了茶税,矿税,东南税,商税减到五十税一还拖欠,户部一下子少了每年两三百万两的商税,大明财政再次崩溃。这些天朝野清议沸沸扬扬,正在闹着取缔厂卫,五百士子又玩起了哭庙,赋闲在家,才刚到京师的东林党元老韩况还在孔庙露面了,安抚了哭庙的士子。
马城也不是毫无政治经验的菜鸟了,一眼便看穿了这是东林党人,给德高望重的元老韩况造势呢。造势,自然是为了入阁,以韩大人的名望一入阁就得当首辅,如今的内阁首辅李标一声不吭,显然震不住朝野上下汹汹舆论。正如南居益所言,李标此人在东林党根底太浅,注定是个短命的首辅。
韩况入阁已成定局,朝野清议,东林党举起大刀砍向厂卫。
李标此人倒还有些才能,不肯发声便是不支持废厂卫,此时朝局仍可挽救,厂卫是什么,厂卫是天子家奴,大明立国二百四十余年也从未废过厂卫,废不废厂卫全凭天子一句话,如今朝局首辅李标顶着巨大的压力,并不赞成废厂卫,此时天子若能声援首辅,便可将舆论轻松压制下去。
首辅李标面临的压力极大,但凡正常人也懂得大明朝政三方制衡的基本框架。内阁文臣,勋贵,厂卫内廷三方制衡,这是大明朝运作了两百多年的政治体系,自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死伤殆尽,三根柱子支撑的大明短了一根柱子,变成两条腿走路还能维持,若是废了厂卫又瘸了一条腿,真的要变成瘸子了。
李标不傻,东林党人不傻,东林党人只是彻底疯狂了。满朝文武谁都不是傻子,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却有一个真傻子皇上,十四岁的傻子崇贞皇帝。四五月间,陕西旱灾最严重的时候,十四岁的皇上下令废厂卫,废中官内廷,废税监废河工,废废废,朝野一片欢腾颂扬天子圣明,祸害大明二百年的东厂,锦衣卫毒瘤终于废除了。李标黯然下野回乡养老,东林党元老韩旷挟废厂卫之威,入阁为大明首辅。如此一来,朝廷六部,都察院,从山海关到两广福建尽在东林党掌握之中。
崇贞皇帝诏曰,罢各边镇守,中官非奉命,不得出禁宫,边政由各地督抚专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清议,士子请废《三朝要典》,曰,三朝要典乃魏氏之私书,请废之。
内阁批复,所请关系甚大,着礼部会同史馆诸臣详议具奏。
崇贞帝诏曰,要典着即行焚毁。
五月,天启朝编撰的《三朝要典》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从此疼爱弟弟待人宽厚的天启皇帝成了木匠皇帝,也不知泉下有知会不会气的活过来。六月,《钦定逆案》颁示天下,有品级的官员砍了二百六十位。十四岁的皇上一通砍杀废止,朝野为人一清,令士民颂扬其为明君,圣君。
六月中,圣君崇贞下旨废明蒙盟约,省下了每年四十万两的援蒙军费。忠于林丹汗的蒙古各部一片哗然,对大明皇帝背弃盟约的做法勃然大怒,开原提督,开原侯马林大惊失色派人安抚,连续三封奏折上书朝廷苦劝天子,林丹汗部是牵制建虏深入草原的主要力量,这四十万两银子万万不能省呀。
皇上也怒了,下旨申饬,四十万两银子怎么能白给蒙古人,朕勤俭持家有什么错!
马林无奈只得动用开原囤积的军粮,支援蒙古,马城更是一连几封书信苦劝起来,大明和蒙古如今是一条绳的蚂蚱,是一损俱损的关系,说破了嘴皮了林丹汗仍怒气难消,做为大明背弃盟约的报复,将妹子嫁给了皇太极做妃子。马林,马城父子有苦说不出,大明单方面背弃盟约在先是理亏的。
大明蒙古缔结的是军事盟约,朝廷说废就废了,怨不得林丹汗翻脸不认人。辽东局势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马城在台湾也呆不住了,林丹汗如今把妹子嫁给了皇太极,蒙古与后金事实上议和了,原本稳定的辽东局势急转直下,后金二十万大军随时可能通过林丹汗的地盘,绕路蒙古越过长城,大举入关。
崇贞二年七月初,台湾淡水红毛城。
马城和南居益,周永春三人相视无语,欲哭无泪,众正盈朝再加上一个弱智皇帝,能将一个天朝上国折腾成什么样呢,现在终于知道了,天下大乱,辽东局势危如累卵。大明失去了蒙古林丹汗部这个极重要的盟友,失去了五万配合作战的蒙古骑兵,便失去了最后的野战能力,如今从开原一线到科尔沁草原,长城内外再到山西,京畿直至长江以北,突然变成不设防的一块大肥肉。
周永春哭的老泪纵横,为了区区四十万两银子,就断送了大好的江山呀,区区四十万两银子呀。南居益也面如死灰,拿着那份“中官非奉命,不得出禁门”的上逾发呆,马城很懂他的迷茫困惑。
第三百五十三章 狗咬狗
事实上马城是心知肚明的,当今崇贞陛下,自幼是没有接受过系统储君教育的,纯粹是野路子出身的皇帝。平时接触的都是些什么人,文人雅士,家将,三教九流,而这大明朝的风气早就坏了。举个例子,这大明朝最流行的话本是水浒传,水浒传是柳敬亭说火的,在民间极为流行。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民间文化对崇贞皇帝的影响力,人人都说水浒好,人人都想做梁山好汉,人人都痛恨祸国权阉,自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崇贞皇帝,难免对阉党,厂卫恨的咬牙切齿,自然对道德君子们信重仰慕,这又是大明朝亲王养猪政策造成的恶果。
他的兄长天启皇帝,那可是自幼跟在神宗皇帝身边,从小接受过正统储君教育的。
大明朝的储君系统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只是亲王养猪政策太坑了。
皇上将自家江山虐了个死去活来,东林党消停了么,没有。京中来信东林党又闹起来啦,前月内阁大学士刘鸿训公然声称,皇上毕竟是幼主,于是刘大学士便大咧咧的将圣旨改了,大明朝立国二百四十年来首次会推阁臣,让一干黯然下野的前朝老臣惊的瞠目结舌,内阁大学士也能会推么,内阁大学士可以改圣旨么。
混乱,疯狂,东林党人疯狂到极点的崇贞二年。
“疯了,疯了。”
老泪纵横的周永春喃喃自语,当是五内俱焚,亲眼看着先帝和一干臣子殚精竭虑维持的大好江山,一步一步陷入毁灭崩溃,这位前兵部尚书老大人精神彻底崩溃了,两眼翻白昏厥了过去,吓的马城脸都白了慌忙喊医官救治,折腾了一阵周老大人才缓缓回过气,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了。马城心中黯然,知道这位长辈命不久了,崇贞乱命彻底抽空了这位老大人的精气神。
于凤君也大吃一惊亲自照顾,将马城的一干美妾指挥的团团转,却没有怨言。开原马氏,得周老大人照拂良多,没有这位周部堂的鼎立支持,没有这位老大人坐镇蓟州源源不断的输血,开原早就陷落了,这还是神宗皇帝定下的方略。想想神宗皇帝的雄才大略,先帝天启朝的中兴气象,马城便觉得胸闷,内伤,两代明君怎么就调教出崇贞这么一个败家玩意呢,胸闷呀。
周永春膝下无子,马城只得让妻妾好生照料着,这位一病不起的老大人,半月后周永春病逝,死时头上还挂着个罪官,阉党的头衔,马城心中烦闷操办着老大人的后事,崇贞二年死的人太多了,还会有更多人死去。办妥了周永春的后事,将棺椁运回山东老家,此时朝中仍是鸡飞狗跳,朝中诸位道德君子为了争夺内阁大学士的位子内讧了,南京户部尚书温体仁,东林党,翰林官们咬成一团。
先是温体仁咬周延儒,被大学士刘鸿训保下了,之后温体仁咬刘鸿训,居然将这位敢替皇上改圣旨的刘大学士咬死了,之后左副都御史王志道又咬温体仁,被崇贞皇帝视为“沽名立论”下旨申饬,之后温体仁又被周延儒反咬一口,喷成“盖世神奸”,一干清流君子为了入阁在朝中咬成一团,唾沫横飞实在太壮观了,短短一年时间内阁换了六个大学士。
船上,马城心中厌烦随手将京中密报仍到舱外,且咬着吧,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时候尽量低调些,命人在登州上岸将老大人棺材运回金乡县老家,葬在祖坟里操办了一番。
金乡县,周府祖宅。
旅途疲惫妻妾们都睡下了,只有几个周氏族人撑着眼皮苦熬,灵堂中冷冷清清的,深夜时袁可立袁老大人在子侄陪伴下,自河南赶来哭灵。周氏族人慌忙招待贵客,袁老大人则在灵前潸然泪下,这位被革职的前朝阁老也是悲从中来,哭了个一塌糊涂,当夜便在周府老宅住下了。
两日后,金乡。
登高远望,山东金乡也遭了旱灾,金乡知县也不敢再摆架子,赶来拜会。鲁西南已经连续三年大旱,连百姓饮水都成了大问题,曾经富庶的金乡也盗贼四起,再也恢复不了神宗朝的富庶,天启朝的有序了。金乡也曾经是袁可立当巡抚时的治下,当时还是富庶的大蒜之乡,如今连年干旱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