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血淬中华-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
    虽然冯华刚才的分析十分清楚透彻,但那些生活在山乡僻壤的士绅们,仍然有些半信半疑。可贺国光此刻的一句问话,却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毕竟这也事关他们的身家性命。不待冯华回答,又有好几个人关切地问道:“是呀!如果日本人打到这里来,那该怎么办呀?”那种期待的神情、虔诚的语气,已经足以说明冯华此时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话已经说到了关键之处,冯华有点儿危言耸听:“日本人一直想染指朝鲜、关东,如果盛京失守,小鬼子的下一个目标必将是吉林。”
    当然,冯华知道,甲午战争史上日本人连盛京都没有占领,更别说吉林了。自从回到这个年代,他为了生存下去、为了兄弟们对自己的信任,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与李九杲、黄德贵结义后,虽然暂时有了立脚之地,但是他明白,做土匪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是打出中华义勇军的旗号,轻易也不能得到社会及公众的认可。不过,当年东北王张作霖的成功,到给了他一些启迪。现在,他一直在寻找、或者说是在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在了眼前。自己要是不能把握住,别说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连最后的生存也会成问题!事到如今,他们要想改变命运,也只好耍点儿心眼儿了。
    虽然是危言耸听,可是这番话却与贺国光的想法不谋而合。贺国光插嘴道:“盛京到吉林有两条路可走,北路经昌图,南路就是咱们这里呀!”
    “不错,走北路还要绕一个大圈子,咱们这条近路必将首当其冲!”冯华进而分析道:“咱们的国家就是一块大肥肉,英国人、法国人、老毛子、还有小鬼子,哪个不想美美地吃上几口?不但是小鬼子想一口鲸吞我们关东,老毛子也时刻想着着我们的东三省啊!”
    说到这里,冯华将话题一转:“当然,有骨气的中国人,谁也不会答应!谁都不会任由自己的家园被人随意践踏!我们中华义勇军的每一个战士都是中华好儿男,中华义勇军就是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宗旨,我们会誓死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一番话义正词严,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极大地感染了已近不惑之年的贺国光。一时间,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突然产生出要与这些年轻人一起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念头。
    中华义勇军刚到龙口街时,因为大敌当前忙着备战,宾主之间始终没有机会长时间地叙谈一番。此时,双方终于有了深入了解对方的机会。
    这贺国光少年时代进过学,算得上是一个儒商。他年少之时,父亲也曾指望他十年苦读,金榜题名,荣宗耀祖。那时正当左宗棠出关西征之际,他夜读诗书,经常沉醉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之中,欣赏“铁马秋风”,“楼台夜雪”的那种豪情,盼望着有朝一日“壮岁旌旗拥万夫”,投笔从戎,杀敌立功,为国家献身出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朝廷的软弱,少年意气,冰消瓦解。遂一心一意,继承了祖业。但他那颗蛰伏已久的心却一刻也没有安分过,时不时地发出“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的感叹。
    有道是:人生在世,难得知音相逢!如今,听到冯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对当今社会弊病的贬斥,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见解,贺国光不由得佩服万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冯华就中日战事侃侃而谈,不但语惊四座,更是激发了贺国光埋藏了二十多年,未酬的报国壮志。尤其是,当冯华提出只有富国强兵,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华民族只能任人宰割时,他更是禁不住击掌叫好,连声称赞。此刻,他在冯华带领的中华义勇军身上,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那支强大军队的影子,刚才闪过的念头也更加强烈了。
    众人散去之后,厅中只剩下了贺国光与冯华两个人。贺国光既然已经动了心思,少不了还要再对冯华的来历和想法多进行一些了解。而冯华也借机把“自己兄弟三人此次从西洋回国,就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身世以及抱负一一和盘托出。
    贺国光听得很认真,虽然还有几分怀疑,但也没有太在意,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说出来的隐私。
    哈哈一笑,贺国光有些调侃地说道:“原来冯队长是从海外回来的,难怪如此博学多识、见解不凡。想当初,我还以为老弟你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了呢!”
    一句话说得冯华“哈哈”大笑起来:“五爷相信吗?”
    “本来我是不怎么相信这些的,现在倒有点相信了。”
    看到贺国光说得很认真,冯华有些奇怪:“五爷这么说,子夏到有些糊涂了。”
    “冯队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不知晓,军国大事,行军布阵,无所不能,如不是诸葛再生,子房再世,平常之人谁能如此?”
    “五爷谬赞了,实在是让子夏汗颜。”冯华谦逊的说道。
    二人越扯越远,越说越投机,一直聊到了掌灯时分。直到贺国光那宝贝千金菱儿前来唤他们吃晚饭,这次谈话才总算告一段落。
第十四章 建立根据地
    龙口街一战轰动了吉林、海龙和延吉等府厅,也震撼了该地区大大小小的绺子,打出了义勇军的威风。当然,冯华他们当初的策略也是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以期站稳脚跟壮大发展,并最终走出长白山。可是这件事也不能一厢情愿,当初人家是请你帮忙来的,事情完结了,你怎么好意思赖着不走?所以,当打扫完战场,把战利品处理完毕,将一切善后工作都安排妥当之后,冯华等人只得去向贺国光辞行。
    贺五爷及众乡绅此时正在商讨庆祝等事宜,听了冯华的话,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国光还有许多事情要向冯队长讨教,怎能说走就走呢?”
    在座的几位士绅也是极力挽留,希望中华义勇军能再多留几天,与龙口街的百姓共同欢庆胜利;镇上的许多百姓在得到消息后也自发赶来,话语真诚地出言相留;更有一些年轻人则纷纷要求参加中华义勇军。看来,不管是出于哪种考虑,中华义勇军还真不能一走了之。看到所有的事情都在按自己的设想发展,冯华一直不太踏实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又作了一番姿态后,他答应再留住三天,围在周围的的人们不由得齐声欢呼起来。
    这三天,龙口街就像过大年一样,全镇锣鼓喧天,家家喜气洋洋。一拨接一拨的百姓杀猪宰羊,敲锣打鼓自发前来慰问中华义勇军,许多商号的老板也亲自送来请帖宴请中华义勇军各位领导。而冯华他们除了出席团练的庆功宴会之外,对于其他邀请则一一婉言谢绝,老百姓送来的慰问品也都按照市价付款。一时间,中华义勇军的秋毫无犯、神勇善战,被编成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尤其是龙口街的那些团练,更是以曾经与中华义勇军并肩作战为荣,添油加醋的把义勇军的神威讲得绘声绘色、令人咋舌不已。更有人说,有几个挖参的老客曾在落虎崖后山看到了一轮五色佛光。而住在悦来客栈的一名见过冯华的江湖相士更是就佛光显灵一事,说冯华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岳朝耸,三停相种,是什么天上的星宿下凡。为了验证相士的话,一些好事的乡民,则在冯华上街的时候,偷偷地端详他的相貌风采。
    冯华本来就长的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再加上人们的一些心理作用,把自己的臆想成分添加了进去,几乎众口一词的把冯华说成了鼻如悬胆、山根丰隆的贵人之相。种种流传不胫而走,竟然迅速的在挥发河周边地区流传开来。
    中华义勇军利用这三天时间进行了休整,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义勇军在龙口街百姓心目中的好感,他们还特意抽出一定的时间宣传民众、训练团勇。
    这三天,贺国光与冯华等人几乎形影不离,除了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之外,他们从早到晚总是凑在一起说个不停。从冯华的嘴里,贺国光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事情,从欧美各国的政治体制、风土民情,到工厂机器、科学发明;从列强的军事扩张,到清廷的软弱腐败,让贺国光开阔了眼界;而且随着与冯华交往的不断加深,贺国光也坚定了他的信念,到底该如何行事,在他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第三天晚上,龙口街的士绅、百姓代表在镇上的聚英楼酒家为中华义勇军饯行。
    席上宾主把酒言欢,频频举酒致意。酒过三巡,贺国光说出了一番让人大感意外的话。他首先代表全镇乡亲对中华义勇军的将士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消灭了“小飞龙”绺子,保护了龙口街全镇百姓;然后他表示今天喝的不是饯行酒,而是挽留酒。挽留的理由很充分:其一,现在的龙口街虽然不惧怕附近的小股绺子,但在呐鲁窝集和库勒纳沃集还有双江蛟、大云天等大股悍匪;其二,根据中日战争的形势以及日本间谍绘制松花江流域地形图的事实,小鬼子居心叵测,确实需要一支有实力的队伍护卫家乡。
    其实,冯华在与贺国光的多次交谈中,早就感觉到了他思想的变化,也料想他会有所表示。但是,直到宴会之前,贺国光仍然一字不提,这让冯华感到了些许的不安。不过,由于对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一直很自信,这种不安也只是一闪即逝。当贺国光提出这个要求时,冯华并未感到太多惊讶,只是对贺国光拖至此时才讲,有些出乎意料。
    其实,不是贺国光有意拖延,想那贺国光走南闯北,处事何等谨慎。挽留中华义勇军,对于龙口街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这等大事不但需要与镇里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进行协商,达成共识,而且他自己也必须进一步摸清中华义勇军的意图。虽然贺国光对冯华和中华义勇军非常佩服,可是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关四乡二十八屯众多百姓的身家性命,他不得不慎重行事。
    开始,一些乡绅唯恐让义勇军驻防会引狼入室,因此顾虑重重,始终表示反对。直到昨晚,贺国光接到从盛京捎过来的信件,确切得到清军叶志超等部已经败退平壤,清军损失惨重的消息。同时,从吉林也传来黑龙江镇边军、吉林防军南下增援前线的消息。在吉林和黑龙江,官军本来就顾及不到一些边远的地区,现在大批官军调动,更是留下了大片的军事真空,两省胡匪的活动必然会更为猖獗。这一系列情况的变化不但坚定了贺国光挽留中华义勇军的决心,同时也让那些怀疑派闭上了嘴。既然前几天冯华论述的一些事情正在成为现实,那么谁又能保证日本人不会打到这里来呢?而且一旦其他地区的大股绺子再来砸窑,他们又该如何是好?基于以上的几点原因,以及镇子里流传的有关冯华的种种神奇传说,再加上义勇军纪律之严明、武器之先进、战斗力之顽强都是他们亲眼目睹的,这些人的看法终于发生了改变。经过再一次的反复商议讨论,龙口街最终在挽留义勇军的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看到众人有些惊愕、疑惑,贺国光一抱拳:“众位父老乡亲,我贺家从祖上落户龙口街已经近五十年了,我自己更是生在龙口街,长在龙口街,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