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4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这一仗。
宋哲武在心中认为,这很可能是傅作义犯了地方实力派屡教不改的一个臭毛病,存了保存实力的念头,而想出的推脱之词。
宋哲武强压着心头的怒火,皱着眉头,语气不善地问:“这个计划是我批准的,傅宜生认为哪里不妥?”
宋哲武脸上的愤怒、不满,甚至还有极度失望的表情,陶蓉、李文田、梁忠甲都看在眼里,他们都暗暗地替傅作义捏了一把汗。
李文田看了陶蓉一眼,低下头去没有出声,他还是头一次见到宋哲武如此愤怒,此刻要劝宋哲武,只有陶蓉的话最有分量。
谁都可以不说话,可是陶蓉作为主管作战的副参谋长,实际上甚至也可以说就是第四路军的参谋长,只不过因为萧国栋的原因,他的参谋长前才挂了一个副字。
这个作战计划虽说是宋哲武批准的,可是计划是他主持制定的,他很了解计划的优劣。作为第四路军事实上的参谋长,发现作战计划哪里有不妥,及时纠正是他的职责。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嫉贤妒能、打击不同意见,那是参谋长的大忌,在作战上尤为如此,他必须要想办法让自己的主官接受正确的意见的。
不过,多年的参谋长生涯,也让陶蓉很会揣摩主官的心思,他明白让宋哲武如此生气的原因。
陶蓉略微斟酌了一会,轻声说:“宜生还让我转告司令,如果司令坚持实施现在的围歼西路苏军的作战计划,阻击中路增援苏军的任务会最为艰苦,他的三十五军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他傅作义也会自己顶上去。”
陶蓉并没有直接回答宋哲武的疑问,而是先向宋哲武表明傅作义此举并无私心。他知道,只要是宋哲武认为傅作义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着想,宋哲武的愤怒就会平息。他相信,冷静下来的宋哲武是绝对会接受正确意见的。
果然,在得知傅作义不是为了保存实力,而是确有一些新想法,宋哲武的怒火马上平息下来。
虽然陶蓉没说,可是宋哲武看得出,李文田和这个计划的制定者陶蓉,在态度上都倾向于傅作义的新建议。
宋哲武仔细想一想,这个作战计划是陶蓉主持制定,陶蓉竟然不计得失愿意附和傅作义的新建议,这说明傅作义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也许傅作义有更好的办法?即便维持原定计划不变,听一听傅作义的建议也无妨。
在梁忠甲的军部作战室里,陶蓉指着地图向宋哲武介绍起傅作义的设想。
“傅作义认为,在鄂而浑河西岸地势平坦之处围歼西路苏军,固然有易于我军歼敌的优点。可是。鄂而浑河西岸距离中路苏军过近,中路苏军救援方便,阻援部队的任务会十分艰巨困苦。”
“况且,即便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点围歼八万苏军,宜生认为,没有半个月以上的时间也不可能做到。这期间担任阻援的部队,在苏军两面夹击之下,伤亡很大到不必说,能否完成阻敌任务就很难说了。很容易出现我军几十万人和苏军中西两路近三十万人混战的局面,那样,战局势必会发展成决战态势,这对我军十分不利。”
和苏军进行决战,第四路军不会占到任何便宜,宋哲武虽然对自己的部队很有信心,可还没有到自大的地步,第四路军的实力远远没有达到苏军的水平,这一点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现在进行决战,那可是布柳赫尔最愿意见到的局面,
陶蓉继续介绍道:“宜生以为,最关键的还是,即便我军在这样的情况下歼灭西路苏军,伤亡也会十分巨大,我军主力那时很可能会无力再战。”
“那时,虽然歼灭八万苏军,却无法守住北蒙。在战役上实现胜利,却在战略上失败。”
“在战役上实现胜利,却在战略上失败。”这句话给宋哲武震动很大。
宋哲武虽然是穿越人士,可并不代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就要比这个时代的人要强,他并不是全才,这一点他自己十分清楚。甚至在前世,他也不是一位精熟于纸上谈兵的军事爱好者。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仅仅来源于这个时代真正的“宋哲武”的记忆和几年来的耳濡目染及实践,还有前世众多的经典战例。
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仅不可能,也绝不会来源于教科书,而是要看个人的悟性和灵性。比如窑工出身的徐海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通过在大别山几年的战争实践,徐海东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往往与敌人一接火,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兵力和火力情况。他在皖西葛藤山和围剿的**作战时,曾以不足2000的兵力一举歼灭追来的敌军两个团。自己仅牺牲7人,伤30人,创造了100:1的惊人的战损比。
被俘的**师长柳树春对徐海东此役的指挥佩服不已,当面问徐海东:“你是黄埔几期?”
徐海东回答说:“我既没听过保定的课,也未入过黄埔的门,我是‘青山大学’毕业的”
徐海东此话不假,他除了在叶挺任团长时,在第四军第三十四团当过几天代理排长外,所有军事指挥方面的经验,均来源于他回大别山后的游击战。是完全靠他自己超常的灵性和悟性,才得来的。
极为善战的徐海东,曾被蒋介石开出了最高赏格,悬赏25万大洋要徐海东的人头。毛太祖称其为“对中国**有大功的人”,而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则痛斥其为“文明一大害”。这些都足以说明徐海东的分量。
宋哲武很有自知之明,因为他有比别人多了近百年的历史积淀,在战略上,他并不输于这个时代的人杰,可在战术上他就要差得远了。高超战术的运用,那是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随机应变能力的。
在这个时代,国共两党都出了很多优秀的军事家,而傅作义无疑就是其中一位。只要是出于公心,傅作义的任何建议,理应得到他的重视。
“傅宜生的具体想法是什么?”
宋哲武这一问,让陶蓉和李文田都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对于苏军的猛烈火力,不仅没有和苏军交过手的陶蓉在太原制定作战计划时无法想象得到,就是参加过满洲里大捷的李文田也没有想到,这次苏军才把真正的实力展现出来。
满洲里之战,苏军完全没有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放在眼里,军事准备并不充分。可是经过满洲里大败后,苏军上下都对中**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这次进攻北蒙的军事准备相当充分,虽然这些部队还比不上苏军在欧洲部分的精锐,可在火力和战斗力上也要超出中**队一大截,完全是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陶蓉在视察了北蒙战况后,也感觉到了他制定的计划有些不妥。在仔细研究了傅作义的建议后,他在心里已经完全认同了傅作义的新建议。
陶蓉指着地图说:“宜生的建议是,放弃在鄂尔浑河西岸围歼西路苏军的计划,放西路苏军南下,把战场设在博格达山南麓”
第五百五十八章抗战北蒙大胆的计划(四)
第五百五十八章抗战北蒙大胆的计划(四,到网址
第五百五十九章 抗战 北蒙 突发奇想
第五百五十九章抗战北蒙突发奇想
陶蓉继续介绍说:“博格达山南麓是丘陵山地,再往南则是半戈壁地区,虽然有利于苏军发挥火力强大的优势,可是西路苏军也远离实力最强大的中路苏军。Www!中路苏军如果要想救援,必须要穿过几百里地势复杂的山区,这对我军阻援十分有利。”'。'
陶蓉把演示棒滑向东面。
“这里距离克鲁伦河谷虽然有些近,但是隔在其间的地势对我们也很有利,又有二、三两大要塞群依托牵制,东路苏军是不敢倾全力增援的,要歼灭西路苏军有绝对把握。”
“最关键的是,宜生认为,这里离实力稍弱的东路苏军很近,歼灭西路苏军后,我们可以乘势东进,就势卷击东路苏军,即便歼灭不了东路苏军全部,至少也能给其重创,迫使东路苏军退回苏联境内。那时,只剩下中路苏军一支孤军还在北蒙境内,也只有退回苏联一途可走……”
应该说,傅作义的这个建议要比原先的计划更稳妥一些,实施后续手段也更便利。不仅可以使部队更加集中,兵力更加充足,还便于在歼灭西路苏军后,就近打击东路苏军。柿子要捡软的捏,这可比去碰中路苏军更可行,战果也会更大。惟一的不足就是,这里的地势要比在鄂尔浑河西岸更有利于西路苏军就地坚守,给围歼西路苏军带来一定的困难。
可问题的关键还是,西路苏军是否一定会绕到库伦的南面围攻库伦?宋哲武虽然有此预测,可是万一西路苏军不南下,而是和中路苏军汇合怎么办?万一如此,那不仅库伦很难坚守,就是北蒙也危险了。
陶蓉看出宋哲武对傅作义的建议有些心动,只不过还有些犹豫不决。
陶蓉建议道:“司令,如果把战场放在这里,我们调动部队很方便。还有,这里的地形对我们也并非十分不利,我们可以到山顶去看看,从在那里东、南两个方向的地势都可以一览无余。
山顶的风很大,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北风,寒意已经很浓,不仅山上的杂草,就是远处克鲁伦河谷里半人高的牧草,也都被凛冽的北风吹得枯黄一片。
而脚下狭长的库伦城内,在较矮的雪松和高大的蒙古栎树的交互掩映下,一排排房屋和高大的寺院错落其间,却在宁静中显出一片勃勃生机。
宋哲武是第一次来库伦,在前世他在网上可没少讨论外蒙的事情。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今天却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到了库伦。
宋哲武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番后,忽然想起一件事,转头问李文田。
“灿轩,我听说库伦城里住有不少汉人,是这样吗?”。
李文田点头说:“是的,司令,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北蒙都是蒙古人,可没想到在这库伦城里竟然有大量汉人,总数有8000多人,据说五六年前这里常住汉人过万人,来往的内地商人也很多,仅晋商开的商号就有2000来家。库伦城里的汉人主要是张北、绥远一带人,他们居住的比较集中,城里有一条街,被当地人称为汉人街。他们有自己的学校,甚至还有一个晋剧团。”
“外蒙闹独立后,这些人受了很多刁难和迫害。我们收复库伦后,魏广惠大力支持使用这些汉人,现在的北蒙自治省政府里,就有许多人。”
“很好”宋哲武思索着说。
“有这些熟悉北蒙风土人情的汉人在,我们在北蒙的许多事情要做起来可就容易的多了。还有,你告诉楚风,这些人要挑选一批识字的年轻人,送到太原学习,不仅要读中学,还要送他们读大学,他们回来北蒙做事,会更易于被被蒙人接受。”
见宋哲武好似全然忘记了上山的目的,陶蓉不由有些着急,冲梁忠甲使了一个眼色,梁忠甲会意,笑着对宋哲武说:“司令,炮兵观瞄镜已经架好了。”
宋哲武这才转过头,走到观瞄镜前,仔细观察起博格达山南麓的地形来。
站在博格达山顶,通过观瞄镜,方圆百里的地貌尽收眼底。从博格达山脚向南,地势逐渐平缓,越往南,丘陵地貌越不明显,树木也越稀少。而在约40多公里外的地方,虽然已经无法清楚分辨出具体的地形景物,可是那里平坦坦灰蒙蒙一片,不用说那里就是宋哲武来时穿过的几乎没有任何植被的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