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生指南-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曲辕犁,是见过。可是,这个没见过……”
李小二声音小了不少,却不肯承认那是曲辕犁。那是一架很奇怪的犁,它就像一个曲辕犁,后面背了两个箱子,再后面还牵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有个人正牵着头牛,拉着那怪犁在一块空地上翻地。
“那是曲辕耧犁,以后,你就知道了。”
张涵哈哈一笑,也不多做解释。韩老七又在试验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进展。
在农具上,张涵没少废心思。限于条件,机械化农机具是肯定用不了的。可以用来参考的,还是他小时候使用的老式农具。张涵凭着记忆勾勒了曲辕犁等农具。
大汉国的铁犁铧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直辕无床犁,即两牛抬扛合引一犁,包括犁辕、犁梢、犁底、犁铧和犁壁,很沉重,转弯也不方便。不过,关东地区(指涵谷关以东)流行一种耧犁,即三脚耧,一次就能把开沟、下种、覆盖的任务完成了。
在开垦荒地上,简易版曲辕犁深受好评,耕种效率却不如耧犁,自然也就谈不上推广应用了。日常耕作,张家使用的,还是耧犁,直到最近几年大量垦荒,曲辕犁才使用的多了些儿。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晚安。
第一卷 第二十九章 卞南庄'下'
更新时间:2008…5…12 23:54:12 本章字数:2985
张涵住在张坞每日读书,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待族学搬到到卞南以后,他才发现了这个问题。张涵就有意改进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改进工作很简单,两者各取其长就是。不过,他那时很忙,过后也一直没有倒出功夫来。
后来,张涵无意之中,发现有人在做这种尝试。于是,在仔细观察过后,觉得还行,便给那人提供了很多便利,让他专心改进曲辕耧犁。
那人就是韩老七,是卞南庄的一个铁匠,日常工作主要是修理破损的农具。他的手艺平平,却很喜欢搞些希奇古怪的东西。卞南庄的管事孙诚良很看不上韩老七——“自己一摊活干的不怎么样,还净琢磨些歪门邪道的,不务正业”。韩老七合了张涵的眼,他也就痛快地放人了。
别看韩老七打铁的手艺欠学,研究这个,还是很上心的。反正,哪个部分好使就用哪个,韩老七简单把曲辕嫁接在了耧犁上,然后创新的采用了两个料箱,分装种子和肥料,使曲辕耧犁在轻巧灵活的同时,也兼具了耧犁的播种功能。增加料箱是唯一的创新,是在播种的同时,也能完成施肥。
总的来说,曲辕耧犁的效果不错。张涵没少夸奖韩老七。不过,他随即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曲辕耧犁要可以控制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耕作时要容易保持平稳,做到深浅一致;要能够自由调节种子和肥料的量;要提高播种效率;要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盖、压实四道工序;……
简而言之,张涵要求曲辕耧犁能适应各种地形,能播种各种庄稼,经久耐用,还要便于操作。
韩老七笑着前去报喜,却瘪着脸回到了家中,私下跟着媳妇嘀咕,“难不成小少爷把我当鲁班了……”
抱怨归抱怨,要韩老七重新回去打铁,他还是宁肯多花点儿心思在这些上面。
要说提高效率,张涵还知道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曲辕耧犁更轻巧,把耕牛换成耕马后,播种效率立刻会有所提高。
使用耕马种田,在大汉国并不是稀罕事,大汉国也不缺挽马。
秦马多是河曲马,形体高大粗壮,并不逊色于现代马匹,后肢发育良好,挽力强,能持久耐劳,虽奔跑速度低,腿短耳大,但挽马对速度没有要求,是优良的挽马。汉代大批引进蒙古马,体质粗糙结实,四肢坚实有力,蹄质坚硬,抗严寒,适应性强,挽用持久力强,是也很不错的挽马。
有了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的紫花苜蓿,养马不再像以往一样,要吃掉很多的细粮——养一匹马相当于六个人的粮食消耗。这样的话,养马的开销就与养牛差不多少了,虽然耕马要贵一倍以上,从效率上看,也是使用耕马合算。
不过,韩老七正准备把曲辕耧犁小铁铧的数量,从三个增加到更多,那样做同样提高了效率,然也增大了阻力,改进的曲辕耧犁就不能使用耕马,只能用耕牛耕地。在这种情况下,耕牛和耕马的效率如何,就不确定了。
除非,张涵给耕马重钉马掌。那样一来,马耕田的效率将会倍于耕牛。但这东东简单易学,却是属于战略性发明,张涵连马镫都没舍得拿出来,更别说马掌了。这些事情,在张涵的脑海中,一掠而过,他自是不会说出来。
远处山坡山脚下,还有大片的紫花苜蓿没有收割,其间零星的点缀着一些紫花,在初冬的日子里,也是不错的景致了。卞南庄有族学在,额外多了一百多匹马,却也用不了这许多紫花苜蓿。估算割够了冬春所需的青贮饲料,张诚栋又带着人割了一大堆苜蓿,堆满了庄里大大小小的沼气池,然卞南庄也仍然还有三分之一强的苜蓿被抛在那儿。
说起来,张诚栋也可以把苜蓿收割后,埋到田地里充当绿肥,但考虑到所花费的人工,张诚栋宁可去种绿肥。
从山脚到麦田间,有一片洼地,在张涵的建议下,那里被挖成了鱼塘,用于养鱼。挖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桑树、果树。池塘边种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猪圈,用于养猪。这样养猪又可以不占用耕地,猪粪直接落入池塘喂鱼。堤外农田试种着水稻,水稻田中也被用来养鱼,鱼以鲤鱼为主,还有草鱼、鲫鱼和鲶鱼。通过水塘的排灌,水稻田可以做到旱涝保收。
稻田养鱼需要在水田里开挖供鱼儿活动休息的“鱼溜”或“鱼沟”,在田埂上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拦鱼栅等。靠近田边、田角的鱼溜上面可以搭矮架,下面种瓜(甜瓜)、和豆等,利用它们爬蔓遮阳,充分利用太阳能。
天书记载了几种充分利用饲料的养殖方法。这种“猪粪喂鱼,塘泥肥树,桑叶喂蚕,蚕屎溲种”的方法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鸡粪养猪,猪粪沤沼气,沼渣喂鱼,塘泥肥树,小杂鱼粉喂鸡猪”法等三种。
坦率地说,尽管对天书满怀敬意,对广寿子焚香不绝,张王氏看到这些方法时,也甚是不适应。在水稻田里养鱼,是个好主意。可是,用粪喂养的东西,再拿来吃起来,她觉得说不清的不得劲。
大汉国不是不知道利用粪便的剩余价值,很多人家都是把厕所和猪圈建在一起,用粪便来养猪。不过,那喂养的是种猪,这种猪不是用来吃的。除了极其贫困者,一般没人会去吃它。
张王氏把事情安排了下去,却觉得浑身不舒服,就悄悄地把心事,跟张涵说了。
张涵听了母亲的顾虑,不由一呆。
“……,这有什么?那些粮食、蔬菜和水果,还不都是用粪肥浇灌出来的,不也一样吃……再说,真要是不习惯的话,可以单独养殖,把自己吃的另养就是……”
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张王氏是心理问题,不是不明白道理。张涵有两世经历,心理要成熟不少,却也没有那么纤细敏感的感觉。所以,张涵的道理只收到了一个结结实实的脑瓜蹦。思虑再三,张王氏还是决定另外养些儿,来给自家人吃。
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悠久,从河姆渡时期计算,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已经有六七千年之久。
卞南庄种植的水稻,当然不可能是这么古老的品种。相反,稻田里种的几种水稻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大汉国的土地上。它们来自南海交州的日南郡附近地区,是按照天书记载而找到的优良品种。其中,林邑(即占城)稻最引人瞩目。林邑稻耐旱,对生长土地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前,生长期短。
熹平元年(172年)夏末的水稻试种中,林邑稻从种至收仅用了五十七、八日,小亩产量虽不大,只在三四石间,却已令孙诚良大为惊奇。假如,这第一季水稻若是早种一段时间的话,在寒冷只前,就可以再种一季了,两季下来,亩产怕不有个六七石之多。
所以,林邑稻的味道不如一般水稻好,水稻又比麦子费人工,孙诚良也很是重视,又是报告张涵,又向张王氏汇报,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消息。张涵飞快制止了他,这事一定要保密的——悄悄与张王氏说一声,也就是了,千万不要声张。不过,来年可以多试种些儿。
粮食丰收了,就不值钱,粮价就会降低,孙诚良对这很是理解,立刻对张涵保证,一定会严格保密,不让任何人知道。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晚上还有一更。
第一卷 第三十章 植物园'上'
更新时间:2008…5…12 23:54:13 本章字数:3226
天书对水稻的记载并不是很详细,只指明了一个大致范围。这个范围很大。如果说中南半岛东海岸,与南海相临处,呈一个“S”形,那天书划定的范围,几乎就包括了这个“S”的上半截。这给张家的船队的收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假借着购买粮食的名义,船队在附近地区先后购买了二十三次带壳水稻,一并带回来作了稻种。
张家船队组建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船也是向外购买的。海曲船场直到今年年中,才修好了干船坞,最近刚造了几条小渔船练手。稍微大些儿,可以远航的船舶,估计就要等到来年了。不过,这么好的财路,张昭却等不急了。早在去年夏初,便重金买下三艘十五丈长、四丈宽、四五百料(石)的船舶,组建了自家的船队。随后,张平就带着船队出了海。张平是张超的父亲,就是那个私下经营商队的。张昭许给他一层红利,由他经营船队。
张平初次带船队出门,那是小心再小心,始终在距离海岸不远处航行,他运气也不错,航行速度慢了点儿,一路却平平安安,没有遇到什么危险。此次航行,船队并没有挣到钱,如果不是张昭借着船队的名义,卖了些儿粗制琉璃,船队多半还是要赔本的。不过,众人对此次航行都感到满意。
张昭得意于自己的办法好,无论船队如何,张家是肯定会挣钱了。张平是看到了挣钱的希望——此次出发,张平并不知道南海需要什么货物,去时赔了不少钱;来往的海路不熟,水手不熟练,船队航行很慢,也增加了支出;即便是这样,回来时挣到的收益也基本抵消了一切损失。那么,在熟悉了这一切后,挣钱还会远嘛?
张涵满意的则多了。船队第一次航行,就抵达了南海之滨,张涵自是满意。大航海时代和澳大利亚,张时刻铭记在心。获得水稻良种,也是意外之喜。一亩地能多打一半粮食,可不是件小事情。在后世,中国的稻米产量占了粮食产量的七层,杂交水稻亩产高达八百多公斤,相当于小亩亩产十六七石,张涵不能不重视的。
天书记载的优良作物,自然不光是林邑稻,还有天竺的棉花,西域的西瓜和葡萄,等等。除了水稻很重要,天书强调要保密外,其他的种种,在项让的建议下,张家向胡商以重金求购。
大汉国海上贸易频繁,海商往来众多,汉商组建的商船一直远航到马六甲地区,而胡商多来自波斯。这些东西不过是举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