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血淬中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皇上……来人呀!赶快叫太医来。”看到皇上伏在御书案上久久没有动静;翁同龢不由得大惊失色,忙不迭地向外呼喊起来。
    接到翁同龢传来的皇上再次病倒、觐见日期只能往后推迟的消息,冯华暗自叹了一口气:“看来,尽快结束此次京师之行恐怕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前面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波折在等着自己。”
    事情的发展果真就像冯华担心的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冯华虽然并不想让义勇军卷入到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之中,可是由于义勇军在辽东战场上的突出表现,冯华和义勇军已经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各种政治势力决不会容许这么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可以飘然置身于事外。
    5月5日晚饭过后,冯华和李九杲正在厅中商量后面这些时日该如何安排,突然刘三儿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冯爷、李爷,外面来了两个人,要求拜见二位爷。”
    冯华和李九杲俱都为之一愣:他们来京并未大事声张呀!而且除了有数的几个人,没人知道他们住的地方。可是现在,才刚到京师几天,就有人找上门来,真是让人感到纳闷。
    “来的是什么人,你问过他们的姓名没有?”冯华沉声问道。
    “是两个书生打扮的人,其中一人大约三十多岁,另一人也就二十出头,他们只是说自己姓康、姓梁,有要事拜见二位爷!”
    “康、梁!”冯华不由得心中一惊:“难道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维新派最著名的领袖?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住在这里?他们找我究竟有什么事?”
    稍微沉吟了一下,冯华对刘三儿说:“好吧!赶快将他们请进来。”
    看到冯华站起身,准备出迎的样子,李九杲急忙拦阻:“大哥,还是小心一点儿,不要被有心人算计了。”
    微微一笑,冯华答道:“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两个人可能就是那天去都察院上书的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来干什么?大哥,不管来者是谁,都要小心为是,我还是要布置一下。”虽然李九杲对大哥的判断十分信服,但为了确保大哥的绝对安全,他仍旧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看着李九杲的认真劲儿,冯华心中禁不住再次一热。无奈地摇了摇头,冯华也随着他走了出去。
    康有为偕同梁启超静静地站立在院子门口,从表面看来,他的神色异常从容,其实他此刻的思绪却如同万马奔腾,根本就无法平静下来:从青年时代起,自己就立下了‘竭吾力之所能为以救世人’,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凌云壮志。中法战争之后,目睹国势日蹙,自己以一介布衣之身,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让自己忧愤之极,积极联络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再次上书当今圣上。希望皇上能大胆破除旧习,更新大政,以图自强,终雪割地赔款之奇耻大辱。然而此次“公车上书”虽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却一如上次,始终无法送到皇上手中……
    都说侯门深似海,宫廷府衙之深,又何止是深似海啊!为了能让万言书尽快上达帝听,这几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几乎走遍了京城所有的重要衙门,拜访了能够拜访的所有朝廷大员。可是这些人或者婉言拒绝,或者干脆闭门不见,几日下来竟是没有半点儿进展,让他们心中不由得又焦躁起来。
    也是机缘巧合,今日下午,康、梁二人去都察院时,无意中听到取得辽东大捷的临榆镇总兵冯华进京面圣的传闻,这让绝望中的康有为又看到了一线新的希望。为了稳妥起见,二人又专门跑到兵部,从一位在兵部供职的同乡嘴里,不但证实了冯华来京的消息,而且还得到了冯华在京城的准确住址。
    在刘三儿的带领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刚刚通过垂花门进入内院,就见两个同样是书生打扮的年轻人从里面迎了出来。
    “来的可是康南海与梁卓如二位先生?冯华、李九杲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闻听此言,康有为和梁启超不由得惊愕不已。虽说他们对冯华之名早已是如雷贯耳,但仍然没有想到这已经干出惊天动地、名垂青史大事的冯华以及李九杲竟然都如此年轻。而且本以为这二人乃是一介赳赳武夫,可谁成想却如此彬彬有礼、儒雅非常。
    “冯将军、李将军,南海康有为、新会梁启超,冒昧来访,多有打扰。”虽然还有些疑惑,但康有为、梁启超却未有丝毫的怠慢,二人连忙上前答道。
    此刻,冯华一边打着招呼,一边也在暗暗地打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并通过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不断对二人的性格特点进行印证。年轻些的自然是梁启超,他虽因乃师在前而沉默不语,却一点儿也不失其风采。挺拔的身材,奕奕有神的双目,以及厚重的双唇上一丝温和的微笑,都给人一种英姿勃发、敦厚儒雅的感觉,给冯华的第一印象就像原来想象的一样,非常不错;而康有为的深沉不露却让冯华感到了一丝诧异,史书给他的印象是康有为虽然学识渊博、充满爱国激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狂傲固执、缺乏容人雅量之人。可眼前的康有为却儒雅沉著、谦恭有礼,绝对是一种学者泰斗的风范,实在是有些出人意料。不过,从他那锐利如剑、有些咄咄逼人的目光中,却仍然可以感觉出一些“狂人”的斗士姿态来。
    “康南海与梁卓如的大名,冯华闻名久已。日前两位先生领导十八省举子进行‘公车上书’,更是京师震动,举国皆惊,今日能得一见真是三生有幸!两位先生快请至客厅一叙。”对康、梁二人的来访,冯华表现的极为热情。
    将康有为、梁启超让至客厅,分宾主落座后,冯华再次肯切地说道:“二位先生的高风亮节、才情见识,冯华一直深感佩服,早就急欲一见。只不过此次奉旨来京后,一切才刚刚安顿下来,未能抽出功夫。今日得此一见,真是人生幸事呀!”
    冯华如此热情多礼以及一再对二人表示敬意,让康有为、梁启超既觉得惊讶,又感到心里热乎乎的。这几日为了“万言书“一事,他们可是看够了朝廷中一些王公大臣的冷漠嘴脸,看来这个冯华到是一个可以倚重之人。
    “冯将军太过客气了,我们二人只不过是一介书生,只是看到国家危亡在即,尽力奔走呼号而已,如何能够与两位将军在前线浴血杀敌、尽忠报国相比!”康有为朗朗地答道,紧接着他话题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激昂起来:“二位将军都乃是人中俊杰、国之柱石,自也知道我大清如今确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是先事不图,临事无益,亡羊补牢,犹为未迟,只要皇上能自此发愤图强,则救亡图存尚不算晚。冯将军,我二人今日前来就是希望将军能从大局出发,将这份儿重新修改过的万言书代传至当今圣上,还望万勿推辞!”说罢,他从怀中将一份儿誊好的“万言书”拿了出来。
    康有为的这番洋溢着爱国之情的铮铮话语和殷殷的热切目光,让冯华感动。自己虽然估计到康、梁二人冒然来访与“万言书”有关,但如此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也让他犯了难:代传上皇帝书不但会极大地影响自己在后党心目中的印象,给义勇军将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康有为的那些主张虽然很是振奋人心,但是很多内容都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还会与自己将来要实行的改革主张发生很大的抵触。可是,如果就此一口回绝,也必然会在自己与维新派之间产生一道不可弥补的裂痕,这件事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迅速地考虑了一遍此事的利弊得失,冯华正容说道:“二位先生的一片赤诚之心,冯华甚为感佩,只是此次在下也是奉旨进京,连自己也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圣上,更何况代传万言书了。不过,冯华绝不会坐视此事不理,我明日就将其转呈给翁同龢翁大人,请他设法递交给皇上,不知二位先生以为如何?”
    康有为、梁启超也知道冯华说的都是实情,他目前确实见不到皇上,能通过他的手将万言书转呈给翁同龢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当下,二人一拱手,对冯华的援手深表谢意。
    麻烦虽然暂时被应付过去了,但是冯华深深地知道,既然已经涉足其中,就不可能再置身于事外,看来这件事他还是要未雨绸缪呀!
第六章 弦动广和居
    这天气说热就热了起来,火辣辣的阳光烤得人口干舌燥、头昏眼花。晴朗的天空一片云彩都没有,让人感受到有如盛夏季节的烈日炎炎。
    冯华和李九杲虽然是乘马车来的,但下了车后,他们的额头上还是布满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用手遮挡了一下刺目的阳光,冯华抬头看了看路边饭馆的招牌;然后对李九杲说道:“广和居!四弟,就是这家饭馆了,我们赶紧进去吧,不要让翁大人久等了!”说着,抬腿走向饭馆的大门。
    这是一家经营山东菜的饭馆,临街的四合院铺面虽不像有些大饭庄那么宽敞、气派,但门面的装潢布置却也古朴雅致,特色鲜明。看到有客人上门,堂头立即殷勤地迎上来,热情地吆喝着:“二位爷,里边请啊,您那!”
    待冯华二人步入大堂,他又恭敬地问道:“二位爷是来找人的,还是自己点菜吃饭?”
    “找人,你可知翁大人在哪里落座?”冯华淡淡地应道。
    “原来是翁老大人的朋友啊!赶快里边请。”说着,赶在前面引路,嘴里还在叨叨:“二位可是冯爷、李爷?翁大人早有吩咐,正在‘松鹤轩’等候二位爷。”听到冯华他们是翁同龢请来的,堂头愈发地殷勤起来,一面小心地在前面引路,一面热情地介绍着本店的一些大概情况。
    雅座在二楼,相比于楼下的喧哗热闹,楼上不但更加宽敞明亮,而且也清静多了。位于左右两侧的雅间,大大小小一共十二个开间,每个房间皆是木雕硬板隔断,镂花红木隔扇,虽无雕梁画栋那样的金碧辉煌,却于平易中显示出古色古香,四壁的墙上还挂着一些名人的字画,幽雅异常。
    冯华二人步入位于左手第一间的“松鹤轩”,就见一身便装的翁同龢正与另一个年龄比他稍大,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黑缎子长袍马褂,略微显得有些清瘦的老者饮茶聊天。
    看到冯华、李九杲到来,翁同龢很是高兴。他边站起身招呼二人,边向另一个老人进行介绍:“子夏、秋阳;寄云兄,他们就是取得辽东大捷、威震敌胆的临榆镇总兵冯华及其副将李九杲。”
    听说这个老人就是与翁同龢齐名的李鸿藻,冯华和李九杲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拜见:“临榆镇总兵冯华、副将李九杲参见李大人。”
    身为帝党要员的李鸿藻对冯华二人自然也是极为看重和有好感,看到二人进行大礼参拜,连忙起身摆手道:“二位将军不必过分拘礼,咱们还是坐下说话。早就听叔平兄说你们已经到了京师,只是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未曾得见。今日的便宴,就算老夫和叔平兄为二位将军接风洗尘。”
    翁同龢听了也是频频点头,一再嘱咐二人不必如此多礼。看到冯华他们依言落座后,他又喊过堂头:“还是按老规矩,你估摸着给安排几个特色菜,再给来上一壶好酒。”
    堂头看来对翁同龢的口味、习惯已经非常熟悉,只是略微思忖了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