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史-第6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华归,修旧怨,与吏部尚书吴鹏合谋构之,遂坐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
茅山。九思家居二十二年,年八十五,抱疾,抗手曰“茅山迎我”,遂卒。子贞
明,自有传。
庞嵩,字振卿,南海人。嘉靖十三年举于乡。讲业罗浮山,从游者云集。二
十三年历应天通判,进治中,先后凡八年。府缺尹,屡摄其事。始至,值岁饥,
上官命督振。公粟竭,贷之巨室富家,全活者六万七千余人。乃蠲积逋,缓征徭,
勤劳徕,复业者又十万余人。留都民苦役重,力为调剂,凡优免户及寄居客户、
诡称官户、寄庄户、女户、神帛堂匠户,俾悉出以供役,民困大苏。江宁县葛仙、
永丰二乡,频遭水患,居民止存七户。嵩为治堤筑防,得田三千六百亩,立惠民
庄四,召贫民佃之,流移尽复。屡剖冤狱,戚畹王涌、举人赵君宠占良人妻,杀
人,嵩置之法。
早游王守仁门,淹通《五经》。集诸生新泉书院,相与讲习。岁时单骑行县,
以壶浆自随。京府佐贰鲜有举其职者,至嵩以善政特闻。府官在六年京察例,而
复与外察。嵩谓非体,疏请止之,遂为永制。迁南京刑部员外郎,进郎中。撰《
原刑》、《司刑》、《祥刑》、《明刑》四篇,曰《刑曹志》,时议称之。迁云
南曲靖知府,亦有政声。中察典,以老罢,而年仅五十。复从湛若水游,久之卒。
应天、曲靖皆祠之名宦,葛仙乡专祠祀之。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
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
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
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
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
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
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
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
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
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旨慑
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
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
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
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忄乔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
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
布政。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
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莱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
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
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
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
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
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
民不知役。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
得沃田数百顷,悉以畀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
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
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
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今予殿,何也?”乃已。
稍迁刑部主事。中官采御园果者,怒杀园夫母,弃其尸河中。幼学具奏,逮
置之法。嘉兴人袁黄妄批削《四书》、《书经集注》,名曰《删正》,刊行于时。
幼学驳正其书,抗疏论列。疏虽留中,镂板尽毁。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
百余人。进郎中。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
横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鞫,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
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
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
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
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久之,以
副使督九江兵备。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
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矣、湖州
并祠祀之。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
◎儒林一
粤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著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朝廷广厉学官
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
率类次为篇。《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雒渊源,上承洙、
泗,儒宗统绪,莫正于是。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
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制
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
林立朝右。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
内宗焉。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之殊礼,前席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
于实,诟谇丛滋。自是积重甲科,儒风少替。白沙而后,旷典缺如。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
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
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
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
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要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
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至专门经训授受源
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
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今差别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
及。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其他簪缨逢
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
云。
○范祖干(叶仪等)谢应芳汪克宽梁寅赵汸陈谟薛瑄(阎禹
锡周蕙等)胡居仁(余祐)蔡清(陈琛林希元等)罗钦顺曹端吴
与弼(胡九韶等)陈真晟吕柟(吕潜等)邵宝(王问)杨廉刘观
(孙鼎李中)马理魏校(王应电王敬臣)周瑛潘府崔铣何瑭
唐伯元黄淳耀(弟渊耀)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从同邑许谦游,得其指要。其学以诚意为主,而
严以慎独持守之功。太祖下婺州,与叶仪并召。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
道何先,对曰:“不出是书。”太祖令剖陈其义,祖干谓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
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
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
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是道也。”深加礼貌,命二人为谘议,祖干以
亲老辞归。李文忠守处州,特加敬礼,恒称之为师。祖干事亲孝,父母皆八十余
而终。家贫不能葬,乡里共为营办,悲哀三年如一日。有司以闻,命表其所居曰
纯孝坊,学者称为纯孝先生。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受业于许谦,谦诲之曰:“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
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仪朝夕惕厉,研究奥旨。已而授徒讲学,士争趋
之。其语学者曰:“圣贤言行,尽于《六经》、《四书》,其微词奥义,则近代
先儒之说备矣。由其言以求其心,涵泳从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
是非也。”太祖克婺州,召见,授为谘议,以老病辞。已而知府王宗显聘仪及宋
濂为《五经》师,非久亦辞归,隐居养亲。所著有《南阳杂藁》。吴沉称其理明
识精,一介不苟。安贫乐道,守死不变。
门人何寿朋,字德龄,亦金华人。穷经守志,不妄干人。洪武初,举孝廉,
以二亲俱老辞。父殁,舍所居宅易地以葬。学者因其自号,称曰归全先生。
同邑汪与立,字师道,祖干门人。其德行与寿朋齐名而文学为优。隐居教授,
以高寿终。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也。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
元至正初,隐白鹤溪上。构小室,颜曰“龟巢”,因以为号。郡辟教乡校子弟,
先质后文,诸生皆循循雅饬。疾异端惑世,尝辑圣贤格言、古今明鉴为《辨惑编》。
有举为三衢书院山长者,不就。及天下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
久之,江南底定,始来归,年逾七十矣。徙居芳茂山,一室萧然,晏如也。有司
征修郡志,强起赴之。年益高,学行益劭。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于其庐,应芳
布衣韦带与之抗礼。议论必关世教,切民隐,而导善之志不衰。诗文雅丽蕴藉,
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卒年九十七。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
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
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
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
音考》。《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