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8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的西域除了道教兴盛,佛教也渐渐站稳了脚跟,并且有些崛起的苗头了,大明并不禁止佛教。
佛教教人向善,无论如何对大明来说都有好处,不过各大寺庙的高僧、主持都需要官府册封。
全真教的人不愿意也没办法,道教实在难以发展。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馆在修建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深山之中,道教讲究的是自身的修炼,而不是宣传,但是佛教一般都是在乱世之中,讲究普渡众生,从接触的机会来说肯定是佛教占优势。
佛教的兴盛也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还真有很多高僧是因为看到了大明治世有功,真心希望西域能够在大明朝廷的统治下,早臻和平的。
佛教越来越壮大,马城也是听之任之,佛道不分家嘛。
不知不觉间,所有的大小势力,都自觉地为这次大会开了方便之门,因为谁都知道,任何人要是在这次的大事上做了妨碍,那将同时与大明为敌,与所有与会土豪为敌。
与辽王马城为敌,将受千夫所指、万人仇视,就算是再有实力的土豪,也是死十次都不够的。
已经有很多年,河西东路未有这样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事件了。
诸州的高僧,高道,或者亲自出发,或者派遣代表,冒着风雪分头赶往瀚海城,一路上无论各族群还是盗伙,听说是前往瀚海城赴会的高僧大德、豪强留后纷纷让道。
过了新年,马城变得忙碌异常。
作为大明亲王,他要负责接待各大道馆,各大寺庙的代表,主持这样一次大会,着实是累。
幸好西域各部落十分配合,境内的一些寺庙,无论汉传还是蕃系,都量力给与了支持。
与此同时,大明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新政,凡入籍大明的番邦人,赏一头牛,并许三年之内所种粮食可以留下一半。
如此一来,更加促进了大明与番邦的融合,一户户番邦牧民更是将马城,将大明供起来顶礼膜拜。
“希望我们一家子,下一辈子能生在中原。”
中原早已成为西域番邦人的梦想。
这西域虽较关中干旱,但在有河水灌溉的地方如瀚海城,土地之肥沃并不在关中平原之下,这些年之所以变成蛮荒,主要原因是当地人没有种地的基因。
大明在进入西域之初,用上了十分狠辣的手段肃清异见者,等到确立起统治以后,却很快将民间的秩序放得很宽,并没有对当地土著做过多的约束,这也是大明自信心的体现。
这是大明文化的自信。
说到财富的积累,西域自然不可能在几年内就突飞猛进,但像以前的那种胡马横行、蟊贼拦道的情况却已经没有了。
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缓冲地带,西域也是越来越重要了,交易与建设进行着,得到公田的农夫,也对来年的收成充满了希冀,在一片平安的土地上努力劳作,脸上自然而然就带着欢快并充满了希望。
于是乎在叛乱渐渐安定之后,以瀚海城为中心的地区渐渐繁华起来,更胜以前了。
西域正在从游牧文明,逐渐转变为耕种文明,这是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农耕
马城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原来都是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都是从蛮荒中走来。
但是这两种文明,进入文明社会的先后有不同。
那些头脑聪慧又比较尚武民族,占据了地理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率先进入了农耕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因而人口增长也较快。
而那些演进比较缓慢的民族,则继续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人口增长也较慢。
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的时代,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无不是通过战争掠夺别人的地盘,来实现其族群发展壮大的需要的。所不同的是。
文明的民族在获得别人的生存空间时,对被掠夺地区的原住民相对仁慈一些,往往依靠其文明优势,对被征服者采取同化的方式,使其融入本民族中。
而落后的一方如果征服了先进的一方,由于其本身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比较缺乏仁慈之心,也因为没有文化方面的优势,人口数量处于劣势,为了维持其统治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则对被征服一方实行野蛮、残酷的屠杀。
在远古时代,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有苏美尔人、随后有阿卡德人、古埃及人、巴比伦人、中国人、腓尼基人、赫梯人、达罗毗荼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在这些民族中,唯有中国人遭到其他民族几次侵略后起死回生,并延续至今以外,剩下的那几个基本上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他们往往是被原来生活在自己周边地区的蛮族所灭,而且当原来的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接受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后,往往又会被后来的游牧民族所征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凡了解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经济实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农耕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发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远胜于生活在其周边的游牧民族,那么为什么他们总是被游牧民族所征服呢?这显然是不合于一般战争规律的。
有人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农耕民族由于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安于享乐,在长期的定居生活中,战斗力和勇敢精神逐渐地消退了,但是有大量的历史史实证明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和难以令人信服的。
在历史上,经常有先进的农耕民族,对于野蛮剽悍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中取得辉煌的战绩,甚至将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地方,以使他们不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实。
如,汉对于匈奴的战争和隋、唐对于突厥的战争就是很好的例证。
并且蒙古人征服亚洲时,西亚的阿拉伯人和已经逐渐进入农耕社会的突厥人几乎是任人屠杀。
而宋朝是汉族朝代中最软弱的一个朝代,但是南宋却抵抗了四十五年。
游牧民族通常是起源于亚洲北部和南俄草原地带的,他们往往游荡在先进的农业文明社会的周边地区,当农业文明社会处于健康发展的时代,他们会以向农业文明社会表示臣服,来换取自己的安全。
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获得自己所无法制造的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
当农业文明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呈现衰落时,他们经常对农业文明社会发动掠夺性战争掠夺财富、人口和牲畜。
农业文明社会出现较严重的问题而陷入混乱时,他们往往会乘虚而入,实行征服。
有人把农业文明社会,常常被游牧民族所征服的原因归结为马匹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在战争中的作用确实是举足轻重的。
这也不应当成为决定性因素,因为没有马匹是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或通过战争中夺取。
由于连续几十年的战争,西汉在建国之初是非常困难的,当时连给皇帝驾车用的青一色的四匹马都找不着,文臣们只好坐着牛车上朝,武将们骑着牛上朝,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连连获胜,最后把匈奴赶出了他们的故地,被迫向西迁徙。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文明社会屡屡败于落后的游牧民族之手呢?
游牧民族对付定居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势
游牧民族对付定居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机动灵活,以至于连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牛、羊等)都是可以移动的。
如果一个力量强大的文明民族对他们进行讨伐的时候,他们会跑得无影无踪,而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只是一片草场,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破坏,如果紧追不舍,则整个军队往往会被其拖垮,有时还会中他们的埋伏。
公元前一一九年,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向匈奴总攻。
卫青兵团深入匈奴汗国五百公里,伊稚斜单于仓促迎战,大败,向北突围逃走。
卫青追击到寅颜山赵信城,不见敌踪。
霍去病兵团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杀虏七万余人,而匈奴汗国当冒顿单于最盛时,控弦战士不过三十万人。
霍去病追击到狼居胥山,不见敌踪。可见,要给予他们较沉重的打击,是需要依靠非常强盛的国力并做长期准备的。
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
古人给出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缓冲区,并且让这个缓冲区常年处于战乱状态,无法形成真正的统一。
原来在匈奴和秦、汉之间有一个叫欧脱的东西,是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带宽二百到五百公里。
它的作用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对于他们实施攻击的,所以游牧民族要对他们造成有效的打击,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这是必须的,非常正确的。
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汉民族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全,即使在随后的三国乱世中,也没有受到游牧民族所构成的威胁,使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下来。
这个缓冲区,离大明本土越远,中原之地就越安全。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战略纵深
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原君主都是这样做的,能把这个缓冲区建的远一些,则中原王朝的繁荣昌盛便会长久一些。
马城管这个叫做战略纵深。
没错,正是战略纵深,史海沉浮,历朝历代莫不是如此。
汉朝的初始阶段,国力是非常虚弱的,在对匈奴的关系中完全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正是由于君主的励精图治,后来由弱变强,在国力强盛时对匈奴实施连续不断的打击。
最终迫使匈奴西迁,捍卫了汉民族的安全。
再看看晋朝,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采取宽和节俭的方针,宽而能断,在重大问题上择善而从。
晋武帝立白痴的惠帝为太子,又为他娶了凶狠狡诈的贾南风为妃。
晋惠帝就是那个听说许多百姓活活饿死,问:“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就是那个大傻瓜。
至于这个缓冲区能推多远,还取决于历代王朝的尚武程度。
平吴以后,晋武帝不再兢兢业业,却奢侈放纵起来。
他死后,贾后联合楚王玮先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接着又消灭楚王玮,终于造成了延绵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并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后汉、曹魏以来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据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有士族子弟听到马的叫声,吓得钻到桌子底下的笑话,使庶族中的才俊之士不能脱颖而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北人南渡之初,上下同仇敌忾,要求驱逐胡人,返回故土。
祖逖及其部下流民可为代表。
祖逖从淮水流域进抵黄河沿岸,联系保据坞壁不甘臣服胡族的北方人民,谋划恢复中原,经营达八年。
当时北方匈奴刘氏与胡羯石氏相争,形势有利于东晋。
但元帝无意北伐,对祖逖所需人力物力都不予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