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光里的欧洲-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另一个国度的暴风雨会带来世界怎样的天翻地覆。
这一年,哈布斯堡王朝延续着神圣罗马帝国最后的辉煌。这个在公元962年即已建立的千年王国即将走到尽头。神圣罗马帝国号称继承罗马帝国衣钵,由德意志和奥地利地区多个诸侯王国组成。其中七个主要王侯为选帝侯,与教皇一同选出帝国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在动荡不安的整整一千年间始终是欧洲的重要力量,它虽然没有变为英法那样的统一民族国家,也没有生气蓬勃的意大利城邦富有,但它是欧洲贯穿始终的正统王朝,势力与所有人抗衡。它能影响英王婚事,能干预法王继承。没有人会想到它的结束。哈布斯堡王朝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它是帝国的顶点和终点。
结束哈布斯堡王朝的是法国革命和随之而来的拿破仑征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妹、法国最美丽的王后玛丽·安东瓦内特从巴黎出逃,在边境被发现,随后被囚禁。1793年,玛丽和丈夫一起走上断头台。神圣罗马帝国因此成为法国革命最坚定的反对者,与英国和普鲁士共同组成第一反法同盟。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功,成为第一执政官。1804年,拿破仑加冕。1806年,拿破仑战胜第四反法同盟,夺下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威逼利诱迫使神圣罗马帝国中16个成员邦国脱离帝国,加入他所创立的联邦,随后,他写信逼弗朗茨二世退位,亲自终结了这段长达844年的帝国历史。
1791年,这悲剧的结局还未曾到来,维也纳还沉浸在自身的顶点,享受欢快的艺术氛围,哈布斯堡的荣光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哈布斯堡家族,这个凭借联姻几乎统治全欧洲的家族,在兴盛的顶峰几乎送出了欧洲每个国家的国王与王后。15世纪,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匈牙利抵抗奥斯曼帝国,之后的马西米利安与勃艮第公爵的女儿结婚,继承了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他的孙子是欧洲历史上头衔最多的查理五世,他由母亲继承了西班牙、意大利的大片土壤,由父亲继承了勃艮第、德意志、奥地利,正是他在西班牙资助了麦哲伦的远航,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悉的组建了无敌舰队的腓力二世,以及奥地利女王、在维也纳修成了富丽堂皇的美泉宫的玛丽·特蕾西亚。这是何等的殊荣,我们至今仍可想见。
美泉宫今日仍精美无匹,它坐落在维也纳外缘,花团锦簇,不仅包含一座富丽的皇宫,还包含最著名的广阔的花园。花园采用法式园林的几何设计,上升的坡度经过精心的设计,灌木组成对称而复杂的花样,向两个方向延伸的树木组成郁郁葱葱的林荫走廊。美泉宫内部是出名的精致豪华,洛可可风格的繁丽装饰,绘有多个国王与女王肖像。宫殿外墙的金黄色和市中心另一座王宫霍夫堡宫遥相呼应,霍夫堡宫的色调更冷,带有弧度的建筑更显巍峨,铭记着过往的奢华和岁月峥嵘。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维也纳富足活跃,建造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精致城市。权势的衰落与权势的强盛一样让人铭记,没有任何显赫能逃过必然性这注定的神明。
1791年之后,贵族的时代不存在了。
除了扩建美泉宫,玛丽·特蕾西亚女王一生还有两件事让我们记住,一是召见过六岁神童莫扎特,二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小玛丽嫁给法国的路易十六。莫扎特与小玛丽在美泉宫有过一面之缘,传说六岁的莫扎特曾向七岁的玛丽求婚。这两个孩子并没有缘分共度人生,他们在这短暂的一面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在这一年,他们走向共同的死亡。莫扎特死于维也纳的病榻,玛丽即将走向巴黎的断头台。
1790年寒冷的冬天,海顿与莫扎特说最后的告别。莫扎特不忍与他分开,流下了眼泪,凝视着海顿忧伤地说:“这是永诀了,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这不是莫扎特第一次预见死亡,却是最富含悲伤意味的一次。
【古典音乐之序曲与高峰】
18世纪末的维也纳见证古典音乐的巅峰。
霸气书库(WWW。29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平时我们说的古典音乐包含太多,似乎流行音乐之前的都可以叫做古典音乐,但实际上,狭义的古典音乐并不漫长,只包含短短半个世纪,属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半个世纪。
罗马帝国覆灭之后,音乐与其他许多艺术一样销声匿迹许多年。教堂的圣歌保留下来,器乐几乎消失。安布罗斯素歌之后是格里高利圣咏,得名于著名的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教堂音乐最为感人,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出自内心的倾诉。从圣歌发展出康塔塔和赋格,圣洁的合唱,多声部,飘扬进天堂。这个时候的声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由声乐发展出和声的艺术。最早是在教堂里尝试共鸣的效果,一个声音的吟唱,插入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最后是几条旋律的和声,相互配合。这样的尝试被称为奥尔加农,发展到后期,就是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将两条、三条甚至更多旋律线,通过处理,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这种和声的艺术在后来成为东西方音乐的核心差异。
在圣歌发展的初期,器乐仍然匮乏。十字军东征是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一些东方乐器的引入使得欧洲人大开眼界,这时的音乐走到一个岔口。阿拉伯人的雷贝琴发展成雷贝克琴,后来成为小提琴的始祖。北欧人的竖琴和牧笛开始加入音乐。记谱法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最重要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内的管风琴发展到完美的程度。这不仅使得教堂音乐本身变得异常震撼,而且为后来的键盘音乐打下基础。加贝松在这种乐器上的探索使得赋格音乐成为可能。
17世纪,成熟的时代到来。意大利仍然是创造的源泉,蒙特威尔第发明了歌剧艺术,阿玛蒂和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臻于完美。此时的合唱艺术已经发展得非常复杂,美妙却繁复,与美术上的巴洛克遥相呼应,亦被称为巴洛克,华丽的装饰,多重旋律,细节丰富,小提琴开始占有统治地位。作曲家终于以个人的方式走入历史,亨德尔的清唱剧非常动人,维瓦尔第是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他很受人欢迎,音乐具有独特的温馨魅力。
随后,音乐迎来了第一座高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赫出生在歌舞艺人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祖父和多位叔伯都是音乐家,他的家族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品味。塞巴斯蒂安是全能的乐手,他从小在唱诗班演唱,18岁时就以作小提琴手和管风琴师为生。他的音乐在他的生前并未得到太多认可,他活得平静,甚至可以说庸碌无闻。然而他的作品却在死后一百余年获得了重新的发现。巴赫的音乐在于严谨,他将音乐的理性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的赋格完整而流畅,各个声部几乎可以用逻辑推导,最后的效果又自然而然。赋格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它建立在一个主题旋律基础之上,用不同调性、不同的进入时机、不同节奏和顺序将主题变奏,又合成同一首乐曲,如同用多种修辞完成对同一主题的叙述。巴赫的音乐严谨却不循规蹈矩,复杂却显得流畅单纯。巴赫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让后来的键盘音乐大大发展。直到19世纪,门德尔松发现了巴赫,他将这个天才被埋没的手稿重新发行,让世人了解到这个因为太深刻而被人忘记的伟大的人物。世人为之倾倒,将其奉为大师之一。德意志音乐开始将巴赫当成自己的骄傲。越到现代,巴赫的作品越受人喜爱。
所有这些都是古典主义到来之前的序曲。18世纪,进入古典音乐的时代。
音乐从巴赫传到海顿,几乎已经找到它最完美的形式与内涵。海顿是维也纳的骄傲,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曲式,这是18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理性的回响。这种曲式是交响乐。在海顿生活的时代,器乐已经相当完善,提琴与管乐的组合也已经初具规模。乐队和咖啡馆音乐会作为新事物开始风靡,作曲家开始为乐队写作音乐。主调音乐又恢复了,和声的方法引入到乐器,乐器与乐器各自演奏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用和声统合成整体,如同一场对话。
交响乐在海顿手中正式成型,它遵照着几何图形一般完美的结构。我们都知道交响乐,但可能并不知道它是如此规则。它由四个乐章组成,通常情况下是快板-慢板-小快板-急板,分别表现出庄严、抒情、舞蹈和欢乐,快慢相间,结构平衡。有人用身体来比喻这四部分:第一乐章属于大脑,富有思想和智慧;第二乐章属于心灵,在抒情中获得情感;第三乐章属于四肢,让舞动的旋律把身体解放;第四乐章则属于全身,要在风雨般的迅疾中达到高潮。海顿是交响乐的奠基者,他把这种音乐形式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基本准则,一直到20世纪。海顿的旋律简洁上口,主题甜美,变化丰富,在当时的维也纳很受欢迎。
交响乐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它是整个理性时代的完美体现:比例、协调、庄严、和谐,像建筑般恢弘、均衡。这是一种几何式的美感,音符与音符的和声符合几何比例,乐章与乐章的结构也充满几何协调。古典主义在古希腊罗马遗迹被发现后一度风靡欧洲,18世纪末,几乎可以在各种艺术中见到古典主义风格,包括建筑、绘画、小说戏剧。直到今天,走在维也纳的街头,仍能充分领略到这种古典主义的精髓。维也纳的建筑规则静穆,有对称的立柱和三角山墙,街心花园有精致的几何设计,线条中协调而安宁的均衡,至今仍飘在维也纳的空中。
海顿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维也纳度过。他的少年过得很艰难。他早年参与了斯蒂芬大教堂合唱团,后来因变声而离开,17岁起就流落在维也纳街头,住在好心的旧相识家的阁楼,每天拉小提琴挣钱。他生活窘迫,一直接近于入不敷出,直到遇到改变他一生的商人赞助人布赫霍尔茨。无论是流浪的海顿,还是他的商人赞助人,也许都不曾想到他这一生的成就:协奏曲之父,交响乐之父,整个古典器乐音乐之父,所有人的“海顿爸爸”。
海顿比莫扎特年长24岁,在莫扎特1781年来到维也纳之时已盛名在外,两人的一面之缘就惺惺相惜,17岁的莫扎特来维也纳短暂停留,听到了海顿的交响曲,将海顿看作他真正的导师。而海顿则充满激动地告诉他的父亲:“您的儿子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海顿不遗余力向所有大人物推荐:“各个国家应抢着把这块珍宝留在自己的地盘上。”1785年,莫扎特将6首四重奏提献给“最亲爱的朋友——海顿”,以表达他深厚的感激之情。两个人的友谊长达10年,直到海顿临行的分别。
海顿和莫扎特的故居都在离斯蒂芬大教堂不远的小巷子,海顿住过的阁楼紧贴着斯蒂芬教堂广场,莫扎特故居在教堂背后,这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个住所,如今已是莫扎特博物馆。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心脏。这座哥特建筑雄壮而美,像每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一样沉静而高耸,它是城市的精神中心,它见证了海顿的少年,莫扎特的成年。莫扎特在这里与康斯坦丝结婚,临终的故里也就在它的脚下。今天进入斯蒂芬大教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