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6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当今世界,便形成了两个战争中心。
欧洲人的战争重心西移,形成了瑞典王国一己之力对抗西欧联军的态势,古斯塔夫大帝野心勃勃,也正是风头正盛的时候。中亚,明军则正在密谋与波斯人结盟,覆灭强盛的奥斯曼帝国,将大明的版图再次扩大,从东边,从南边两只脚,同时伸进欧洲人的地盘。
马城如此处心积虑,还是畏惧欧洲人海战的能力,海战不确定性太大了。现如今这世道,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人为主的海上势力十分强大,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战斗力上,都强压大明水师一头。
这些年,大明的战略重心向北方倾泻,水师建设的速度慢了下来。
南洋水师能牢牢扼守住马六甲,让欧洲人乖乖的交过路费,干的已经很出色了。这几年马六甲纷争不断,欧洲人的舰队恢复了元气,蠢蠢欲动,却奈何不了南洋水师分毫。同样,大明南洋水师背靠马六甲要塞的岸防重炮,守城有余,进取可就有心无力了。
海战,是马城心里没底的,尽量避免的。
马城虽自视甚高却并不狂妄,大明水师才建设了多少年,在东海,南洋可以称王称霸,到了远海恐怕就两眼抹黑了。大明积弱百年,没有远洋航行的经验呐,一支近海水师是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就变成一支无敌舰队的。
这些年战舰倒是造了不少,但是缺人呀,精通海战,航海的人才太少了。如今大明水师里充斥着各国雇佣兵,就连高级军官里,也不乏大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偌大个大明亿万人口,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遍地都是。
大明唯独没有航海人才,航海人才的短缺让马城伤透了脑筋,大力提拔栽培却成效不大。让这样一支新生的舰队去远洋,和欧洲人打海战么,不确定性太大了,没人会蠢到这么干。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道理马城是懂得,大明既然海战不行,把握不大,那咱就走陆地,数十万大明常备军从西伯利亚,从中亚,一路打到欧洲去,走陆路端他的老巢。
等到明军铁骑两只脚,从东,南两个方向踏上欧洲的土地,大明的霸权就成了。欧洲人海上势力再强,老巢被大明的铁骑一脚踹翻了,空有庞大的舰队也是无源之水,不足为患。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空想,大明还深陷在远征战争的泥潭里,步履维艰。
凉州,总督府。
祖大寿将西北总督府西迁到甘凉,摆出一副抬棺而战的架势。祖大帅是不得已将他的治所西迁的,因为他在延绥的治所被人霸占了,那个人,便是从四川急调西北的傅宗龙。
傅宗龙调任西北,巡抚甘肃,陕西,山西三省,摆明了来分祖大寿的权。祖大帅心里敞亮,明白着呢,这天底下谁能调的动傅宗龙,大都督呀,大都督这是不满他在西北磨磨蹭蹭,责怪他打通西域,会师中亚的动作太慢了。傅宗龙这一来,可就把祖大寿挤到西边去了。
祖大寿此人,盛世可为忠臣孝子,乱世么可就说不好了。
偏偏就出了个马城将他吃的死死的,稳压着他。随着年纪增长,久居上位的马城玩起权力制衡那一套越来越纯熟,信手拈来轻轻一个调动,可就把祖大帅吓的屁滚尿流,卯足了力气抬棺上阵了。
祖大帅抬棺上阵,还真管用,西北前线明军突然动了起来,打了鸡血一般,一队队骑兵在滚滚黄沙中纵横驰骋,不可一世。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纷乱
南京,八月末。
大乱之后,江南尚未恢复元气,山河破碎,从福州到南京沿途城市被乱兵掳掠一空,人口伤亡极是惨重。所幸丁文朝亲自领兵上阵,以数千铁骑扫荡了叛军大队,各地勤王兵马接踵而至,南京重地得以保全了下来。等到回援的沐天波从湖北,丁文朝从南京,各路勤王大军齐聚福建,福王之乱便烟消云散了。
可笑一个短视的藩王被贼人蛊惑,脑子一热,竟然酿成了无法弥补的惨烈兵祸。这场大乱可说是无法避免的,江南之地,新旧势力的明争暗斗,矛盾日益加深,早晚会演变成一场浩劫,动乱。
福王之乱,对大明政局的影响极大。
丁文朝借大胜之威,坐镇江南,麾下军情司精锐从四面八方赶来,大肆拘捕捉拿参与叛乱的旧党中人。抄家,杀头,流放,磨刀霍霍的军情司一举肃清了江南旧党,士绅,一干冥顽不灵的守旧势力,新政,随之在江南各地顺利实施。
经此一乱,南京,很快失去了商业中心的地位,从而变成了单纯的行政中心,繁华渐去。大明南方的商业中心开始向两广,福建转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情。
傍晚,官厅。
方从哲埋首于堆积如山的上书中,翻看着各地新学举子们所上的条陈,从中挑选优秀者为官。江南大乱,各地官员死伤的极多,各府急缺官员,属员,新学人才严重不足,便不得不从新学举子里,挑选一些优秀的补缺。
下首,孙传庭又从西北调回来辅政,傅宗龙又补了他的缺。
这一连串走马灯似的调动,任命,孙传庭便如同一个救火队员,疲于奔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大明新政,大量旧学门生被裁撤,流放,孙传庭这样有能力又开明,又能文又能武的人才便显得弥足珍贵。
大明进入严重的人才断档期,这是新旧交替必然会出现的。
如今在南京做阁臣的,非得是文武兼备,三头六臂的能人才行,方从哲便深感心力交瘁。前些天,台湾府又传来噩耗,南居益南老大人终究是去了,大明东南又断了一臂。瞧着年轻儒雅的孙传庭,方首辅琢磨着过几日,等南京朝局稳定了,就把他调去镇守台湾。
可惜呀,可惜,孙传庭,傅宗龙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太少了。方首辅回想起来神宗朝,崇祯初年那些党争,恶斗便觉得讽刺,斗来斗去不就是出了些酒囊饭袋么,不堪回首的那些年,尽出了些只会喷口水的废物。
拿起一份宣镇举子的条陈,方从哲眼睛便亮了起来:“学生之策,便是四事六政之法。修复驿路,建渠养蚕,屯粮、种棉、造林、牧畜、贸易诸计。我宣镇之地,向不以产粮见长,然有煤铁之利,东为京畿,西为三晋。临近塞外,当可大兴农牧,贸易往来。”
方从哲看的眼睛一亮,宣镇这种九边之地,竟然也有这样头脑清醒的举子。这在早些年怎么可能,这也就是新学大兴,才出了这么些个务实的人才。宣镇很快就要裁撤了,此人倒是调来江南做个县官。
再拿起一份条陈,上书:“如今朝廷所获二十万叛军,朝廷可令之转为军户,发配西北,可每数千人集于一屯,每屯相距数十里,置行幕于荒秽中,披荆棘、拾瓦砾,集粮养望。底蕴既展。百废俱兴。”
这个说的倒也没错,大可以当个兵备道的属官。
“以东路百姓之教化,学生以为,可每屯设之学堂一所,百姓幼子均需识字。全民教化,使之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让百姓人人皆知礼义廉耻。设之教化司,学生献尊皇攘夷之策。”
这个就差多了,方从哲随手将这大言不惭的条陈搁置一旁。
方老大人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眉头竟然舒展开了,看了这些举子的条陈,方知大明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人才报国无门呀。稍一琢磨便提起笔来,写了一道政令,开恩科吧。
恩科,那是皇上才能开的,这会儿皇上还在巡幸倭国呐。
皇上不再南京,方首辅只好越俎代庖了,壮着胆子拟了一道政令,替皇上开了一次恩科。放下笔,老大人还觉得心惊肉跳,嘴唇发干,这要在早些年,妥妥的大逆不道呀,哪有臣子替皇上开科举的。
情势如此也由不得他不做,江南各府可不能没人治理。
于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由内阁首辅下令开的科举,诞生了。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过了一年方从哲尝到了甜头,又下令开了一次恩科,用于简拔各类稀缺人才。随着大明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这每年一科竟然成了定制。科举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士农工商到航海人才,最后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国考。
但凡有秀才功名的都可以参加国考,自然,得是新学秀才才行。
随着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国考制度形成,千百年来,士大夫垄断官位朝局的局面被打破了。
然而随着崇祯皇帝不问朝政,云游四海去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摆在方从哲面前。他毕竟不是皇帝,总不能老是替皇帝下圣旨吧,皇上一怒之下解散了后宫,遣散了太监,大明长期实行的内廷制度便土崩瓦解了。
崇祯爷一贯的不负责任,拍拍屁股跑到海外去了,可苦了方老大人苦苦支撑,真是呕心沥血了。面对日益混乱的朝局,方老大人也不是白混的四朝元老,很快便想出一个好办法,恢复中书省吧。
于是乎,被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的中书省,在崇祯十四年重立了。中书省重立,只会制造唯一的结果,那就是制造出一位真正权倾朝野的宰相,代替皇帝行使军政大权。
方从哲自己不敢当这个宰相,这个位置天底下只有一个人敢坐,天下兵马大都督,辽王马城。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驱策
三省六部制,打从北宋改成三省合一,大权统归于一位宰相,便成了权相的代名词。如今方从哲在南京折腾着重设三省,不可避免的,要在战后将马城推到这个权倾朝野的位置上去。
只是如今马城在北方前线,还一无所知罢了。
西域,孤石山,唐王城。
顾绛,吕长海两人所率的出使队伍,五千护卫骑兵等到了后续甘凉团练的支援,便沿着古丝绸之路大举向西推进。十余日后进至一座无名坚城,坚城内外被西蒙古残部盘踞多时,还修建了城防。
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蒙古人的马匹掉膘很严重,死了不少,逃也是逃不远的。得到后援的明军兵力骤然增加到两万余众,后续援军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大明西北军民扫荡西域的战争,渐入佳境。
山下,明军步骑肃然列阵,散发出一股摄人的气势。
明军虽补充了大量团练兵,军纪却仍是森严,所有军士只是静静而立,整个军阵没有一丝的喧哗。远远看去一团团红云盖顶,在明军大军的正中后方,正高高竖立着一根日月战旗。
肃静中,便只有顾绛在放声谈笑,谈论着这座无名坚城的历史。
顾绛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稍一辨认方向便认出了这座无名土城,此城叫做唐王城,是汉,唐,北魏时的郁头州治。唐史中记载叫做拒史德城,始建于汉高祖元年。
一旁,吕长海听的眉开眼笑,马鞭一指憨笑道:“听听,听听,唐王城,这地方能是外人的么,咱的呀!”
日夜军旗下,一帮西北出身的大老粗,团练将领纷纷点头应诺。昭昭日月,郎朗乾坤,有理走遍天下,这地方一千多年前就叫唐王城了,怎么听着都是咱们的地盘呀,不过是被人取走了,不打紧,咱们今日再拿回来便是。
这个城可也不好打,从山脚下延伸到半山腰,更稀奇的是蒙古人竟然坚壁清野了,方圆百里内,竟然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补给掳掠的小堡村落,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