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文物贩子在唐朝-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时间不同而异。秦汉古镜,色做深灰;东汉以来,色为淡灰;自晋以来,微带银白。唯有上古铜镜,才能如小可手中这般透出暗红的色泽。因此李前辈这方铜镜,小可认为当断在汉代,适才张先生认为当断在秦代。其实秦立国不过数十年,更兼幅员辽阔,四境风情不一,无论在秦在汉,也都有可能。”众人听了此言,纷纷点头,就是那张先生,也不由微微颌首。
  卢鸿继续说:“诸位试想,那秦宫明镜,传自上古,方可收入秦宫,以为宝藏。若真是秦时当代所制,甚或汉时器物,又怎会是那秦宫旧藏明镜?”
  不待众人出言,卢鸿又对李伯方说:“李前辈请将你手中铜镜之光,投于壁上。”
  李伯方闻言,便将手中铜镜光映照壁,又现出“灭情见性”四字来。
  卢鸿说:“若诸位觉得只以颜色断代,或有偏差,再请看李前辈手中铜镜映出这‘灭情断性’四字,乃是标准的小篆字体。秦灭六国,使书同文,车同轨,李斯并赵高等,创规小篆,颁行天下。可见李前辈手中铜镜,必是秦灭六国之后所制,绝无可能是秦宫中旧藏。小可手中这件,所映字体却是古篆,与三代礼器上铭文,同出一辄。”
  卢鸿又将自己手中铜镜光映在照壁之上,只见清清楚楚四个古篆“天人合一”,对比之下,一目了然,众人更是点头称是。
  卢鸿又继续说道:“此外诸位再看,小可手中这方镜中字体清晰,但观之后背,却绝无文字。”说罢他将手中铜镜反转来示与大家看,只见镜背面花纹繁复,古色古香,却不见文字装饰。
  原来磨制好透光镜后,卢鸿便在镜子背面重新加工了纹饰。更何况古篆“天人合一”四字笔画极其简单,非常容易便隐藏在花纹中,若非知情之人,哪得发现?
  展示完自己手中铜镜,卢鸿又道:“李前辈手中这方古镜,小可曾在古籍中略窥得一点来历,乃是当时邪教中人刻意仿制,但其手段终有痕迹可寻,便是铜镜背面必然要写上同样的文字,且映出来字迹模糊,绝不能如真品般巧夺天工,另人无从捉摸。”
  李伯方脸若死灰,抖抖擞擞地把手中铜镜翻过来,其背面正是铸有“灭情见性”四个字。
  卢鸿眼中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芒,黯然说道:“那异域邪教,最善用这歪理邪说、奇淫之技,蛊惑人心。前辈你却是要莫为所动,弃却邪说,重回大道啊!”
  李伯方听了,手中一抖,那铜镜“吧答”一声,直落在地上。他却看也不看,以手抱头,踉踉跄跄地向外行去。
  那张先生略向卢鸿拱一拱手,微微点点头,竟是看也不看众人,便随着李伯方直直的走了。
  卢鸿却哪有心思顾这些。李伯方手中那面铜镜落地,卢鸿的心险些便跳到嗓子眼。别看他口口声声说得这铜镜一钱不值,自己心里却清清楚楚。那可是如假包换的秦代透光古镜啊!
  待见那铜镜落地,并无损坏,卢鸿的心才放到了肚子里。趁着众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李伯方身上,卢鸿连忙向身边的洗砚使了个眼色。
  洗砚跟了卢鸿这些年,心思灵动,真是大有长进;更何况他本是造假同伙,其实曲折,哪还有不明白的。立时上前几步,从尘埃中拾起那面铜镜,用袖子擦了两擦,打了个哈哈道:“这镜子虽然是假货,不过回去找个人重新磨磨,早起梳头时,倒也能派上些个用场。”
  众人心中本有毁去此镜之意,但见是卢鸿下人拾取,想来有卢鸿看着,也不会再遗害人间,只是觉得这书僮说话,略有嘲讽李伯方之意,难免有些不顾身份,又有些失了厚道。
  卢鸿却哪里顾得众人怎么想。这可是真真儿的秦代古镜啊!掉在地上不捡?傻呀!?
  他忽然觉得,世人将以低价淘得宝贝,名之为“捡漏”,实在是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文物贩子在唐朝 第三卷 南下荥阳 第十八章 以什么为宝
     更新时间:2008…10…26 11:39:02 本章字数:2523
  玄坛讲经终于结束了,但其影响自然远远没有结束。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玄坛讲经及气学理论的提出,对唐代及以后历代哲学思想及社会理念的发展与变化,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但此时卢鸿及身边的众人,自然还无暇去想这些。
  此时只见那卢鸿将手中铜镜珍而重之的放入漆盒中,双手恭恭敬敬地奉到郑知面前说:“前辈,今日玄坛盛会之后,气学大道得立,经义正途终现,此镜也当寻个归宿。趁此机会,卢鸿愿将此镜奉于玄坛存放,也使后来学者,瞻仰古物神迹,追思圣贤高致,或能无憾。”
  众人见卢鸿居然要将这上古明镜,人间至宝,献于郑家,祭奉于玄坛内,均不由大惊。却又不能不佩服卢鸿如此淡然于外物。
  要是众人知道卢鸿献的居然是自己花了几贯钱做的假货,只怕就没人这么想了。
  郑族三老并族长郑聿横等均是激动万分,万万没想到卢鸿竟有此议。郑家本以经学名世,玄坛也是文林胜地,经此讲经后,就说是天下闻名,也不为过。若真再有这上古明镜为镇坛之宝,只怕真要成为世后的经学圣地了。
  只是这明镜越是贵重,越是难以收下。郑知犹豫再三,还是叹道:“小友有心了。只是这明镜乃是天下至宝,既为小友所得,自是尊府之物。范阳卢氏,海内名族,收留这明镜也是众望所归。郑家却是不敢夺爱。”说罢,脸上却忍不住现出几分遗憾。
  卢鸿却说:“前辈所言,晚辈却是不敢苟同。这明镜,本是上古至宝,为我华夏先人神迹。其中所蕴大道,亦是先圣遗珍,便应天下人共承泽被,怎可说是卢家的,或郑家的?今日论经,终能明晰大道,斥退邪论,这明镜也算居功至伟。只是大道既现,也是这明镜功成身退的时候了。既于此处立功,便于此处留居,也算是得其所哉。更何况这玄坛盛地,本是先贤讲经之所,更承今日论道之胜,只愿今后,玄坛常开,经义常存,便是这明镜有灵,也必当自谓所托非虚。”
  郑知听了,感动异常,须眉抖动半天才道:“不想小友竟有这般心胸,这般见识!好好,今后这明镜,便永居玄坛;今后这玄坛,便是天下读书人的玄坛。郑家后人,必当永尊公子良训,愿维玄坛常开,经义常存!”
  说罢,竟是对明镜深施一礼,这才上前,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卢鸿手中明镜。
  坛中众人见此情景,闻此感言,无不感慨叹息。即喜经义大道不落,玄坛盛事有期;又叹卢鸿高风古义,心系天下,洁身无碍。
  哪知卢鸿心中算盘打得噼啪响。这镜子在自己手中,卖也不能卖,吃也不能吃,只是个虚名,一点实用也没有。其实自己虚名也足够了,更不需这镜子为证。今日将这镜子捐于玄坛,再无人敢来质疑查鉴其真伪,又给自己带来个不贪宝物的美名,还能让郑家欠自己老大一个人情,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他心中早就打好了主意,待返回范阳,说什么也要把这三老弄一个到范阳去讲学。要和那镜子比起来,这三个老书袋,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
  玄坛讲经已经结束。郑夫人让郑桓带来了死命令,绑也要给绑回家中去。现在的卢鸿当然不用绑,反正大事已毕,乐得休息几天。
  回到郑桓家中,卢鸿自然是接受了郑夫人等家中领导的亲切接见和一致好评。只是当他从次日开始不得不接见大量来访的人流时,就开始后悔为什么要回来了。这样的日子,卢鸿只坚持了两天,就只好又打出入楼读书的旗号,跑到藏书楼中躲清闲去了。
  卢鸿叔父见大事已毕,就辞别郑桓,准备返回范阳。临行前,卢鸿写下两封书信要叔父带回范阳,一封是给卢祖安的,另一封写得甚厚,却是给那奚老大的。
  又过几日,郑家三老在家中也住得够了,又都搬回到藏书楼来。三老所在小室与卢鸿就在隔壁。平时三老一少,便在带草堂中讨论经义,遇有争执不下之处,就各自回室,或静思,或检索书籍。
  这一段卢鸿将郑家藏书楼中的册录已经大致整理出来,先是剔去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然后还是按照以前的办法,将这些书按纲目分别出来,再齐头横向比照,推进攻读。此外以图表、标签、笔记等为辅,进展颇为顺利。
  此法卢鸿已经用得熟了,再加上这些日子参与玄坛讲经,见识及思考的深度都获益不小,再回过头来精研群书,感觉理解又深了一层,对书中的理论,也能更准确的分析判断。
  偶然有一天,三老中的郑诚到卢鸿室内转了一圈,见了卢鸿这般摆摊读书的方法,不由很是惊讶。
  中国古代,对于如何读书,却是各有不同方法。但大致而言,约为两类。
  一为务求精熟。如孔圣人学易,竟致韦篇三绝,将那串竹简的牛皮绳,翻看过多,断过三次,可见其用功之深。主要是古时读书人获取书籍不易,每得一部,便要反复阅读多遍,详熟于心。这种方法,后世宋时朱熹最为提倡,推崇“古人读书,亦记遍数”的做法,认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据说朱熹本人,就算是读再不重要的一篇文章,也要读五十遍方可。
  二为观其大略。如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按史书所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所谓观其大略,便是提纲挈领,把握精神,不求字里行间,面面俱到。此法后人说得很玄,如陶渊明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也是此意。
  郑家三老幼承家学,读书时都是务求精熟,一本读过多遍,再读下一本,以求循序渐进,每读一书,必有所得。今日见了卢鸿这等读书之法,不由极为惊讶,忙问卢鸿端底。
  卢鸿微微一笑说:“这却是晚辈自己胡琢磨的读书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说罢,便将自己当年自修时的苦恼,又讲了一遍与郑诚听。
  此时,郑知郑行也闻音而至,见此场景自然也是颇为惊讶,再听卢鸿细说,不由一齐发了呆起来。
  良久之后,郑知言道:“小友这方法,直是闻所未闻,只是此等读书方法,数十本书一同读来,岂不缓慢之极?”
    文物贩子在唐朝 第三卷 南下荥阳 第十九章 玄坛讲经录
     更新时间:2008…10…26 11:39:02 本章字数:2467
  卢鸿说:“读书读书,读得是书中的道理,书中的学问,到得最后,增长的却是心中的见识。这古书新籍,真真算起来,可说是汗牛充栋,真不知有多少万卷。只是其中讲的道理,怕只有三成是有用的,三成是重复的,还是三成是没用的甚至错误的。若不分青红一律只管下苦功读去,记在心中,费时费力还是轻的,若遇上那错误百出误人子弟之书,岂不花了功夫反倒学错了知识?如那观其大略之法,便是天资横绝之人,也不免有挂万漏一之叹。因此晚辈想,莫若如此一一对鉴,齐头推进,虽然看来似是进度缓慢,实则去粗存精,或如漉沙见金之法,既不会误拾沙砾,也不会漏去金珠。”
  三老都是读了一辈子书的人,于这读书个中关节,体会自深。此时听了卢鸿读书法,均是大加称赞,言道怪不得卢鸿如此年纪,能有这般见识,这读书之法,实实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