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5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作为影子部队的“刺刀”还有后续的任务,他们将配合部分胡陌营的进入境外,那些溃逃的散兵游勇到处乱跑,一部分貌似跑到回纥和吐蕃境内,拓揭军兵败的时候,可以确定有一批火器落入奴刺人的手中,但奇怪的是,在后来的一连串战斗中根本没看到任何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连被俘虏的那些本族部众,也知之不详,就和那位使用了替身的奴刺大酋长一般,就这么人间蒸了,总要追查出个说法。
批阅了几份处置专案后,我又添注了两条,一是如何吸取鄯州油厂的教训,那些部落灭亡后,边境缓冲空白的处理。建议从西逃到云中的室韦小姓中,迁徙一部分过来。
“户口招徕策……”
我看着手中这份东西,看了两眼就放下来,实在没有太多新意的内容。
随着战乱的结束,为果腹和安身,愿意卖身的人大量减少,沿海能够骗上船的流民也越来越少。而天下安定后,各地官府也开始重视人口外流的问题,相比熟悉的本乡本土,那些海外给田给牛的许诺就缺乏足够吸引力了,只有一些讨不上老婆的光棍,才愿意远赴他乡奋斗一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大多数百姓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一生,是直接捆绑在土地上的,每次天灾**,也是让传统农民背井离乡,开拓新天地的机会,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传统思想中土地的依恋,才暂时被隔断,可惜大多数时代的政府,都因为各种因素没能把握好这个机会。
于是海南的劳力,再次短缺起来,就算可以通过捕人船,抓土人来充数,但是要把他们训练成最基本的劳动力,并且进行监管,也要足够的人手。
难道要追加倭国和新罗的配额么,我用手揉了揉额头。
这两国手中华文化圈熏陶的历史较长,百姓相对开化程度高一些,稍微进行适应性训练,就可以投入使用。不过某个族群过高的比例,又会对将来造成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这两国朝廷这些年对大唐也算恭顺,特别是倭国的朝廷,自太政大臣藤原之乱后,平成京上层的财产损失着实不小,为了满足孝谦女王为的皇族各种穷奢极欲的花费,为了满足那些追赶风潮的上层公卿贵人,对唐货物产的需求,基本没什么不可以卖的,卖土地,卖特产,卖自己名下的百姓。
只要肯给太宰府什么的,付出足够的代价,甚至连本国的军队,都可以成建制的接受海外的雇佣,用自备的简陋竹甲和绳弓、打刀,去扫荡欺负那些衣不蔽体的海岛土著。
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关东招募的隼人军,这些出身山地部落的族人,是倭国最好的山林士卒,在海岛密林中健步如飞,虽然装备简陋,但需求很低,对唐人视为畏途的深山密林,对他们来说影响很小。只要几个饭团,就可以在山中坚持上好几天,是很好的前驱和探哨。
但是这些外来人的使用是有限度的,过一定个规模,就影响到有效的控制力。
“御史台行文,请求河北军情司协助……”
现在领五房判事之一吏科房的,是现任的御史大夫韦鄂,也算是我的一个熟人。相比纠察五民百姓不法反乱的刑房,刺查境外入藩和绝域的礼房,清查户口土地财赋色役度支的户房,监察军队和敌情的兵房
吏科房算是五房之中地位最要紧,资源倾斜最多的一个部分,它专属刺探官员不法勾当,与各道的御史都察院,互为表里,也被称为“里行御史”。甚至理论上连其他四房,也在他的监察职权中。
平时五房之间为了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常常有例行的情报交流,但是直接要求军属的兵科房协助,却还是第一桩。
“河北里行御史,连续有三人死于非命……”
我叹然了一下,又看下去,不由眉头轻轻挑了起来。
“一个落水淹死,一个喝酒醉死,一个无疾而终……这也太凑巧了”
却是上次私自放粮事件的余音,
新朝分天下二十四道都督,再加上六大都护府,也是三十路、四百州、二千余县的格局,此外天南地北还有数百大小不等侨治的羁縻州、部落军,人口和范围就比较混乱了,也不在正常图舆黄册之中。
不过北方与南方不同,北方十六道的都督们,往往还兼领着节度使的头衔,南方的都督,则兼以经略大使,或者干脆不特设军镇,以都督领治所所在地的府兵、团结兵为拱卫,以备不时之患。
派出去的人被称为里行御史,是从外放的年轻官员中,特地挑选出来,临时当任的秘密监察之职,一般在各道这些大员的帐幕官、佐吏、僚员中,平时就恪守本职与常人无异,定期汇报那些重要封疆大吏的日常言行,只有特定情况下,才会作为御史都察院的内应,去又针对性的调查某项事物。
虽然他在公文中,不能说的很明确,但是我还是可以感受到那种迫切,上次当事人在都察院里直接“被自杀”,搞得朝廷很被动,各道新建御史监察系统也变成别人攻击的对象。当地都察院变得不可靠,不得不动用了新派遣出去的秘密人员,结果现在又开始连死了三个奉命调查内幕“里行御史”,
而五房判事,多随新朝草创不久,许多东西还没完全上正轨,一下死了三个里行御史,对刚刚开展工作的吏科房影响很大,所以他直接放下身段来请求枢密院管辖的兵科房协助。
作为五房中的一个异类,兵科房创立之前,就已经有成熟的体系和网络,只差一个名正言顺行事名义,因此是其他房中最有行动力量的部门,光是那批出身学军,在河北训练义军,组织小股游击战,战后又转入地方的县尉们,就是一笔相当可靠的资源。
由于河北诸道特殊的情况,许多将领既管军,又身兼领民的太守、刺史,因此监察范围上有所重合,倒也不算逾越。
只是我需要不需要趟这摊浑水呢。我捏了捏下巴刚修剪过的胡缕,以军涉民干系不小,一个不好就是一屁股麻烦,说不定是某些人乐见其成的结果。
我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来,作为贺喜的消息,崔光远也在河北飞鸽传信送来了抓获潜逃的前司勋郎中李叔明的消息,但是一些具体需要我定夺的东西,因为内容太多太敏感,还在快马加鞭的路上……或许可以用这件事作为掩护。
又拿起一封密印火漆的公文,
吐蕃人的内乱终于要见分晓了么,能通过各种手段拖了这么多年,也算不容易了。重整旗鼓的吐蕃,可是一个大麻烦,只是这些年被马向为的大弗卢与边远地方贵人的对峙,给拖住了手脚,但随着马向下定决心,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一鼓作气收拾那些异己者。
可惜我却无能为力,上次为了推动马向与赞普决裂,几乎让魏放进在吐蕃长年的经营损失殆尽,只剩下一些零碎的暗子,偶尔突破封锁,送出点不确定的消息来。
这种只能干看这,却使不上力的感觉,实在很不好。
“报……”
“秉枢府……萧关的神策诸营,云阳县上下,已经派人前来迎候……”……
千里之外的高地上,也是收获的季节,只是多了些愁云惨淡的味道,收割过的麦茬上,是三三两两在土地中捡拾麦粒的妇孺。
“唐如……”
木桑披着肮脏的毛毡,慢慢从砾石堆成的低矮屋子里,被喊出来,还惺忪微醒的眯着眼睛,看着立在山口上的羌式碉楼,正在冒出烟来。
这是他和这个羌村里的青壮。一点点垒砌起来,这种用不规则砾石砌墙,再盖以毡顶的技术,还是南诏与吐蕃亲善时,赠给吐蕃的汉裳蛮奴户带过来的。
他在这个村子属于被称为唐如的少数存在,唐如就是唐人,这些人穿戴与寻常吐蕃人有些不同,或腰带,或衣袖,或冠帽,多少还有一些唐人的遗风,只是被磨损有被缝补的很厉害。
吐蕃国地方广大,族类众多而风俗迥异,因此也有部分唐人的存在,不过大多数地位及其底下,主要是历次战争掳掠来的人口和他们的后裔,也是吐蕃主要的农业人口之一。
不过木桑的祖先比较特殊,他们都是少数在王庭里服侍过的唐人后裔,比大多数作为奴户的通报过的会好一些,因为他们都是当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陪嫁的随从。
据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礼仪极为隆重、队伍非常庞大,陪嫁极尽奢华。不但陪嫁大批的侍婢、文士、乐师和技工匠人,还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o卷经典。外加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oo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o种,1oo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这些唐人工役,也带去了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并陆续传到吐蕃各地;再加上陪嫁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而松赞干布之世,也励精图治,“开拓荒地,划分良田牧场”,“使高地蓄水为池,低地引水下河”。吐蕃国“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农事大兴,年有余粮,遇到荒年也不再依靠相互劫掠……吐蕃自此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和蛮荒,走向兴盛。
象木桑的家族,就擅长制造各种陶器,并能够在上面绘制复杂的纹彩。
后来松赞干布虽然英年早亡,但是随后执政的大伦禄东赞,却是很有抱负和见地的人物,继续沿用松赞干布的政策,重用并优待这些唐姓的工匠,挑选吐蕃女子为其繁衍后代,在罗些川周围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聚落。后来禄东赞的后人继续把持朝政,也多少继承的先祖的态度,虽然没有特别重视,但也没有刻意为难他们。
后来执政的葛尔家大小伦兄弟,在与拥戴赞普还政的传统贵姓战斗中失败,大伦葛陵身死,小伦赞婆算部众逃奔大唐,刚刚夺回大权的赞普,无法向大唐讨要,这些唐人后裔就倒了大霉,成为那些贵姓泄愤的对象。
好容易苟延残喘下来一部分人,随着金城公主再次加入吐蕃,他们才重新迎来好日子,与那些陪嫁的随从,在罗些川组成新的聚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但是马向执政后,立即驱逐了这些唐人的后裔,将他们流放到了相对偏远贫瘠的逻麻川,和那些游牧的羌人为伍,这里满是丘陵,砾石遍地,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没有失去对生活和将来的信心,那些年长的族人们,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的挖掉这些砾石,从贫瘠土地,开出这些口粮田来。
又化解那些羌人的敌意和戒惧,传授那些羌人耕种和定居,和他们通婚,并保持着祖先的传统,在困苦的生活中,艰难的维持着手艺的传承,期待有那么一天,重新得到红山宫的召还。直到那道杀僧令,把一切都打的粉碎……
对处于低地的大唐来说,吐蕃方面的情报工作一直是个难题。
吐蕃独有的半耕半牧结构,和传统草原上流动性很强的部落政权不同,再加上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唐人很难在吐蕃国内公开的活动,
以土地为禁锢的奴隶制经济,让那些上层贵族领地之间的流动性很小,在任何一个领地内,出现生面孔,也很容易引起关注,虽然还招募了一些西羌属的羌人,但是羌人在吐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