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河血-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睢皇歉懔耍歉昧耍
好奇心,对于这个东方国家和那浑身闪动着耀眼光环的人,他产生了好奇心,也正是这个好奇心促使着他来到了中国。
不过和大多数记者不同,李普曼并没有选择前往上海,然后由上海前往邯彰,而是首先乘邮轮前往菲律宾,随后又乘船来到广州,经广州乘去年刚刚修通的粤汉铁路北上。
“我要了解的不仅仅是管明棠,还包括这个国家!”
所以一场漫长的旅行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不过这场旅行似乎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妙”,因为几乎是在国民政府知道大名鼎鼎的李普曼将访问中国之后,立即派出了要员迎接,即便是远在中国,也知道这位拥有5000万读者,能够让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内各国政要亲自迎接的“无冕之王”,于是立即派出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等人前往广州迎接,这一路上,有了中央政府“热情招待”,加之乘坐“要员车厢”使得李普曼想借机了解中国的愿望化为了泡影,不过作为一名记者,他还是得到了许多他所需要的信息。
或许是因旅程太过漫长的原因,使得他更渴望到达那个对于许多中国人象征着“未来与希望”但是却又被一些中国的报界同行们称为“水深火热、苛尽盘剥”的地方,在这一路上,人们总是会在无意中提到,那里对这个国家产生的变化。
“……我们刚才过去的地方,那里正在建设一批工厂!”
或许是因为在株洲等待的太过漫长的原因,董显光主动向李普曼解释道。
“一批工厂?”
不过对于李普曼来说,他并没有注意到时间过的很快,在等待通行的时候,他在火车站同不少普通中国人聊了天,比如在列车站员的口中,他知道他所搭乘的火车是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显然被列车站员视为骄傲,特意向他这个外国人提起。
“是资源委员会在株州投资的一批工厂,我们正好碰上了货运列车下货,现在北方公司提供的设备速度很快,而为了装运设备,他们占用了铁路线!”
又一次,李普曼从外人的口中听到了“北方公司”,在这一路上,他总会听到这个名字,而另一方面,这个企业名又与他此行的目的——管明棠紧密相关。
“南京不是有一些人对管明棠持以批评态度吗?为什么你们还会采购他的企业的设备呢?”
这个……李普曼的问题只让董显光的神色变得有些尴尬,因为他也是批评人之一,但作为中央宣传官员,常与记者打交道的他在瞬间的尴尬后,立即回答道。
“政治上的分歧并不妨碍建设国家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上,南京和邯彰是共通的,至于采购北方公司的设备,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廉价而且性能良好,当然,我们同样欢迎外国投资,在湖南有许多工厂,都是德国、意大利投资兴建的,我们同样欢迎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
对于这种官方式的回答,李普曼只是笑了笑,此时他更希望能够快点到达邯彰专区,然后与管明棠见面,他希望那个人不会让他失望。
几天后,在邯郸火车站,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些简陋的火车站的月台上,一下火车,李普曼便看到管明棠,只是第一眼,李普曼觉得的这个年青人和大多数年青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短呢大衣,头上戴着顶呢帽,站在雪地中,他的面上带着笑容,与太多的政客有过接触的李普曼在看到那个笑容的时候,人不由的有些诧异,因为在他的笑容中,他看不到一丝的虚假与做作,有的只是一种发自于骨子里的真诚。
第九十七章邯郸漫记
“李普曼先生”
在李普曼下车的时候,管明棠在距离很远的地方迎了过去,对于这位历史上最知名的专栏记者的到访,管明棠可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原因无它,因为眼前的这位李普曼,根本是一个左右时代的记者,从六年前的于《先驱论坛报》上开始的每周四篇的“今日与明日”,在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里,一直被数百家美国报纸转载。
1931年9月8日,第一篇专栏发表,一夜轰动,两百家报刊同时转载这一专栏,李普曼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后世《纽约客》的一幅漫画写出了他当时的影响:两位有钱的老妇人在火车餐车上,一个手拿报纸对另一个说:“当然,我早上只喝一杯咖啡。一杯咖啡和沃尔特’李普曼的文章是我的全部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李普曼无形力量的源泉。
而现在,这个从未到过中国“名记”,却因为对自己的好奇心来到了中国,而目的却是为了拜访自己,这多少让管明棠感觉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位可是让邱吉尔从乡下赶去相见,赫鲁晓夫改变行程,在美国引领舆论,每一位总统都想拉拢的主,
可以说从老罗斯时代开始,眼前的这位就成为了真正的“无冕之王””威尔逊用两个多小时向年轻的他介绍施政方案。柯立芝在白宫宴请他,对他的批评毫无怨愤。胡佛在竞选前征求他的意见。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保持经常联系。杜鲁门想和他搞好关系。艾森豪威尔主持五角大楼时每隔一两个月就要请他去一次。肯尼迪上任后登门询问国务卿人选。约翰逊得到李普曼支持喜出望外,又是吹捧又是授勋。尼克松早就想接近李普曼,特约他见面,告知解决越战已列入议事日程的首位。
一个记者,能够对美国这么多任总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或许在世界范围内他也是唯一的一位,而现在他却不远万里来采访自己,就连那位蒋先生,也特意打电话过来,让自己做好招待工作,显然即便是他,也知道李普曼对美国舆论的影响力。
为了应对这次采访,管明棠可谓是做足了功课,单是与李普曼有关的书,就看了十几本,越看越觉得这人是个“传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记者。
“欢迎你来邯郸”
这句话倒是真心的,
“你好,管专员”
对于管明棠会用英语问候,他并不觉得意外,毕竟他曾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几年。
简单的会面,既不显得过于热情,也不见疏远,这可是管明棠根据众多传记,甚至他的个人回忆录中做出的总结,对于信奉“君王未可信”的李普曼来说,亲近不可能换回他的“回报”,与其如此坐作,还不如坦荡自然一些。
在管明棠打量着李普曼的时候,李普曼同样在观察着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年青人,他注意观察了一下他的双眼,双眼中带着笑容,更多的却是清澈而且坦然,这个发现让李普曼颇为满意,至少从第一印象还不错
“管专员,我期待你和这里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然更重要的满足美国民众的好奇心”
正是读者的好奇心驱使着李普曼来到了中国,在握手时,面对李普曼的直白,管明棠笑了起来,然后认真的说道。
“那么,李普曼先生,您的时间够吗?”
“来到这里,所看到的全是震惊,恍然之中你会产生一种错觉,这里并不是中国,这里是苏联,不,这里与苏联又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我未去过苏联,但是通过其它同行的描述,我相信,那里规模宏大的建设,相信也不过如此,在这里每天都可以见到新工厂的投产,这些工厂即有北方公司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工业财团的直接投资,亦有大量的外来投资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华裔侨民的投资,而无一例外的一点是,这些企业都或多或少的接受北方公司的技术援助这得益于北方公司拥有一百三十六家各类技术研究所,相比于工业上的投资,或许其更为出色的是技术研发在这些技术研究所中,除去数千名最为优秀的中国科研人员之外,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技术人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欧美技术人员在北方公司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支多达五万人“多国技术部队”为其提供了最充分技术支持。
……而让我更为好奇的是这里的土地制度变革,与美国不同,中国是一个拥有4亿5千万人口的国家,而千百年来,中国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的手中,土地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局的稳定对于拥有4亿农业人口的中国而言,农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因此包括孙逸仙博士在内,都曾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暴力式的改革和地主的不合作中间,管明棠在这里尝试着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协商的方式核定了固定的产量相比往年较的水平,并以定额地租。随后又通过提供良种、先进种植技术以及化肥等方式,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不能不说是管明棠的“狡猾”之处这限制了地主的收入,同时提高的农民的收入,使得农民真正从粮食、棉花的增产中受益,而对于土地拥有者来说,他们的收入却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直接使得其于土地不可能像过去一样获得大量收益。
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地主购买土地,而地主亦乐意出售土地为鼓励地主出售土地,除向其出售专区投资企业股票、鼓励其投资外来企业的同时,产金联一家非赢利的面向专区的产业金融指导机构,又向其提供技术,促使其投资各种工厂,而因为非规模化工业用地紧张,其工厂大都设于乡间其自有土地上,由此一场成功的变革开始了。
或许相比于许多人,这正是管明棠的成功之处,他能够能从宏观深远的观点,认为土改实为国家从农业社会进而为工业化国家唯一可行的道路。中国数千年来,以农立国,所有资金都冻结在土地上,大多数主政者的虽明知为顺应世界潮流,必须尽速发展工业,却缺乏资金,而一筹莫展,因此必须将原先冻结在土地上的资金释出,使之转而流向工业生产,始能突破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贫穷循环”而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的国家。
而此比于“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主义以及“借助暴力对土地实施再分配”,管明棠以商人的角度引领的这场变革无疑是成功,其不仅是一场和平的社会经济革悳命,同时还是一场必将改变中国命运的“革悳命”
《先驱者论坛报》《“商人”引导的‘革悳命,》
时间够吗?
在李普曼漫长的记者生涯中,似乎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一个问题,而在接下的几天中,他才知道,为什么管明棠会说出那句话,因为在这里总有太多的“好奇”吸引着他,在他到达邯彰之后,发表了他到达中国后写出了的第二篇社论以一场成功农业变革为着眼点的社论,而在那篇社论中,正如其它的记者一样任何人都不会忽视这里的奇迹。
奇迹,这里有太多的奇迹等待着李普曼,以至于他在邯彰的行程不得不再次延后,从三天,变成了一周,从一周,变成了半个月。
“海伦,”
在离开了又一个农村合作社之后,李普曼又一次扭头看着那个整洁的乡村,无不感慨的说道,
“知道我为什么没有去苏联吗?”
“亲爱的,为什么?”
正在试着那个村社的社长送给自己的草帽的海伦’阿姆斯特朗’李普曼好奇的看着自己的丈夫。
“因为有一些朋友告诉我,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路线都是由苏联官方安排的,而且全程都有苏联官员陪同,而在这里……”
李普曼看一眼司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