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骑-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固始汗觉得全身上下不自在,被这伙明人这样盯着,从头到脚的不自在,心中隐隐又觉得有些不妙,问过方知,他的前锋精兵竟然被一伙明国农民打败了,瓦剌大军阵中便又是一片哗然。固始汗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很精妙的判断,这伙明国百姓必然是明国官兵假扮的。
  此言一出,瓦剌大军上下纷纷赞叹,大汗言之成理,必是如此。
  由此,固始汗又做出了判断,明国官兵为何要假扮百姓呐,是想吓人,让我瓦剌大军知难而退。本汗难道是吓大的么,明军主力已然兵临西宁,后方能有几个兵,明国人摆个空城计吓唬人,如此可笑!
  固始汗识破了明人的花招,豪气顿生马鞭一指前方,千里奔袭的瓦剌大军不顾长途行军的疲惫,乌压压一片直取清涧县。近三万轻骑铺天盖地压过来,终于将那些明国骑兵吓跑了。
  大路上,吕安领着数十个同乡后生,打马飞逃,铺天盖地几万瓦剌人压过来,不逃是傻子么。吕安一边逃一边沿途示警,大路两侧村镇的百姓举家出逃,老弱妇孺钻了山沟,青壮纷纷集结起来,集结到清涧县最大的治安所。


第九百二十八章 鸽舍
  清涧县最大的治安所,就在交通要道的边上,原本是延绥重镇的一座屯兵堡,连防御设施都是现成的,堡内有储备粮食有水源,两面靠山一面环水,易守难攻,平日里用来操练民兵,战时可作为战术支点使用,如今,狼烟一起,治安所中便挤满了人。
  临战兵危,治安所中挤满了逃难的百姓,废弃的房舍木屋被利用了起来,整个清涧县的青壮大多聚集到治安所,竟得能战之兵三千余众,受过基础军事训练的青壮一万两千,只是军械奇缺,只得临时赶制些长弓,短矛凑数,火铳则集中起来发到有作战经验的人手中。
  官厅,指挥作战的竟是一伙地方豪强,指挥官是治安官冯德,十里八村人称冯爷。冯德有些蒙,他是辽军出身不假,却只是个小小的骑兵队官,辽军进关天水之战受了些伤,就地安置当了个治安官,他管过最多的兵力是一队人,如今手握一万五千兵力竟不知如何是好。
  冯德有些麻,周围,清涧县一干地方豪强都眼巴巴看着他。
  冯德心知这个时候他不能怯场,他是辽军,后生嘴里的辽兵爷爷,士绅心目中的百战良将,他得把这一万五千青壮组织起来。大明中兴,藏兵于民,不是每年接受几个月的军事训练就能行的,还得有人指挥,以冯德的能力虽说指挥不了过万大军,可没吃过猪狗也总见过猪跑。
  几万人挤在治安所,那点存粮吃不了十天半月,冯德硬着头皮将一批批民壮整编,一营一营派了出去,白天出去风险太大,便夜里一营一营的翻山越岭,仗着清涧县民壮们熟悉地形搞夜袭,找粮食,弄吃的,晚上折腾累了白天再躲起来,想来不至于闹的伤亡惨重。
  冯德在辽军征战多年,战场经验很丰富,基本的路数还是懂一些,狠着心将一营营民壮撒出去,却始终将三千精兵握在手中,养精蓄锐,打仗必留预备队,这是辽军人人皆知的道理,慈不掌兵,清涧县子弟兴许有些伤亡,却终究是本土作战吃不了大亏。
  乡绅们见这位冯爷十分笃定的样子调兵遣将,心中大定,竟对这位辽军出身的治安官言听计从,无人不服。辽军威名之甚,可见一斑,辽军在这西北边陲便是百姓们的精神支柱。冯德身上笼罩着辽军将领的光环,可不要小看了这一身光环的力量,真真了不得。
  有了这层光环在身上,清涧县十万百姓都听他的号令。
  夜里,冯德将民壮们一营一营派出去,钻山沟,天一亮便泄了气,去找吕长海叫苦,吕长海正在养伤呐,他两人私交甚好,关起门来相视苦笑,一个逞英雄弄了一身伤,一个赶鸭子上架成了一军之主,同病相怜,旁边还有个马秀才冷嘲热讽。
  这清涧县一万五千地方兵马,最高指挥机关竟是一个退伍的队官,一个被猜测的边军把总,还有一个穷酸老秀才组成的。没办法呀,吕冯两人都不认几个大字,只能将马秀才拉进伙当个文书,一个辽兵队官一个边军把总,在满是药味的大营里商量如何领兵打仗。
  旁边一个穷酸老秀才,还在嗤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吕冯两人气的直咧嘴,也懒得听他摇头晃脑,抓过那穷酸老朽按住,让他写加急军报。
  那马秀才竟摆起架子,大咧咧道:“来呀,研磨!”
  冯德气的直翻白眼,有求于人,却还是捏着鼻子给他研磨,这老秀才写字倒是一绝,一笔馆阁体写的又细又密,遣词造句自是行云流水。忙活了半晚上写好了一份加急军报,往哪送呐,大同。堡外,数万瓦剌轻骑铺天盖地,去往榆林,延安的路多半是走不通,只能往山西送。
  冯德手中可还有一招后手,他的治安所里是有鸽舍的。
  整个清涧县唯一的一座鸽舍,就设在他的治安所里,这便是马城军事改良的成果之一。马城实在受够了这时代战场通讯落后,指挥不灵的弊端,大明新政,便在各地设立了大量鸽舍,以飞鸽接力传递代替八百里加急,成效极大,说起来养信鸽,建鸽舍,辽军是早在天启便开始施行的。
  清涧县的鸽舍建的还早一些,是当年辽军南下路过延绥镇时设立的。
  最妙的是,清涧县的鸽舍还是双向通讯,培育有信鸽一百多只,平时用于接力传讯,是西北到京师,辽东通讯的中转站之一。清涧县的信鸽可飞山西大同,可飞蓟州,最远甚至能飞到燕京。
  一根竹管,三只信鸽携带加急军报飞了出去。
  冯德眯起眼睛下令看管好鸽舍,人死光了也要保全鸽舍,这些咕咕叫的可爱信鸽,事关清涧县百姓的身家性命呐。
  山西,大同。
  三日内,共计一百二十一只信鸽从陕西境内,飞到大同。
  孙传庭坐镇大同府,心中惊叹,这些陕西各地飞来的信鸽,让他精神瞬间抖擞了起来,生出一切尽在掌握的美妙感觉。这些咕咕叫着满天飞的信鸽,便代表着大明新政的丰硕成果。对大都督马城一手创立的兵学,孙传庭从抵触到心服口服了。
  这兵学真真是博大精深,大到重炮战舰,小到这些传讯的鸽子,这便是兵学兴起后结出的累累硕果。这个仗,孙传庭觉得打的太轻松了,大都督这是给他铺好了路,让他扬名天下,这不是知遇之恩么。胸有成竹,孙传庭胆子便大了起来,这一战必是全歼,打不成歼灭战怎对得起大都督提携之恩。
  分析陕西各地传来的加急军报,清涧县,这个地名很快引起了孙传庭的注意。
  清涧县加急军报,瓦剌人主力在清涧县,骑兵数万,榆林府告急。
  孙传庭在地图上找到了清涧县的位置,心中明镜一般,恍然大悟,瓦剌人的动作够快竟已渡过了无定河,却不意在清涧县栽了跟头,行踪暴露,于是孙传庭便从容组织大军四面围剿,围追堵截务必将千里奔袭的瓦剌数万轻骑,围歼在陕北地区。


第九百二十九章 马蜂窝
  三日后,清涧县。
  回程的信鸽扑扇着翅膀,飞进了鸽舍,冯德觉得手在颤抖,强自镇定取下了小小的竹筒,将房门关好。
  “回信了么!”
  床榻上吕长海忍痛翻身坐起,就连那穷酸老秀才也如释重负,三个人头碰头凑在床榻前,展开书卷,冯德看一眼暗觉精神一振,竟是三边总制孙传庭大人的亲笔手书,这小小信鸽竟然真的立了大功。
  “写的啥?”
  两个认字不多的军汉连声催促,马秀才精神抖擞,便摇头晃脑道:“升官啦,升官啦,五品大员!”
  孙传庭给清涧县直接下达的军令,以冯德为清涧县团练总制,武职五品,命其集结兵力,配合包抄瓦剌军后路的官兵,攻打无定河重要渡口,并同时弄清榆林府的战况,弄清榆林城是否已经陷落,尤为重要,切记,切记。
  马秀才还在摇头晃脑,冯德便一把将密卷抢了过去,贴身藏好。
  老秀才眼巴巴的看着他,这位冯爷高升五品团练总制,不得赏个官做么,也怨不得马秀才官迷,如今的武职五品可不比当年,大明新政,武职五品那便是地方守备大员,了不得的大官了,可以和巡抚平起平坐。自然,大明新政是军政分离,文武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罢了。
  马秀才犯了官迷,眼巴巴的看着,吕长海此时倒矜持起来。
  冯总制此时倒十分慷慨,让吕长海做了个七品副官,让马秀才做了个七品书办,一干旧部升迁做了军官。
  皆大欢喜,吕长海眉开眼笑道:“如今,可是门当户对了。”
  马秀才起身整一整文士服,端起架子,先给上官行了礼,方咧开嘴露出一嘴烂牙,嘿嘿笑了。
  崇祯十年,十二月。
  清涧县境内突然闹腾起来,清涧县民壮仗着熟悉地形,翻山越岭,成群结队往无定河畔集结,仍是白天躲进山里,晚上闹腾,无孔不入的骚扰着瓦剌军的后路,同时,天还没亮治安所便堡门大开,三千骑飞出直奔榆林府,打探军情,清涧县团练在孙传庭直接指挥下,便瞬间咄咄逼人起来。
  大道上,冯德穿一身大红棉甲,率三十八骑飞驰而出,后头,是三千骑马佩火铳的清涧团练。翻身上马,冯德便散发出辽军老卒的凶悍之气,三十多骑沿大路杀气腾腾,勇不可挡,虽是一条腿不太利索却在马背上行动如常,连带着身后的清涧团练也暴躁起来。
  有些习性是改不了的,冯德便只是一个辽军骑兵队官,他没领过几千骑兵打仗,他在辽军中的职责便是冲锋陷阵。然而三千多骑突然在大路上蹿出来,竟然将瓦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半日间,竟然被冯德率军杀了个落花流水,瓦剌人还不知这些骑兵是打哪冒出来的。
  正午,榆林府。
  榆林是个什么地方,古称上都,始建于春秋战国,是陕,甘,宁,蒙,晋五省交汇之地,兵家必争,还是陕西粮食主产区。固始汗在战略战术上做的无懈可击,攻下榆林他的长途奔袭便大获成功了,破了榆林将明军堆积的粮草一把火烧掉,他的轻骑可西撤,可东进,往北进入内蒙也是可行的。
  蒙古轻骑来去如风,两百多年就是这样打的,在这五省交汇之地,那还不是来去自如。然而,固始汗亲率的两万骑兵,却受阻于榆林南关,榆阳河畔,猛攻数日竟寸步不得进。
  正午,一轮斜日高高悬挂,十二月间的陕北却寒意四起。
  前线,下了马的瓦剌骑兵全线猛攻,抗着云梯,嚎叫着,成群结队往榆林南关涌去,关城上少量明军却寸步不让,扔石头,泼金汁,以鸟铳佛朗机炮还击,打的固始汗眼皮直跳。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固始汗敏锐的嗅到了一丝不妙,心中惊惧。
  骑马站在高处,固始汗看着激战处的榆林南关,竟心中发毛,为何头一回觉得明国的险关,坚城竟设计的如此巧夺天工。这榆林城可真是一座坚城,将他两万大军阻挡住的这道险关,一面靠山,一面靠河,城墙修的又高又大,关门处还有护城河,千斤闸,简直是坚固的不像话。
  固始汗觉得很委屈,这不是大明九边么,瓦剌人来去自如的明国西北呀。固始汗心中有苦说不出,觉得很冤枉,他的祖辈们,明明就是在这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