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眼见着蒙骜还在眉头深锁地细细思量,楚王却有些不耐烦了,毕竟每耽搁一刻,前方便有百人为此付出生命。当然这份急躁的不耐烦还有大部分来自与楚王初次作为说客,急于求成的心态,而这点却是楚王自己所看不到的。

    “将军!寡人亲至难道还不足以表明心迹焉?”楚王有些许急迫地问道:“吾等每耽搁一刻,便有不知多少将士殒命,平白便宜了赵国也!”

    闻言,蒙骜微微抬起头,看到的却是楚王一张略带急躁的脸庞。

    急了?

    如此重大的决定,增能不细细思量?停战就那么急嘛?晚几日、损兵几万那是接受不了,可是这会子功夫能损耗多少兵力?几百?反正不会过千!这就等不及了?

    蒙骜颇有些不可思议,说好的慈不掌兵呢?

    眼看着楚王急得甚至踱起了步子,蒙骜眼珠一转,一个念头瞬间涌上心头,将蒙骜心中的顾虑消散得干干净净。看着踱着步的楚王,蒙骜简直乐开了花。

    急了好啊!你急了,咱才有机会啊!

    打定了主意的蒙骜却不曾言语,装作思考状,眼睛却停留在面前的楚王之上。

    良久,秦军大帐之外的安陆城还在进行着无休止的杀戮,刀噼斧砍之声不绝于耳;而大帐之内却是一片寂静,只有那灯罩下火苗伴随着楚王的踱步不断地跳跃着,越跳越快,几乎就要把自己给跳没了。。。。。。

    楚王的心态已经有点被搞崩溃了,一旁的楚使想要提醒一番,却又不知该怎么开口。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沉默的力量吧。

    而这些情况都尽收在假装思考的蒙骜眼中。

    “将军考虑得如何了?”

    这已经时楚王第三次询问了。

    “是时候了!”蒙骜心中想到。

    随即,蒙骜对着楚王便是一礼,说道:“楚王陛下恕罪,此事事关重大,外臣不得不多方考量。”

    楚王没有回应,蒙骜随即继续说道:“依外臣所见,若赵国果然出数十万大军而攻韩魏,则此战非你我秦楚联手不可胜也!故此,停战而保存战力亦是应有之意。”

    楚王闻言,双眼一亮,说道:“将军这是同意了?”

    “然也!”蒙骜点点头说道:“国家利益在前,个人的些许荣辱何足挂齿也!虽未得王命而停战,或遭非议,然为了最终的非议,外臣也当为之也。只不过。。。。。。”

    说着蒙骜两眼看着楚王,似有些什么不情之请。

    而闻言的楚王至此才明白过来,对面虽然是秦国的上将军,但虽是万人之上,却还是一人之下,无法与自己相睥睨,而秦国的白起之死也不过数年之事,也难怪他多方踌躇了。

    看着眼前一脸坚毅的蒙骜,楚王竟然有些同情了起来。只是这番情感若是让蒙骜知晓了,定会令其哭笑不得。

    对蒙骜抱着同情之心的楚王,随即大方地说道:“将军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蒙骜看着大方的楚王,心中不由得又是一阵窃喜,但表面还是略带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瞒楚王陛下,连月大战,末将麾下将士多已疲乏不堪。既然秦楚已为联军,愿得安陆之半城,以供外臣麾下大军修整之用,以利之后与赵军之大战也。”

    楚王看着眼前的蒙骜,哪里不明白他的意思。这是既不想放过赵国,也舍不得自己的安陆城啊!

    自己放秦军入城是简单,可要秦军离开可就难了,即便是到时候联军出发,秦军会不会要求留下一直部队在安陆城中呢?即便不留下另一只明面上的队伍,会不会如同郢都一般,在不知道何地挖上几条地道?

    而安陆城作为自己国都(陈)的最后屏障,显然是决不允许落入秦军的手中的。否则明日打败了赵国,后日秦军就将进犯我楚国了。关于这点,楚王还是算的很清楚的。

    随即楚王摇了摇头,说道:“安陆城为我国都之屏障,绝不能允许外军之驻扎也!”

    蒙骜刚想说些什么却被楚王打断道:“此乃底线,无可置疑,否则此地给了秦国,又与给了赵国有何异同?万不可说秦军对安陆城无所企图也!”

    “此一时彼一时也!”蒙骜稍稍解释了一句,却又被楚王打断。

    “若是你我再寻此小利而置大局于不顾,则必为赵军所趁也!”楚王澹澹地说道。

    难得楚王还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一句话,蒙骜心中默默为楚王点了个赞。随即蒙骜的脸色便垮塌了下来,当然其中有被楚王揶揄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表演的成分居多。

    很简单的道理,作为狡猾如狐的秦军主将,更是跟楚军打了多少年交道的蒙骜,难道会不知道安陆城是楚王和楚国的底线,那种不可动摇的底线?显然蒙骜并不会不知道。

    之所以索要安陆城,无非是“取法乎上而得乎中”的伎俩而已。

    果然,面对着楚王咄咄逼人的拒绝,蒙骜终是轻叹一声,说出了自己真正地意图。



    第三百八十九章 齐抗赵秦楚合编为“争赢”赵括亲征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委委屈屈的蒙骜,低声地诉说着他最终的请求:“既然安陆城中不可入,那便请楚王领军自安陆城中而出,与我军合编之,可乎?”

    “合编?”楚王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蒙骜。

    “然也!”蒙骜点点头说道:“昔日五国攻赵之时,便是因前期未能完成混编而致使田单有机可乘,终至各个击破也!故此次战于赵也,你我二军,需谨记教训,可先行合编,以避免重蹈覆辙也!”

    楚王闻言,眉头紧锁,显然这样的理由并不能完全说服楚王,毕竟合编容易,再要分离出来可就难了。

    蒙骜倒也没有想要趁机吞掉楚军的意思。

    甚至蒙骜的想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是为了更好地抗击赵国,当然也顺便为秦国拿到联军的绝对主动权,也算是对于自己擅自停战的一个解释。

    当即蒙骜便继续解释道:“战场之上,若是秦、楚两军分阵而列,则赵军攻秦时,楚必视秦之急时方入战团,反之亦然,此乃天性,非人力可阻也。然此渔翁之心态,将战于赵者,却易为赵军所利用,此五国攻赵之战即为明例也。是故欲与赵之战者,必合编而使令出一门也!”

    “至于楚王陛下所担心者。”蒙骜摇摇头说道:“无非惧于我秦军趁机而吞楚军,外臣岂能不知也。对此,外臣之想法,可行合而不混之策也。”

    “将军,且细细说来!”蒙骜的分析显然说道了楚王的心坎,楚王当即追问道。

    “诺!”蒙骜点点头继续说道:“我秦军之中,以三千为营,设校尉也,万人为部,设都尉也。料想贵军之中亦相差不远。则你我二军之合编,以营为基,一营之内尽为秦兵或是楚兵;一部之内,或是两营秦兵加一营楚兵,或以两营楚兵加一营秦兵合之,可也。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无法相互吞并,是为合而不混也!”

    “妙计!”楚王当即抚掌道:“合而不混,战时可行一家之令,分时亦无需过多纠缠,果然妙计。”

    随即,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二人,分别下令鸣金收兵,而秦、楚两军的合编也很快在第二日开展了起来。当然,为防万一,楚王还是留出了五万大军守卫安陆。

    虽然两军之中不少将士都想不通:昨夜还在拼个你死我活,睡了一夜就成了友军了?

    尽管抵制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都被两人暗暗压下,直到秦王的指令抵达安陆,而赵国攻下韩魏的消息也随即在军营中传开,再愚蠢的人也明白其中意味着什么,随即反对之声消失无踪。

    而此时,秦、楚两军已经合编合练了五日之久,虽然谈不上如臂使指,但也算是消息通畅了,再加上沿途的训练,蒙骜相信抵达战场之时,做到令行禁止还是不成问题的。

    可以说,楚王用自己的性命为担保,为联军的整备争取到了宝贵的五日时间。

    秦王的王命既下,秦楚联军共计四十万大军随即浩浩荡荡杀向既定的战场——平舆一线——楚国境内,与魏国交接的重镇。

    而李牧麾下的二十九万大军,如今正屯驻在魏楚边境、魏国境内的重镇——上蔡郡一线。

    平舆至上蔡城,路途不过数十里,旦夕可至,而其地势平坦,也算是大兵团作战的最佳位置了。也因此双方将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此地作为决战的战场。

    当然了,因为双方的兵力都颇为庞大,故此亦不可能聚集在一座城池之中,而是以平舆城和上蔡城为基点,各自构筑了一条延绵数十里的壁垒。

    两军壁垒呈现南北走势,自东北而西南,其中赵军壁垒北起汝阳,中以蔡阳为基础,南至上蔡为末。

    而秦楚联军方面,则北起顿城,南至平舆,以蒙骜将军为主将,楚王亲任监军,而秦王也带着函谷关中两万多部队前往平舆会师,如此一来联军的数量便达到了四十二万。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自然不能瞒过赵国的细作们,秦楚也没有想要瞒过赵国,如今的他们只想正面与赵国好好打一场,显然从兵力上来看,他们是具有优势的。

    而在赵国细作的“努力”下,很快秦、楚二王率大军北上的消息便传到了赵国邯郸王宫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秦、楚两国国战的战书。

    曰:

    “赵者,自括继王位以来,穷兵黩武也,年年兴兵攻伐于外,而百姓更困苦于内。今无端而灭韩、魏之社稷,绝其宗庙之继,可称无道也。今秦、楚之王,奉天命而讨之,旌麾北指,乃纾赵之百姓于倒悬,而存韩、魏之宗社,则欲以带甲百万众,愿与赵王会猎于平蔡之地也。”

    战书很简单,前面都是废话,都是些出兵的借口而已,其中重点就两条:其一,秦、楚两王亲自下场,带甲百万;其二,战斗地点,平舆与上蔡之间。

    当然了,从细作传来的消息来看,带甲百万是没有的,但是四五十万大军还是有的。

    细作的消息和战书的传来很快在赵国朝堂掀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倒不是有人打退堂鼓,事到如今,明眼人都看得清楚:如今的赵国有进无退,此战也避无可避。而只要打赢了这场战争,赵国一统诸国的脚步便再无人可阻挡。

    所以,朝堂的讨论围绕的是如何打好这一战而去的。

    要说在制定先攻韩、魏的策略之时,赵国其实已经拟定了之后的作战计划,这也是李牧大军能够在灭了韩魏之后迅速向上蔡集结的原因。

    但令赵括和赵国朝廷有些意外的是秦楚联军居然还有四十多万,因为在原先的预计之中,经过数月的鏖战,尤其是秦军增兵之后,秦国在“速胜”的战略指导下,应该会不惜兵力力克安陆城的。如此一来,秦楚双方的兵力必定损耗颇多。

    预计之中联军的兵力应该在三十至三十五万左右,而不是如今这般达到四十多万。

    等于说赵军准备好了三桌的酒席,却来了四桌子的客人,前线的兵力明显存在不足。那么是从河东、东山、东来等郡抽调大军,还是如何打算,却是一个大的难题。

    这也是赵臣们争论的焦点。

    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随着李牧的一封信件也在内阁中爆发。

    信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