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愚配-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顺苄Γ裕褪窃偬郏改敢惨谱排〗虐。
康熙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他让小太监回宫去取回五十两银子送来,给彩霞请医看病,转身就走了。
回到宫里,他立即派人找来南士林老师,询问起是何年何人又为何事定下了缠脚这么个野蛮的规矩。南士林告诉他,汉族家女人缠脚,起于五代时的南唐国主李煜。于是就把李煜和窅娘以及窅娘报恩裹足的故事讲给康熙听。南士林说罢,见小皇上满面怒容,低着头在纸上不住地写着什么,俯首看去,原来是“千古恨”三个字,一时不解其意。
三天后,康熙在早朝临散时,忽然大声宣告说:“文武百官。听真,朕今旨谕,察南唐国主李煜,不顾民生疾苦,违背天然,摧人肢体,强令女子缠足,流弊延续至今,实为千古恨事也!为此,朕严禁女子缠足,违者重办!”
人随王法草随风,圣旨一下,谁敢不从;虽然也有人认为康熙是破坏汉家风俗,要满化汉人,可这道禁令还是深深受到广大汉家女子的拥护。就这样,几千年的残酷古制,终于让一位十一岁的小皇上打破了。
这只是一个传说。
传说归传说,而事实上,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加之汉族对清朝政府的抵制,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连同在“剃发令”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实施了剃发,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至于真正的禁裹,还得说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光绪年间由上海书局石印出版了《劝入脚图说》这本宣传放足大众性读物。后又经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大力倡导,在上海、广东相继成立“天足会”,一时间四方响应。辛亥革命后,各地方政府采取种种具体措施实行“放足”。提出口号“不要小脚女为妻”,马路上树立“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子,不准在马路上行走”,向缠足女子征收“小脚捐”等方式,促使女子脚之解放。这才渐渐使缠足陋习走向绝迹。
“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
吴奶奶的歌谣打断了兰花的畅想,心里不由得一怔,又认认真真地看起洗脚来。
吴奶奶把已洗好的脚从水里托出来放在自己垫了布巾的膝盖上,用小石轻轻磨去脚趾上的硬皮,然后把拗折畸形的脚趾一只只扳出来,用剪刀把脚趾甲修得极短后再放回陷窝里。在修大拇脚趾时尤其仔细,趾甲剪的短而圆,就像一个粉红色的圆纽扣扣在大拇脚趾上。整只脚上的指甲修剪完了,再用干布擦拭,然后洒上白矾粉。尤其是趾缝里洒的多一些。“这样可以除去湿气,脚不容易烂。”吴奶奶说。
接下来的是裹脚。吴奶奶拿起一条洗的干干净净的裹布缠起来,缠的一层比一层紧,等到裹完了,一双小脚几乎成了两块三角形的木头疙瘩。等到穿上了袜子和鞋,时间用了两个多小时。
第六章 梅家
三小姐的母亲和吴奶奶的担心应验了:
坐在小木椅子上洗了两个多小时的脚,本就虚弱的身体发起了高烧。这一来可给家里添了大乱:
两个“始作俑者”老太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悔得直拍打大腿根。三小姐的父亲更是大发雷霆,埋怨老伴不会接管病人,还扬言如果三女儿有个好歹定和她没完。一时间,整个家里笼罩起一种紧张的空气,大人孩子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的。
梅兰花自知自己惹了祸,心里内疚的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同时也为了还不知在何处的王仕峰,强迫自己多吃多喝,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还好,吃了两付中药后烧慢慢退了下去。只是身体较前更加虚弱,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也没有。
“可吓死人了。”吴奶奶一脸的歉意,边说边摸兰花的额头。也许是出于爱心,也许是因为补过,两天里这个吴奶奶不曾离开过兰花的房间。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就是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兰花稍微有一点儿动静,利马就会清醒过来。
“吴奶奶,让你受累了。”兰花一脸内疚地冲吴奶奶笑笑,情不自禁地抚摸起那双青筋暴突的手来。
“这是说哪里话?只要你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你的歌谣说的真好。”
“是吗?你喜欢听,等你好利索了我说给你听。”
“你这些歌谣是跟谁学的?”说完梅兰花心里又觉得好笑:一不留神又犯了前世搜集民间文学养成的刨根问底的毛病。
“没跟谁学过。都是老一辈儿里传下来的。岁数大了,说不全了。想起一句说一句。”
吴奶奶态度和爱慈祥。这让梅兰花倍感亲切。觉得这个仆人反倒比三小姐地母亲亲热得多。相比之下。那个母亲显得有些拎恃。心里这么一想。一个念头冒了上来:现在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何不先向这个能说会道地仆人打听一些情况?争分夺秒。争取在最短地时间里找到啊峰。于是。便使出前世搜集民间故事时极尽启发诱导地本事。拐弯儿磨角地寻问起周围地情况来。吴奶奶更是全力以赴。有问必答。时间不长。梅兰花就把穿越地时代、家庭、家庭地地理位置、家庭成员以及现在这个身体地一些情况了解了个大概:
她穿越到了清朝盛世康熙中叶。这个年代没有侵略。没有战争。人们地生活相对平静、安逸。她对这个时代还比较满意。
她落脚地这个村庄叫梅家庄。隶属乌由县管辖。落身地家庭户主叫梅友仁——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地父亲。
梅友仁娶妻梅贾氏——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地母亲。生有二男三女。大儿子梅留名娶妻赵金爱。已生育一男一女。男孩儿梅玉龙四岁多。女孩儿梅玉娇刚满一岁;二儿子梅留根娶妻阴焕珍。在梅兰花穿越前刚生了个女儿;大女儿梅兰叶和二女儿梅兰枝都已出嫁。大女婿名梓维高。二女婿名回萦福。三女儿梅兰花——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原来地主人。正值二九年华。据说也定了娃娃亲。只因男方傻不拉及地。早就断绝了来往。正准备退亲哩。
在梅家住着地还有两个女仆一个长工。而女仆就是吴奶奶和小柳。
梅家住地是前后两处二进院:每处都是五间北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南边地一处还有三间南房。后院住着大、二儿媳妇。前院住着梅友仁老两口和三女儿梅兰花。长工屈凤来住南屋。老女仆吴奶奶和小女仆小柳住北院地东耳屋。黑漆大门朝南。门口一对石狮子显得十分威武。整处院地房屋都是转木结构。这在梅家庄是数一数二地好门户。
梅友仁的父亲梅葆坤是个教书先生,梅友仁小时曾跟着父亲读过私塾,喜爱吟诗作对,人送外号“梅诗人”。几次乡试都未获第,便踏踏实实在家耕种起土地,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梅家是新贵。是梅老爷子——也就是她现在这个身体的爷爷积德行善行来了这诺大的宅院和百亩良田。关于梅老爷子积德行善的故事,吴奶奶说起来那真是一套一套的。既动听又感人。
在物质上,这个家算得上是一个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家庭。又因为梅老先生的缘故,一家人多多少少都念过书,认识几个字,沾了“书香门第”的边儿,就连两房儿媳妇,也都来自读书人家的家庭。
大儿媳赵金爱的娘家父亲,是梅老先生的学生。据说,在收这个学生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哩:
有一年,梅老先生的私塾里还差一个学生的名额。这时,有两个孩子来报名。为了试探哪个孩子聪明,梅老先生给了每个孩子二百钱,叫他们去买一个能装满一间阴暗的空房的物品。一个孩子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回家去求父亲帮忙。其父是个财主,以为先生怕收不到学费,想试探学生家中有无钱财,故意出此难题。便连夜叫附近佃户挑草,装满了这间空房。次日孩子交卷,梅老先生见了真是哭笑不得,命孩子快叫家人将草搬出。另一个孩子则端着一盏油灯来见先生,他点燃了灯,阴暗的空房里顿时装满亮光。梅老先生便收这个孩子当了学生。这个学生就是赵金爱的父亲。
赵金爱的父亲家境虽然贫寒,学习却很刻苦。后来考中秀才,当了一名私塾教员。也是为了感激老师的知遇之恩,便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老师的大孙子为婚。
赵金爱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当教员的父亲更是悉心调教。十三、四岁上,便出落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巧闺女。嫁到梅家后,严守妇道,上孝敬公婆,下善待小姑小叔,一家人说起来,无不称赞。
二儿媳阴焕珍的父亲,和梅老先生也有过一段师生关系。
梅老先生教授学生很认真,没事的时候常出个上联叫学生对下联。时间一长,有些名联巧对不仅在梅家庄一带流传,有的还传到了乌由县城里,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
某年夏天中午,梅老先生在私塾内午休。只听梁上有几只老鼠“吱吱叽叽”打闹。梅老先生捡起一土疙瘩砸过去,几只老鼠被惊散。可梅老先生正要入睡,梁上又是一阵“叽叽”声,叫吵得人心烦,再砸,安静片刻又吵闹如初。老先生没了睡意,起身磨墨,用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画完后又埋着嗓子细声学了“咪噢,咪噢”几声猫叫,吓得梁上老鼠四处逃散方才安静下来。梅老先生笑笑,随口来了句:“壁上画猫惊闹鼠”。吟罢一想,这不是一句上联吗?下午来到教堂,便把这个句子说给了学生们,要学生们对出下联。一时间,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可没一句令梅老先生满意的。
私塾门外有一个场院,边上长着几株高大的槐树。课余时间,学生们都爱在槐树底下休息玩耍。这天也不例外,一下课学生们便蜂拥了过去。
当时,槐树底下已有三个孩子。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儿在玩儿排石子游戏;一个大些的男孩在一旁看着他们。学生们的到来,打扰了两个小孩儿。有个小孩便与学生们吵起来,说学生踩坏了他的石桥,哭着闹着要学生们陪。
学生们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哪里知道谦让,一时吵得不可开交。
梅老先生见学生和村娃吵了起来,也来到了槐树底下。问明原因,“呵呵”笑着问道:“他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他们赔什么呀?”
那个大些的男孩儿见梅老先生一脸慈祥,和蔼可亲,便劝住哭闹得小男孩儿,很有礼貌地对梅老先生说:“老先生,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知道你的对联很出色。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梅老先生听说要对“对联”,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男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梅老先生见男孩出了上联,沉思一会儿,说道:“下联对‘手剪出开两重山’,行吗?”
“对啦,对啦。”男儿拍着手高兴得说。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
梅老先生见这男孩聪明,心想,我何不把教堂上让学生们对的那个上联说给他听,看他怎样对答。于是,便和蔼的对男孩儿说:“我这里也有一个上联,我说出来,你对下联,怎么样?”
男孩儿一点儿也不怵阵,扬了扬小脸儿说:“你出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