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骑-第9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北方匈奴刘氏与胡羯石氏相争,形势有利于东晋。
但元帝无意北伐,对祖逖所需人力物力都不予支持,加以皇室与王敦矛盾尖锐,祖逖备遭掣肘,壮志未酬身先死。
宋朝赵匡胤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他在接手国家政权时,家底是非常厚实的,但是宋朝却是汉族王朝中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这都是由于宋朝长期奉行重文抑武政策所导致的。
把中央集权制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在宋朝统治的三百余年中造成一个“无腹心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
宋初统治者虽然从根本上认为养兵“为百代利”,但又恐怕军队也可能因这样那样的事故而发生变乱,因而又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加以预防。
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轮番到各地戍守,或移屯就粮,定期更换,名义上使士兵们“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
实际上是借着士兵们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避免对皇权造成威胁。
内外相维,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
宋神宗赵顼对这种做法加以解释说:“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实际上,这种“内外相制”的政策,不仅体现于京师与诸道之间,而且也体现于皇城内外、开封与府畿各县之间兵力的平衡。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军事能力无形中削弱了不少。
“守内虚外”政策。宋初统治者目睹五代以来内部多变的景象,使他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内患”比“外忧”更为可怕。
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因此,他们总是把假想敌放在国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边境。宋朝面对辽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
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象对待军队一样,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
历代宰相居中央政府首位,具有“事无不统”的大权。
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
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
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
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兵”、“冗官”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辽军的南侵,原是以掠夺财物和进行政治讹诈为目的,当时宋朝内部以王钦若一派为代表的主张逃跑,但是以寇准等为代表一派大臣力主抗战,辽侵入宋境后,因屡受挫败,就示意愿与宋朝议和。
这恰好符合了宋真宗的意愿。他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
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开始纳贡称臣的屈辱历史。
民众尚不武,导致宋的对外政策是非常软弱的,这种以金钱换和平的政策,实际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鼓励别人来攻打自己。
“疾病象弹簧,你弱它就强。”
这中原与西域,北方游牧民族之争,就是一场拉锯战,又像是一个个轮回,而马城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轮回。
原本中原人是尚武的,可后来又不尚武了,可渐渐的,这种尚武的基因又在大明人心中生根,发芽了。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尚武
那么华夏人到底尚武,还是不尚武呢?
还是以宋朝为例,蒙古人征服西亚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象样的抵抗,而华夏历史上最软弱的南宋,为什么竟能坚持四十五年时间呢?
勒耐,格鲁塞说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和鞑靼打交道的原因,这种说法好象也站不住脚。
在蒙古人征服西亚之前,西亚地区也多次受到匈奴和突厥的多次征服和骚扰。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大概要从中华文明的特点来看了,我们这个民族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初有许多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所敬仰的神,往往是在历史上有过杰出贡献,或者是追求真理者。
尽管有些是虚构的。这说明我们的祖先从,不愿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虚无的天神来支配,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命运抗争,最终获胜者就变成了神,受到人们的敬仰。
可见,我们这个民族是尚武的。
或者是象夸父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哪怕历尽千辛万苦,被太阳烧成了灰烬。
而刑天就更为特殊了,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砍去了脑袋,变成了眼睛,肚脐眼变成了嘴巴,仍然高呼着继续战斗,虽死不屈。
可见我们的神话传说正是对于英雄主义的歌颂,所有这些我们是不是可以称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本底文化?
在儒家学说产生后,更是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儒教所谓的修身之道,也没让华夏人不尚武。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南宋在皇帝无能的情况下,人民依靠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苦苦支撑四十五年达之久吧。
明朝是个特殊的时期,不幸的是游牧民族对于文明社会的最后一次征服,让我们遇上了。
西方国家中对我中华文化有些了解的学者,均对其推崇备至,当然也不是说伟大的中华文明一点毛病也没有,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开放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制胜法宝。
但是满清奉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全面落后。
明朝末年,行将就木的是已经过时的封建制度,而不是伟大的中华文明,当时世界潮流就是由封建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换的时期,明朝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
明朝当时虽然在整体上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在有些领域已经被西方超越,这个问题,明朝时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科学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所以才有了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才有了引进“红夷炮”等一系列举措,
但是由于满清入关,这一切都被打断了。
满清在入关前,经济上是游牧和从事粗放的农业,在社会形态上是农奴制,完全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形态。
他们在入关后,虽然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也使整个中国的社会形态向后产生了极大的倒退。这些都是使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但是满清入关后实行剃发政策,当时汉族的抵抗也是非常顽强的,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所以被人家各个击破了。
但是即使是那样,汉族的抵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天地会就一直在坚持抵抗。
那么,为什么落后的满族能够对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实施统治达二百六十多年呢?
这和他们主动接受汉文化以及推行“以汉治汉”政策有关。
同时还有这样一个规律在起作用,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国家,如果要打败它是很困难的,如果一旦把它给打败了,对它实行统治则要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如果一个分封制的国家,要打败他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打败它之后要对它进行统治则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组织起来有效的抵抗。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对抗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战争中使用的火器在杀伤力上,远远超过了弓箭等冷兵器,才逐渐显示出了文明的巨大威力,落后民族对于先进民族的历史便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一些游牧民族也相继接受了现代文明,转入了定居生活,世界呈现出了暂时的和平与安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战争的结束,即使在这和平与安宁的国际环境中,局部战争也从没有间断过。
国与国之间所呈现出的科技与经济的竞争,也许就是在抢占未来战争制高点。所以我们的祖先告戒我们。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这些问题马城已经想的很明白,不尚武不行呀,只要将这个世代成功渡过,随着火器,军事装备的日益发达。
游牧民族征服文明世界这种事情,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他心中清楚的意识到,此番西征,或许是华夏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用兵了。
随着华夏国力的昌盛,最终,游牧民族会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初春时节马城结束了假期,返回了德黑兰城下。
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运粮
城下,天寒地冻。
丁三山领着一个运送粮食的马队,从江南送到了瀚海城。
他凭着直觉,从过往行人的脸上,嗅到了一种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味道,在瀚海城边呆住了。
心想:“这瀚海城,富庶堪比中原呀,若是能在这里买一块地,怕是……日子过的也赛神仙。”
瀚海城与江南离得较远,但是丁三山不知道,这几年来,他脑中隐隐冒出来的念头其实早有人在践行了。
自朝廷在西域推行新的政治秩序以后,不要说大明北方,就连一些江南人也闻风而来了。
但是在这里过日子,得有几分胆量。
忽然啪的一声,他的驮马挨了一鞭。
一个军兵喝道:“呆什么!”
军兵呼喝着他们进城:“你挡着道了!”
丁三山忙道:“是,是,老爷多担待。“
守城士兵道:“我们是士兵,不是老爷,送粮的吧,去府库就可以了,沿着大道一直走,到了转弯处再问人吧。”
跟着又教他们进城之后,得靠右边走路。
丁三山赶忙领着马队京城。
瀚海城内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些新楼在赶建,也有些房屋在翻新,短短几年过去,由于有大批商人的进入,这里已经有了市井的味道。
和江南当然还不能相提并论,但城坊的街道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人骑马,有人坐车,行人往来都靠右走路,对行而不冲撞,一切井然有序,已经不是印象里,西域那种落后的味道了。
丁三山一路走着,贪看市井的景象,贪看城中的秩序,一个失神没跟上折逋瑛,头顶自然不免又挨了一鞭。
“靠右走!”
这地方,律法真是森严呀。
不久到了粮库,自有相关属官接了粮队。
丁三山等人就蹲在外头,他的一个弟兄忽然道:“丁老大,如果我们能够在这里过活,那也不错啊!”
丁三山啊了一声,道:“你也这样觉得啊?”
周围几个长随都道:“是啊,这里确实不错。”
却又有一个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