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万户侯-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谢相国大人。”那妇人欢喜无限地从侍卫手上接过帖子。低头看了一看,忽然她脸色大变,“怎么,你不是哥舒相国吗?”
    杨国忠一怔,心中老大不是滋味,闹半天这妇人弄错了。那些奉承话都不是给自己地。他克制住心中的不悦。尽量用温和的语气道:“哥舒相国是左相国,而我是右相国。右可比左大,你难道没听说吗?京城杨相国。”杨国忠诱导着这个妇人,此时他心中倒有一点紧张,她是自己第一次碰到地最底层百姓,自己在他们心目中形象如何?
    虽然杨国忠从来不把这些底层百姓放在心上,可今天难得碰上,他竟在意起来,就象从不把名次放在心上的学生,可真当老师当众念名次时,他又紧张起来一样。
    那妇人摇了摇头,“我们乡亲都只知道哥舒相国是京城最大的官,也是最好的官,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羊相国、牛相国,我要找哥舒相国,我不要你的纸片。”说完,她把名刺还给侍卫,转身便走。
    “大胆!在相国面前竟敢放肆。”一名侍卫举起皮鞭便要向她后背抽去。
    杨国忠见众目睽睽,便一扬手制住了他,“算了!不要和这种草民计较,要迟到了,赶路吧!”
    “驾!”车夫甩个鞭花,马车起步,一众侍卫护卫着,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很快便消失在朱雀大街的尽头。
    那妇人匆匆走进人群,谁也没有注意到,她在回视杨国忠马车时,眼睛里竟闪过一丝冷笑。
    “相国,这种愚民蠢妇说的话,不必放在心上。”随行的侍卫长见杨国忠一直不吭声,知道他是在为刚才农妇的话而生闷气,便出言安慰他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这些普通百姓大都知道哥舒相国,他们不懂朝廷之事,相国不必和他们计较。”
    他越说杨国忠越不是滋味,最后杨国忠一声断喝,“够了!别说了。”
    他‘砰!’地一声把窗户关上,阴沉着脸,他今天一天地心情就这样被破坏掉了,今天那农妇的话是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提醒了杨国忠,哥舒翰已经对他构成了威胁,不是吗?永王之事哥舒翰现在已成了主导者,事事都要看他地态度,以他来拍板决定,尤其他掌军权后便不再和自己商量什么,而是直接向自己发号施令。
    杨国忠心中忽然生出一丝警惕,若永王即位,以哥舒翰和他的密切,自己还能保得住右相之位吗?一片阴云悄悄飞进了杨国忠的心中。
    马车进了朱雀门,沿着承天门大街继续朝前走,他从皇城里穿过,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百官中起一个表率作用。
    中书省办公之地是在大明宫,杨国忠需要从东北角地延喜门出去,穿过永昌坊、光宅坊才能到丹凤门,可他刚到延喜门时,却听见有人在叫他。
    “杨相国!杨相国!”他探头从车窗望去,只见在城门旁停着一辆马车,马车旁站着一人,在向他挥手,正是昨晚拜访过自己的张倚。
    杨国忠的马车停了下来,他打开车窗笑道:“张侍郎,出什么事了?”
    张倚快步跑来,躬身施一礼道:“杨相国,属下的马车坏了,能否顺路搭一段车?”
    杨国忠呵呵一笑道:“张侍郎客气了,上来便是。”
    “能与相国同车,是张倚的荣耀。”
    张倚爬上马车,却向杨国忠使了个眼色,杨国忠会意。立刻命车夫道:“不要走老路,从来庭坊过去。”
    马车启动,果然没有走永昌坊。而一直向人烟稀少的来庭坊方向驶去。
    “相国,这是永王殿下给你地一封信。
    怀里摸出李璘地信递给了他,信封用火漆封口,没有迹。
    杨国忠直接从侧面撕个口子,将信抽了出来,信的内容很简单,岭南方面正好无皇族驻守,命杨国忠上折请调楚王李豫为岭南宣抚使。长驻岭南。
    杨国看罢半天不语,若是早一两天。他必然会欣然同意,可昨晚李豫刚刚拜访过他,让他生出了多留一条路地想法,再加上刚才农妇地一番话。此时,他的心境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对永王的这条命令,他竟有了抵触的念头。
    “相国,永王的意思是。
    张倚见杨国忠久久不吭声,便试探他道:“永王可是有新的指示?”
    杨国忠随手将信给了他。“你自己看吧!”
    张倚早知道这信的内容。他装模作样看了一遍。欣然道:“相国,此计甚妙。若李豫去了岭南,他一年半载之内是回不来,正好给哥舒大将军时间。”
    “又是哥舒翰!”杨国忠暗暗一咬牙,他此时对这个名字异常厌恶,见张倚兴奋之色溢于颜表,他不由冷笑一声道:“我让他去岭南他就去岭南吗?永王殿下对皇上那边已经说通了吗?哼!影子都没有一个,有什么可高兴的!”
    张倚听杨国忠口气不善,不由暗暗吃惊,又纠正他地错误道:“殿下的意思恐怕是要相国去和皇上说这件事,而不是他本人去说。”
    “我去说?”杨国忠更加不高兴,他拉长了脸道:“为什么事事都要我去做?我可没有这个本事,要说他自己去说。”
    —
    说完,他眼睛一闭,便再也不理会张倚。
    “他果真是说让我去给父皇提此事吗?”永王李璘霍然回头,盯着张倚问道。
    张倚连忙躬身回答道:“没错!他原话是这样说地,看得出他很不高兴,对殿下的计策不屑一顾。”
    “不屑一顾?”李璘一阵冷笑,“不是什么不屑一顾,而是他心已经不在我身上,看来我的试探是对的,昨晚他与李豫果然有了勾结。”
    “殿下,我们是否立即将此事告之哥舒翰!”
    李璘却没有回答,他背着手在房间里慢慢踱步,心中在迅速评价此事地影响,昨晚他想了一夜,哥舒翰的话是对了,没有个一年半载,他无法将军权控制在手上,也无法进行兵谏,若贸然行事,恐怕关中会大乱,到时白白便宜了安禄山。
    但李璘却想得更深了一层,如果哥舒翰真正掌握了军队,他出兵废掉父皇,那他一定会支持自己为帝吗?还是只是个傀儡,甚至他本人取李唐而代之,很有可能啊!那时,他黄袍加身是易如反掌。
    “不!不能完全相信哥舒翰。”相比之下,他宁愿相信杨国忠,毕竟他是不能称帝,李璘已经意识到,若杨国忠不支持自己的话,损失将远远超过哥舒翰,“李豫昨晚只是初次拜访杨国忠,应该还有机会挽回。”
    想到此,他立刻走到桌边提笔要给哥舒翰写一封信,可提起笔他又犹豫了,不知该如何开口,他猜想杨国忠必然是担心自己的右相不保,才对自己有了疑心,可右相之位他确实已经答应给了哥舒翰,必须要他答应将此位让给杨国忠,自己才能去和杨国忠深谈,将此位正式许给他。
    虽然犹豫下不了笔,可是事情还得这样解决,李璘便含糊其词地给哥舒翰写了一封,也并没有直说让他让位,而是将李豫拜访杨国忠之事说了一遍,让他去劝杨国忠回头,毕竟杨国忠就是他拉给自己的,当然就应该由他负责到底。
    写罢,李璘找来一心腹,命他火速去潼关,将此信交给哥舒翰。
    二日后,潼关,哥舒翰担任征东大元帅之职已经有一个多月,虽然他取得大元帅之职的动机不纯,但防御安禄山依然是第一要务,再加上有监军边令诚,他不敢怠慢,一上任便亲自监工以加固关隘,又命大将卫伯玉和王思礼日夜训练士兵,尤其是没有作战经验地府兵,时间倒安排得十分紧凑。
    这期间,安禄山几次派崔乾祐来试探进攻潼关,皆无功而返,哥舒翰毕竟是做个大将之人,他知道安禄山手下几乎都是蕃兵胡将,这些人短时间地攻城掠民还行,若要他们长期呆在中原则很难归心,一旦河东朔方军攻下河北,这些胡人立刻就会离心涣散,不战而自溃,所以哥舒翰坚决据守潼关,并不出战。
    这天晚上,他正与心腹大将火拨归仁商议在军中安插亲信之事,忽然收到李璘地信,信中说杨国忠已有背离自己之意,让他好好劝说杨国忠,不要起二心。
    “大帅,我一直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大将火拨归仁是哥舒翰的铁杆心腹,早在哥舒翰还是王忠嗣手下大将时,他便跟随着哥舒翰,一直便是他地左右手。
    “在这里有什么不可以讲,你说便是,不要吞吞吐吐。”
    火拨归仁看看左右无人,便低声道:“大帅,你为何要拥戴什么永王登基,你索性就废了李家,自己登基为帝,安禄山可称东帝,大帅则为西帝,以潼关为界,以西的万里山河都是大帅的土地,大帅有三十万大军在手中,还理他们做甚!”
    “别胡说!让人听到,你我都有灭门之祸。”帐门口,探头向帐外张望,见确实没有动静,这才略略放心,回头埋怨他道:“你以为三十万都听我的吗?我若造反,至少一大半士兵都要向朝廷倒戈,那时你我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那大帅是怎么打算?”
    哥舒翰背着手走了几步,叹了口气道:“我还是写封信规劝杨国忠吧!命他安心效忠永王,若将来永王登基,我把右相让给他便是。”
第三百五十六章 战争与阴谋(六)
    收以后,关中大地一天比一天炎热起来,天空大都时蓝色,在火辣辣的阳光烤晒下,地上仿佛着了火一般,连空气都似乎在流动,可就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天空却突然象打翻了一瓶墨汁,随即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而下。
    这一日,大雨初歇,几匹快马从凤翔驰入,这是从河西绕道朔方而来的唐军信使,他们带着最新的捷报,向长安疾驶而去。
    “李光弼出奇兵在赵州大败贼军,斩首三万余人,杀安禄山大将尹子奇;郭子仪攻克博陵,史思明逃回幽州,随即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向河北纵深挺进。”
    与此同时,潼关方面也传来消息,由于河北形势危急,安禄山派大将田承嗣率军五万进驻相州,扼守中原自河北的退路,洛阳兵力空虚,叛军全线回防,陕州一地仅剩崔乾佑六千余军,似乎胜利的天平已经在向唐军倾斜。
    陕州,崔乾佑军大营,夜已经很深了,连日的大雨使空气中弥漫着水雾,阴云低沉,地上泥泞不堪。
    整个大营都十分安静,士卒们早已经进入梦乡,只有崔乾佑的营帐里灯还亮着,但灯光微弱,一阵风吹过,灯苗飘忽,将营帐里的人影拉长又拧弯。
    崔乾佑孤零零地坐在一只木箱上,目光呆滞,直直到盯着前方,他年约五十岁,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硕大的头颅上须发已经花白,严峻的形势使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
    几个月前势如破竹的情形仿佛还在他眼前浮动,可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形势便陡然逆转,史思明在河东连战连败。大半东路军都损失殆尽,现在唐军已经打进了河北,而安禄山却陷在洛阳进退维谷,进,前面是天险潼关,无法逾越;而退,将意味着前功尽弃、意味着人心离散,那些为利而来地胡兵们将一哄而散、也就最后意味着起兵的失败。
    今天的颓势是一连串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在河东根基尚未稳时便贸然起兵,这是失误一;起兵后分兵南下,导致兵力不足,无法全面控制河东,这是失误二;南下后没有进兵富庶而兵力空虚的江淮扬州,却急着进攻长安。这是失误三;安禄山称帝太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