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骑-第6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纸,不惧油污,呈本白色,不反光,棉花丝夹在纸中,从上到下细细的一条,可防伪造。”
  马城拿起一张一百面值的龙元,微微一笑,说道:“不错。”
  新刊行的龙元纸币,这都快做成艺术品了,防伪做的很不错,这也是造纸,印刷技术的大飞跃。
  辽王府众妃嫔里,刑沅年纪最小,性子又跳脱。刑沅就是陈圆圆,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是江苏武进人,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后来被吴三桂买来,送进了辽王府,在一众妃嫔里美貌是出挑的,进了辽宁府,她自然便改回了本名。
  刑沅纤纤素手拿起了一张百元纸币,竟有了惊奇的发现,面值一百的龙元正面,端端正正印着一个人像,短须,戴亲王冠,穿明黄色蟒袍,面容英武又贵气逼人,可不就是当今摄政王马城的头像么。
  “呀,王爷印在龙元上了!”
  “给我,我瞧瞧,呀,真的印上了!”
  辽王府一众妃嫔有了这个惊讶的发现,头碰头凑在一起,喜气洋洋的小声议论起来,美不胜收。
  那属官眼睛看着脚尖,不敢乱瞧,只是辩解:“如今四海至公,天下为一,下官们以为,将王爷的容貌,印在这龙元之上,可托於兆民之上,虽天威在颜,咫尺无远。”
  马城微微一笑,摆手说道:“好了,知道了。”
  那属官才送了口气,这事看来是办成了,王爷瞧着心情不错,欣然接受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大典
  于是大明龙元最高一百面值的正面,便印上了摄政王马城的头像。
  明中后期,建生祠成风,魏忠贤建过,俞大遒也建过,还有组团建生祠的,譬如沂州境内就有个琅玡五贤的生祠。祠堂内祀大中丞赵彦、大将军杨肇基,观察使徐从治,太守垄公和现任邑侯晋公,又叫琅玡榜。明督察院副都御史宋鸣梧所撰,《琅琊五贤生祠记》中有详细记载。
  生祀贤达,在明中后期也算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的最高境界,大约就是将头像印在龙元上了。挥退了几个王府属官,马城难得清闲了片刻,和众妃嫔夜游王府,此时,江南总理通商衙门的筹备,已经进入尾声。
  南京,武英殿。
  各位新当选官员,纷纷走马上任,凑在一起商量着,都嫌弃武英殿太小,不气派,要凑份子重修大殿,打算将皇城南边全拆了,修一个气派点的衙门。这一联络奔走,三日内,竟筹集到龙元三千万块,作为修建总理衙门的专款。
  一墙之隔,崇祯帝倒抽了一口凉气,三千万龙元,这总理衙门得修成啥样。这位皇爷心里又不平衡了,同样是筹款,摊派,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呐,想当年他在京城搞摊派,求爷爷,告奶奶,可那些朝廷大员,皇亲国戚就是一毛不拔。
  罢了,这些事情他终究不如马城,想到马城也是他皇兄当年,一手栽培,简拔的,他心里多少舒服了点。
  开城三年,十月初一。
  崇祯爷郁闷了几天,很快又高兴起来了,因为各司官员走马上任这一天,满朝文武,终于想起来总理衙门的隔壁,还住着一尊大神呢。这位皇爷,好歹是大明帝国名义上的君主呀,还是请出来供着吧。
  于是,大家伙把崇祯帝从深宫里请了出来,祭天大典没有皇帝主持,未免名不正,言不顺,太不庄重了。
  十月初一,这一天,一大早,文武百官云集奉天殿,由总理通商大臣孙传庭领头,举行拜表仪。在奉天殿祭天,放置香案,奉上贺表,群臣舞蹈跪拜,公吏人等相迎高呼三声万岁,起码在形式上,还是很尊重崇祯皇帝的。
  这一日,皇宫,衙门都装点一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灯结彩,鞭炮响个不停。
  崇祯皇帝抖擞其精神,引领百官、外来使节、观风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出了承天门,直奔六朝北郊坛,祭祀大地山川。武官骑马,文官坐轿,簇拥着皇帝御辇出了宫城,街道上人马纷纭,熙熙攘攘。
  街上的茶坊、酒肆,人满为患,市场中,摩肩接踵,挥汗成雨,百姓们呼朋唤友,来见证这盛大典礼,还有顽童在人群众钻来钻去,热闹非凡。远远听见远处,时不时响起一阵喝彩、鼓掌的声音,
  去祭坛的一路上,早有新军士卒戒严,走的倒是不觉得拥挤。
  看着戒严线外的人头簇动,不少百姓跟着看热闹。崇祯帝连日的郁闷,受了喜庆的感染,稍微放下。
  这位皇爷端坐在御辇上,招来孙传庭问道:“今天上街的百姓很多,你们总理衙门,可不要出了乱子。”
  孙传庭忙道:“陛下放心,臣,有万全的安排。”
  “防火的措施可做的有么?”
  “早就通知了城中各处坊里的里长甲生,务必谨慎小心。而且除了本有的,这几日更多赶制了许多水龙,就算有火,也不怕。”
  “不可掉以轻心。”
  孙传庭恭恭敬敬的应了,瞧着兴高采烈的皇帝,心中一叹,这天下是他的么,是也不是,大约只有在祭祀这一天,他才是万众瞩目的主角。时也,命也,瞧着这位被高高供起来的皇帝,不由得百感交集。
  祭文,新任律政司主事吴英写的,因为出于宣告百姓的目的,没用文言,文词简单易懂,晓畅如话。由崇祯帝念诵。这篇大白话祭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篇不用四六骈体,不用华丽辞藻,不用晦涩文言的祭文。
  这篇祭文通俗易懂,从头到尾的大白话,就算是市井百姓,七岁童子也能听的懂,冗长的祭文从三皇五帝,说到唐宗宋祖,把大地山川都颂扬了一遍,最后,才颂扬了如今大明盛世,远超前代的丰功伟业。
  崇祯帝念着这篇祭文,虽然冗长,却也觉得朗朗上口,口舌生津,从头到脚都觉得痛快。
  他打心里觉得这是善政,打今儿起,总理通商衙门的公文,榜文,书信往来,多半也要改白话了。祭祀的礼节也大大的简化了,祭祀完成时,正是中午,大家伙还能回家吃饭,这又是一大善政。
  崇祯帝打心眼里赞同,简化这些繁文缛节,当年他可没少受累。祭祀大典结束了,这位皇爷回了宫,总觉得心中忐忑,好像少了点什么,用过了午膳躺下了,突然又一拍脑袋坐了起来。他突然想到,今日祭天,祭祀山川大地,祭祀历代圣君,就是没祭文庙。
  一呆,崇祯爷琢磨着,以后就不祭文庙,不祭圣人了吧。
  “罢了,唉!”
  一声长叹,崇祯帝又躺了回去,困意袭来很快睡着了,这一觉睡的还挺踏实。
  隔壁,下午新衙门开张。
  噼里啪啦的又放了一阵鞭炮,各司长官纷纷走进自己的治所,很快又被召集起来议事,这新衙门开张,第一件事,就是认购将要发行的龙元纸币。发行纸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得老百姓认账呀,拿真金白银换几张废纸,谁愿意换。
  孙传庭却未曾想到,几个月后,开城四年的第一天,龙元纸币一发行,竟被民间哄抢一空。第一批发行的两亿元纸币,除了在市面上流动,还有大量纸币被百姓换回家中,摆上香案当圣旨供起来了。
  为啥,百元纸币上可印着当今摄政王的头像呢,直接的结果,是造成了百元面值的龙元,在市面上变的稀缺了。弄的孙传庭啼笑皆非,又哭笑不得,这是谁出的馊主意,将王爷印在龙元纸币上呀。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条陈
  家家户户供着的百元纸币,象征着大明帝国,正式从封建社会走入重商主义的资本时代,这个速度是极快的。以至于大明子民有些眼花缭乱,兴许一觉睡醒,大明又多了一块疆域。兴许一愣神的功夫,邻家便起了一座豪宅庭院。
  开城四年,初一。
  一早,城中处处的鞭炮声,惊醒了马城,睁开眼,寝宫内略有些寒意。角落里的炭盆被压住了火,侍寝的刑沅昨夜太累了,犹自沉睡,尚在梦中。外面鞭炮声带着喜庆,马城心情大好,小心起来,没有惊动海棠春睡的小妃子。
  披起外衣,走到窗前,看见早起的仆从们拿着扫帚,正在打扫寝宫的院子,张贴春联。春联是大才子顾绛手笔,一笔行书写的飘逸洒脱。写的是: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了早膳,刑沅便蝴蝶一样飞了进来,马城今日的行程,是打算微服出行,领着小妃子逛逛街,与民同乐。顾沅年岁还轻,好动,每天憋在府中,可着实闷的坏了。故此,一大早,她就迫不及待,欢天喜地,打扮收拾。
  顾沅连着换了好几套衣服,腻在马城边上,问好看不好看。辽王府没那么多规矩,妃嫔都住在各自的院子里,不用来请安。性子慵懒的如白青华,每日里睡到日上三竿,也没人怪她,
  繁文缛节,和大明帝国的蒸蒸日上,快节奏的城市,越发格格不入了。
  马城对这时代森严的规矩,各种繁文缛节,一向十分的不耐烦,辽王府不讲这些森严的规矩,上行下效,辽东官员府中的规矩,也就少了。马城认为,什么样的人爱这些规矩,吃饱了,撑的没事情干,变着法的折腾人。
  但凡一个起五更,爬半夜,忙忙碌碌的正经人,哪顾得上这些繁文缛节呐。
  顾沅正兴冲冲的等着, 院子外来了两个人,通传求见。顾沅撅了小嘴,老大不乐意,不愿意离开马城,气鼓鼓避让了。府中诸女,最得马城喜爱的,就是这顾沅了,此女天真烂漫,楚楚可爱。
  不久走进来的,一个顾绛,一个黄宗羲,他两人都很注意仪表,修饰得清清爽爽。两人拜倒在地,先恭贺新禧。分别起身。马城看了过去,顾绛精神焕发,黄宗羲面色灰暗,显然昨夜没有休息好。
  马城含笑道:“昨夜宴席甚晚,黄教授今儿起的倒早,可得注意身体。”
  黄宗羲不敢在辽王府放肆,只敢闷闷的低吼:“斯文不要了么,体统不要了么!”
  大年初一,大清早,这位脾气很臭的黄教授,江湖人称黄大炮,又跑来王府找茬来了。马城面色正有些难看,一旁,顾绛赶忙拽住了,心中发急,恨不得将老黄这张臭嘴捂上,这也太不识时务了。
  “哼!”
  瞧着王爷脸色发黑,重重的哼了一声,顾绛汗都冒出来了。好在黄大炮也不是真的要寻死,闷闷的不说话了,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子,递了上去。马城接过他的折子,又看笑了,黄宗羲此人还真是个人才。
  此人脾气很臭,又爱乱开炮喷人,在辽东官场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没人愿意搭理他。可此人是真有才学的,这篇大年初一呈上来的折子,货真价实,想来是他准备了好久的干货。折子里,提出一个很中肯的理论,积累莫返之害。这个理论,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大意是说,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
  百姓种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粮食卖了之后,再用货币交税,中间还要受商人的层层盘剥,并且不管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黄宗羲提出农税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
  这论调虽说有些悲观,有些激愤,却正好说中了,大明帝国现如今的弊端。
  黄宗羲为什么会有这番论调呐,因为年前在辽东,江北行省出了个大乱子,几个大农场主聚集起来闹事,一呼百应。起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