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血火河山-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章 … 李鸿章
好奇的李国勇还是没能忍住:“爷爷,您究竟是怎么知道太后要动手了?”
李鸿章微微笑了下:“太后从来就没真的想让咱皇上亲政过,别看维新派这段时间上上下下闹腾得挺欢,可这朝廷,太后她可把握的紧着呢,想什么时候收拾维新派就什么时候收拾,这可由不得咱皇上做主了;李莲英李公公前些个日子又跪请太后垂帘听政,你想,这李莲英要没得到太后的暗示,他敢这么做吗?这几日我听人说,皇上召见这召见那的,我估摸着啊,皇上是想做点什么了;咱皇上虽然圣明,可他怎么也不想想,这朝廷的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可都在人家手里捏着呢,他身边又有几个能真心忠君爱主的,他的一举一动,有哪个能瞒的过上面?皇上这么一闹出动静来,可不正好给人家个借口吗?”
李国勇傻傻的听着李鸿章这么一通话,可算是真正打心眼底佩服起这个“爷爷”来了。这个被民间叫做“李二先生”的中堂大人,这个到了他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的农民子弟,能一步步爬到今天的这个位置,其见识,韬略都不是光绪和他身边的那些维新党所能望其项背的!
李鸿章也没理会他的表情:“太后今儿个召见你没有?”
李国勇忙不迭地点头:“是的爷爷,太后不光召见了我,还问了我关于皇上的事,顺便着还将皇上封孙儿的正五品三等侍卫升为了正三品一等侍卫。”
李鸿章鼻子里“哼”了声:“一个皇上,一个太后,你当他们都真正为了你救驾的功吗?那都是想将我李家拉拢在自己身边,想让我李鸿章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点李国勇已经想到了:“孙儿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不知道爷爷的意思是什么。”
李鸿章从躺椅上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室内来回踱了几圈,长长叹息了声:“在朝廷里,爷爷是有名的洋务派,变法之时,爷爷还自称过是‘维新之同志’,不过维新也好,洋务也罢,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依我之见,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了,皇上的亲政,也算是到头了,当务之急,是要想着怎么完完整整的保住我李家的利益!”
李国勇默默的点了点头,是啊,“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空谈”,这句话和后世毛老人家的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爷爷,太后命我明日晚间捉拿维新派,您的意思是抓了?”
“抓!”李鸿章眼里抹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不过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维新派的头头,你看能不能找机会放了,也给咱大清,留下点进步的火种吧。”
李国勇暗自苦笑,历史上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因为得到了政变的消息,才匆忙出逃,流亡海外,没想到在这个世界,竟然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句话。
这时候的李鸿章,忽然想起了什么:“皇上这几天,是不是召见了袁世凯?”
李国勇心里暗叫厉害,这也能猜到:“是的,皇上不但召见了袁世凯,还授予侍郎职。”
早已猜到的李鸿章还是连连跺脚:“糊涂啊,皇上,您糊涂啊,谁能能找,焉能找袁慰亭!”突然问道:“你看袁慰亭此人如何?”
李国勇心里发笑,居然问自己对袁世凯的看法,来自未来的自己,袁世凯是个什么人,这世上只怕没人比自己更清楚了,他一本正经地道:“孙儿观此人,文武双全,礼贤下士,练兵很有一套,性格也胆小慎微,但照孙儿看来,此公乃见利忘义,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之徒;”说到这压低了声音:“将来亡大清者,必此人也!”
这番话在李鸿章耳中,可说是石破天惊了。这个由李鸿章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袁世凯,虽然自己渐渐看穿了他的本性,但此时的袁世凯虽然手握重兵,但官职不过一小小的直隶按察使而已,权利也只能管练兵事宜;自己不过随口这么一问,哪想到这个孙子不但一眼就看透了袁世凯的本质,还说出了那么让人震惊的话。
李鸿章象第一次认识李国勇一样:“你如何有此等想法?”
李国勇表现得慷慨激昂:“回爷爷,皇上密召袁世凯,实为杀荣禄,袁世凯当面表示‘诛荣禄如杀一狗耳’,暗地里却立刻向荣禄告密,此等行径让人不齿,现下太后爷爷俱在,他尚不敢有所举动,一旦日后太后和爷爷百年之后,嘿嘿,他手握我大清用银子帮他堆积起来的精锐之师,天下还有阻止他做任何事。”
看着因为自己的分析而频频点头的李鸿章,李国勇几乎就要笑出来了,在自己的那个时代,谁不知道最后逼着清帝逊位的就是这位袁大总统啊。
李鸿章满意的拍了拍孙子的肩:“你今年不过二十,居然已是正三品的官员,虽然不过是太后为了拉拢我李鸿章才破格提拔,但照着爷爷看来,孙儿,你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啊!”
这下里李国勇想的却是:老大,二十岁?在我的时代,我都二十四了。
李鸿章怎么想得到这个孙子肚子里转的什么念头,兀自兴高采烈:“你大伯父体弱多病,你父亲生性懦弱,你三伯父只知享受,其他孙辈都是庸庸碌碌,我原当我李家自我而后再无可造之材,没想到啊,没想到,看来延续我李家辉煌的,非你莫属了。”
说到这李鸿章面色沉了下来:“切记,抓维新党时首要是要机密,不可让皇上察觉分毫,放走康梁二人更是得小心谨慎,万万不可露出一点马脚!”
李国勇点头称是。
李鸿章叹息声:“不想我李家终于出了这么个天纵英才,你很好,很好,你也不必再去拜见你父亲了,这就回去紧着心思办你的差使吧!”
辞别了李鸿章的李国勇有些迷茫,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来自于一百多年后的一个小混混,一个拉皮条的,竟然转眼间就成了千古名臣李鸿章的孙子,成了朝廷的侍卫,成了皇上太后两方面都要争夺的人物;李国勇实在不敢相信发生的事情。
自己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顺应早已发生的历史,平安而碌碌无为的度过这一生?还是轰轰烈烈的干出一番事业?
很快,随着变法的失败,中国即将走向一段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难道真的能够改变一切吗?
李国勇自己都不相信。
算了,李国勇摇了摇头,现在的我,只不过是个看起来官职挺高,但实际上什么权也没有的小小侍卫,就算真的想有一点作为,又凭什么呢?
倒是明天的工作才是首要任务,谭嗣同虽然是自己所崇拜的,但已经将自己和李鸿章绑在了一条船上的李国勇,开始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冷血,无论如何不能为了感情使得整个李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如果有朝一日,仅仅是如果,自己能爬上权利的巅峰,我李国勇,必定为先生平反!
李国勇这么安慰着自己。
第六章 … 谭嗣同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0日,这一天将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代表着中国进步自救觉醒的维新运动将被彻底扼杀!
一场彻底将中国拖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地步的政变拉开了帷幕。
政变的主使人就是慈禧,而政变的急先锋,却是从另一个时代过来的,莫名其妙被卷入其中的李国勇。
看着下面黑压压一片整装待发的士兵,李国勇心中一片茫然。
“大人,兄弟们都准备好了,大人您看?”一名内九门的门千总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国勇厌恶地看着这家伙,恨不得一脚将他踹出老远,强压着心头的厌烦,尽量平缓着语气说道:“杜大人看从哪先下手好啊?”
这个叫杜子其的千总存心巴结面前这新得宠的顶头上司:“大人,照下官看来,首要擒拿住维新党的康梁谭三人,此首功也,这份功劳当然是大人的了,下官带五百兵去抓捕其余逆贼,也跟着沾点小光。”
看着这个马屁精,李国勇有计划了(其实李国勇忘了自己才是天字第一号马屁精),他满脸堆笑:“杜大人哪里话,咱们同为太后皇上效力,今后互相仰仗的地方多着呢,小弟怎敢一人贪功,不如这样,小弟带一半人去捉拿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至于康有为、梁启超、杨锐、杨深秀就有劳杜大人了。”
杜子其美得直冒泡,康有为梁启超那可是维新派的大头头啊,让自己抓住了,太后那弄个巡抚什么的当当,那也不是没可能的。
李国勇看着这个高兴得快手舞足蹈的家伙,心里冷笑你乐着去吧,等会有你哭的时候。按照李鸿章今日日里送来密信的约定,一个时辰前李鸿章应该已派人秘密通知了康有为梁启超这次的抓捕行动,你杜大人能抓住他们,那真是天下奇闻了。他制止了还想假意推托下的杜子其:“杜大人不必礼让了,我看就这么着了,咱们动手吧。”
而此时在浏阳会馆的莽苍苍斋内,一个彪形大汉正在那苦苦劝说着丝毫不为所动的谭嗣同:“三哥,快走吧,康梁两位大人大半个时辰前就让人送来了急信,北禧懿旨已下,变法失败了啊,两位大人只怕现在已在日本使馆了,我王五拼死也要送大人出去!”
这大汉原来就是清末的好汉,大刀王五。
谭嗣同却还是摇头微笑:“大丈夫不做事则已,做事则磊磊落落了,一死何足惜。各国变法,无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这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原话)
王五还待劝说,谭嗣同摇手制止了他,从身上解下了佩剑,递给了王五:“五哥,我意已决,不必再劝,此剑名‘凤矩’,就此赠了五哥,惟望五哥用此剑与七哥(王五的结拜兄弟通臂猿胡七)扫尽人间不平之事,我愿足矣!”
远处的马蹄声越来越近,王五知道再劝已不可能了,于是和身边的胡七跪下:“三哥,我王五在此发誓,只要尚有一口气在,必为三哥报此大仇!”
就是这个大刀王五和胡七,后来就差点成功的刺杀成功李国勇,当然这是后话了。
谭嗣同看着含泪纵身跳上屋顶逃走的王五胡七,带笑从容地走出了莽苍苍斋。
“砰”地一声,浏阳会馆的大门被砸开了,一大群士兵拥着一年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冲了进来。
谭嗣同淡淡笑道:“诸位可来得迟了,谭某侯之久矣。不知是哪位大人带的兵?”
领头的年轻人李国勇虽然早从历史上知道谭嗣同的视死如归,但此刻亲身面对,还是不禁为谭嗣同的举止所折服:“在下李国勇。”
听了这名字,谭嗣同脸色微变:“原来就是才被皇上封为三等侍卫的李大人。”
“大胆!”边上的一个兵丁呵斥道:“这乃是太后亲封的一等侍卫,剿贼总使李大人!”
谭嗣同面露讥讽:“怪不得,原来李大人升官了,谭某恭喜大人了!”
李国勇叹息一声,从袖中拿出了慈禧的诏书,念道:“查工部主事康有为,译书局协理梁启超,军机章京谭嗣同,不沐皇恩,密谋反叛,着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审讯,钦此!”
谭嗣同还是那样的淡然从容:“皇上是不会发这样的诏书的,谭嗣同拒不领旨!”
李国勇无奈地摇了摇头:“谭大人,请吧!”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9月20日夜,谭嗣同于莽苍苍斋被捕;杨锐于床上被抓;林旭于军机处值班时被拿;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无一漏网。
预先得到消息的康有为、梁启超先避至日本使馆,后在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的庇护下逃居海外。
9月21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