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骑-第8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闪米特人的国王跪了,因为大明不但让他们摆脱了四海为家的窘迫,自立一国,还册封了他们的国王,而且通过帝国在地中海沿岸控制的港口和众多贸易店铺,确保了他们在整个地区的贸易中心的地位。
  在大明帝国的支持下,整个欧洲没有人再敢明目张胆的欺负他们,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许多贸易特权。
  盛大的典礼过后,港口。
  大海船上,一个明国商人端着架子走了下来,一脚踩在踏实的地面上。
  “彭少东,这一路上辛苦了?”
  彭少东领着几个人正往往码头赶,碰上一些刚从码头出来的人。
  “哦,李掌柜,久违,久违!”
  看见来人,彭少东站住身子,笑着拱手:“呵呵,我们这趟不是远洋,这不是我琢磨了,以后这趟航线的生意一定小不了。”
  “哎哟,恭喜恭喜!“
  “彭少东,等你彭家在此地站住了脚跟儿,你们可得帮衬兄弟一下呀!”
  彭少东便哈哈笑道:“瞧你说的,大家伙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忙、互相帮忙!”
  对答了一番,双方拱手作别,彭少东一行人又往码头赶,沉吟着问道:“老爷子啥时到的?”
  “少东主,老爷子正发脾气呢,所以我才赶紧跑来找少东家。”
  “发脾气,因为啥?”
  “老爷子说是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哦,多半是我看中的那个闪米特女子,没入得了老爷子的眼,真是……迂腐。”
  情急之下彭少东也顾不上礼数了,什么子不言父过,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他也顾不上什么父母之命了。两天后,滴滴答答的喇叭声响了起来,身穿华贵婚服的彭少东家,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迎娶了一个闪米特族的贵女为正妻。正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一个闪米特女子嫁做正妻,她背后的家族就等于拥有了大明民籍。同样,迎娶了闪米特贵女的彭家,在加沙城这条繁忙的商路上,自然也便顺风顺水了。这便是律法中所规定的名分。
  仅从名分而言,从律法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始于西周,为其后的历代法律所继承。普遍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除唐代的并嫡与清代兼祧,正妻只有一位,除非她死了休了腾出位子了,不然要想娶妻就是犯法。
  除了不可动摇的正妻,其他都是妾,法律规定了妾的极低地位。不管你叫那个人为二房、次妻、平妻还是二夫人等等,她的实质就是妾。妻是商人中传出来的东西,正妻平妻嫡庶不分,在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很让人看不起,是败门风的行为。
  士农工商,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他们弄出来东西是不被社会主流承认的。平妻,只在下层社会中存在,大家族和顾及名声的礼义之家,是极少可能出现平妻的情况。之后不久,开府建国的闪米特女子,大量的嫁给了明国商人。
  中兴的大时代,具备强大包容性的帝国又一次,同化了一个独特的种族。闪米特人通过通婚,信全真,融入帝国的速度实在是太令人吃惊了。这自然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闪米特人都是整个欧洲的弃儿,才造成了这样奇妙的结果
  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小九华
  乌拉尔山中段,西侧。
  李家堡倚山而建,山便是小九华山,小九华是李争鸣李大帅亲自取的名字,说是月夜下见此山地势颇似九华山,因此得名。此山不高,但从山下攀到峰顶的四里山路也让
  李来亨气喘吁吁,而且昨夜下了雨,山路湿滑,好几次还差点滑倒,但一路上的茂林密树、野花老藤,还有山鸟禽雀的宛转鸣叫,都让人心旷神怡,这乌拉尔中段的山真是没有一座不美啊。
  可身体的疲惫还是很实在,攀上山顶李来亨就几乎累得直不起腰来了,两腿直打抖,赶紧找块山石坐着歇息。他的随从兼玩伴李二,比李来亨年长一岁,浓眉大眼,个子比李来亨稍矮,但粗腿粗胳膊,很是壮实,一大早见小少爷兴致勃勃要爬山健身,便一路跟着来了。
  李来亨见来德不汗不喘,在崎岖山路上如履平地,很是羡慕,问:“李二,你会武艺不会?”
  李二挠头道:“我只会放牛挖地,不会武艺。”
  李来亨嘿的一笑,又问:“这附近有没有隐居的高人,会武艺或者会五禽戏的?”
  李二应声道:“有。”
  他爬上山顶的一块大石头,翘首北望,指着远处的深山密林,煞有其事道:“宝石山上有个老神仙,会炼长生不老的仙丹,老神仙能腾云驾雾,非常厉害。”
  李来亨问:“你亲眼见过?”
  李二摇头道:“那倒没有,不过附近乡人都这么说,还有人想去求老神仙收做徒弟,跪了三天三夜老神仙理都不理,自顾坐着吃仙丹。”
  李来亨放声大笑,站起身,遥望北山,不知道李二说的那位老神仙究竟是谁,应该是个全真道的高道吧。这样的高道在小九华一带修道观,隐居深山也不求名利,偏偏趋之者若鹜。自然这是一种手段,有虔诚的山民真要信全真,那些个老神仙也是乐意开山门收徒的。
  放眼望去,山下是大片大片的田地成千上万亩,这都是李氏一族的私田,陇亩间有细细的田埂隔开,山与田的接壤处分布着几百户人家,那都是替李家耕种土地的奴隶。奴隶中有西洋人也有土著,不一而论。
  风吹麦浪,李二憨笑道:“小少爷你瞧,这一大片田地咱们家就占了一大半,嗬嗬,看上去真带劲!”
  李来亨右手在空中虚划了一个圈,笑道:“若是这方圆百里之地全是咱们李家的,那就妙极了。”
  山风阵阵,林木萧萧,山石树影间的天地似乎伸手可挹,而东边天际,霞光万道,一轮红日就要喷薄而出。李二见少爷不说话,他也就沉默着站立一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就在这时照射过来,似乎直接射入李来亨幽深的眼眸,霎时间,这俊美少年好比珠玉映日一般熠熠生辉,把李二眼睛都眩花了。
  随即听到李来亨轻轻的说了一句:“真好。”
  放眼再望去,山坡下,远处一座坚城的城门打开,日出后的小九华城开水一样沸腾了起来。
  上午,小九华城,李府。
  李争鸣转任小九华提督,长驻此城,安心做起富家翁来了。大清早先读了几张报纸,然后悬腕练习半个时辰的书法,中午吃了饭,下午再督促家中子女,再练半个时辰的书法。
  李争鸣读报练字时,他那一对璧人一般的儿子,女儿就乖乖的坐在桌子的边沿,两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注视着威严的父亲,非常佩服的样子。如今这年月儒学衰微,杂学盛行,他的长子李来亨尤其喜欢天文学,打小喜欢登高远望。
  李争鸣本意是让长子读书做官的,他这个长子自幼就聪颖过人,可惜没用在读书做官的学问上,每天登上山顶抱着个望远镜往天上看。李争鸣怎么也掰不过来,久而久之也就罢了,随他去吧。
  然而让这对父子略感苦恼的是,小九华城,关于天文学的书籍实在是太少了,李来亨现在是求知若渴,却苦于无书可读,这个年代的天文知识还很贫乏,天文学著作是相当罕见,有钱也没地方买去。
  午后,李来亨临摹了欧阳询的《张翰思鲈贴》之后,将笔洗净,看看窗外,天色晦暗,绵绵细雨不断,看来傍晚是不能上山了,忽然想起父亲的书房,那里面应该有一些可读的书。
  李家堡西侧三楼有十二个宽敞的大房间,每个大房间又分里外两间,这么一个巨大的半弧楼居住的只有一家人,略显得有些冷清。父亲的书房在楼梯口右侧,一个大房间叫做“鹤鸣堂”。他母亲王贞每日早晚都要去“鹤鸣堂”念诵《老子五千文》,那里供奉着道教老祖老聃和天地水三官。
  李来亨虽然也算是道教信徒,但因为未成年,不必做那早晚功课,这个微雨的午后,他走进父亲房。这个书房的布置十分典雅,下人每日都来清扫,书房内几案苇席一尘不染,颇显雅致。
  看到这里的书架上有数百轴书卷,取出边上一卷书,展开一看,竟是一部《楼观本起传》,他顿时如获至宝,便在书房里细细研读起来,这部书一下子便将他吸引住了。
  “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
  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关联。谁要说古人不重视天文,说我们古人没有科学素养,那便是纯粹的胡说八道,历史典籍就摆在那里,未必比西洋人的天文学差了多少。
  道教用以召勃鬼神的符筹,其符字源起,按道门的说法,与天空云气星辰自然形态的天文有关,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像符书之异。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
  我们的古人将天空所发生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是星象,即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一是气象,即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我们的古代天文学知识也主要是由星象和气象这两部分知识构成。
  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山水
  何为夜观天象,便是是把握、探索天地运行规律,以窥天门地户之开阖时机。这种观察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星象气候,下至山川河流,从复杂的生命现象到简单的物态变化,无所不包。
  如《黄帝阴符经》开篇即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道的目的在于“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也”。
  夜深时,李争鸣瞧着书房里还亮着灯,也便叹了口气想起马城的那句话来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想了想,当下便修书一封,保举他长子来亨入辽东公学天文科,做个插科生也倒罢了。
  四月间,马车不停地向东行驶,把偌大的乌拉尔山抛在了身后,正申时,三辆马车一起来到了贞河西岸的渡口,一行人要渡河。这渡口有两条渡船,一大一小,大船长约六丈,可渡车马,小船不过三丈,一次能渡十来个人。
  现在,这两条船都在东岸,两岸相隔三、四里,船要过来还要等好一会。
  马车上的人都下来歇息,李来亨在车上小睡了一会,这时揉着眼睛问:“到了吗,福叔?”
  赶车的老卒笑道:“还早呢,少爷,还要坐船。”
  李来亨最爱坐船,一年也就这一回,闻言精神大振。 这地方既然叫做枫林渡口,自然是因为枫树很多的缘故,不但枫树多,而且都是根深叶茂的大枫树,高达数丈,三尖两刃刀一般的细柄叶子很容易翻动,一点点微风就摇曳不定,发出沙沙的声响,枫树,风树也。
  此时初夏,枫叶未红,只有细碎的小花星星点点的红。 岸边还有一株曲柳,树干扭曲成奇怪的之字形,横欹的那截树干表皮光滑,想必是经常有等待渡江的人在此倚靠眺望。
  眼看渡船一时过不来,李来亨便去马车里取出一支紫竹箫,背倚曲柳,面朝大江,呜呜吹奏起来。队伍里几个老卒,随从都睁大了眼睛,不料大少爷竟还吹的一手紫竹萧。这一段河面水流平缓,因此渡口选在这里,下游不远处临近东岸还有一个小洲,洲上又有池,池中遍生乌菱,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