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纨绔公子-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铜锏,同时守候在寝殿地门口,做皇帝的保护神。后来,李世民过意不去,便让阎立本描绘出二人的画像,分别张贴在寝殿的两扇大门上,让他们回去歇息。这也就是哼哈二将的典故。当然这是后话。
“这尉迟敬德比朕还大上十来岁,你说他怎么平日里精神那么好呢?”李世民对着镜子又是照了照,嘴上情不自禁地嘀咕了两句。
然而这两句话恰好就被武顺给听见了,她美眸转了转,心思活了起来。走到了李世民跟前,柔声说道:“臣妾也听一些人说过,这位鄂国公自从告老之后,修行方术,在家中设炉炼丹,服食云母粉。现在看来,这方术倒也是神奇。自从妾父离世之后,妾母因两位异母哥哥气得头疼病老犯,然而自从前些日子食用了一道长开的丹药,听吾妹说最近一直都没再作……”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并不相信这些东西,然而人地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寄托在一些事情上,尤其是面对自己无可奈何地东西。他本来就对尉迟敬德的健康颇为好奇,再听武顺这么一说,倒也是有些心动,他也点头说道:
“朕登基之时曾诏见过药王孙思邈道长,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却依然是精神抖擞,身强体壮。而前些日子还在淮南道出现,据说是一副鹤童颜、仙风道骨地模样。想来孙道长恐怕已是上寿之龄,竟然能保持如此风范,看来这方术可是大有作为。”
武顺见李世民对于道术也是颇为心动,她的目的已是达成,便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柔顺地符合着皇上的话语。反倒是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道:“不知爱妃娘家究竟碰上的而是哪位道长,竟然能药到病除,解除这顽疾?”
他平日里最伤脑筋的就是头痛,既然孙思邈远在峨眉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倒是对炼丹药给武顺母亲的道长有些想法。心想这丹药吃下去也没什么大不了,像尉迟敬德不也是身体强壮,能吃能睡,若是自己服下这些药,再不济就治好头疼病。说不定还有可能和尉迟敬德一样,起到修身健体的效果。
武顺则是不慌不忙地说道:“臣妾对此也不太清楚,像这些世外高人平日里皆行踪不定,不过妾身会托人向家里打听情况,看是否还能寻得这位道长……”李世民挥了挥手,没有再说什么。他见时候不早,便换上朝服,命人备轿,乘着御辇去了殿堂。而武顺则是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老迈的背影,脸上浮现出莫测的笑容……
250;皇帝心思
翌日早朝,由于晋王作为皇后唯一留下的儿子,再加上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一直处于夺嫡斗争圈之外的李治,无心插柳柳成荫,毫无疑问地当选成为了新一代的太子。WwW、QunabEN、coM
按照长孙无忌的话来说,“晋王仁爱忠厚,孝顺慈祥,天下人莫不悦服。陛下不妨试问文武百官,要是看法相左,就是臣等欺诈陛下,罪该万死。”
李世民在正衙太极殿举行朝会,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官员,用一种探询的强调说道:“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泰死于非命,都不得成为太子。朕想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人,不知谁最适合?众卿尽管直言。”
李世民这一设问句可是如同一把猛火烧开了锅里的水,百官活跃起来,交头接耳,传递眼色,很快便议论开来。当然,出现这种难得的局面是因为:大臣们一般都是士大夫或世族权贵出生,他们大多数都支持嫡长继承制度,除非是某些人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现在既然只剩下一个嫡子,再加上第一权臣长孙无忌的态度很明显,那么大多数朝臣都难得地取得了意见的统一,剩下所需要做的,便是看谁最先表态以取得下一代皇帝的好感。
“晋王仁义孝悌,最好立他为太子。==”
百官无一例外地拥护李治,当真没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嘴巴咧了咧,好像是笑了一下。然而他的眉间皱起深深的川字纹,斜着瞟了长孙无忌和长孙凛父子一眼,把汗湿了的手掌抓成拳头,强自镇定下来,宣布退朝,推进了后殿。
而后李世民自两仪殿内正式颁诏书,确立晋王李治当皇太子。御驾登上顺天门楼,大赦天下罪犯。赐三日。饮宴中,李世民还带着告诫的语气对身旁的大臣说:
“这次东宫造反无非即是泰幼无尊长,逼得承乾心慌之余做出大逆不道之傻事,惹得兄弟阋墙,两败俱伤。^^^^朕若是再让其他皇子当太子,那就推翻了嫡长继承制度,庶子也敢于与嫡子争权,恐怕将来李唐皇室选嫡有负面的影响,闹得皇宫鸡犬不宁。往后我朝必坚持嫡子继承制,但凡太子失德。亲王钻研,一律罢黜。子子孙孙,永远遵守!”
“皇上英明!”诸位大臣奉承道。
这次的东宫造反,因为李世民在选择储君方面,对待太子地态度使得李承乾的心态生了急转,让李承乾效仿李世民也跟着学起了玄武门事变。^^^^然而李世民在将李承乾贬黜至荒凉之地的前夜,也曾积着父子情分在右领军府召见过这位嫡长子。
当时李承乾说过的一句话恰恰是李世民改变态度的关键。在李承乾的意思里,身为太子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只需要多等几年,便可在父皇万岁之后成为新任皇帝。若不是因为李泰在暗地里做出种种动作。而李世民的态度又有所转变,他又何须要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李承乾虽然对造反之事表示出了悔意,然而却对李泰之死不屑道歉。
也正是李承乾的这番言论,使得李世民确定了太子的人选,毕竟若是再开其他皇子做储君地先河,那么以后的皇室可就毫无规矩可言。^^^^这无疑是给后代庶子一个榜样,给后世埋下了一枚定时炸药。
当初李渊之所以在功勋赫赫的秦王和长子建成之间选择了李建成,无非就是为了坚持嫡长继承制,这一制度恰好就被李世民给破坏。而接下来李世民又因为这一制度而犹豫不决,造成了伦理之祸。最后还是他来定下了以后选储必遵嫡子继承制。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而且李世民永远也不会想到。他这一次选择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却是一个更大的火药。==
而在解决了太子问题之后,悬在李世民心头上的还有两块大石头。其一便是纥干承基所暴的惊天内幕…………齐王李佑真的要造反吗?李佑系李世民的第五子,阴妃的儿子,担任齐州总督。
李世民怕子女沾染上恶习,走上邪路,遴选正派直率之人辅佐各位亲王,担任长史或司马。亲王如有过失。得以及时奏报。而李世民就曾接过屡次上奏报齐王亲近小人。喜好打猎,并且有偷偷招募壮士地嫌疑。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达敕书责备儿子。
而自从东宫造反之后,再加上李佑平日里的表现就不能让李世民满意,这次再有人弹劾说李佑欲谋反,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然而身为父亲,他又不想因为某些人的话就全盘否定了李佑,毕竟刚刚失去了两个儿子,李世民心里或多或少都是带着一些希望,毕竟如是此子再造反,那么他这个做父亲的必然是很失败。
然而李世民却又不肯能完全置之不理,这样敏感的事情他身为皇帝必定要对此查探到底。该怎么办呢?李世民在内殿里苦苦思索,他随意地翻阅着各地传到龙案前的文书,又想到了他心中悬着地第二块大石头…………长孙!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自十来岁以来就一直是小哥们,长孙皇后又是李世民最为深爱和敬佩的女子。因此对于长孙无忌,知根知底的李世民自然是倾向于信任。成为老皇帝心中的石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屡次建立了赫赫功劳地长孙凛!
正所谓功高震主,李世民一生戎马功勋,自然不惧这个尚未弱冠地少年。然而他所担心的是,这个才过十八岁的少年竟然就如此了得,在这么下去,将来其不知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李世民唯恐的是,这功高震的是李治这一“主”!
对于长孙无忌的心理,李世民把握得倒是很透彻,既然晋王是国舅唯一的亲外甥,而且两人感情向来都很融洽,再加上李治也地确属于所谓地“守成之君”,那么将来即便是自己归天之后,有这么一个大臣来辅佐李治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再多加一个长孙凛,那么相对于懦弱平庸地李治而言,这长孙家似乎也就过于强势了。
本来长乐嫁入长孙家,倒也能取得一定的作用。但这长孙凛是一个绝世美男子,在感情上除了长乐之外,已经纳了数门妾室。****更让李世民心里感到不安的是,虽然监视长孙家的人并没有任何不好的消息,但是单爱莲之女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一个疙瘩。
李世民能对长孙无忌信任,除却是因为对他的了解,更是因为长孙无忌年岁已大,在权谋和军事方面都是平庸之资,即便是将来有搅乱之心,也难有作为。但若是再加上个长孙凛,那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这位长孙三郎实在是太能干,太无解,太无懈可击了。
自从西域打了个不可能的大胜仗之后,李世民对长孙凛就做过了各方面的调查,对于长孙凛在灵州的训练和用兵,包括火药坊的建立,还有在西域地区军事和谋略上的作为,他现这家伙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作风,表现出一种绝无仅有的才能。
尤其是长孙凛在拉拢人心方面,实在是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和气量。据他所知,江南淮南一代,由于长孙凛消灭鼠疫的功劳,老百姓们都称他为“观音派下的金童”。而军心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最火的部队就是长孙营,新兵们都一个劲地要往里钻。
这种天才对于大唐来说也许是幸事,然而对于李唐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威胁。因为李世民在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他在战争和权谋中把自己的智慧挥到极致之后,才现所谓的王爷、将军已经满足不了表现他这种才能的**,而后,也就生了玄武门事变。
想起雉奴那张苍白瘦干的脸,再想起长孙凛棱角分明的俊脸,即便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能分出孰胜孰劣。
正因为这种忧虑,李世民在考虑要嘉赏长孙凛在平息东宫造反事件上的功劳时,一直是犹豫不决。一方面,这等功劳若是赏罚不明,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将来对于这样的事情,也许就难以取得再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长孙凛已是四品大将,若是再提拔他的话,那么再过数年,大唐的皇帝不就要面临高祖李渊的难题…………难不成还要设一个天策将军府不成?!
李世民想到这等郁闷之事,他更是脸色阴沉,随意翻了翻文书,却见到其中一文书上写着熟悉的名字,他眼睛不由得一亮……
251;崔家有难
正当李世民正处于为各种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之际,一个好消息自天竺传到了长安。WWw、从前中天竺国力最强,东、西、南、北四天竺都要臣服于中天竺。御林军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各国都派使节来朝贡。
然而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逝世,国内大乱。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出兵袭击王玄策。王玄策率随从三十人奋勇反抗,寡不众敌,全部被擒,各国的贡品都被阿罗那顺抢夺一空。
王玄策乘着夜色只身脱逃,抵达吐蕃王国西境,传文书征调邻近国家和部落的人马。吐蕃国王尊唐天子为天可汗,拨精兵一千二百人,又命其附属泥婆国集结骑军七千余人,听候唐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