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靖难天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脑袋。
杨荣看上去是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人,但对一切仿佛都胸有成竹。看着他,朱植越来越有信心,他情不自禁地握住杨荣的手道:“植得勉仁,如高祖得子房,刘玄德得诸葛孔明啊!”
杨荣有点受宠若惊,连忙想跪下。朱植又道:“免了,以后你我二人一起的时候,这种面上的礼节就免了。”
两人重又坐下,朱植道:“勉仁分析得不错,那么植下一步该如何行事?”
杨荣道:“燕王此次入京,说是来看病中的太子。依荣看来,实际是为储位而来。看来燕王必定是得到了准确消息,知道太子命在须臾。一旦太子西行,那么下来这个能够巩固国本的储位就非常敏感。如果立皇太孙,那么未来主少叔壮将成为大明社稷一大难题。皇上有可能改变嫡长制,易储其他王子。那么作为诸王中最有能力继承大宝的只有燕王。一旦燕王备储,殿下的处境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朱植道:“依勉仁之见,圣心如何?”
杨荣道:“荣有闻,太子病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皇孙待太子疾,昼夜不暂离。这都亏了是黄子澄谋划,皇孙纯孝,可慰圣心。”
朱植这才点头,原来朝廷里的事竟是如此,黄子澄朱植太知道了。一个纯粹的儒家理想主义者,只能说他太迂腐,不能说他不忠心。
杨荣又道:“所以现在处于非常微妙的时期,燕王严峻,太子宽仁,皇上素喜燕王,这在朝廷之上都不是秘密了。如果说到武功,诸子中无人可出燕王之右。但皇孙也不是没有优势,太子素有仁名,皇孙性格随父,而且性纯孝至诚,也颇得皇上喜爱。此时燕王入京,名为探望,实则为了夺嫡而来。”
朱植道:“难道父皇授意四哥进京?!那不就要将储位传给他吗?”
杨荣道:“不过殿下不必担心,既然太子的安排如此精妙,对这一步必定已经有了计较。到时候殿下可静观其变则可,关键时候稍微推动一下。但切不可出头,一旦出头不但为燕王记恨,还容易遭受皇上的猜忌。”
朱植还是有些忧心忡忡道:“如果父皇心意已决呢?”
杨荣道:“圣心虽然重要,但有一个问题我想会有人提醒皇上。如果要立燕王,那么又把晋王和秦王置于何地呢?皇上不会不注意这个问题。而且太子仁厚,对于朝廷的民意还是有很大影响力。”
一番话,让朱植如梦初醒,好的谋士就是能通过简单的情报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寻找到情报背后的真实意图。问题是,在没有特定的情报来源的情况下,杨荣是怎么能得出这些分析的?看来自己得把情报让杨荣过目,对了,不如让他替自己看情报吧。
朱植道:“不瞒勉仁,太子将一个情报网交与植统领,日后所有情报就请勉仁先过目吧。”说着就把桌上一叠情报放到杨荣面前。
杨荣不忙接招,反而平淡地问道:“殿下为何对荣如此信任?”
说信任,朱植并不是完全,至少在刚才对策之前是这样。朱植挠挠头,一脸无辜的样子,道:“虽然植没什么学问,但至少知道疑人不用的道理,如果不能信任勉仁,那什么吾之子房之类的话不成了虚伪之言了吗?植乃一粗人,正需要勉仁辅佐。”
在这个世界中感到孤立无援的朱植,实际上别无选择。再者,今日将所有机密都跟杨荣说了,已经把他绑到自己的战车上。除了殚精竭虑辅助自己成功之外,杨荣自己也别无选择。两个无从选择的人。
正在此时,有人敲门。朱植恼了,怒道:“不是吩咐了谁也不许打扰吗?”
门外响起了小陈子的声音:“王爷速速进宫,太子病危。”朱植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与杨荣交换了一个眼色,也不搭话,匆匆推门而出。
第三章 懿文太子(3)
初夏的宫殿掩映在绿树婆娑之中,知了已经早早地开始了鸣叫,几个小太监手忙脚乱地爬树去粘那只早熟的知了,一个中年太监在树下催促着:“快让它住嘴,别吵了太子殿下。”
当朱植进入东宫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一阵异样的气氛,太监宫女匆忙来往,每个人面露忧色。等走近太子寝宫,之间院子里跪着一些东宫的官员。可怜这些人,从洪武初年开始就侍奉太子,都想着有朝一日太子临朝,这些从龙旧臣都可以飞黄腾达了。可惜多年的侍奉看来是得不到回报了。
朱植不及细想,匆匆推门而进,只见外间跪着几个太子的妃子,还有跪着几个兄弟,这些大多是未成年还住在宫里的。朱植看见别人在外面跪着,自己也不好进去,也跟着呆在外面。只由一名太监进去通报。
刚呆了一会,外面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哥啊,你四弟来啦。”
话音未落,朱棣已经冲进屋内,看见黑压压一片人,朱棣连忙跪倒,鼻子抽搐了两下,抹了抹眼睛,竟然哭了起来。朱棣声音本来就洪亮,这一哭倒是情真意切。周围的人受到了感染,也有不少跟着哭。
这时刚才那名太监出来传旨:“皇上口谕,传辽王朱植进内,其他人等一律不准喧哗,太子需要静养。”大家都知道朱植和太子关系很好,也没其他话说。
朱植起身,进入内屋,只见皇帝老子朱元璋正坐在床前,神情焦急地看着床上。太子妃吕氏站在皇帝身边,不时用手帕抹抹眼中泪水。朱允炆带着几个弟弟跪在床下,已经哭成泪人。
朱植一进来,立刻也扑倒在地,这会得拿出点演技来了,不过来只早有准备,他往手上抹了点辣椒,顺势往眼睛上一擦,没想到辣椒擦多了,那股辛辣一下子就把眼睛给迷住了。朱植心中暗骂了一下厨子,眼里的泪水呼一下就涌了出来,又轻声道:“哥哥,弟弟来了,你这是怎么了。”
朱元璋被朱植这么一哭,也带着老泪纵横起来。底下那些本不懂事的小王子们,也跟着哭起来,整个里屋也呜呜央央哭作一团。
这时床上的朱标动了动,似乎想说什么,朱元璋连忙凑了过去,把耳朵贴到朱标嘴边,随着朱标的耳语,朱元璋不时点着头应承着什么,也许这是太子对皇帝老子最后的话了。朱植竖起耳朵想偷听,可是周围哭声一片,太子的话一句也听不到。
太子说完,朱元璋招来一个太监,让把太子扶起来,太子总算勉强半坐起来。朱植才看到太子,只见他脸色蜡黄,气息柔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哆嗦着手摸着跪在床边的朱允炆的脑袋,眼里慈父之情溢于言表:“儿啊,父亲要走了,要好好侍奉皇爷爷……”允炆连忙捣蒜般磕头。
朱标好不容易说完这段话,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无神的双眼突然转过来紧紧盯着朱植。朱植“泪眼婆娑”看着朱标的眼睛,立刻明白他的意思,这是让自己记着临终托孤之事啊。人之将死,就让他放心去吧,朱植微微地点点头。心里却暗想,幸亏自己已经明白太子“真实”的意图,这个太子演技可真好啊,如果不是早有杨荣给自己分析,现在在那诚挚的眼光中,自己还不连殉葬的心都有啊。靠,古人太狡猾啦。
见自己点头,朱标仿佛松了一口气,眼睛逐渐黯淡下来,无比眷恋地倒在了床上。手还抓着儿子,终不肯放。
众人这才突然意识到这个事实,徐徐退出房间,一起跪在外间。朱植哭着哭着,偷眼看了看在旁边的朱棣,只见他不停拿手擦眼,一擦过就流眼泪,敢情他和自己一样也是在手上抹了催泪剂啊。
这时,整个皇宫都陷入哀号之中,王妃吕氏当时就昏了过去,朱元璋也抱着孙子朱允炆老泪纵横。
其实朱植有时候也挺理解这位皇帝的,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他全占了。而且马皇后和朱标的死对他的打击最大。众所周知,马皇后是朱元璋身边惟一可以劝说他的人。他们两人的死让他觉得格外孤独,这种孤独也增加了他对下面官员将军们的不信任。太子薨后一年,他就对蓝玉下手了,又牵扯出一万多人。这绝对和太子的死有直接关系,蓝玉与太子关系很好,如果太子不死,朱元璋未必会动到他。当他觉得自己的孙子没有力量制约这些骄横的武将时,他除了杀人,想不出任何办法。
这是中国古代集权统治者的悲哀,用权力剥夺别人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用屠刀让这个世界围绕着自己的意志。权力的终极力量最终是对自己的反噬,也许这就是靖难的起因。说到底,朱元璋的做法寒了自己手下官员们的心,民心向背已经决定了以一国制一隅而失败的悲剧。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十八,太子薨于东宫。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六月,与皇家关系密切的云南王沐英,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
大明帝国连续两位重量级人物在先后两个月中驾鹤西去,让整个朝廷震荡很大,特别是朱棣在朝更让这种空气增加了些特殊的味道。太子下葬三天后,礼部给事中赵铎上本,请皇帝立储,早安国本。朱元璋按下奏本留中不发,也就是既不同意,又不反对的意思。两日后,朱棣被招入宫中,对奏两个时辰之久。这两件事仿佛风向标一样,朝野上下立刻议论纷纷,许多人都猜测,朱元璋是不是准备立朱棣为太子了。
面对这些情报,朱植只觉纳闷,谓杨荣道:“父皇这么做会是什么意思呢?父皇和四哥是密谈的,情报帮不上忙了。勉仁,你怎么看?”
杨荣反问道:“殿下觉得这赵铎是谁的人?”
朱植道:“莫非是太子的人?”
杨荣道:“荣在想,假如我是燕王,怎样部署对自己最有利。首先,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立国本的事,因为此时皇上正在悲痛之中,提起这事只会对皇孙有利。那么我会把立国本一事推得越迟越好。所以此人必不是燕王的人。其次,此人也不是皇帝的人,如果皇上想立燕王,大可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容大家反对直接搬御旨下来,到时候太子已立,下面的反对力量也就没有办法。皇上不可能先让人跳出来,再给出一个立燕王的信号。这不是让太子的人有了时间周旋吗?”
朱植道:“那么这是否说,父皇还有顾虑?”
杨荣道:“对,皇上想把意思摆在明面上,试探大臣的口风,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燕王。毕竟,江山还是需要得民心者担当。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皇上还没有决定。情报有言,前日皇孙的一篇关于礼法的策论还得到了皇上的称赞。所以王爷一定要按兵不动,仔细观察朝中几个大佬的行动,刘三吾、杨靖等人言行尤为重要。眼下之计以不变应万变,请王爷斟酌。”
朱植低头不语,那天在皇宫里与朱元璋的谈话中,朱元璋明显是向着太子的。难道,朱元璋真的用了自己的意见,让那些燕王党的人都跳出来?反正目前形势异常复杂。连杨荣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
事情发展的非常迅速,在朱棣被招入宫三天后,刑部主事张旭上本,请立储定国本的同时,还称燕王英明神武,仁孝双全,宜立储君。朱元璋的作法同样是按下奏本,引而不发。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