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生指南-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集中全部兵力,趁着张军虚弱发起猛攻,以图拼死一搏,刘表没有信心,也没有那个勇气。而放弃荆州北部,据长江以保南荆州,刘表又舍不得。再说,张军还没有进攻。若是他此刻便一撤千里,这对民心军心的打击也是很大的。犹豫不决的结果,刘表就怀着侥幸的心理,老老实实的把长子送往了信都作人质,自己龟缩在荆州,过得了一天是一天。
当然,话是这么说,刘表不可能坐以待毙的,他也在紧锣密鼓的部署防御。
襄阳和樊城地处汉水中游,两城夹汗水而对峙,相互声援,上通秦陇,下控荆楚。顺着汉江而下,襄阳和樊城之得失影响着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樊城在汉代新建的,城周七里,四面都有护城河【与汉水连通】,最宽处有一百多丈,端的是易守难攻。刘表又集结重兵,以加强防守。
然而,刘表的运气不好。
建安二年秋九月,汉中等地阴雨连绵。上游降水增加,下游便要倒霉了——汉水暴涨,两岸的房屋冲垮无数,襄阳城外一片汪洋,护城河一举增加到几百丈宽。外面人是无法进攻,可里面的人也被困住了。所有补给都要靠船运输,守军一时进退维谷。汉水泛滥,卷起了江底的淤泥等物,污染了井水,时间一久,这饮水和补给便都成了问题。襄阳城里因为饮用污水而患病者极多。
天赐良机!
刘表的痛苦所在,就是张涵的欢喜所在。张奂指挥高顺,太史慈两部,一起开始了对荆州的进攻。稍微晚些时候,张涵补发了诏书,指责刘表“抗拒诏令,企图割据”云云,算是给军事行动树立了大义之名。
荆州一战没有什么好说的。张军休整了三个多月,一度匮乏的补给也都源源不断的运抵前线,上下养精蓄锐,士气高昂,皆欲一战。而荆州则恰恰相反——树倒猢狲散,没有多少人肯将身家性命与人殉葬。不少来自荆州的使者悄然往来于荆豫之间,张奂专门安排了几名参军负责此事。
十月中,张军分兵山路,从豫章、汝南和南阳出发,同时在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攻势。水军也配合两军沿江而上。
十月下旬,张涵水军大破荆州水师。更坚定了荆州世家大姓‘弃暗投明’之心。
当时,刘表屯兵襄阳,张奂采取了北重南轻的部署。结果,却是太史慈、孙策指挥的南路军首建其功,取得了重大进展——长沙太守张羡久有异志,此刻见势不妙,便果断的抛弃了刘表,率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举城投降。张涵大喜,封张羡为浔阳侯,拜为奋威将军。
此后,降者日众。
十一月初,守卫蔡阳的蔡瑁投降。至此,荆州的北部,即长江以北的部分,已经全部落入张军之手。
蔡瑁本是荆州大族,姐姐嫁与了刘表,是他先在的正妻。有这层关系在,刘表非常信任他,把守卫蔡阳的职责托付给他。蔡瑁的投降,令刘表大失所望。
十二月中,张军所至,武陵、南郡二郡皆不战而降。刘表只剩下了一座孤城,张军从三面包围了襄阳城。事已至此,刘表自缚而出,苦守了两个多月的襄阳城投降。荆州战事遂告一段落。
荆州一战彼此伤亡都不多,张军攻城以黑火药和投石车为先导。落石为雨无守军立足之地,霹雳起处城墙灰飞烟灭。刘军战既不能,守亦不能,降者甚众。整个战役期间,刘军死伤大约是一万三上下,张军尚不到四千众。但是,洪水泛滥成灾,襄阳围城期间,城中疫病流行,却着实死了不少人,给善后处理带来了不少麻烦。
加之,江南流行一种大肚子病。高顺所部围困襄阳,将士在水中作战,患病者不在少数,这一部分没有计入死伤。医护营对之束手无策,张奂不得不请求医园进行支持。
其实,这大肚子病就是血吸虫病,人畜极易感染,危害很大。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往往要缠绵病床十多年,才会死去,给患者和家人带来极大地痛苦。
在张涵的指点下,医园派出大夫们迅速找到了患病的根源。但是,现代医学是在一个巨大体系支持下的。好些医生往往只会开药方,离了成药便什么都做不了,何况是张涵乎。在相当一个时期,都没能找到治疗的特效药。对血吸虫病,大夫只能以防止为主——在官府统一组织下,广泛的进行宣传,提高国人的卫生意识,喝开水,灭钉螺,严格管理人畜粪便,诸如此类。
“丞相,这样不妥吧……”
刘表投降后,被张奂送到了信都,张涵不想杀他,反而要下诏封他为宗正。张涧就不赞成了。
“怎么?”刘表守牧荆州时,清廉自守,安民劝农。起立学校,博求儒术。他的成就虽然不能与张涵相提并论,可在滔滔乱世之中,也是极为难得了。张涵这才有意抱全他。见张涧郑重其事的反对,不觉微感诧异。
宗正虽是九卿之一,地位尊崇,管理着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但是,时至今日,宗正就是个闲职,天下人谁不知道。献帝只好个傀儡,宗正就更不在张涵眼里了。况且,当初段煨投降,也封了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张涧也没说什么。
大鸿胪管理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也是个闲职——张涵的民族政策以强硬为主。乌桓、南匈奴等迁的迁,逃的逃。羌胡被打的抱头鼠窜,鲜卑战事绵延,没大鸿胪的事。
“刘表和段煨不一样。”张涧眼珠一转,就猜到了张涵的心思,“再说,此一时彼一时。当今天下行将归于一统,正是立威的时候,诸侯割据,久怀异志,丞相宅心仁厚宽宏大量。我恐怕他们是不能体会到的……”
“哦,那就按元溪说的办……”张涵略一沉吟,忍不住笑了。
什么宽宏大量,张涧净挑好听的说。张涵宽待刘表,道理与解放军的“缴枪不杀”一样,都是为了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这时候,张涵已统一中原,剩下的敌人——交州士変、西凉群雄、巴蜀刘璋——都在偏远之地。劳师远征殊为不易。若能瓦解敌人,自是上上策。
不过,张涧所说却更有道理,一味的宽厚,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恩威并施方是王道。张涵此前施恩不少,也该借刘景升的人头立立威了。
“丞相,听说陛下这一阵儿的心情不是很好……”
合计完刘表,张涧也没在意,直接说起了另一件事。献帝知道,张涵在皇宫中不知布下了多少眼线,自己百般忍耐。不过,他尚年青,多少也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嗯,陛下嘛……”
张涵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没有说什么。此前,献帝非常关心战事,他心情不好的原因,一目了然。献帝在想些什么,张涵不必多加思索,也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说来,献帝也非是暗弱之君。可正因为这样,献帝才会更不甘心。眼看着大汉的江山落入人手,对献帝而言,也是一种煎熬。
而且,随着战事进展,群臣之中,劝进者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人明说,最直白的,也就是劝张涵进为齐王。然而,众所周知,大汉国异姓不得为王。这先是封王,位极人臣,接下来,功高不赏,可不便是篡位了……
“……”
张涵的低语,张涧听得清清楚楚。看着一旁堆放的表章,张涧露出一丝涵义不明的微笑,什么话也没有说。
这一回,众朝臣劝进的奏章如石沉大海,全被张涵留中不发。不过,没有反应,便是好消息。在众人眼里,张涵没有像之前那样,将劝进的朝臣贬斥,便足以说明许多问题了。尽管张涵的嫡系重臣都保持了沉默,也无法阻挡官员们投机的热情。一时间,众人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奏章雪片般的递了上来。除了极少数大臣上书反对外,众口一辞的劝进。
善于揣摩上意的地方官员,也纷纷上报了祥瑞。铁树开花,灵芝仙草,百鸟朝凤,上百斤的巨瓜,很大的谷穗,甚至一棵麦子上长了俩瘪谷穗,都被当成祥瑞报了上来。适逢海外于阗国献上了两头大象,众人异口同声“天命所归,丞相你就从了吧”,令张涵哭笑不得。
形势逼人强,张涵起家征战,都是以张家子弟为骨干,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完全忠心于张涵自己——私下里,张涵的嫡系重臣和军中大将们,或隐晦,或直接的,都征询过张涵的看法了。现在,这一派势力在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朝中也占了半壁江山。而广泛开办的学校,也使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舆论,还是其他部曲,都很难左右张涵。也就是说,张涵眼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张涵苦心经营了这么些年,难道会不想称帝吗?
没有任何人会相信!
自认把准了张涵的脉,朝臣们就算不企盼着拥立之功,也不会希望被人认为是保皇派。他们不是张涵的嫡系,此时此刻不表明立场,何时才能入的了张涵的眼中。反正,不想升官者,便不是好官,众人升官的心思都像火炭似的。
建安三年的春节,便在纷纷扰扰中度过了,张涵照例放了很多烟花,信都人习惯了烟花的绚烂,却没有去年那么疯狂了。
春三月,驻扎在荆、杨二州的张军准备就绪,张涵召士変兄弟入朝。士変听从了命令,合族迁往信都。
正文 第三卷 第九十章 篡汉
更新时间:2009…8…21 0:27:57 本章字数:7603
建安三年春,几场淋漓的小雨一过,信都郊外的小草便密密的冒出头来。道路两旁的大树上,也悄悄生出了几许新绿来。士大夫们的心里也和长了草似的。朝堂上的大人们多次上书,地方上的守牧们也都陆续表了态,劝进的劝进,保皇的保皇。前者人多势众,却不怎么合乎先贤的教诲;后者寥寥无几,却理直气壮。双方互相攻讦不休,甚至发生了几起真人PK。可事件的中心人物:大汉国丞相、大将军张涵。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每日照常处理事务,如同没事人一样,如何不叫众人心焦。
四月十三,又是休沐日,官员放假,衙门不办公。下午时分,陆续有十几辆马车悄悄由后门驶进了丞相府。入了府中,这些马车片刻不停,顺着指引直接就进了东南角的翠萍园,一路之上,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早已布置了森严的守卫。
荀攸下了马车,便有人迎上前来,张涧、戏志才、刘文标、郭嘉、张超、许陵、项奉、田丰、张恒、张音等大人们都已经到了。荀攸笑吟吟的与侍曹张重寒暄着,不露丝毫异色,心脏却猛然大跳了一下。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今时今日,张涵把门下重臣都聚到了丞相府,此种涵义不言自明。张涵蓄谋已久,断不肯为伊尹、霍光事。荀攸隐隐中有些儿兴奋。
荀氏与张涵的关联颇深,荀衍可以算是张涵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了。只因荀彧与张涵的那点心病,双方的关系便微妙起来。张涵待荀氏诸人虽厚,可始终没有荀氏人能成为核心人员,参与到决策之中去。直到荀攸渡江归来投身于张涵幕下,积极献计献策,双方的关系方有所突破。荀攸也顺势成为荀氏在张涵麾下的代表人物。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可他比荀彧还大六岁。二人一同长大,并为一时才俊,向来很是亲近。不过,荀攸的经历却更复杂了许多。在谋诛董卓一事泄露后,他诚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