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再世权臣-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晏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连皇帝几声清咳,都没把他神游的魂儿唤回来。最后还是于彻之看不下去,一巴掌拍在肩头,才把他拍醒了。
  皇帝关切地问他为何恍惚,是否身体不适,苏阁老努力把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红纱衣、金铃铛的一幕踢出去,心虚地支吾两句,就想与其他两位阁臣一起谢恩告退。
  结果杨亭和于彻之退走了,苏晏在离殿前犹豫一下,忍不住问了句:“那回春丹你没乱吃吧?真不能多吃啊。”
  朱贺霖微怔后失笑:“清河这究竟是关心我呢,还是关心你自己?”
  “……我自己?”苏晏有点懵。
  朱贺霖走近前,揽住他的后腰,往自己身前一贴:“感觉到了?放心,朕还年轻得很,远没到要靠外物才能雄起的年龄,跟了朕不会让你吃亏的。”
  苏晏陡然间面红耳赤,挣扎着压低了嗓音:“什么吃亏不吃亏!胡说八道,为君的颜面都不要了?”
  朱贺霖反问:“金枪长闲置,宝剑久空悬。里子都填不满,要面子何用?”
  苏晏在窘迫中忍俊不禁,脱口道:“不倒的才叫金枪,你那只能叫——”他猛地收口,把“快枪”硬生生咽回去,打了个逆嗝。
  “——叫什么?!”朱贺霖沉下脸逼问。
  苏晏边打嗝,边说:“火、火枪……”
  火枪射速快,换子弹装填也快。朱贺霖两颊肌肉微微抽动,咬牙道:“你不就喜欢摆弄火器?怎么,你那天工院可以整天倒腾着改良枪铳,就不许我这边也改良改良?”
  苏晏后背被压在大殿的金柱上,强迫检验改良效果,发现对方的这把火枪许久不见后果真如更新换代了似的,任他一手怎么来回拉枪膛,另一手怎么扣扳机,就是不发射子弹。
  他手腕酸得很,喘气道:“行了行了,金枪就金枪吧,我不过一句调侃而已,你就这么记仇……小心眼儿。”
  朱贺霖面色潮红、额角渗汗地瞪着他:“这是调不调侃的问题吗,啊?这事关男人的尊严!”
  苏晏手指在枪管上颇有技巧地一捏,指尖几乎陷进枪口,终于把射速、弹道与容弹量这最后一道检验程序也完成了。朱贺霖急促低喘着向前倾身,整个人的重量都挂在他身上,苏晏后背抵着柱子无法闪躲,只好伸展双臂抱住对方。
  片刻后,喘息声渐止,朱贺霖用略显沙哑的嗓子,委屈地指责:“你耍诈!”
  苏晏怀疑他真吃过回春丹,嗤了声:“你用外挂!”
  “外挂”一词不明其意,但这不影响朱贺霖表面委屈,实则暗喜不已,心道这回且放他半马,由他用手验枪,回头也给他喂个补药丸子,那时可就上下都得用齐了。
  苏晏比其他阁臣迟了半时辰才出殿,被初春的小冷风一吹,恍然回过神来:妈的,我方才为什么不推开他,不使劲揍他?还真给老老实实地验了一回枪!
  想来想去,也只能归结为这小子越发有皇帝威严,自己在气势上被压制了。再一想,又觉得其实与威严无关,自己只是看不得对方那湿漉漉的委屈眼神里,逐渐透出沮丧与失落之色。
  苏晏心情复杂地叹了口气,喃喃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唉!”
  …
  皇帝在斋宫守了荤戒,却破了半个色戒,因此更加食髓知味,想要趁热打铁把剩下的一半也破了。
  而懊恼自己又造了孽的苏大人,这些天又开始躲着皇帝,议事也伙同其他臣子一起,尽量避免私下面圣。
  朱贺霖有心给他也进进补,可惜眼下似乎不是时候。派出的京军三大营在北直隶的固安附近,与杨会所率的乱军前锋打了几场仗,基本都赢了,但没杀死或俘获到杨会。
  杨会也秉持了一贯谨慎而老练的风格,从不恋战,一败就退,退远了又绕回来,在山东、河南与北直隶的夹角区域打起了游击。
  “他是来试探京畿兵力部署,找突破口的。”苏晏研究着对方的行军路线图时,说道,“同时他也在等待王五王六甩开戚敬塘的围堵,前来与他会师,然后以全军之力撕开京畿防线,直扑城下。”
  “想要捕捉游鱼,便得编织一张大网。”于彻之提议,“我们得增派兵力,四面包抄,赶在乱军主力到来前灭了他的前锋。”
  “三大营已尽数出动,边军精骑尚未抵京,再增派,就只能动用上率亲卫了。”杨亭摇头,“我还是觉得京城一再削弱守备,太冒险。”
  朱贺霖却毫不犹豫地道:“京畿若是失陷,京城城墙就算固若金汤又能多撑几时?把朕的腾骧四卫也派出去。”
  于是四万腾骧卫在指挥使龙泉的率领下离开京城,南下直奔近京地区,与三大营联手成合围之势,困住了乱军前锋。在几场鏖战之后,乱军前锋部队大败,杨会被俘,准备押往京城受审。
  就在京畿官民松了口气之际,一支打着“贤”字旗的队伍无声无息地出现在保定府,从西路逼近了京畿。与此同时,一封“讨伪帝檄”的檄文传遍北直隶及周边地区。
  檄文是以显祖皇帝长子(即已伏法的信王)遗孤的口吻而写,言辞极犀利尖刻地揭发了先帝景隆帝与今上清和帝并非显祖血脉,为窃帝位而谋害皇嗣的罪行,提出要为谋叛而死的信王平反、恢复身份。同时呼吁宗室们与各方仁义之师同他联手,一起推翻伪帝统治,迎请正朔归朝。
  檄文的署名是——信王遗孤,宁王世子朱贤。
  第一个响应这份檄文的,便是王氏兄弟的“义军”,称信王之子朱贤就是他们要扶的那个“贤”,他们兵临京畿,就是为了逼迫伪帝退位,迎回大铭太祖、显祖皇帝的真正子孙。
  紧接着,宁王发了一纸声明,大意是朱贤虽被他收为养子,顶了个宁王世子的头衔,但自己重病在身,对其所作所为既不清楚,也不支持。檄文之事与他无关,恳请朝廷看在他身为宗室、又命不久矣的份上,原谅他的失察之过。
  这纸声明满满的求生欲与自保之意,只说自己病重不知情,至于世子朱贤是对是错、如何处置,一概不提。
  像打开了一扇时局混乱的大门,藩王们闻声而动,卫王、谷王、珲王……纷纷向朝廷上书,要求入京“清君侧”。
  这个清君侧,含义十分之微妙。从字面上看,是“铲除君主身边的小人,匡扶君主”的意思,仿佛要帮他们的侄子朱贺霖诛杀奸佞,好让他继续坐稳龙椅。
  然而自古以来,那些打着“诛某某,清君侧”名义的军事行动,无一不演变成自立为王的叛乱。
  久而久之,“清君侧”就成了逼宫的代名词,不过是野心家一开始拿来粉饰自身、掩盖图谋的遮羞布而已。
  这是藩王们的一场集体逼宫。除了病重的宁王、不久前被赐死的辽王、重回边陲的豫王之外,其他所有显祖皇帝的儿子——
  那些曾经镇守九边、手握兵权,却被景隆帝逐一削藩的亲王们,终于在他们忌惮的景隆帝驾崩之后,在年轻的清和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在信王遗孤打开了天潢玉牒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气势汹汹的反扑之机。
  朱贺霖看着这些落井下石的叔父们“清君侧”的请愿书,满纸大义凛然、为国为民,甚至还对他表示了莫大的关怀与效忠,口口声声要进京锄奸、为君分忧,执信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富宝以为皇帝气得手抖,唯恐怒极伤身,忙过来劝解。近身后却见皇帝并非暴怒,而是在无声地笑。
  笑得满脸讥诮与不屑,笑到手抖。
  京师之危机,或许并不应在王武、王辰身上,而是应在别的什么上。苏晏的推测言犹在耳,字字珠玑。
  “来吧……都来。”朱贺霖说着,将这几封请愿书往地面一甩,从龙椅上起身,隔着空旷大殿问天下,“——还有谁?”


第418章 谁跟他有一腿
  “阿勒坦十万骑兵阵列于河套之外;王氏乱军揭竿造反,兵迫京畿;信王余孽在各州府散布檄文,谤君讪上;藩王们蠢蠢欲动,怕是很快就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京逼宫……社稷危在旦夕!皇爷,事态紧急,该出手了!”梧桐水榭之内,褚渊躬身抱拳,一脸焦急地恳求。
  景隆帝俯身在桌案前作画,是一幅“日照江山图”,纸面上山川城池恢弘浩丽,一轮红日升出群山,照耀着九州大地。他正以朱砂渲染朝阳的红晕,待晕染完辉光,方才搁下朱笔,换了一支沾墨紫毫,在旁边裁成小幅的素笺上写道:
  “弈者是何人?”
  褚渊一怔:“这……臣不知。”
  景隆帝又写道:“那就让火继续烧。”
  褚渊深吸了口气,依然不能平息心中疑虑:“难道皇爷就不担心这四面大火烧得太凶太烈,危及大铭江山,也危及小爷?”
  景隆帝写道:“灭火是治标,擒住纵火者才是治本。至于人君,若无定风波之能,何以御天下?”
  若不是皇爷只有小爷这么一个嫡子,褚渊几乎要以为这是把小爷抛出去,去做吸引火力的靶子了……等等,也许他这一丝惊念窥破了某种真相——新君在位,先帝如何还朝?
  褚渊暗骂自己荒谬,皇爷与小爷父子情深,断不至于此……然而李渊与李世民,李隆基与李亨,哪一对不是曾经的父子情深呢?结果该夺位的时候、该软禁的时候,谁也没手软过。
  皇爷曾因绝症发作时动了开颅奇术,不得已才传位储君,难道龙体痊愈之后,就没有考虑过帝位归属的问题吗?
  天家之事,岂能以寻常父子情度之!自己一再劝皇爷重视小爷安危,万一被当做心生贰意……褚渊背上冷汗浆出,低头道:“皇爷说得是,事已至此,不继续钓出幕后黑手,就前功尽弃了。臣相信以小爷的洪福,定能逢凶化吉。”
  最后一句纯属套话了,若只靠福气运气就能化险为夷,天底下哪里还有劫难?但褚渊在短暂的混乱后依然选择了效忠他唯一的君王,所以这句套话再空泛,也说得坚决。
  景隆帝抬头望了褚渊一眼,目光中的深意无人能参透。他翻过一页新笺,缓缓写道:“你认为是否该离开此处?”
  褚渊知道景隆帝动了移驾的念头,是因为元宵之夜意外折断的灯杆,将本来隐匿在暗中的身形暴露在了苏晏眼前。即使苏大人那时正因脑伤服药,神志未必十分清醒,可之后有便衣的暗探于东市附近出没,虽未能查出皇爷行踪与此处水榭,毕竟是个隐患。
  想了想,他谨慎地答:“此处藏于野山密林间,偏僻隐秘,但时间久了也难保不会被勘破。皇爷若有此意,臣再去寻个更加隐秘之地,不过恐怕得离京城有一段距离。”
  景隆帝沉吟片刻,写道:“再去城东打探,若发现那些便衣暗探撤了回去,就暂留不动。反之则即刻转移。”
  褚渊领命而去,没几个时辰回来复命,说他所发现的那些暗探果然撤得一干二净,就像元宵之夜的相逢一面从未发生过一样。
  清河知道朕不愿露面必有隐情,他选择遵从朕的意愿,所以才阻止贺霖派人暗查……景隆帝既欣慰又有些怅然。他将之前所写的几张素笺丢入炭盆,另换了一张帛条,笔触凌厉地写了两个字:
  ——惊蛰。
  褚渊接过帛条,并不好奇这密语背后的含义,也十分熟稔地知道该送去哪里,毫不犹豫地告退了。
  景隆帝又重回到独处的高寒中,望了望窗外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