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再世权臣-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爷辛苦布的局,损害国家利益。否则就算再不忍心,我也必须将你二人头颅悬挂在辕门之上!”
  霍惇向后跪坐在地面上,久久没有言语。
  最后他重重磕了个头,哀求道:“请准许末将去禁室探望严寺卿,与他说说话。末将会尽力开导他。”
  苏晏颔首:“你去吧。情乃人之天性,我禁不了,也不想禁。”
  霍惇行礼告退。
  荆红追抱剑站在苏晏身后,脸色冷肃,仿佛字字句句听得认真,又仿佛全程魂游天外。
  苏晏回头见他这副门神模样,忍不住轻哂:“方才我说得哪里不对?还望荆红大侠不吝赐教。”
  “唔?唔。”荆红追眨眼说,“大人口干不干?要不要先喝杯菊花茶,再吃晚饭?”
  …
  八月二十二,由腾骧左卫指挥使龙泉所率领的五千锦衣卫人马,已急行至灵州。
  龙泉在半路就接到京城中飞鸽传来的圣谕,说苏御史已经找到,眼下正在灵州,命他们直接前往灵州,听候苏晏差遣。至于所需粮草,已由皇帝亲自责成户部调度。
  皇帝在给苏晏的密旨中写道:万事开头难,清河新接手地方政务,想要大刀阔斧改革,必然得罪当地权贵,触动一张张利益网。朕既然授命于你,让你做朕手中之剑,便不会只任你一人披荆斩棘。这五千锦衣卫,均是精锐人马,其中半数,在十多年前曾随朕北征,是战火洗礼过的勇士。如今借你,不仅为壮声势和防身,更为了在关键时刻能以力破巧,事半功倍。
  末了一句是:“秋月寒江,见之如见卿。北关渐冷,切切保重,勿立于风口浪尖。”
  苏晏将密旨反复读了几遍,连书写时笔毫误触纸页的、针尖大小的墨点,也当做作品细细欣赏,最后感佩万分:皇帝对他的信任与厚爱,真可谓无以复加。虽说明君用人不疑,但似这般连亲卫与旧部都能借用的信重,叫他何以为报!唯有鞠躬尽瘁,早日清平一方了。
  他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给皇帝写了封十几页的长奏折,详细分析陕西马政废弛的诸多原因,点明当地官吏渎职、豪绅横霸、边军牟利等诸般弊病,最后提出了八条改革方案。
  …
  紫禁城,奉天殿。
  今日皇帝并未御门听政,而是选择在殿内小朝。六部大臣列队丹墀两侧,景隆帝高居龙椅,左下侧坐着陪同议政的太子朱贺霖。
  一名声音清亮的内侍,正在高声诵读监察御史苏晏从陕西递送来的奏折。
  “其一,慎择卿寺官员,罢黜不职,荐举贤能。”
  提请罢免苑马寺卿李融为首的二十八名不称职官员。视其情节轻重,有的发送回京、另行任用;有的免职放回,冠带闲住。
  提请擢升十二名素有才干、刚正不阿的中低阶官员,升任主官。
  提请将经验丰富的山西行太仆寺卿袁琰,调任为陕西行太仆寺卿,顶替原寺卿严城雪。
  提请吏部增派官员十六名,分别入驻两寺、茶马司、盐课司,填补罢黜后的空缺。
  提请提高两寺官员待遇,按官阶增加月俸,其他衙门当以体统相待,不许与之抗礼。
  提请实行每年一度的两寺官员考核制度,由朝廷派遣的督理马政御史亲自主持,当地巡抚、巡按官不得干涉,永以为例。
  如此一来,等于是陕西两寺与涉及马政的官署,高阶官员几乎全员换血。
  苏晏之前曾许诺,给两寺提升待遇,言出必行。只不过提是提了,享受到新待遇的却不是原来那批主官,而是空降部队和最底层的小吏差役。
  吏部左侍郎与右侍郎开始争论,如此大面积官员调动,是否会引发不良反应?一个人认为摧枯拉朽、破而后立,一个认为恐导致基层官吏人心动荡。
  却听龙座上的天子道:“如此贪官污吏的人心,要来何用?准了。”
  …
  陕西,灵州。
  苏晏乘坐的马车正行驶在前往平凉府的路上,成百上千的锦衣卫披甲持锐,拱卫两侧,充分显示出钦差大臣的赫赫声威。
  十几名被罢黜的官员结队来拦车诉冤,跪伏在马前,哭天抹泪,求巡抚御史网开一面。
  苏晏撩开车帘,探出个脑袋,很和蔼地朝他们挥手:“别栈恋职位了,走吧,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其实种红薯也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还有玉米,都是菲律宾……呃,是苏禄国商人从美洲引进的,只要把这两样庄稼种好了,我大铭永不会亡于灾荒。你们肩负重任,可不比在闲衙里翘腿喝茶有意义得多?去吧去吧。”
  “大人,当心偷袭。”荆红追说着,握住苏晏的肩膀,把他脑袋也一并拉回车厢,理直气壮地揽在自己肩窝。
  苏晏经历了两次暗杀,一次是刺客潜入驿站,被荆红追一剑削了两只手,还有一次对方刚靠近外围,就被锦衣卫当场抓获,都没能得手。
  反倒被他顺藤摸瓜查出了背后指使,用尚方剑直接砍了脑袋。
  主使们的脑袋用石灰腌制了,传阅到陕西各府城、州县。传了一圈以后,暗杀就此绝迹。
  不过,荆红侍卫唯恐他家大人头发丝被风吹掉一根,依然像头竖着耳朵的猎犬,警惕性十足。
  但这回出问题的不是被罢免的官员,毕竟他们哭唧唧一番后,最后还是得认命,回家种红薯去。
  而是平凉郡王——朱攸苟。
  对,就是不许别人绰号“狗王”,险些将人斩首示众的那位。


第126章 钉子户必须拔
  紫禁城,奉天殿。
  诵读太监的声音清亮高亢,余音在金銮殿内回荡:
  “……其二,清复牧马草场。”
  提请重新丈量土地,安插界标,恢复原有的十六万顷草场。
  提请严惩占地开垦私田的官豪势要,凡盗耕草场者,依律问罪,并追征盗耕期间的牟利。
  提请颁布实施“清退令”,若抗令不遵,不肯退还盗占的土地,则官员解职、军丁发落边卫、百姓判流刑。负责的官吏不用心清查者,一并治罪。
  这一项众臣无有异议,很快就通过了。
  景隆帝朝蓝喜招招手。
  蓝喜当即挨过去,侧耳细听吩咐。
  只听皇帝低声道:“回头记得提醒秉笔,在批复的公文中加一句——监察御史苏晏当统筹全局,无需事必躬亲,丈量土地、核查清退等具体事务,交予陕西巡抚魏泉落实即可。告诉魏泉,他敢阳奉阴违,朕摘了他的官帽,让他也回家种红薯。”
  蓝喜低着头,连连称诺,心里不由吐槽:皇爷一面让人千里奔波、劳心劳力,一面又担心人累着,想着法儿地教他躲懒。可昨夜看着对方奏折时,咱这位万岁爷不还在感叹,说苏御史年少优养,身体又文弱,希望他在陕西能吃苦耐劳,把马政一事办得漂漂亮亮,最后克竟全功?如此左右矛盾,还不如把人留在京城,别放出去得了。
  太子坐得近,耳朵又忒尖,听见这番细语,急巴巴补充道:“再加一句!叫他勿忘太子伴读的身份,不可懈怠职责,空余时多给东宫写信。写信不能糊弄,别老说些树叶黄了、看到几只大雁之类的废话,得告诉小爷,他想不想……”
  景隆帝清咳一声。
  朝臣们以为圣上有话要说,齐齐闭了嘴,连同宣读的内侍也成了哑巴,殿内鸦雀无声。
  太子尴尬地看了眼父皇,打住话头,有点憋屈。
  ——凭什么奏折一写就是十几二十页,父皇可以时不时地翻看,还跟在金豆盘子里找珍珠似的,在字里行间比划来比划去。而自己得到的只是又一封问安信,从开头称呼到结尾署名才613个字。厚彼薄此,这不公平!
  景隆帝看出了太子的委屈与不满,但没打算安抚他。
  下朝之后,皇帝对太子说:“613个字已经够多了,至少比你交的窗课字数多。今日就‘制衡之术’再交一份策论给朕,不得少于613个字。”
  太子百般抗议无效后,像只斗败了的小公鸡,蔫儿巴巴地走了。
  …
  苏晏不知道,在京城皇宫里埋头写策论的太子,一边恼恨他的信才写了613个字,一边又庆幸才写了613个字,和自个儿父皇一样的矛盾。
  苏晏只想知道,如果他用尚方剑砍了皇亲的脑袋,景隆帝会不会感到宗室受辱,难以容忍他的一再僭越而翻脸无情,押他回来给亲戚报仇?
  因为他已经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麒麟臂,想砍面前这个阴阳怪气的死胖子。
  死胖子名叫朱攸苟。
  …
  平凉郡王朱攸苟是先帝(即显祖皇帝)的孙子。他的父亲是高丽妃子所生的不得宠的皇子,封为存王,被早早打发去陕西就藩。
  存王薨后,长子袭了亲王位,但早夭,“存王”封号就此断绝。朱攸苟身为次子,只得了个平凉郡王的封号。
  论辈分,他是景隆帝的侄子。不过他也知道,若真把皇帝当亲叔叔,那就是天下第一号傻瓜。
  今上是什么性子,防宗室像防贼,如辽王、卫王、谷王、宁王……这些曾经掌兵镇边的亲王都给削了兵权,连嫡亲的胞弟都圈禁在京城,哪里还会多看一眼他这个泯然于众的侄子。
  估计今上连他这个侄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要知道当今郡王足有一百多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封地,与亲王一样,未奉诏终身不得入京。这些宗室在藩地也是无所事事地被豢养,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能蓄意结交地方官员。
  朱攸苟在封地闲出屁,于是半辈子致力于给自己找乐子,那就是盖庄园。
  他有钱啊,不仅拿着不劳而获的郡王俸禄,更有一个私人小金矿,庄园盖了一座又一座。这些庄园是他的别院、游猎场,更是他的摇钱树,用来种植粮食、果树、香料等,再招募逃亡的牧军、流民进行耕种,每年又是一大笔进项。
  朱攸苟盖庄园上了瘾,地皮不够,便打起了草场的主意。
  他想着,反正场多马少,牧草白白长了也是给兔子啃,不如拿来给我开垦。先还是向苑马寺低价收购地皮,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干脆把地标一插,直接占领,搞起了圈地运动。
  地方官员忌惮他宗室贵胄的身份,又兼拿了好处,干脆与他合伙搞起了农副业深度开发——当然,占的是国家的地,赚的是自家的钱,连税都不用缴纳,没毛病。
  本来钱赚得好好的,可那天杀的监察御史苏晏一来,就要逼他们清退土地,把草场还回去。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于是朱攸苟觉得他死掉的爹又被杀了一遍,火冒三丈地拍桌骂娘,把前来办理清退手续的官吏给轰出了郡王府。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带了三百护卫甲士,在庄园附近巡逻,发现来丈量土地的两寺官吏,逮住就是一顿暴打。
  清退令下达了一个多月,朱攸苟的庄园依然巍然屹立在草甸上,连一根麦子都没少。如此一来,其他被清退的官绅豪强也不干了,纷纷有样学样,赖着不动,拒不执行法令。
  “……令下难行啊!”新到任的苑马寺卿向苏御史诉苦,“下官治下的吏役们被打出十名重伤,数十名轻伤,其中两人伤重不治,下官还得东挪西凑地掏抚恤金。”
  苏晏沉声道:“不把平凉郡王这个钉子户拔了,清退令就推行不下去。此事就交予本官解决,你先去安抚吏役。”
  于是他怀揣圣旨手提尚方剑,带着荆红追与一大队锦衣卫,前往平凉郡王府踢馆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