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7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何而入。
几百年来,医理都主张病从表入,是从毛孔侵入身体,倘若所有人都错了呐。李之玖从郑小姐三人身上,得出奇思妙想,他怀疑这场大疫是蚊虫叮咬所致,这个奇妙的想法,比西洋人早发现了两百年。这个惊人的发现,简直是石破天惊,几乎颠覆了天下医者对瘟疫的认识。
从而,很快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传染病学。
当时,对这样石破天惊的理论,李之玖还是谨慎的加以验证,他本想用猴子做个实验。然而此时总督大人已经火烧眉毛了,大手一挥,便从大牢里调来十几个重罪死囚。大疫当前也顾不上其他,便将这十来个死囚分成两批。一批,暴露在荒野之间,任凭蚊虫叮咬,另一批则关押在密室,点燃艾草驱蚊。
五日后,暴露在野外的那批死囚,七人之中,竟有五人发病了。而关押在密室,每天用艾草熏香的五人,竟好端端的,还能活蹦乱跳的。李之玖大吃了一惊,赶忙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册,并且更改了他的防疫计划。总督府也不敢怠慢,慌忙派人上街,将城内大小药店库存的艾草,搜集起来,并急报大明本土,请调大量熏香艾条。
艾灸,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治疗方法,故此城内库存的艾条,数量还真不少。于是乎,一夜之间,巴拿马城内家家户户,从总督府领到了艾条,关闭门窗燃了起来,诺大个巴拿马城雾气缭绕,到处都是艾条燃烧散发的香味。
翌日,清晨。
快船出港,急伏大明本土调集艾条去了,这一来一回又得一两个月。
一两月内,李之玖在总督府全力支持下,做了大量防蚊驱虫的措施。容易滋生蚊虫的花花草草都砍掉了,城外的密林,灌木也都清理一空,木材晾干了点上一把火,浓烟冲天,用烟熏火燎来驱赶蚊虫。
“咳咳!”
死谷外,大火熊熊燃烧,浓烟倒灌,李之玖和郑小姐几人咳嗽了起来。
“这法子,能管用?”
俏丫鬟和几个健妇凑在一起,又叽叽喳喳的议论了起来。
多嘴丫鬟怀疑的看过来,奇道:“蚊子咬人,人就病了,那为何蚊子没病?”
鸦雀无声,这烂漫少女天真的问题,让李之玖这个医科博士,竟一时无语,对呀,蚊子为啥不得病,他竟然被问住了。
还是郑小姐替他解围,柔声道:“许是蚊子没有五脏六腑,自然便不得病了。”
“噢!”
丫鬟,健妇们纷纷释然了,还是小姐知道的多呀。
李之玖心中却另有所思,这些天他细细观察,另有所得,不得病的岂止是蚊子,还有那些个在谷内进进出出,搬运尸体的土人。这些土人也有得病的,然而染上瘟疫的人数,却远比明人少得多。十个土人里头,大约有一两个染病的,多数土人都活蹦乱跳的,竟似不知瘟疫为何物。
土人为何也能在大疫中身免,这问题,可就有些邪乎了。
自然,李之玖不会说出来,当夜他领着郑小姐,往城内求见总督郑芝虎,郑芝虎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夜,总督府派兵将城内城外的土人,抓了一千多个,都扔进大牢,一通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终于拷问出一个惊天的隐秘。
很快,便有土人招认了,在深深的雨林之中,有一种可以治病的树皮。叫做金鸡纳树,这种树皮能治疟瘟疫。他们将树皮剥下,晾干后研成粉末,用以治疗疟疾。印第安人严守金鸡纳的秘密,规定如果谁把这种药的秘密泄露绘外族人,就要受到严厉的制裁。于是大名鼎鼎的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就这样被发现了。
翌日,清晨。
巴拿马明军大举调动,就连战舰上的水兵,也被调集了前来,大批军兵将自己裹严实了,一手举着艾条,另一首提着火铳,冲进了土人的部落村庄,开始大量搜集这种树皮。不久,大量金鸡纳霜送进了死谷,开始给重症病人喂食。
开城六年,五月。
喂食了金鸡纳霜的病人,开始痊愈,死亡率大幅下降,治愈后的病人仍不许入城,只得在城外另行修建村庄,住了下来。艾草,金鸡纳霜,双管齐下,肆虐巴拿马城的瘟疫,终于得到了控制,发病人数开始减少。
死谷,又有两人痊愈,惴惴不安的走到谷外。
李之玖如释重负,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一屁股坐在地上,他也终于撑不住了。
开城六年,五月。
辽东国学,掌院吴有性面色凝重,翻看着一封从巴拿马城发来的奏报,老脸很快变的有些难堪。
“时疫,乃蚊虫叮咬所致!”
“哼,荒谬!”
老掌院的权威被质疑了,一张老脸,不免有些挂不住了,将那奏报狠狠掷在地上,想了想却又捡了起来,细细研读。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国医
防治瘟疫,干系重大,由不得吴有性摆掌院的架子。
吴大人深深的叹了口气,他原本就是个小小的郎中,继承了家学,在江浙一代行医,凭借精湛的医术,活人救命,操劳半辈子赚下了一点薄名。然则郎中是下九流,上不得台面,却未曾想到临老了,竟被王爷一纸诏书,弄到新建成的辽东国学,当了医学科的掌院。
这个掌院是个什么样的职位,就是辽东国医研究的掌舵人,扛把子。
王爷为何用他,吴有性也早琢磨透了,他半辈子辗转江浙,山东,河南几省,研究时疫,于防疫,治瘟一道可说是精通。他半生行医的经验,结合医理,写成了一部旷世大作温疫论,提出一套全新的医理。
他说,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他还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疠气从口鼻而入,吴有性的温疫论一提出来,很快便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从而诞生了一个学派,温疫学派,大明医者领先于世界,率先开创了传染病学的先河。当欧洲人还在开刀放血治瘟疫的时候,大明人已经在研究传染病的不同种类了。
吴有性耐着性子,看完了李之玖从巴拿马,呈上来的加急奏报。
吴掌院很快陷入沉思,他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是大半生行医,根据大量的病例,第一手资料总结而成,那绝对是不会错的。疠气从口鼻入,这是吴有性最大的成就,自然是不会动摇的。
偏偏,李之玖信誓旦旦,说当地瘟疫,分明就是蚊虫叮咬所致,是从表入。
这样大的事情,李之玖自然不会是编造的,这就违背了温疫学派的基本医理,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吴有性百思不得其解,无奈,只好反动辽东国学,医学科的博士,学子们,去查阅岭南瘴气的资料,展开了一场辩论。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这一辩论,还真辩论出点成果来了。
很快便有人提出一个奇思妙想,时疫是疠气引起的,咱大明的疠气,和海外番邦的疠气兴许不同呐。咱大明的疠气是从口鼻入,海外番邦的疠气,那就是蚊虫叮咬,从皮肤入体的。这想法刚提出来,引来一片哄笑声,这不是给拍马屁,有意给吴掌院找台阶下么。
莫非咱大明的疠气比较高级,海外番邦的疠气比较低级么,这岂不是荒谬之极。
然而连吴有性在内,几个教授却如茅塞顿开,竟被此人的马匹言论,点醒了。对呀,这天底下的疠气种类繁多,海外的疠气,自然是和大明的疠气不同,就不能有一种疠气,真的是蚊虫传播的么。
等到一个月后,李之玖从巴拿马的第二封奏报送来,言之凿凿,说中南美洲蔓延的大疫,已经平息,还发现了一种能治瘟疫的树皮。如此一来,这看似荒唐的马屁言论,竟一夜之间成为了真相。
开城六年,夏天。
大明辽东国学的医科博士们,开天辟地的提出了一种传染病学理论,将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液传染病分为不同的种类,加以区别诊治。这样伟大的创举,让传染病学在大明,快速发展了起来,各种研究传染病学的人才不断涌现了出来。
时逢炎炎夏日,六月末。
摄政王马城一纸王命,擢开元国学医学科掌院吴有性,出任新建立的国医司司官,正二品。大明国医司就此诞生,主官还是正二品的显贵。天下医者无不欢声雷动,振臂高呼着王爷英明。
下九流的郎中,如今登堂入室有了专门的衙门,从此在大明众多衙门之中有了一席之地。吴司官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便试探着发出一条建议,建议大明治下各省,各府,普及艾草熏香驱蚊,预防时疫。七月,随着各行省,各州府国医局的成立,这条指导性的建议,便很快实行了下去。
历史上破天荒,头一回,大明帝国开始以政府指导的方式,防治传染病。这样的举措,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当欧洲人还深陷饥荒,战乱的时候,大明人已经开始以国家的形式,建立起发达的近代公共卫生体系了。公共卫生体系,这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史上迈进的一大步。
开城六年,七月。
辽王府东侧的林荫,假山之间,挤满了汗流浃背的外省人,自从辽王府东侧开放观光以来,来观光朝拜的外省人,便越来越多。渐渐在辽王府以东,便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市集,各种商铺林立,并日渐繁华起来。
抚顺新城自崇祯年间收复之后,从未有过的繁华,对此马城还是很得意的。他对经商懂得不多,可是以观光旅游带动地方经济,这一套他可懂呀,稍加验证,便造就了一个繁华冠天下的抚顺新城。对此,马城还是沾沾自喜,颇为得意的。
这一天,王府气氛有些凝重,王府西席伽利略先生,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这位科学巨匠自从定居大明,被马城聘为王府西席,便寄情山水,潜心整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将各项成果整理成册,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数年后,身体渐渐老化的伽利略先生,终于撑不住了,进入了人生的弥留阶段。马城命人将他接进王府,悉心照料,倒也不全是为了笼络人心。
对这位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科学巨匠,马城还是很尊重的。伽利略留下的研究成果很多,足够后人研究几十年了,这位科学巨匠为大明贡献的最后一件成果,是一架放大率两百倍的,显微镜。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大明神宗年间发明的,可是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么厉害的玩意,为啥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玩意最开始使用高纯度宝石,钻石制造的。而在教廷的打压之下,多数杰出的西方学者,都穷困潦倒,这玩意谁造的起呀。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战事
伽利略其人,对光学一道造诣颇深,早在三十年前,年轻时的伽利略突发奇想,开始利用原始显微镜,近距离观察昆虫肢体。粗糙原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够,他便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发展出了复式显微镜。
大明天启年间,伽利略在林琴学院展示了该显微镜,并在次年由该学院的院士乔凡尼·法布尼正式将其命名为显微镜,即望远镜的反义词。因此,伽利略制造的显微镜,应该是第一台正式意义上的显微镜。后来,因为制造显微镜的成本实在太过昂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