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4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皮一抬,户部新政这么大的事情,除了户部官员,陈阁老身边也有一票他自己的班底,这些人职位不高大多是六品,七品官,却个个都是专精经济的人才,他认识的就有一个黄宗羲,这位陈阁老还真是敢用人,连江南头号喷子也敢用,然而一顶官帽送到面前,黄宗羲可也没拒绝,半推半就也就依了。
孙传庭正看着一本正经的黄宗羲,有些好笑,廷议却到了关键时刻。
户部新政,户部要将铸币,官票发行之权交割,成立一个直属于内阁的官办票号,新成立的官办票号将发行银元,强制在南方推行银元结算,取缔民间金银交易,大宗金银只能在官办交易所买卖,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
户部官员与陈阁老的新政班底争论的很凶,唇枪舌剑。
孙传庭也不懂其中道理,不懂什么叫做金银管制,也不懂什么叫银本位,却隐隐觉得这是件好事,孙传庭以朴素的经济头脑去琢磨,朝廷倘若能将天下间金银都管制起来,禁止流通,大明的金银流不出去,外面流入大明的金银也能管住,这肯定是一条善政呀。
廷议了两天,孙传庭正头晕脑胀时,却也心中明镜一般。
陈阁老手下那般经济人才,言之有物,比户部那班属官厉害的多,其中有两个大鼻子的西洋人战斗力爆表,一个是葡萄牙人,一个是荷兰人,都在陈阁老手下做个七品参政。廷议到了第三天,户部落败,一位侍郎,十多个属官愤然请辞,孙传庭精神一振,终于可以从这冗长的朝议中解脱了。
第八百九十八章 财政
十多个请辞的户部官员,孙传庭本以为皇上,首辅大人会出言安抚,却未料到袁阁老闭目养神,皇上也没吭声,十多个户部属官骑虎南下,只得将官帽摘下摆在身侧,磕头告退。孙传庭心中凛然,这又是新政后大明官场的新生态,请辞的便尽管去吧,皇上,阁老们是不会惯着的。
下克上,这也是大明吏治的顽疾。
一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就敢上顶天子,下顶内阁,对施政大计指手画脚,七个不服,八个不忿。一个七品县令就敢对抗朝廷,还美其名曰强项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好似内阁诸公,满朝部堂大员都不如你一个小小七品县令么,这便是一钟畸形的官场生态,曰卖直求名,又叫刷声望。
闹到最后,朝廷想干点什么事情,无论好坏都有人跳出来叫骂,骂来骂去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十余个辞官的户部属员退了出去,这冗长的朝议终于到了尾声,铸币,官票发行大权从户部切割出来,另立衙门,曰皇明银号。
同时,台湾府官办票号,也从台湾矿业发展银行里切割出来,与新成立的皇明银号合并右内阁直属,这便代表着台湾府向朝廷做出了让步,皇明银号,便成为大明中央银行性质的唯一货币发行机构。大明整合了职权不分,互相倾轧的几大金融机构,很快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秩序。
此时,连内阁大学士,一手主导了大明金融新秩序的陈士奇,也没想到这些新政对大明的中兴,到底起到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前路,马城早已替他铺好了,他这个内阁大学士只需要制度化,便已是完成了他的使命。大明金融新政,说白了便是将金融大权收归中央。
从货币发行到大宗金银交易,通通由中央严格管控起来。
陈士奇此时还不知道他会名留青史,他主导的金融新政,在后来与西洋人的白银战争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巨大作用,无可取代。大明,在美洲金银产地大规模开发之后,面对汹涌的白银浪潮竟岿然不动,还从中大发横财,全是因为大明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先一步建立了一套由中央严格把控的金融体系。
智慧的大明金融家们,在美洲金银浪潮的冲击下,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道理很简单,在和洋人的金银战争中,大明利用完善的金银交易机制,时而哄抬金价,时而出手豪购白银,在与洋人的金融战争中赚了个盆满钵满,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奠定了称霸世界数百年的基调。
大明的金融管制起步早呀,又走对了路子,自然便占据了极大的先机。
冗长的朝会最后,户部的财报让孙传庭大吃一惊,崇祯九年的大明户部,全部财政收入是白银四千万两,粮两千三百万石,如此充沛的财政收入竟还入不敷出,亏空的一千多万两血花银是从哪里来的,孙传庭觉得脑袋有点不够用了,他并不晓得这叫财政赤字。
户部亏空了一千多万两雪花银,为何还能拨款修建皇家园林,这些银子都是从哪来的。孙传庭晕呼呼的出了金銮殿,摸摸脑袋,心说咱还是管兵事吧,这亏空,盈余的学问实在太高深了,闹不明白,他还是二甲进士出身,四书五经圣人言,好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上书房,崇祯皇帝也发蒙呢,这一千多万亏空是哪来的,户部存银还很充裕呀。还是首辅袁可立替他解惑了,这笔钱是户部管台湾票号借的,是要给人利钱的。户部管银号借钱么,崇祯皇帝更糊涂了,因此户部和银号要分成两个衙门么,原来如此。
皇上越想脑袋越疼,户部管台湾银号借钱,所以户部有钱花,但是台湾银号坐收利钱也没亏呀,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夜皇上在龙床上辗转反侧,却怎也想不通其中道理,户部亏空了难不成还是好事么,想来想去也没人吃亏呀。皇上想的心中烦躁,腾的一下从龙床上坐了起来。
皇后被惊醒了,慌忙喊来宫女端上贡茶,给皇上压压惊。
崇祯皇帝睡意全无,揪着头发竟赫然发现,他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竟早生白发,那几根白发显得十分刺眼。这位青年天子自诩勤政,如今迁都江南,他是想拿回朝政大权的,但是他实在插不上手呀,对这些越来越弄不懂的经济之道,皇上常常是眼前发黑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也不能瞎指挥呀,一声长叹,皇上竟有些意兴阑珊。
打仗他插不上手,前头有个大都督顶着,施政他不如袁可立,也不如他的老师孙承宗,对经济之道他更是一窍不通,还不如那两个洋人七品参政,皇上眼泪汪汪看着自己的双手,突然觉得他自己就是个废物。皇后看着皇上突然掉眼泪了,吓了一跳,温柔安抚劝慰一番。
皇后是个没什么见识的小妇人,小门小户出身,一个小妇人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好日子,不免吹起枕边风。这样不是挺好的,那大都督马城又没造反,叛乱也平定了,虏患也覆灭了,大明也中兴了有什么不好的呐,皇上您每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就把祖宗的江山中兴了,那还不好么。
崇祯皇帝竟一时无言以对,无法反驳,好像真没什么不好的。
只是要坐在金銮殿上做个摆设,皇上竟有些茫然了,圣人曰垂拱而治,莫非这便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垂拱而治么。
崇祯十年三月末,台湾府,淡水城。
台湾水师将领们的吵嚷声中,南居益批准了新一轮造舰计划,一千两百吨级的新型快速风帆战舰一次造十二艘,以应对马六甲海峡日益加重的军事负担,所需款项由银号筹措,这也是台湾银号升格成皇家银号之前,所提供的最后一笔大宗借款了。
台湾银号资金充裕,吸储能力极强,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将这样一个日进斗金的吸金机器交给朝廷,是好事还是坏事,南居益说不准,总之若是让这个巨兽再发展下去,这头吞金巨兽便会脱离官府的掌控,于是他便主动将这头快要挣脱缰绳的巨兽交给朝廷,心中一块巨石落地,竟大大的松了口气。
第八百九十九章 攻伐
南居益并不知道,他的这个老成持重的举动,直接改写了大明的历史,让大明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并且直接避免了一场大明版本的南北战争,南方资产阶级,与北方奴隶主之间必然会发生的南北战争,一如美国版本的南北战争,一场资本家和奴隶主之间的惨烈战争。
大明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南方资本家势力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变成一头脱缰的野马,北方奴隶主也不含糊,能在北方轻松组织起一支骑兵大军,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大明必将陷入资本家与奴隶主发动的南北战争,大伤元气,一蹶不振也是有可能的。
大明要是内战起来,搞出来的动静可得比美国南北战争,规模要大上十倍,百倍,那太可怕了。然而老成持重的南居益,凭借灵敏的政治嗅觉,几乎是本能的嗅到了危机的气息,还本能的做出了应对。他在台湾矿业发展银行这头资本怪兽失去控制之前,以老道的政治手腕将这头怪兽拆分了。
正是这一个意义重大的举动,让大明避免了美国式的南北战争。
被拆分后的台湾矿业发展银行,失去了重要的货币发行权,失去了金银交易投机的机会,成不了银行家,也成不了投机商人,那么出路便只有一条,只能成为一个个实业家。南居益的继任者们,大明睿智的政治家同样嗅到了危机,以高明的手腕数次拆分之后,大明,终究没有出现英国东印度公司那样的脱缰野马。
于是,大明便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央集权与资本主义,奴隶制并行,集权的中央政府,强大的常备军,始终将内战的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并随着社会的开明,奴隶制最终废除了,大明成功避免了南北大战的危机。
这个道理很简单,只要大明南北两个行政中心保持克制,不掐起来,手握财政大权又控制着忠勇的大明常备军,奴隶主,资本家都老实点,谁敢叛乱就剿灭谁,明军将士满脑子都是忠勇爱国。
大明走出一条独有的崛起之路,或许可以称之为国家殖民主义。大明始终维持着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成功的避免了分裂,避免了内战,将一切野心家的企图都抹杀了。毕竟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大明早已根深蒂固,明人毕竟不像洋人那么散漫,对分裂行为本能的抗拒。
崇祯十年,四月初。
天气转暖,大明北方各府经过一个冬天的储备,练兵,对外扩张的脚步骤然加快了。辽东各地,一队队完成冬季练兵的新兵,从一座座新兵营中走出,总计十万新兵携带大量牲口,马匹,补给北上瀚海城,小海城,加入北征大军,让马城手中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二万。
二十二万兵力要想越过乌拉尔山脉东征,仍显不足,远东实在是太大了。
马城也没想着急功近利,这场大战还有得打,先将打下来的地盘占稳了,移民,筑城吧。沿远东地区三四条大河流域,土地肥美,自然资源丰富的河岸,一路将定居点,城市建到乌拉尔山脉,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齐心协力完成。
四月末,各地卫所裁撤的军户,匠户,三十万青壮陆续抵达瀚海城,小海城,并且沿大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个定居点。大明开国时确立的卫所军户制彻底废除了,八十万军户移民塞北,在江南,江北两省,远到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上安置下来,繁衍生息。
悲惨的大明八十万军户,一朝摆脱了悲惨的军户身份,成为百姓,表现出极大的吃苦耐劳精神。一些军户,甚至在濒临北冰洋的永久冻土层上建起了定居点,只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土地,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