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史-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应得为而为者,笞四十,重者杖八十’。盖谓律文该载不尽者,方用此律也。
若所犯明有正条,自当依本条科断。今所犯殴人成伤,罪宜笞,而议罪者则曰‘
除殴人成伤,律轻不坐外,合依不应得为而为之事理,重者律杖八十’。夫既除
殴人轻罪不坐,则无罪可坐矣。而又坐以‘不应得为’,臣诚不知其所谓。”刑
部尚书毛恺力争之,廷臣皆是诤议。得旨:“买休、卖休,本属奸条,今后有犯,
非系奸情者,不得引用。他如故。”
万历中,左都御史吴时来申明律例六条:
一、律称庶人之家不许存养奴婢。盖谓功臣家方给赏奴婢,庶民当自服勤劳,
故不得存养。有犯者皆称雇工人,初未言及缙绅之家也。缙绅之家,存养奴婢,
势所不免。合令法司酌议,无论官民之家,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以雇工人
论;受值微少、工作计日月者,以凡人论。若财买十五以下、恩养日久、十六以
上、配有室家者,视同子孙论。或恩养未久,不曾配合者,庶人之家,仍以雇工
人论;缙绅之家,视奴婢律论。
一、律称伪造诸衙门印信者斩。惟铜铁私铸者,故斩。若篆文虽印,形质非
印者,不可谓之伪造,故例又立描摸充军之条。以后伪造印信人犯,如系木石泥
蜡之类,止引描摸之例,若再犯拟斩。伪造行使止一次、而赃不满徒者,亦准窃
盗论。如再犯引例,三犯引律。
一、律称窃盗三犯者绞,以曾经刺字为坐。但赃有多寡,即拟有轻重。以后
凡遇窃盗,三犯俱在赦前、俱在赦后者,依律论绞。或赦前后所犯并计三次者,
皆得奏请定夺。录官附入矜疑辨问疏内,并与改遣。
一、强盗肆行劫杀,按赃拟辟,决不待时。但其中岂无罗织雠扳,妄收抵罪
者?以后务加参详。或赃证未明,遽难悬断者,俱拟秋后斩。
一、律称同谋共殴人,以致命伤重,下手者论绞,原谋余人各得其罪。其有
两三人共殴一人,各成重伤,难定下手及系造谋主令之人,遇有在监禁毙者,即
以论抵。今恤刑官遇有在家病故,且在数年之后者,即将见监下手之人拟从矜宥。
是以病亡之躯,而抵殴死之命,殊属纵滥。以后毋得一概准抵。
一、在京恶逆与强盗真犯,虽停刑之年,亦不时处决。乃凶恶至于杀父,即
时凌迟,犹有余憾。而在外此类反得迁延岁月,以故事当类奏,无单奏例耳。夫
单奏,急词也;类奏,缓词也。如此狱在外数年,使其瘐死,将何以快神人之愤
哉!今后在外,凡有此者,御史单详到院,院寺单奏,决单一到,即时处决。其
死者下府州县戮其尸。庶典刑得正。
旨下部寺酌议,俱从之。惟伪造印文者,不问何物成造,皆斩。报可。
赎刑本《虞书》,《吕刑》有大辟之赎,后世皆重言之。至宋时,尤慎赎罪,
非八议者不得与。明律颇严,凡朝廷有所矜恤、限于律而不得伸者,一寓之于赎
例,所以济法之太重也。又国家得时藉其入,以佐缓急。而实边、足储、振荒、
宫府颁给诸大费,往往取给于赃赎二者。故赎法比历代特详。凡赎法有二,有律
得收赎者,有例得纳赎者。律赎无敢损益,而纳赎之例则因时权宜,先后互异,
其端实开于太祖云。
律凡文武官以公事犯笞罪者,官照等收赎钱,吏每季类决之,各还职役,不
附过。杖以上记所犯罪名,每岁类送吏、兵二部,候九年满考,通记所犯次数黜
陟之。吏典亦备铨选降叙。至于私罪,其文官及吏典犯笞四十以下者,附过还职
而不赎,笞五十者调用。军官杖以上皆的决。文官及吏杖罪,并罢职不叙,至严
也。然自洪武中年已三下令,准赎及杂犯死罪以下矣。三十年,命部院议定赎罪
事例,凡内外官吏,犯笞杖者记过,徒流迁徙者俸赎之,三犯罪之如律。自是律
与例互有异同。及颁行《大明律》,御制序:“杂犯死罪、徒流、迁徙等刑,悉
视今定赎罪条例科断。”于是例遂辅律而行。
仁宗初即位,谕都察院言:“输罚工作之令行,有财者悉幸免,宜一论如律。”
久之,其法复弛。正统间,侍讲刘球言:“输罪非古,自公罪许赎外,宜悉依律。”
时不能从。其后循太祖之例,益推广之。凡官吏公私杂犯准徒以下,俱听运炭纳
米等项赎罪。其军官军人照例免徒流者,例赎亦如之矣。
赎罪之法,明初尝纳铜,成化间尝纳马,后皆不行,不具载。惟纳钞、纳钱、
纳银常并行焉,而以初制纳钞为本。故律赎者曰收赎律钞,纳赎者曰赎罪例钞。
永乐十一年,令除公罪依例纪录收赎,及死罪情重者依律处治,其情轻者,斩罪
八千贯,绞罪及榜例死罪六千贯,流徒杖笞纳钞有差。无力者发天寿山种树。宣
德二年定,笞杖罪囚,每十赎钞二十贯。徒流罪名,每徒一等折杖二十,三流并
折杖百四十。其所罚钞,悉如笞杖所定。无力者发天寿山种树;死罪终身;徒流
各按年限;杖,五百株;笞,一百株。景泰元年,令问拟笞杖罪囚,有力者纳钞。
笞十,二百贯,每十以二百贯递加,至笞五十为千贯。杖六十,千八百贯,每十
以三百贯递加,至杖百为三千贯。其官吏赃物,亦视今例折钞。天顺五年,令罪
囚纳钞,每笞十,钞二百贯,余四笞,递加百五十贯;至杖六十,增为千四百五
十贯,余杖各递加二百贯,成化二年,令妇人犯法赎罪。
弘治十四年,定折收银钱之制。例难的决人犯,并妇人有力者,每杖百,应
钞二千二百五十贯,折银一两;每十以二百贯递减,至杖六十为银六钱;笞五十,
应减为钞八百贯,折银五钱,每十以百五十贯递减;至笞二十为银二钱;笞十应
钞二百贯,折银一钱。如收铜钱,每银一两折七百文。其依律赎钞,除过失杀人
外,亦视此数折收。
正德二年,定钱钞兼收之制。如杖一百,应钞二千二百五十贯者,收钞千一
百二十五贯,钱三百五十文。嘉靖七年,巡抚湖广都御史朱廷声言:“收赎与赎
罪有异,在京与在外不同,钞贯止聚于都下,钱法不行于南方。故事,审有力及
命妇、军职正妻,及例难的决者,有赎罪例钞;老幼废疾及妇人余罪,有收赎律
钞。赎罪例钞,钱钞兼收,如笞一十,收钞百贯,收钱三十五文,其钞二百贯,
折银一钱。杖一百,收钞千一百二十五贯,收钱三百五十文,其钞二千二百五十
贯,折银一两。今收赎律钞,笞一十,止赎六百文,比例钞折银不及一厘;杖一
百,赎钞六贯,折银不及一分,似为太轻。盖律钞与例钞,贯既不同,则折银亦
当有异。请更定为则,凡收赎者,每钞一贯,折银一分二厘五毫。如笞一十,赎
钞六百文,则折银七厘五毫,以罪重轻递加折收赎。”帝从其奏,令中外问刑诸
司,皆以此例从事。
是时重修条例,奏定赎例。在京则做工、(每笞一十,做工一月,折银三钱。
至徒五年,折银十八两。)运囚粮、(每笞一十,米五斗,折银二钱五分。至徒
五年,五十石,折银二十五两。)运灰、(每笞一十,一千二百斤,折银一两二
钱六分。至徒五年,六万斤,折银六十三两。)运砖、(每笞一十,七十个,折
银九钱一分。至徒五年,三千个,折银三十九两。)运水和炭五等。(每笞一十,
二百斤,折银四钱。至徒五年,八千五百斤,折银十七两。)运灰最重,运炭最
轻。在外则有力、稍有力二等。(初有颇有力、次有力等,因御史言而革。)其
有力,视在京运囚粮,每米五斗,纳谷一石。(初折银上库,后折谷上仓。)稍有
力,视在京做工年月为折赎。妇人审有力,与命妇、军职正妻,及例难的决之人,
赎罪应钱钞兼收者,笞、杖每一十,折收银一钱。其老幼废疾妇人及天文生余罪
收赎者,每笞一十应钞六百文,折收银七厘五毫。于是轻重适均,天下便之。至
万历十三年,复申明焉,遂为定制。
凡律赎,若天文生习业已成、能专其事、犯徒及流者,决杖一百,余罪收赎。
妇人犯徒流者,决杖一百,余罪收赎。
(如杖六十,徒一年,全赎钞应十二贯,除决杖准讫六贯,余钞六贯,折银
七分五厘,馀仿此。
其决杖一百,审有力又纳例钞二千二百五十贯,应收钱三百五十文,钞一千
一百二十五贯。)
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
盗及伤人者,亦收赎。凡犯罪时未老疾,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
事发时长大者,依幼小论,并得收赎。
(如六十九以下犯罪,年七十事发,或无疾时犯罪,废疾后事发,得依老疾
收赎。他或七十九以下犯死罪,八十事发,或废疾时犯罪,笃疾时事发,得入上
请。八十九犯死罪,九十事发,得勿论,不在收赎之例。)
若在徒年限内老疾,亦如之。
(如犯杖六十,徒一年,一月之后老疾,合计全赎钞十二贯。除已杖六十,
准三贯六百文,剩徒一年,应八贯四百文计算。每徒一月,赎钞七百文,已役一
月,准赎七百文外,未赎十一月,应收赎七贯七百文。余仿此。
老幼废疾收赎,惟杂犯五年仍科之。盖在明初,即真犯死罪,不可以徒论也。)
其诬告例,告二事以上,轻实重虚,或告一事,诬轻为重者,已论决全抵剩
罪,未论决笞杖收赎,徒流杖一百,馀罪亦听收赎。
(如告人笞三十,内止一十实已决,全抵,剩二十之罪未决,收赎一贯二百
文。
如告人杖六十,内止二十实已决,全抵,剩四十之罪未决,收赎二贯四百文。
如告人杖六十,徒一年,内止杖五十实已决,全抵,剩杖一十、徒一年之罪
未决,徒一年,折杖六十,并杖共七十,收赎四贯二百文。
如告人杖一百,流二千里,内止杖六十、徒一年实已决,以总徒四年论,全
抵,剩杖四十、徒三年之罪未决,以连徒折杖流加一等论,共计杖二百二十,除
告实杖六十、徒一年,折杖六十,剩杖一百,赎钞六贯。若计剩罪,过杖一百以
上,须决杖一百讫,余罪方听收赎。)
又过失伤人,淮斗殴伤人罪,依律收赎。(至死者,准杂犯斩绞收赎,钞四
十二贯。内钞八分,应三十三贯六百文,铜钱二分,应八千四百文,给付其家。)
已徒五年,再犯徒收赎。(钞三十六贯。)若犯徒流,存留养亲者,止杖一百,
余罪收赎。(其法实杖一百,不准折赎,然后计徒流年限,一视老幼例赎之。此
律自英宗时诏有司行之,后为制。)天文生、妇女犯徒流,决杖一百,余罪收赎
者,虽罪止杖六十,徒一年,亦决杖一百,律所谓应加杖者是也。皆先依本律议,
其所犯徒流之罪,以《诰》减之。至临决时,某系天文生,某系妇人,依律决杖
一百,余收赎。所决之杖并须一百者,包五徒之数也。然与诬告收赎剩杖不同。
盖收赎余徒者决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