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卧龙逆天-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礼告诫道。
    “为兄记住了,诸位后会有期。”诸葛瑾点了点头,作揖与诸葛亮和诸葛均以及身后一干将领拱了拱手,催促着战马,率领军士绝尘而去。
    送诸葛瑾出征后,诸葛亮接下的重心,自是全身心的投到政务之上,如今对于荆州来说,头等大事,就是发展农耕,促进商业。
    为此,诸葛亮和尚书阁一干文官,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农耕的措施,并且把商人的身份地位,也相对提高了,目的自是为了刺激商业的发展。
    同时诸葛亮,还把当初在巫陵港城,那套以科考模式选官的制度,小规模的在荆南四郡一些偏僻的县城开始实行,为此诸葛亮特意派车马把武陵太守潘俊,桂阳太守廖立,长沙太守伊籍,零陵长史杨颙四人,接到江陵城,与他们磋商了一下考官的制度,以及监督和实行方案,时零陵太守一职,由刘巴兼任,不过刘巴现今还担任了尚书阁下属的六曹中的刑曹从事一职。
    虽然诸葛亮的科考选官制度,只是想小规模的试行,并且选拔的官吏,也只是县令以下的官职,但却还是遭遇了荆襄一些大族的反对。
    尤其是杨仪和习祯二人为首的荆襄豪族,这二人激烈反对,主要是诸葛亮的这套科举选官制度,从根本上影响到了他们这些门阀豪族的利益。
    因为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途径就是,依靠郡国官员,举孝廉或举秀才,而这种方式举荐出来的人才,几乎是清一色的官宦子弟。
    茂才即是秀才之意,因避讳光武帝刘秀名讳和改为茂才,意指品学兼优者,孝廉则是指孝顺父母,办事廉洁者,然而这种举荐人才的方式,由于政策的糜烂,导致世人做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诸葛亮正是要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才有了科举选仕的想法,然而他才刚刚准备试行,就遭到了强力的反对,这不由让诸葛亮心生怒火,这些士族门阀子弟,他们心里装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整个民族和亿万百姓。
    这种观念诸葛亮是很反感的,难怪中国有句古话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反对有能力的获得重用,他反对只是那些没有能力,靠着门第荫护,世代霸占着官位,盘剥百姓的昏庸贪官。
    诸葛亮提倡的是振兴家族门第,就要凭借真本事,多为百姓办实事,为民族国家多出力,而不是世代垄断,尸位素餐,一个国家,若是长期被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宦子弟霸占着,最终的走向还是周而复始的分分合合,长治久安永远只能是一句口号罢了。
    (虽然更少了点,但大伙可要多多支持啊,啊啊啊。。。。)
第二百二十六章 科举选士
    第二百二十六章科举选士
    诸葛亮提出以科举考核,选拔县令以下官职的制度,在荆襄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应,其中反对者视这行为为洪水猛兽,赞成者则认为是高瞻远署的改革,甚至有士子上了封万言书,称科举选士制度,实乃开天辟地的大事,比先秦时代的商鞅变法,更振奋人心。
    虽然科举选士的制度,得到了荆襄大部分寒族士子的拥护,但却也得到了以杨仪、习祯等为首的豪族地主阶级的反对。
    甚至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也表示了反对,他反对的理由很充沛,那就是科举选士,有违上古祖制,实乃不确合实际。
    诸葛亮的书房内,黄承彦神色颇为生气的,道:“孔明啊,你要知道,你的官位,也是当初举孝廉后,才被委任为新野令的。举孝廉,举茂才乃大汉数百年开创基业的根本,如今汝要以科举选拔士子,不但是对朝廷的不忠,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试想你这一制度一出,影响到的是天下万万的官宦家庭,豪门宗族,他们能认可科举入仕吗?”
    “为父并不是反对你的政策,而是担心你因为这一制度,让你这十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还望你能够三思,切莫一意孤行。”
    对于黄承彦的担忧,诸葛亮是心生感激的,正如黄承彦自己所言,他反对的不是诸葛亮的施政方案,而是担心诸葛亮的科举选士,会彻底得罪全天下的官宦宗族势力,从而让诸葛亮遭遇全天下人的反对。
    “岳父大人顾虑,亮不是没考虑过,如今大汉承平四百余年,宗族豪门盘根错节,北方昔日的袁绍,四世三公,可谓贵不可言,受尽陛下的恩宠,可结果呢?最后第一个跳出来,企图问鼎天下的,正是袁绍袁术兄弟,此二人能够成为一时豪杰,皆不过是门荫所致,其又有何德何能?”
    诸葛亮作揖一拱,表示对岳父的恭敬之意,接着道:“科考取士,并不是为了否定官宦宗族,而是为了让天下更多的有识之士为民族国家所用,岳父大人也许还不知道吧,吏曹从事杨仪,全族四代人,成年男丁有五十一人,其中三十三人在荆州各个郡县中任职,有十一人把持着县令县长一职。”
    “这些人当中,起码有一半的人是不称职的,可他们为什么能够登堂入府,窃取高位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家乃是荆襄的豪门宗族,如今杨仪跳出来反对,他是真出自公心吗?不是,他是为了他们所谓的家族的富贵荣耀,只有一直保持着这样举官任官制度,他们杨家就能一直霸占着那些官位,在他们的心底之中,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了名誉,地位,以及金钱。”
    黄承彦神情有些惊异的,问道:“杨家真有这么多人出仕?”
    “不单单是杨家,礼曹从事习祯,一家也有二十六人出仕,其中六人担任一县主官,以前忙于前线战事,亮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可岳父你可知道,最近我接到不少密报,这些人在地方上,有的胡作非为,横行无忌,有的尸位素餐,无所事事,把一座座城池,弄的乌烟瘴气,若再不整治,只怕我这基业还未成,底子已经坍塌了。”诸葛亮说到这里,就是满脸的不快之色。
    最近为了劝农桑,促商业,诸葛亮不但派出了多路督邮出去视察,还让暗卫秘密出行,结果倒好,经过一番打探,得到的结果,却是让诸葛亮着实有些触目惊心。
    本来诸葛亮还打算,缓几年再实行科考选仕,但他担心,要是长此以往,只怕自己还未站稳脚跟,自己脚底早就流脓了。
    历史上的蜀汉刘备,到了后期人才匮乏,将才短缺,这跟他选拔和培养人才,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的荆州和益州各大宗族,又相互敌视,导致历史上诸葛亮死后,蜀汉这个小朝廷,就彻底走上了灭亡的途径。
    杨仪这人有才,却为何一直没得重用,这里面固然有他性格问题,但跟杨家家族腐朽的势力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相反同时期几乎名声没他响亮的蒋琬,后来却接了诸葛亮的班,成为第二代蜀汉丞相,这里面足可说明蒋琬除了有出众的能力,也还有良好的治家能力是分不开的。
    就好比眼下,蒋琬同样是荆襄大族出身,但他们家族的子弟,目前出了诸葛亮任命的刘敏,潘俊等人外,也就只有数名子弟,在郡县之中担任文书一类的小吏。
    这次诸葛亮提出选拔科举一事,他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还带头表示了拥护,并且还提出了科举选士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并且认为科举选士,既能更好的为国家举荐人才,也能让全天下寒族子弟,有一个盼头,更能让他们归心。
    这点诸葛亮是完全认同的,这个时代,虽然官宦宗族看似势力庞大,执天下之牛耳,可实际上中原九州,天下百姓千万,若能够真正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拥戴,又何愁天下不能平定?
    “孔明,是为父多心了,既然你心里都明白,那我也没什么好担忧了,如今暑热难挡,吾正好回沔阳老家避暑去。”黄承彦心事了切,倒也是洒脱之极,不等诸葛亮挽留,他已经起身往门外走去了,只听见他那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
    黄承彦走了还不到一盏茶时间,邓艾走了进来,道:“主公,杨仪和习祯来了,说是要面见主公?”
    “他们还有脸敢来,让他们去偏厅侯着。”诸葛亮想到这两人的家人,竟然在自己眼皮底下,祸害百姓,他就恨不得把这两人拉出去砍了,以正国法。
    诸葛亮这一忙,一直忙到夕阳西下,直接把二人给忘记了,正当他准备回府吃晚饭时,邓艾才提醒道:“主公,杨大人和习大人还在偏厅等候。”
    “哦,我还到真忘了这事,我就不去见他们了,你去把握文案上那几封奏报给他们二人送去吧,告诉他们,凡事不要太尽,否则君臣缘分势必早尽。”诸葛亮挥了挥手,大踏步而去。
    邓艾随后把关于杨仪和习祯家族子弟的犯罪记录,给二人送了过去。
    偏厅之内,杨仪和习祯二人,看到手中的记录绢帛时,脸色都不由为之一变,当中所记载的一些罪行,他们二人根本都不知道,但若是真要按罪论处的话,他们的宗族足可抄家灭族了。
    二人对视一眼,心中不由一阵惶恐,当下急忙作揖躬身向邓艾行礼道:“请邓将军,务必转告主公,我等誓死追随主公,绝无二心,回去之后,就遵从主公吩咐,推举科考制度,约束门下子弟,遵守国家法度。”
    “二位大人有此心,主公必然是欣慰的,时候不早了,二位大人就各自回去吧。”邓艾见二人刚才还一副兴师问罪的表情,这会彻底的阉了,心下不由暗自一笑。
    出了府门,习祯和杨仪暗自叹了口气,各自登上自己的马车,这会他们心里是明白了,诸葛亮已经铁了心要推广他那套科举选士的制度了,如果他们二人再反对,只怕眼下的身份不保,而且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孰轻孰重杨仪和习祯是分得出轻重的,随后二人不但没有表达反对,反而成了急先锋,以此来换回诸葛亮的信任,二人转变之快,倒让一直以来,保持着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徐庶、庞季和庞统等人大跌眼镜。
    但不管如何,最终的结果,诸葛亮还是满意的,科举选士的制度,经过艰难的推行,也缓缓在荆南四郡开始展开了,诸葛亮相信,这项制度,将来会成为这个国家一项永久制度。
第二百二十七章 孙家小妹
    第二百二十七章孙家小妹
    劝农桑,奖农耕;开市场,促商业;办私塾,科举选士,这一系列的政策,在荆州开始全面铺开,仅仅三个月时间,荆州大地就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面貌。
    这三个月来,诸葛瑾的南征大军,同样也是节节胜利,现今大军已经对抵达交州的治所交趾城下,对交趾城进行了四面合围,破城显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士燮的主力大军,早在合浦郡的会战中,就全面溃败,目前交趾城的守军,大多数实际上都是效忠士燮百姓组成的新兵,由此也证明了士燮在交趾崇高的威望。
    交趾郡作为士燮的老巢,经营了数十年,城中粮饷充足,人口超过二十万,而且城防坚固,强攻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诸葛瑾采取的策略是,四面蚕食,把交趾周边所有的城池,全部拨出,然后集中全力,做好长期围困的打算。
    交趾城中虽然食物充足,足够二十万百姓一年所需,但交趾城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饮水问题,城中几十万百姓的饮水,全部要从城外的红河之中提取。
    诸葛瑾在兵围城池后,首先就切断了流入城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