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我能交易千年之后-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李承乾又顿了顿,岔开话题道:“父皇,儿臣觉得,各地也该兴办工坊,营造书本纸张。全国的纸张需求极大,只靠长安一处造纸工坊,产量远远不够。”

    李世民思虑片刻,点头道:“这一点,朕早已想过。只是……造纸的技术……”

    他又摇头一笑:“罢了,这事全权交由你来处置,长安城的造纸坊,想来也有些收入,你可用来在各地扩建工坊,若是短缺了工匠,朕可发文让地方官府替你张罗。往后纸张书本的收入 ,全数由你掌控。”

    “哦?”李承乾心中一喜,他原本只是想建议李世民,将造纸工坊推广至全国,没想到李世民竟将这一行当全都交到他手上了。

    虽说现在这两大工坊的收入并不算高,但苍蝇再小也是肉。全大唐那么多地方,积攒起来,也是笔不小的收入。

    况且,这两大工坊,决定了读书人的命运。掌握了工坊,便能获得读书人的支持。

    他喜出望外,立时接着先前的话头,继续指出针对世家的计策:“世家对科举取仕一途,多有掌控。儿臣建议,对科举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

    “改革科举?这……怕是难度不小吧……”李世民皱着眉道,“仕子们多年苦读,就是为了考举入仕,贸然改变科举规矩,怕会引起读书人的反感。”

    李承乾点头:“的确会暂时影响部分人,但这是个长期计划,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

    他接着道:“例如科举舞弊现象严重,我们可以狠抓考场风纪,对试卷进行封名处理,防止世家大族花钱买通审卷官员。”

    “又比如,取消保举制度,读书人考科举,不再需要世家大族的举荐,改为由地方乡试鳞选。”

    李世民听完点点头:“这些倒是能一步一步改革,一旦得成,往后世家便无法染指官员选拔。”

    李承乾接着提出第三个建议:“世家大族,在寻常百姓之中,声望极高。咱们可以试着修订一本《氏族志》,降低传统世家的地位,打破门第阶级差距。”

    “氏族志?”

    李世民一时没听明白。

    “这本《氏族志》,目的是改变百姓心目中,五姓七望高人一等的印象,将他们打回凡俗。”

    “哦?”李世民又沉吟片刻,再抬起头时,脸上已挂了笑容:“这倒是个好法子,此书修订刊印后,朕定会下发全国,强令各地推广开来。这样一来,五姓七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定会大降。”

    听完这些,李世民不断回味,他不禁好奇,李承乾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多解决办法来的。

    这些条陈清晰明了,每一条,都是针对世家当前的强势点,予以精准打击。

    虽不敢保证定能收到奇效,一举将世家门阀打入凡尘。但长久坚持下去,定能减弱世家的影响力,慢慢消弥其力量。

    不对,这决不可能是临时想出的决策,而是经过长久思虑的结果。

    再看了看李承乾,看他一脸的自信,李世民愈发鉴定自己的猜测。

    这样也好,这说明李承乾从很早以前,就已明确了自己的敌人,并针对他们,开始做规划部署。

    李世民最担心的就是李承乾贪玩大意,以致受到世家暗害。

    但现在看来,他的这份担心,是多余的。

    人家精明着呢!早就开始策划着对付世家了。

    想到这里,李世民叹了口气,他将酒杯轻举,道:“罢了!朕明日便通知工部,让他们为你择地修府。”

    “父皇,何必那么麻烦呢!”

    却见李承乾摇摇手,一脸喜色道:“父皇给燕王修建的那处府邸,不是刚刚建好吗?拿来给儿臣做太子府,正是合适呢!”

    “哦?”李世民盯着李承乾,意味深长道,“你小子,早就盯着那处宅子了?”

    他又摆了摆手:“如此也好,那处宅子离太极宫极近,朕若是想唤你进宫,也更方便。”

    听到李世民终于松口,李承乾长长地舒了口气。

    将酒杯举起,李承乾笑了:“儿臣多谢父皇!”

    “不过……”

    李世民的话似乎还没说完,他又看向李承乾:“你的安危不能疏忽,朕回头让李靖从军中选八百精兵,调入你太子府,充任太子府护卫。平日你你若出行,也得提防注意,不可身犯险地。”

    看着李承乾,李世民强调道:“你是一国太子,该清楚你的个人安危,事关家国大业!”

    ……

    第二天朝会之上,李世民宣布了两个大消息。

    其一,便是组织朝内大儒,修订《氏族志》。

    这《氏族志》,会将全国的世家望族整合起来,编订成册。

    虽说明面上,这《氏族志》只是个刊正姓氏的工具,但所有人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都隐隐感觉,这是陛下针对世家门阀所下的一记狠手。

    这各大氏族,总要有个排名先后,那谁先谁后,还不是陛下说了算?

    若是排了靠后,往后再要说自己是名门望族,是不是稍稍欠缺了点说服力?

    正当百官对这《氏族志》大加议论时,李世民又宣布了另外一个消息。

    太子离宫建府,于崇仁坊置太子府。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太子府扩建

    有了太子府,只是李承乾脱离皇宫的第一步。

    他还需挑选自己的卫率属官,组建太子府的班底。

    此前,在东宫里他早已有一套班底,但那些人,多是些趋炎附势之辈,并不具备实际才干,李承乾早将那批跟随自己前身的旧臣打发出了东宫。

    而现在,这些属官卫将,都需要他重新组建。

    短时间内凑出这么大一支队伍,显然是极难的。

    李承乾手头上,能用的人,也只有马周、段思文,以及那将作监的阎氏兄弟。

    其中马周与段思文,还不知道他的身份,短时间内怕难入太子府,而阎氏兄弟这阵子要负责在全国修筑造纸工坊,压根就不在京中。

    这等于说,他太子府中,除了能偶然跑腿传话的胖太监刘全外,再无一个能用的人。

    好在李世民早有准备,提前从六部给他要了一文一武两名臣属。

    武将是太子卫率府新任统率将军,是从李靖手底下调过来的,姓苏名烈,生得人高马大,仪表堂堂,看上去还不过三十岁,算是年轻有为。

    而另一个年纪稍大些,太子府詹事刘守礼,是个年约五旬的弓背小老头儿。

    这刘守礼人如其名,很是守礼,初见李承乾时,便往地上一跪,伏地磕头,就差三跪九叩了。

    他这一磕,倒是叫其身后的苏烈有些尴尬。

    苏烈是武将,进到东宫时,不过躬身行礼,这会儿看着刘守礼这般姿态,脸上已有些迟疑。

    李承乾将苏烈的表情看在眼里,知道他正在犹豫要不要也一并跪了。

    他哈哈一笑,抬手道:“刘詹事不必多礼,快些起身吧!”

    事实上,即便作为太子,李承乾也没见过多少属官当真下跪的。

    除了那些太监宫女外,寻常官员平常并不行跪礼。

    除了祭祀祈神之类的大典,官员们便是见了天子,也多是躬身一礼罢了。

    眼下这刘守礼这般恭敬,倒显得过于“守礼”了。

    再一打听,这刘守礼出身礼部,此前一直在礼部下辖的礼部司任郎中之职,主要负责的就是礼乐、祭祀等事。

    也难怪他这么爱跪了……

    这礼部郎中,虽然是个实权职位,品秩也高过太子府詹事,但论前途,自然是比不过这太子府最重要的属官的。

    这太子詹事,平日负责打理太子府内外事务。其不光处理杂务,便是连太子卫率,包括此时站在后方的苏烈,都归这太子詹事统领。

    所以,这个职位,通常都是由太子的心腹来担任。

    而能坐上这个位置,将来太子登基,其身份随着水涨船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李承乾本来是将这个位子,留给马周的,毕竟马周有眼见才识,稍加磨炼,便是朝堂干臣。

    但李世民亲自挑选了个老成持重的刘守礼,考虑到马周还需磨炼,李承乾便也答应下来。

    此刻,这刘守礼带着太子府统率将军前来,是来认个脸熟的。

    太子府本是按燕王府的规制修建,如今主人换了,按照规制,是需要进行扩建的。

    正好李承乾这几天,还得留在皇宫,安抚那不愿母子分离的长孙皇后。

    所以,他便将刘守礼与苏烈叫了来,先认一认人,再将自己对太子府扩建的一些基础要求告知于他们二人,由他们帮着提点工匠。

    “本太子的意思,除了匾额要换之外,其余的一应建筑,都不要再动了。一切从简嘛!那些个规矩、礼制,实在是过于繁琐了。”

    李承乾并不在乎他堂堂太子要屈尊住一个亲王级别的府邸,那些梁柱大殿,修得再华美,也无非徒耗钱财罢了。

    但刘守礼的意思,似乎是不太愿意,他又躬了身:“殿下,朝廷有制,太子府当独占一坊,占地六百亩,府内门、梁、拱、檐、房舍、花园、水塘、假山等都比亲王府规制更大。咱们……”

    这刘守礼倒是恪守本分,但李承乾听不得他啰嗦,将手一摆:“这些东西,不必太过讲究,朝廷也不富裕,花太多钱,本太子于心不安。此事不必再论,便照我吩咐做就好!”

    左右怎么修建,也达不到李承乾的要求,所以他压根就不打算大修大建。

    等先住进去再说,日后若有需要,再行修整就是。

    反正有建筑大师阎家两兄弟在,他还怕修不好一个太子府么?

    那刘守礼还要再辩,可李承乾再三坚持,他也只能点头应下。

    而后,李承乾便遣这两人先行进驻太子府,吩咐工匠停工,只做些微的修改调整。

    同时,他还吩咐苏烈将太子卫率帐下的八百府兵调驻进府,提前做好布防工作。

    安全第一,保住小命,一切都好说。

    将这两人打发去崇仁坊,李承乾终于抽出身来,去立政殿好好陪侍在长孙皇后身旁。

    自从知道了李承乾要离宫,那长孙皇后可是狠狠地将李世民给埋怨了顿。

    李世民被吵得无计可施,又只能求到东宫来。

    依李世民的意思,李承乾得在这段时间多陪陪长孙皇后,好慰藉其爱子之心。

    到了立政殿,正瞧见李世民在殿外背着手来回走动。

    上前一打听,才知道是长孙皇后怒气未消,正给大唐天子吃闭门羹呢!

    如今的李世民,虽然还算不上那个文治武功威慑天下的天可汗,但毕竟也是战场朝堂上厮杀过来的当世第一人。

    可面对长孙皇后,他的手段办法,好像都没了用武之处。

    “承乾,你快去劝一劝吧!”

    见李承乾到来,李世民摇了摇头,叹气交代了几句,便背着手离去了。

    李承乾无奈,只好亲自上前敲门:“母后,是儿臣……”

    屋内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很快,殿门打开,长孙皇后在侍女的搀扶下迎了出来。

    “承乾……你……你老实说……是不是你父皇逼你出宫的……”

    她脸上还挂着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