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宋中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通将邱崇高送到门外,心中感触一番,没想到竟是这种结果,世事无常,往往出人意表。阿碧拿了一片草叶,去呵刘通脖子,口里说道:“刘大公子,咱们是不是该出发啦?”
    刘通心头舒畅,大声道:“李大小姐前头开路,刘家公子马首是瞻。”
    几人在杭州又游玩了二、三日。刘通心想,当趁此时好好领略美好河山,以后诸多大事要忙,可没这个闲暇,即使有那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心情喽。
    临行前的晚上,刘通与阿碧在卢府后花园漫步,刘通本想将时世与胸中抱负隐约告知于她,但又觉得她尚在稚龄,还是过一、二年再说吧。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二人的手牵在了一起,彼此默默无语,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深秋,二人竟不觉得寒冷,耳闻野际虫鸣啾啾,不禁为之沉醉。但愿好人有好梦。
    当夜,刘通写下一诗,一抒胸怀,写就送给阿碧。诗曰:
    秋花冬月夜,星稀月朦胧。
    闲引佳人臂,漫话夜柳丛。
    溪水自流去,晚风拂体凉。
    野际闻秋声,催我归梦乡。
二一 归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道出了一个游子归乡之情。
    到家了,终于回到汴梁啦!
    刘通、阿碧、鲁荆、兰花四人满是兴奋与激动。是啊,总算到家了!游子归乡,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刘通来到异世,无时不觉自己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那种苍凉而又茫然的感觉时刻沉浸心间。南柯一梦已千年,再回头是万年身。
    刘通的心灵源于后世,胸中的血脉源于今世,贫也好,富也好,忠也好,奸也好,这里都是他的家。谁都割不断相连的血肉,谁都弃不了骨肉亲情,这里仿佛是他久别的故乡。
    刘通等人找了个向导,由他引领前往刘府。众人自东门而入,经东十字大街,向南转到御街,过朱雀门,来到街心夜市井,刘府就在街心夜市井东向国子监的旁边。国子监二边是太学和贡院。刘家与学府相邻,这儿可真是文人聚集之地、知识荟萃之所。
    一路欣然四顾,目不暇接,大宋的京都委实繁华。此时未经战火的洗掠,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绘情景,尽收眼底。
    刘通初至汴梁,既陌生又好奇,打起十二分精神,看得特别仔细。阿碧、兰花阔别京城数年,幼时的心境与少女的心态迥然不同,打量起来也是格外起劲。鲁荆虽然几度到过汴梁,却也深受刘通三人的感染,面带春风,笑看繁荣。那向导十分热情,一边指路,一边介绍,这儿是酒楼、象棚,那儿是皇城、闹市,这边是太常寺,那边是状元楼。
    由于刘通失去记忆,李宪已在泉州告诉他刘府的情状,刘府主要成员的身形样貌。此时刘通离家已近,心中微颤,五味杂陈。阿碧没有到过刘府,心头有些期盼,又有些紧张。
    近乡情更怯。刘府已经到了。
    这就是我的家了,我得好好看看。但见高门大宅,青砖碧瓦,很是气派。这刘府还真有些威势啊。
    刘府门头大老远看见刘通骑马而来,大声欢呼:“公子回来啦!公子回来啦!”刘府大院内顿时热闹起来。刘府门人跑过来牵马执蹬,拜见刘通,刘通让他们接待阿碧等人。他谢过向导,整肃心神,健步走向大门。
    只听门内一位老太太的声音传来:“通儿,通儿,我的好孙子,我的心肝宝,快让奶奶看看,快让奶奶看看,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刘通向前望去,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满脸慈祥,神情激动,正向刘通走来,她身旁一左一右跟着二人,左边是五十多岁的男子,右边是年近五十的女子。老太太身体健朗,既不拄拐杖,也不用别人搀扶。左边男子显得苍老一些,右边女子精神不错。他们三人正是刘通的祖母和父母亲。
    刘通上前就要磕头,说道:“孩儿叩见奶奶,父亲母亲。”老太太连忙掺住他,口里说道:“快起来,快起来,不要多礼。让奶奶看看,胖了没有?”说着将刘通搂在怀里,用手轻拍刘通的脊背。然后,将刘通转到自己跟前,一边用手摩挲他的肩膀,一边抚摸他的头,脸上爱怜横溢,口中念念不已:“嗯,黑是黑了一点,却是结实了。”
    很久没人如此关爱了,一股眷恋之情涌向心头,刘通忍不住热泪盈眶,真想放声痛哭。谁说男儿无眼泪,只因未到动情时。华夏儿女,人伦之爱,几时得以平安、延续。战祸一起,将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谁能熟视之?
    刘通一路上设想过见面时的情景,担心尴尬的场面,没想到一见面是这样的扇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哪家父母不爱孩子?古诗有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便是永恒的母爱,博大精深的胸怀。
    心神稍定,刘通对老太太说道:“这是李继之伯父的女儿阿碧姑娘。”随后又介绍了鲁荆和兰花,阿碧等人上前给老人们见礼。老太太笑容满面,说道:“这是阿碧孩儿呀,真是好孩子,快到奶奶这边来,真讨人喜欢哪。”一边说着,一边牵了刘通和阿碧的手,往里头走去。
    刘通四人一路上走走停停,行速不快,沿途有恒元商行分号往汴梁通报行程,汴京的亲友们还算放心。李窦李继之后头离开泉州,反而先到汴梁。汴京的亲人早就望穿秋水,期盼着他们早日到京。现在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松了口气。李窦来接阿碧,刘老太太宠溺孙儿,爱屋及乌,就要把阿碧留下来陪她解闷,不愿意让阿碧回去。李窦保证,以后天天让阿碧陪她老人家,这才首肯。
    因刘老太爷身体不便,只在大厅等候,刘通向他见礼,老人家看到孙子,精神好了很多。一家人聚在一起,叙说别后情由。
    刘通现在才有机会细量老人们,刘焕夫妇鬓边已见白发,刘父多年为官,已经人老成精。据史籍所载,他明年发病,大概明、后年谢世,既为人子,我得提醒他保重身体,需当弄清他患的什么病,看看自己能否帮上点忙。刘老太太和刘夫人黄氏身体不错,无甚大碍。刘老太爷身体较弱,大概比刘父还要早去。人生七十古来稀,自然法则,不难理解。
    刘通甫入刘宅,一切都还陌生,只能慢慢适应。大家知道他生病以后,忘记了一些事情,对他百般照顾。刘通觉得刘老太太、刘老太爷很亲切,刘父刘母与自己还没有完全融合,但他们的护犊之情让自己感到亲近,过段时间应该会好的。
十八 北上-金陵
    刘通、阿碧四人离开杭州,继续北上,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而至金陵。
    江浙一线,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一路览不尽的山川,阅不尽的繁华,名山胜地,使人流连忘返。苏常金陵等地,商贸发达,恒元商行均设分号。刘通等人身份特异,于路有商行之利,加之鲁荆为人机警,一路无甚变故,走走停停,不日来到金陵城下。
    金陵古城,后世的南京城,三国时代即享盛名,自古人杰地灵。金陵有山有水,风景奇秀,长江穿城而过,跨过长江,就踏入北方地界了。金陵地处南北交通的要冲,扼长江水路之咽喉,南来北往客商不绝,东西货物穿梭忙碌。
    阿碧心无羁绊,少年心性,每到一处,都要游览观光,或一日,或二、三日不等。刘通虽想早点进京,却也不好太过催促。心想,后世之时,哪有时间、又哪有条件去旅游啊。如今沾了阿碧和刘中明的光,难得**一下,过上了款爷的生活。
    一行人入住玄武湖边的一家客栈。稍作安顿,鲁荆就去找金陵分号联系。这回是不住分号的,只叫一个伙计当导游,游到哪里,住到哪里,省得路途奔波,这也是一路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既来金陵,当游秦淮,不游秦淮,犹如踏足杭州不游西湖。十里秦淮,素称“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又有“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的美名,其热闹之处,以夫子庙为盛。
    阿碧心中充满好奇,很想一睹秦淮河的风采,又因自己是个女子,觉得有些不便,就对刘通说道:“刘通哥哥,我们晚上还是换成男装,去逛逛秦淮河好不好?”
    刘通说道:“秦淮河是烟花之地,你一个女孩儿家去那里合适吗?”
    阿碧:“我们又不是去干坏事,就看一下,看一下啊?”
    刘通:“去干什么坏事啊?”
    阿碧:“你越来越坏了。好哥哥,带我们去吧。”
    刘通:“咱们这哥呀妹的,去那个地方可不大对头。”
    阿碧作势要打,刘通赶紧答应:“好!晚上带你们去秦淮河。不过,话先说在前头,到了那里,叫个姑娘喝喝酒、唱唱歌什么的,那才算到过秦淮河。到时,你们可别跳起来。”
    阿碧:“那可不行,不许叫姑娘。”
    刘通:“你答不答应?”
    阿碧:“就只能唱唱歌,喝喝酒,别的不许。”
    刘通:“那是自然。”阿碧这才同意。
    秦淮河水,风光旖旎,古往今来,不知迷倒多少迁客骚人、王侯将相。
    秦淮河畔花舫如林。夜色甫降,船上、岸上点起盏盏灯火,远远望去,犹如满天繁星,近处望去,水光迷朦。古代的霓虹别有一番风韵,比之后世也不多让。秦淮河上莺歌笑语,人流如织。此地长盛不衰,实是占据地理人文之胜。古代没有大众娱乐场所,要唱歌听曲,只能到**寻觅,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刘通五人登上画舫,恒元分号的伙计蔡一茅去找舫主点花册。舫主问道:是要当红的还是不当红的,是唱小曲的还是唱榜剧的,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还问喝什么酒。刘通等人也搞不清楚这里头有什么玄虚,叫随便点来就是。蔡一茅叫了二个唱小曲的年轻女子前来,要了红酒、白酒二种酒。
    二个女子走近船舱,向众人行了个礼。二女脸上淡施脂粉,唇红齿白,一个怀抱琵琶,一个手抚七弦琴,模样还算清丽。
    怀抱琵琶的女子问道:“各位大爷们想听什么曲子?”
    蔡一茅说:“拣你们熟悉的曲子唱一些。”
    一女将琵琶置于膝上,一女将琴放在矮几上,二人叮叮咚咚弹拨起来。一女轻起朱唇,唱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舟。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是南朝谢眺所作《入朝曲》,曲中描写金陵风光。那女子将此曲唱了二遍,二遍之中,曲调略有不同。
    待她唱完,抚琴的女子接着唱道: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她唱的是唐朝崔颢的《长干曲》,曲中描写金陵秦淮风物。她将四首连成一曲吟唱,每一阙的音韵均有变化。
    古风之后,她二人又唱了《苦乐年华》《十八相送》《郎情妾意》等民间歌谣或坊间小调。
    二女唱曲,一个主唱,一个相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